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建于河南省的高新区

更新时间:2023-08-15 18:15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郑州高新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南临西流湖,北接邙山,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12公里,郑州高新区是1988年启动筹建的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被国务院批准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其是中原经济区内省会城市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国家科技部部署创新体系首批4个重要战略支点之一。

截至2017年,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面积99平方公里,下辖5个办事处,总人口35万,拥有各类市场主体4万余家。2018年,郑州高新区实现GDP35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6亿元。 截至2023年,郑州高新区已形成了“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学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了累计21家上市公司,81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企业,782家四板企业,49家省级、90家市级、300家区级上市后备重点企业,3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58家瞪羚企业,134家潜在瞪羚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24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03家高新技术企业、30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2019年7月,郑州高新区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简介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南临西流湖,北接邙山,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12公里,南距310国道2公里,北邻连霍高速,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港30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高新区水质、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6226人(2020年),是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轨道交通1号线西起高新区的河南工业大学新校区。科学大道、莲花街、瑞达路、雪松路、长椿路四通八达,能够快速方便的与外界联系。

下辖范围

5个办事处,梧桐办事处、石佛办事处、沟赵办事处、枫杨办事处、双桥办事处。

历史沿革

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建区以来,高新区按照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完善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家科技部、省、市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18年的艰苦创业,已初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支柱产业相对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文明新城区,已成为我省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高新产业聚集的"中原硅谷"。 1991年,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1993、1998、2003、2008、2012先后五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1998年加入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2000年郑州高新区正式加入国际科技园区协会成为全权会员。2002年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通过ISO14001国际标准认证的环境管理运行区域。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区完成总收入797亿元,工业总产值695亿元,全区各类企业3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批连片。

郑州高新区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主导产业。截至2005年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99家,占全省的30%;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到795种,占全省的21%;全区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00多项,申报各类专利900多项,授权专利600多项,实施专利项目5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奖励100多项,是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2005年本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266亿元,财税收入13亿元;全年引进企业950家,完成注册资金43.81亿元,同比增长39.5%,合同利用外资6219.83万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超过35%;有154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共争取各级科技资金支持3124.5万元。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豫金刚石、明泰实业、水利十一局等大项目入驻高新区,郑州三磨所即将进驻,“高、大、外”的方向得到初步体现。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在现有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上,再新设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涌现更多创新活跃、特色突出的升级发展新“尖兵”。以郑州高新区为核心载体的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喜获国家批准。

2023年1月11日,河南郑州高新区与嘉兴南湖基金小镇合作签约仪式在郑州高新区科技金融广场举行。

基础设施

建设全年建设道路26条,总长度达到32公里,是高新区历史上投资最多、建设里程最长的一年。西南区供电工程建设任务完成,解决了项目建设及企业生产用电问题。敷设电缆线路8公里,建成冬青、梧桐、红叶3个公用配和三面环网柜。供电容量达11万千伏的瑞达变电站主体工程完工。建成给排水管网13﹒84公里,道路配套雨水建设39﹒5公里,路灯建设2公里。完成6条道路的绿化,种植草坪3万平方米。国槐街路面维修和银屏路等5条道路人行道改造,金梭路等6处广场建设,以及科学大道沿线硬化、绿化景观建设完成。创业中心2号基地三期工程主体完工,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700万元;光机电产业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000万元;国家863软件孵化产业基地开工;初步完善高新物流园区规划手续,编制了物流园区分期建设规划;拆迁安置过渡小区建设试点已经启动;鑫港大厦及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完工,并将投入使用;郑州燃气电站已经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工程竣工验收28万平方米,新建工程质量监督率达到100%。

招商引资

建立投资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出台了《高新区引进总部基地优惠政策》,不断探索和创新招商思路、措施。一是在上海、广州市分别设立招商办事处,初步收到搭建桥梁、建立窗口、收集信息、扩大宣传的效果;二是积极深入经济发达地区走访,并与当地台办、商会建立联系;三是与驻豫商会及省内行业协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四是重点对省内大型知名企业拜访;五是有针对性地对国企改制项目进行跟踪;六是着手设立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基地,建立新的招商平台;七是经常性地开展招商培训和招商经验交流;八是选择参加各种会展、会议,广泛收集项目信息;九是对招引外资企业加大主动出击力度。全年共引进工商注册企业1005个,办理税务登记证的企业764个;引进外资企业21个;引进企业注册资金31﹒3亿元,其中上亿元的项目17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27个。

园区建设

截至2004年底,高新区共有9个专业园区。创业中心新增孵化企业131个,成功举办了中南六省区孵化器网络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海外创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中澳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海外科技创业园试点工作范围。大学科技园通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验收,省教育厅、科技厅、郑州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省财政支持资金2400万元,已落实1400万元。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计划,指导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硕士、博士生入园创业,枫华、地学园林、海尔思等20个留学人员企业相继入驻。中部软件园组织企业进行“双高”、“双软”认定,申报各级各类项目计划,金惠计算机公司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软件专项资助,11个企业获得省级软件专项支持,12个企业获得省级计划项目支持,郑州信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的电力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获省信息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培植骨干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对外合作,新引进国内最大的金属结合剂专业生产企业,极大地丰富了超硬材料产业基地产业链条,基地已形成原辅材料、制品、设备等较为完善的产品体系。光机电产业园加紧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结合高新区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积极筹划建设制造业工业园,并有步骤地开始实施建设。郑州印刷包装工业园已初步完成选址,招商工作正在进行,部分企业开始申请立项,征地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生物医药园积极引进代理公司,建设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国家GMP认证的生物医药企业已达到18个,占郑州市的80%以上。河南省种子产业发展基地已入驻种子企业50多个,集聚了省内30%左右的重点种子企业。

高科技产业

发展截至本2004年底,经河南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12个,占全省认定总数30%,占郑州市总数的72%。高新技术产品663种,占全省认定总数21%,占郑州市总数的61%;累计实施“火炬”计划项目191个,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91个。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形成的年产值占全区总量的80%。

高科技创新

全年共有213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和产业发展计划,其中113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资金总额达到4669万元。全年落实市科技三项费用900万元,引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2个。全年共有84个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22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共有19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产业培植

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思达软件公司、信源公司、雪城软件公司等4个企业通过2003年度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审核。河南方正信德软件有限公司等30个企业及40个产品通过“双软”认定。区内规模以上企业运行质量良好,对全区经济总量起到了引领作用。本年有8个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总数达到40个;有1个企业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个企业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总数达到6个;全年共批准、登记自营进出口企业15个,总数达到80个。

人才队伍建设

干部人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聘用制工作完成。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全年共引进人才521名,其中硕士61名、高级职称人员52名。建立了高新区人才库,全年有521人入库。加强人才培训和干部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次,培训2000余人次。截至本年底,高新区共有从业人员53249人,其中博士100人、硕士500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208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650人。

教育科技

高新区成立30年来,汇集了郑州市一流的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具有强大的工科、医科、IT产业等研发力量;集聚了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中国烟草郑州烟草研究院、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等8个部属院所,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41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663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

汇聚了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盾构及掘进技术、新型焊材料、棉花生物学、超硬材料磨具共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

四万高科技工作者垒叠出人才高地

全区现有各类科技人才近4万人,其中博士1700多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500余人,硕士3500多人;理工科本科人才位居全国高新区之首,科技人才密集度居河南省之冠。这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围绕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完善了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完善政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区内90%的工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同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区有创业中心、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河南省专利孵化转移中心等3个国家级综合孵化器,超硬材料等5个专业孵化器。孵化面积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150家。每年,国家、省市和高新区管委会投入的创新资金不低于2个亿。

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凭借强大的创新优势,高新区20年来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000余项,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1600余项,15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3400余件,全区拥有在全国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产品100余种。全区经认定的高新企业占河南省的31%。郑州航天电子有限公司的电连接器成为连通神舟六号飞船神舟七号飞船全身的血脉通道;辉煌科技公司的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为全国铁路八次大提速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郑州高新区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以园区为载体,培植产业优势,引导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现已建成的园区有: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区、国家863中部软件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光机电产业园;正在建设的园区有: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生态软件园、生态创意园、固态照明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

发展和产业迅速集聚的重要平台

园区坚持以高端项目、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五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安全、新能源、仪器仪表、生物制药、超硬材料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2008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32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81%。

其中软件产业集中了河南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新材料产业集中了郑州市80%以上的同类骨干企业,金惠公司开发的“绿坝”已经风靡全国,为青少年花季护航;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诊断试剂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经受金融风暴检验

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局势未明,全球企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里再一次展现了创新优势,产值仍然得到较快增长。像汉威电子、四维机电、郑州华晶等企业同比增长都高于10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仍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

为了让企业能在这里孵化—快速成长--实现几何式裂变,郑州高新区不遗余力,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最适宜企业成长的平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2000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区内四季天蓝树碧、草绿花红,绿化率超过35%,街头游园、雕塑艺术、建筑精品相映生辉,休闲的人们、玩乐的儿童与优美的环境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画图。

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体制,坚持“企业优先、服务优先、效率优先”的理念,建立投资办事大厅,设立园区服务办公室,简化工作程序,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搭建企业上市通道,提供企业上市服务,引进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公司,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在建的高新信息港将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郑州高新区集动力十足的企业文化和生机勃发的校园文化为一体,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了“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2006年以来,200余名海内外艺术家渐渐在辖区内的石佛村聚集,“石佛艺术公社”因而成立并成为中部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

高新新城

根据《郑州高新城空间规划》,郑州高新区将在西四环以西新建一座“高新新城”,与现有建成区、北部生态产业区、西流湖休闲创意区共同组成“高新城”,到十二五末,郑州高新区总面积将由33平方公里,扩大为近66平方公里。彻底“变身”为集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电子垃圾处理为一体的郑州高新城。

根据规划,郑州市“高新城”共有四大板块,分别是西部的高新新城、中部的现有建成区、北部的生态产业区和西流湖休闲创意区。

其中,高新新城的范围包括西四环以西、杜英街以北、西南绕城高速以东、连霍高速以南约33平方公里;北部生态产业区位于连霍高速公路以北,约14平方公里;而西流湖休闲创意区则位于化工路至科学大道之间的区域。

郑州高新区现有建成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将来“高新城”建成后,面积将增加一倍多。

郑州高新城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作模式。

发展方向

大目标

高新区人,正以现代、人文、生态理念,吸引各方目光,凝聚发展动力,打造一座科技新城区。

小目标

2009--2015年,郑州高新区将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统领:

---经济规模大幅增长。到2015年,十大专业园区总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2--3个产业集群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强大示范带动作用;

---新引进、建设市级以上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200个以上,引进培养100名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军人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每年解决50个以上高端项目的融资需求,建成科技创业金融服务区;

---按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标准,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科技城,从城区规模上再造一个高新区。

规划引领

(一)总体规划情况

郑州高新区建设用地规模为78平方公里,其中40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400圈”)范围内为52平方公里,圈外为47平方公里,允建区26平方公里,不符合规划的有条件和限制用地区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8953亩。高新区建成区范围主要集中在须水河、红松路以东,化工路以北,西三环以西,开元路以南区域,建成区范围内工业园区主要有格力产业园、电子电器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企业加速器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较成熟的居住小区有万科城、谦祥万和城、锦华苑、锦绣苑、公园道一号、祝福红城等;高校有郑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重点实验室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机械研究所钎焊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国家重点实验室、三磨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多规合一”情况

高新区统一了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坐标系,有利于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两规合一;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的职责统一设置在规划编制科,便于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有效衔接;按照《郑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方案》(郑政办〔2019〕26号)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合并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用地预审。目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编制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涵盖高新区),规划编制完成后有利于推动多规合一的实施。

产业集群

(一)科技创新推动情况

一是创新引领型企业快速成长。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99家,同比增长75.1%,占全市37.8%,全省16.5%。有效期内高企累计达到823家,同比增长46%,占全市40.2%,全省17.2%创新型龙头企业累计14家,占全省的14%,占全市的58.3%。二是创新引领型人才队伍逐步增强。新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84人,同比增长52%,占全市新增总量31%;拥有驻区院士18人,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22个,各类科技人才8万余人,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密度中部领先。三是创新引领型平台稳步推进。高新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23家,其中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3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10家,总数位居全省高新区第一。“国家磨料磨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建设,是河南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四是创新引领型机构加快建设。目累计设立和引进新型研发机构8家(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信息技术研究院建、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郑州工程技术研究院),其中,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2家,全省占比20%。

(二)培育和特色产业园建设情况

自2008年以来,郑州高新区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以园区为载体,打造产业集群,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2019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高新区孵化载体在孵企业数以3400家位列全国高新区第五位,建立了电子大学科技园(东区)、大学科科技园(西区)等孵化器,以及电子电器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原广告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三)特色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情况

聚焦智慧产业,坚持智能传感、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北斗导航等主导产业定位,深入开展产业研究,全面启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平台搭建和环境营造等工作,谋划“一产业、一规划、一展会、一学院、一政策、一基金”六个一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天健湖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初具形象,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打造全国智慧产业领域“排头兵”。

(四)创新性政策支撑

一是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全省率先研究出台梯度促进供给侧动力转换“瞪羚独角兽双十条”政策,系统构建了瞪羚独角兽五级企业成长梯度体系和六级培育计划;研究出台《科技创业创新服务券管理办法》,支持创新型企业、人才、机构、平台购买在创业成长中所需的专业服务。二是落实民营企业支持政策。研究出台《郑州高新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从减轻民企负担、解决民企融资难、加快民企创新发展、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同时,针对高新区主导产业,“网安十条”、“北斗十条”、“网安十条”、“传感器十条”等政策密集出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低效资产盘活

(一)土地利用情况

高新区2009-2019年度总计批回土地41461.3亩,已完成供应土地面积23642.37亩,未完成供应土地面积17818.91亩,供地率为57.02%。未完成供应的17818.91亩土地中,批而未征土地面积7102.19亩,征而未供土地面积10716.72亩。征而未供10716.72亩土地中,使用权面积9659.59亩,其余为市政道路、绿地等。其中工业用地995.12亩,城镇住宅用地4408.11亩,商服用地1620.02亩,教育用地1816.16亩,医疗用地248.06亩,其他公共服务用地572.12亩。

(二)土地盘活情况

近两年,高新区通过协议征迁、协议收购等多种形式,完成热力公司、郑州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港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河南省银湖铝业有限公司等26宗国有土地的收回工作,总收回国有土地面积1321.829亩,拨付补偿资金超过11亿元。通过土地收回推动土地功能转换和二次开发,保障了高新数码港、高新国际文化广场、高新动力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落地,解决了区域建设用地匮乏、产业结构落后、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目前,高新区已完成5宗总计320.085亩政府储备土地(涉及11宗总计340.115亩收回土地)出让工作,实现土地出让收益28.7023亿元,在盘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资源产出效益,促进了高新区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

(一)基础设施绿化改造情况

1.扩大城市绿量,打造精品绿化工程。2017年至2019年底,共完成新增绿化面积649.03万平方米,新植乔木32万余株;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公园10个,新建500平方米以上小游园82个,已全部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完成生态廊道绿道连通44公里;新建道路绿化23条,提升改造精品道路11条。

2.铁路沿线、生态廊道、过境干线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区域绿化。制定《铁路沿线、生态廊道、过境干线公路、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区域绿化工作方案》,完成五大区域绿化320.72万平方米,栽植苗木11万余株。

3.大力推广庭院花园化。按照市级园林小区(单位)标准要求,绿化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到35%。截至19年12月底,申报市级园林小区(单位)20个,其中17个获得了市级园林小区(单位)的称号;完成屋顶绿化1.1万平方米。

(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开展情况

1.印发《郑州高新区2019年节能低碳发展工作要点》(郑开创[2019]156号),对全区年度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全区产生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企业仅泰祥热电及拓洋实业两家,均与固废处理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对工业固体废物进行了处置回收再利用。

2.组织区内企业申报第四批绿色制造绿色工厂名单,完成可口可乐、佛光发电等2家企业完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建设工作,新增格力电器、黎明重工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明泰1家省级绿色工厂。

(三)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管网运行基本情况

2019年高新区集中供热管网入网面积1600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855万平方米。目前在运行的污水管网总体运行情况稳定良好,累计14万米,有3条主要管线。高新区的生活垃圾由河南高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收运,日产日清,全部运往荥阳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有垃圾中转站7座,清运车辆35台,清运人员共计75人。

(四)企业污染集中整治和重点行业提标改造情况

2020年5月31日,高新区完成辖区内4蒸吨以上(含)天然气锅炉12家企事业单位20台燃气锅炉的改造工作;排查辖区内4蒸吨以下天然气锅炉,目前12家单位已完成改造、拆除17台。按时完成18家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高新区45家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企业的深度治理任务。

智能化改造

一是推进智能化改造。

完成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智能车间、河南凯邦电机有限公司智能工厂的建设工作。2家企业被纳入第二批省云平台服务商,3家企业被纳入省云应用服务商;企业上云达1860余家,占郑州市的14.3%;天迈及金惠两家企业入选国家级融合发展类试点示范,占全市的40%;14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融合发展类试点示范,占全市的25%;

二是推进技术化改造。

2019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80个,投资额28.94亿元,增长18.1%,其中:制造业25.29亿元,增速29.4%。

优化营商环境

(一)政务服务事项工作推进情况

一、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印发郑州高新区“一网通办”实施方案。参照高新区政务服务“一件事”联办清单,以只跑一次为目标,梳理一网通办表单,完善一件事涉及到的事项材料、情形、办理流程、涉及到的系统等。

二、推动“最多跑一次

按照网上政务服务办理深度具体标准,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压缩办理环节、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限、减少跑动次数,目前,高新区“三星”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占事项总数80%。

三、推行事项免交身份证材料办理服务

深入开展“五减一优”工作,在全市率先推行部分事项可免交身份证即可办理的功能,在窗口接件时实现对全国人口的身份证在线核实与电子身份证的下载与复用,通过审批系统直接获取、自动提交办事身份证材料,是高新区提升营商环境的便民亮点工作之一。四是大力推行“平台之外无审批”。秉持“平台之外无审批”的原则,利用数据对接及物理录入的方式,使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审批办结,明确办件监察及数据统一沉淀,实现办件的可控性和提高办件的透明度。

(二)创新举措落实情况

高新区作为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选派5名业务骨干加入市攻坚组,脱产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自2019年7月1日市工改系统运行以来,已经办理项目373个,涉及业务428个。初步形成了“事前联合辅导、事中并联审批、审批过程帮办代办”的服务模式。

(三)跟踪服务机制建立情况

一是制定《郑州高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帮办代办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开展业务培训、能力测试和集体讨论等环节,选定专人作为高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帮办代办员,确保“店小二”式的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印发《郑州高新区政务服务工作“好差评”工作制度》,积极启用“好差评”评价器,让企业和群众通过“好差评”器现场提交评价意见,切实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目前在公示及回访数据中,未发现差评数据反馈。

体制机制改革

1.内设机构

2018年高新区实施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构建了“两级两类四板块”的全新组织架构体系,共成立10个内设机构、5个办事处、4个专业化机构和5个园区运营中心。对参与改革的行政事业编制人员的编制、身份、职级、档案工资等进行封存,推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通过实施公开竞聘、分级聘任和绩效考核,有效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大大提升人员的动力和活力。

2.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及取得成效

2018年6月底,原有行政事业正式人员的身份封存、定向选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面完成;同年9月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市场化人员和选聘高层次专业人才入职到岗,“两级两类四板块”新型组织架构搭建完成。2019年1月1日起,全面赋权的政府规章《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正式施行;2019年5-7月,结合改革后综合运行调试情况,进行适度优化调整。从目前情况看,改革过程平稳有序,人员融合团结协作,重点工作推进有力,创新驱动发展提速提质。高新区2018年、2019年经济发展目标和科技创新指标均完成情况良好,改革成果初步显现,自创区建设渐入佳境。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9日,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