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纪念馆 :1983年建于江苏兴化的纪念馆

更新时间:2023-09-22 18:45

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位于兴化市昭阳镇牌楼北路2号。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1993年11月新建馆舍为古典式建筑,迎门为大型花岗石郑板桥全身塑像、郑板桥兰竹石大理石壁雕。

截止2020年9月,馆内藏品有500件。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

简介

历史发展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县东门外古板桥。是时,华岩12岁,高凤翰11岁,边寿民10岁,汪士慎8岁,李鱓8岁,金农7岁,黄慎7岁。这些未来的“扬州八怪”,如一颗颗棋子,散落在康乾盛世各自的土壤上。古板桥是兴化古城东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木板桥郑板桥故居所在的巷子叫竹巷。板桥曾说:“予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这曾经种竹的茅屋,兴化市政府于1983年对其进行了修缮改造。

故居南边是偏房,北边是正屋,俗称“郑家大堂屋”。赵朴初和刘海粟两位大师分别为故居门厅题写“郑板桥故居”和“板桥故居”的匾额,从门厅入,见一照壁,左拐便豁然进入院子,院子里郁郁蓊,老竹新篁散发着清香,盆兰、芭蕉点缀其间,青苔累累暗示着故居的久远。

1993年兴化市政府又在郑板桥纪念馆的基础上扩建为兴化市博物馆,舒同、启功两位先辈先后书写了馆名。新馆与历史遗迹四牌楼、李园连成一片,构成古城兴化市新的文化村落。

馆内概况

郑板桥纪念馆亦称兴化市博物馆,位于城区中心地段,占地6000多平方米,粉墙黛瓦,曲廊环绕,系三层仿 古建筑。馆内庭院中板桥塑像矗立,奇石修竹辅之,有水池、池边嵌石,犬齿相依,参差有致,逢夏季,池内睡莲盛开,红鲤穿梭其间,别有一番情趣。馆内主要有《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兴化历代名人》、《施耐庵文物史料陈列》等陈列展览。

处正南的四牌楼上悬挂47块匾,记载了兴化历史上74位前贤的事迹,为后人所景仰,匾上题字都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之手,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居北屋挂有一幅漆画,漆画两侧的对联是郑板桥范县任上所作:“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原在东西两侧的兰石图和墨竹图都是清代原物,现都已被收藏。

郑板桥卧室在堂屋东边,橱柜、衣箱、灯台等都是他使用过的旧物,后人将“难得糊涂”的其他仿品陈列其中。堂屋西边是郑板桥的乳母费氏的房间,房内陈列着郑板桥的大事年表,以及各类研究郑板桥的著作、论文。

院子的东侧是厨房,内有木刻对联:“白菜青盐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是郑燮写给他的表兄袁安石的。故居南边的门楣上有“聊避风雨”的砖刻,下有一棵新竹市傲然挺立,如板桥老人“删繁就简”的影子。

馆藏真迹

截止2020年9月,馆内藏品有500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南天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燮的艺术成就。

范县纪念馆

位置

郑板桥纪念馆在河南省范县辛庄镇毛楼村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河南省范县(原山东省范县)任知县5年。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

纪念馆

郑板桥纪念馆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将展示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

郑板桥

介绍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生平

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名,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市(原属扬州市)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6岁随父读书,16岁从本乡陆震学词,17岁读书于真州(今仪征市)毛家桥,20岁从乡里陆种园学填词,23岁于乡里及真州江村教馆,24岁中秀才,26岁设塾于兴化竹泓镇,其时已中秀才,教书非其所愿,约于30岁前后至扬州谋生。30~40岁间,父亲、儿子、妻子先后去世,家境艰难,靠卖书画度日。40岁时,应试南京市,中举。44岁时去北京应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县令。十一年(1746),调署山东潍县。

次年,该县遭灾,他开仓借粮于民,并令富户平所积之粮。任中处理民事,多助穷苦百姓,不帮富商,因之得罪豪绅,于十八年(1753)被罢官。是故,当时济南市朱青雷为板桥刻“康熙帝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印,乾隆三十年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年73岁,葬于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

扬州市后,以卖字画为生,晚年回兴化市郑板桥善画,尤擅写兰竹。亦善书法,楷、行、隶三体相兼,以画法入笔,用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后人称之为“乱石铺街”。又善诗文,作品明白流畅,不受神韵格调之缚。其中,《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描写人民疾苦;《家书》、《道情》等作,自然坦率,为世人称道。人称郑板桥诗、书、画三绝。郑板桥生前自编《诗钞》、《词钞》、《小唱》、《家书》,友人为之辑《题画》。今见其文学作品有诗一千余首,词一百余首,曲十余首,对联一百余副,书信一百余封,序跋、判词、碑记、横披数百件,现存书画近千幅。

张维屏《松轩随笔》评:“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致,亦间以画法行之。”板桥认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划,及真刻划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明清文艺思潮时认为,“郑板桥、黄瓢、金农、李复堂、罗聘等人直接为晚清和现代画家从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刘海粟开辟了道路,这正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为晚清小说作先导一样。”板桥自云:“诗词不屑作熟语”,他诗近香山、陆游,有魏晋风骨。板桥《道情》,化用王维白居易诗句,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清虚空灵的画面,犹如一幅山水画长卷。《道情十首》代表了清代道情体散曲的最高成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