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鲨 :角鲨目黑棘鲛科铠鲨属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2:10

鲨(学名:Dalatias licha),又称黑鲛,为软骨鱼纲角鲨目铠鲨科的一种,为单型。分布于全球各大洋,栖息于200-1800米深的海床上。铠鲨身体细长,体长约1.0-1.4米,吻部钝而短,眼睛大,唇厚。上颔齿与下颔齿型态差异很大,上颔齿小而窄,下颔齿则很大,呈三角形且具有锯齿边缘。铠鲨为独行的掠食者,以硬骨鱼纲、鲨鱼和、头足纲甲壳亚门多毛纲管水母目及腐肉为食。属于卵胎生,每次可产下10-16头幼鲨。商业渔业(主要是葡萄牙日本)会捕捉铠鲨以获得它们的肉、皮革以及鱼肝油。过度捕鱼加上低繁殖率,铠鲨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形态特征

体细长,亚圆柱形。头长为自吻端至尾鳍起点的1/4。吻很短,吻长几等于眼径。口前吻长为头长的1/4-1/5。眼卵圆形,后缘有缺刻,眼径为口前吻长的1/2。喷水孔径为眼径的1/2,位于头背侧,眼背缘后上方,其前缘有一低三角形叶。口浅弧形,口宽几等于或稍大于口前吻长。唇厚,肉质,上唇褶为口角至上颌中央长的1/3,下唇褶为口角至下颌中央长的1/2。齿上下颌异型,上颌齿尖刺状,基部宽,有2叉正中齿直立,两侧齿向口角后方渐倾斜,每侧8-9枚下领齿每侧8-9枚,叶片状,基部扁方形,与邻侧齿相互重叠,齿冠三角形,具锯齿缘,正中齿直立,两侧齿向口角后方渐倾斜,齿亦渐小上颌齿3-4行,下颌齿1-2行在使用。鳃孔5个,小于眼径,最后1个稍大,位于胸鳍基底前方。盾鳞小,具1棘突,1-3纵嵴,排列稀疏,彼此不重叠。

背鳍2个,较小第一背鳍基底长为头长的1/4,上角圆,后缘直,下角尖突第二背鳍稍大于第一背鳍,起点约在腹鳍基部后方1/3的上方,前缘弧形,后角尖突,后缘凹入,下缘长几等于基底长。尾鳍中长,为全长的1/5强,尾椎轴稍上翘,上叶发达,约与下叶等大,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中后部不区分,与上叶相接处有一缺刻,尾端斜截形。腹鳍约为第二背鳍基底长的1 倍,前缘直,外角圆,里角尖突。胸鳍小,约为头长2/3,外角圆,后缘圆突,内角圆弧形。

液浸标本纯暗褐色,腹部黄褐色,鳍缘白色,尾鳍尖端黑色。

分布范围

海域: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湾、北海、地中海。在大西洋西部,从美国乔治沙洲、佛罗里达州东海岸、墨西哥湾北部,到远离巴哈马南部。在东大西洋,从北海向南至喀麦隆。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港、宜兰县近海。

国家: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维多利亚、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贝宁、巴西、喀麦隆、加拿大科特迪瓦法罗群岛斐济法国(法国大陆)、加纳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意大利(西西里)、日本、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日利亚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葡萄牙(大陆))、塞内加尔南非东开普省纳塔尔省)、西班牙(西班牙(大陆)、加那利群岛、巴利阿里)、中国台湾省、多哥、英国北爱尔兰、英国)、美国夏威夷州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路易斯安那州)、撒哈拉沙漠西部。

生活习性

铠鲨生活于温带热带大陆架和岛屿斜坡水域之底层深水鲨,分布于37米到至少1800米深处,但常见于200米附近水深处。肝脏含油量高,可增加浮力,不用鳍或身体摆动即可停在水中。不成群,常单独行动。主要以底栖硬骨鱼纲为食,但也捕食魟、鲛、头足纲甲壳亚门等。

繁殖方式

铠鲨为卵胎生,每次可产下10-16头幼鲨,刚产仔鲨长约30厘米。

主要价值

铠鲨为食用鱼,鱼肝可制成鱼鳕鱼肝油,其肝油中的鲨烯提取物是重要提供来源之一。此外,铠鲨的皮肤可制成皮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 3.1——易危(VU)。

近种区别

铠鲨有时与腔鳞荆鲨(Centroscymnus coelolepis)混淆,在鳍和小齿的大小和位置,铠鲨看起来与腔鳞荆鲨相似。但是,铠鲨的背鳍没有刺。与格陵兰睡鲨(Somniosus microcephalus)相似,但格陵兰睡鲨比铠鲨更大,并尾鳍的腹叶大得多,下牙齿倾斜,边缘光滑,形成一个刀刃。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