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 :教育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0:01

陈向明,女,1953年生,博士,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系主任、牛津大学名古屋市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教育部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刊物编委、海淀区政协委员。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先后主持教育部和国际组织委托的项目10余项,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人物经历

1978-1982: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

1984-1987:北京师范大学英语文体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1988-1989: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9-1994: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教学、课程设置与学习环境专业

199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做访问教授

2012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做访问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

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

主要贡献

主要著作

《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年)、《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2001年)、《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2004年)、《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2009年)、《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2011年)

2012年获闵维方优秀奖教金一等奖

2010年获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优秀奖

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02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获新闻出版署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

代表性论文

1.质性研究:

范式的探索:实践-反思取向的教育质性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

“质性研究教学的悖论”《教育学术月刊》2010/5

“我为什么对质性研究情有独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3、18

“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教育研究》,2008/5

“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

“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社会学研究》2001/2,北京市

“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武汉市

“质的研究中的个人倾向问题”《教育研究》1998/1,北京

“定性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教育研究》1996/7,北京

“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社会学研究》1997/6,北京

“从范式的角度看社会科学的质量评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4,香港特别行政区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高等教育研究》1997/4,武汉

“教育研究中访谈的回应技(艺)术”《教育科学》1998/4,长春市

“教育研究中访谈的倾听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太原市

“访谈中的提问技(艺)术”《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武汉市

“研究者个人身份在质的研究中的运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2,武汉

“教育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高等教育论坛》1997/2,北京大学

“定性研究评介”《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6,武汉

“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教育评论》1999/1,福建省

“扎根理论的思路与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武汉

2.教师教育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知识为何重要”《基础教育课程》2012/7

“从约翰·杜威实用主义知识论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育研究》2012/4,

“教师专业发展:永无止境的追求”《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教育叙事对教师发展的适切性探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

“从实践性知识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分子属性”《全球教育展望》2010/1,

“寻找和重构自我和世界——教育叙事于教师发展的独特魅力”《北京教育》普教2010增刊

“教师如何创生自己的知识”《中国教育报》2010/1/22

“在多重对话中学习与成长”《人民教育》2009/17

“谁用谁知道——实践性知识提升教师的‘使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20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教育研究》2009/10

“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引入案例式研修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知识论基础》《教育学报》2009/2;

“教师资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

“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理论的指导?”《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3日

“教师和‘专家’的关系定位”《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谁来决定教师的专业需求?”《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0日

“参与式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6/5

“行动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然途径”《河南教育》2004/9

“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践与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关于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2002/6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有关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3、课程与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感言”《课程、教材与教法》2011增刊

“教育改革中‘课例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基础教育》2011/2

“角色扮演的作用与要求”《教育与现代化》,2004/1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教育科学研究》2003/3

“在参与中学习——成人培训方式的更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清华教育研究》2003/4

“如何处理参与式培训中的冲突?”《课程教材教法》2003/8

“如何营造一个支持性培训环境?”《教育科学》2003/1

“如何为培训作需求分析?”《师资培训研究》2003/2

“如何在参与式学习中使用直观手段?”《开放教育研究》2003/3  、

“如何在培训中组织小组讨论?”《当代教育论坛》2003/4

“如何做培训计划”《教育论坛》2003/3

“如何在培训中使用头脑风暴?”《幼儿教育》2003,7、8

“我国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研究》1998/1

“做人与做事”,第一作者,《高等教育论坛》1998/3,北京大学

综合性大学理科人才素质和课程体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哈佛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介绍”《外国教育资料》1996/5

“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高等教育论坛》1996/1

4、高等教育

“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中国教育科研报告》2008年第2卷第1辑

“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实践研究”《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4

“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6年,总第10期

“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教育发展研究(参与、平等、贫困、性别、民族、跨文化交流)

“学不能被教——做教育咨询专家的思考”《中小学管理》2007/6

普通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全球教育展望》2003/9

“参与式方法答疑”《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如何理解参与?”《教育参考》2003/2

“中国西部女童教育探索综述”,载中国/联合国计划署义务教育项目管理办公室《中国西部女童教育探索》,2002

“参与式方法—开发西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

“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1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