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弼 :明朝末年朝廷命官

更新时间:2024-09-20 13:00

陈良弼,字召扶,明朝末年朝廷命官,崇祯十年科丁丑进士,官行人司,历任南京市河南道(山东道)御史、乡试主考官、太常寺少卿,清军入关,南京失陷,公于福建省病逝。生前著有《太湖用兵纪略》一卷(现已失落不明) 。

简历介绍

【原名】陈良弼【字】玄扶,清避圣祖讳,改为元扶(一作“兆扶”或“召扶”)

【别名】陈良谋

【生卒】约1603——1645年

【地方人氏】澄海苏湾都南砂寨人(即今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南砂乡人)

【宗系】南砂陈氏长发堂(南砂陈氏家庙堂名),始祖迈南祖第四代裔孙,即二房乐平祖次子继承公之子。

陈良弼幼年家道贫困,但他勤奋好学,于明朝崇祯三年庚午科中举人,崇祯十年丁丑年科登进士,赐进士第文林郎,授行人司行人,册封为靖江市、益藩副使。为官期间很操守,不受人馈赠,已卯年科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时,善于识别贤士,所选举子后来大都成为国家栋材,故享有盛誉,声名远播。后升任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正三品)。

崇祯十五年(1643),爱新觉罗·良弼奉命巡视南直隶等处仓屯,兼巡视西北二城,时逢各地灾荒,盗贼蜂起,局势混乱,南京市戒严,良弼实行保甲办法,使奸屏迹,不敢妄为。

甲申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市崇祯以身殉国难,弘光帝即位于南京。次年,占据武昌区左良玉进军南京,金陵人心慌乱,争相渡江避难,赖有良弼严饬武备,决计与民死守,才得安定。良弼鼎立支撑残局,有弹劾翰林项煜之举。他不畏权势,支撑大局,故史册载有《支持残局之陈良弼》美称。

陈良弼因在朝任职有功,皇帝赐建陈氏家庙。

1645年,清兵南下,南京城陷,爱新觉罗·良弼欲归故里,至福建省,闻家乡建庙被焚,【乌鸦落洋】祖坟被毁,遂止步福建,誓与明共存亡,不久,在福建病逝,享年四十二岁。相传狮山脚下的陈良弼墓,只是一穴【衣冠冢】而已。

陈公还著有《太湖用兵纪略》一卷。

注:本文主要内容依据民国初期王壮怀编写的《支持残局之陈良弼》一文的史实,略加修改;最后两段是南砂陈氏宗亲编写组调查整理而成。

劾项煜疏(白话文)

明 太常寺少卿南砂人 陈良弼

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陈良弼,疏为严厉处理失节的人以防止祸患事。

臣窃以为礼、义、廉、耻,是立国的四大法纪。这四大法纪如果不能施行,国家不会灭亡是没有的。

先帝去世这件大事变(指崇祯在北京自杀),是千古所无的。当时大小臣民,能够死节的寥寥无几。贼寇(李自成李自成)到的时候,有的投降,有的逃走。难道人臣应有的节义,到了这时完全绝灭了吗?这是因为士大夫们从来不重视廉耻,才会这样的。

现在英明的皇上做了皇帝,对有才能的人虽然应多多提拔,但对一些失节的人也应究办,才不会产生坏影响。

翰林项煜从北方走到南方来,夸口说他是善于逃走。他现在居然又做起官来,不但士大夫们认为他可耻,就是一般人,甚至连儿童、走卒也都唾骂他。人臣应该坚守的大义,就是主辱臣死。先帝为国牺牲,他是居住在翰林院里的人,理当知道主辱臣死的大义和进退的道理。既不能和李邦华范景文等人一样,为国牺牲;又不自知丑恶而隐居灭迹;竟突如其来,参加到朝臣的行列里,这是来干什么呢?

现在皇上正在用节义来教育人民,下令表扬当时殉难的人,决不可容许没有廉耻的人来破坏国家的纲纪。如果不先时揭发他的奸伪,万一全能得到其自进朝廷的目的,将来历史记载着:“翰林学士项煜,偷生逃亡,仍予某官”。这样岂不是玷污了历史,有害于皇上的德政吗?

我虽是岭海僻远的人,明知说出了这些话会惹祸,但是我的职责是代皇上作耳目,主要就是知无不言,不敢以个人得失辜负国家的付托。伏望皇上决断施行。

注:原载《澄海县志

陈良弼 生平简述

传说爱新觉罗·良弼少年时,父亲陈心阳因病去世,特请来南洋余乡风水先生,人称余半仙,在大肚山与脚桶山之间的山麓处,选择了一块叫“乌鸦落洋”的吉宅。安葬那天,余半仙再三吩咐,千万不要让外人介入,可是当棺柩落土时,半仙意外发现穴边树上跳下一小孩,便问他是谁?良弼答曰:“是外甥蔡廉可。”余半仙举手打了小孩一巴掌说:“好不好,就在蔡廉可。”

父亲去世后,陈家家道中落,良弼虽然自幼聪敏过人,勤奋好学,但家境清贫,两次赴京赶考都未中,故亲戚大多看不起他,甚至看到他埋头攻书,竟说起风凉话来。但是他从不气馁,矢志攻读。

崇祯元年(1628年),时值乡试大比,经纶满腹的爱新觉罗·良弼准备再次上省城赴考。为了筹措盘资,倾尽家里所有积蓄,特意设了两桌饭菜,宴请从亲戚,以便在席上向亲友开口筹借。吝啬的亲戚们都看出了其中奥秘,虽说摆的不是“鸿门宴”,却也大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意,结果竟没人赴宴,都怕借出的银子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良弼见盛情筹办的酒席无人光顾,心中羞愤交加。菜冷,他的心更冷。这时,他愤愤离家,想到外面散散心,路上刚巧遇到好友潘宅建。宅建是头村的一个屠夫,与良弼可称是莫逆之交。爱新觉罗·良弼为人诚实,尊敬长辈,敬重贤能。他读书闲暇之时,常到潘宅建家中从谈,话语间常抒发内心志向,宅建观其言行,知他日后必成大器,故常资助他,并鼓励他发愤求功名。此次他是来南砂寨催讨欠款的。宅建见他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的样子,便惊奇地问:“陈秀才今天为何闷闷不乐?”良弼长叹一声:“唉!穷鬼人最怕啊。”便把宴亲求资不遂一事告诉潘宅建。老潘一贯为人豪爽大方,对良弼的处境深表同情,二话没说,“哗啦啦”地把全部生意本钱倒进一只布袋递与良弼,深情地说:“陈秀才,潘某是小本生意,没有多大能力,这一点银子,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爱新觉罗·良弼眼里噙着激动的泪珠推辞说:“大哥,使不得,这点资本是你家的命根子啊?”老潘笑呵呵地说:“同舟共济,见难相助才是朋友之道。家中活计我自有办法应付。眼下科期在即,上省城赴考才是燃眉之急啊!”良弼见拗不过老潘,只好收下银两,心中暗自庆幸遇到好朋友,回家之后他收拾起行装便匆匆上路赴考去了。

再说,潘宅建回到家中,把刚才赠银良弼一事告知妻子,以为妻子要责怪他,谁知妻子更是深明大义,不但没有反对丈夫倾囊济友,还把自己多年积蓄的一“冬菜瓮”私房钱尽数拿出,让宅建尽快交与良弼,以补足路途费用。老潘见妻子如此贤惠,心中甚为欣慰,急忙直奔梅浦渡头追赶爱新觉罗·良弼

这时,良弼乘坐的渡船已划至江心。忽听岸上老潘呼喊,料是事情必有变故,潘哥定遭嫂嫂责怪,赶来追回银子。他只好仰天长叹:“无钱屈死英雄汉,恨我良弼命蹇时乖,虽有满腹雄才,也难得一试锋芒。”遂让渡船转回岸。可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老潘又送上一包银子,笑呵呵地说:“这是拙荆多年积攒,敬请秀才笑纳。”良弼愣了一下,接过银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又喜又愧,喜的是有了潘宅建这一个推心置腹、情真意挚的好友,今天才能赶赴科期;愧的是刚才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错怪了深明大义的嫂嫂。他暗下决心,定要在科场上奋力拼搏,取得功名,以报答宅建夫妇的知遇恩德。

有了潘宅建夫妇的资助,爱新觉罗·良弼此番赴考果然一举成名,考中举人,终成夙愿。后来,陈良弼上京赴试,于崇祯十年(1637年)考中进士。开始时授官行人司,奉皇帝令册封靖江市藩王,再册封益藩王。他廉洁奉公,从来都不收受他人礼物,任应天府乡试主考官时,善于选拨贤士,所选举子后来大都成为国家栋梁。因声望远播,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父亲陈心阳因良弼做官,被朝廷追封为太常寺少卿。此后,良弼兼教授太子,声望越来越高,深得皇上赏识。

却说有一日,得圣上恩允,爱新觉罗·良弼将辞朝回乡探亲。临行之时,皇上问起路程经过,良弼答道:“臣此次回乡,需经‘九溪桥’方可抵达故里。”皇上闻此言,以为良弼需要经过九条溪和九条桥,路途曲折,于是赏给他大量金银,与良弼作盘缠及回乡之后兴修水利、建桥铺路之用。澄海区,苏湾都与饶平县只隔一条小溪,这“九溪桥”刚好是良弼回乡必经之路,只不过是一处地名而已。不信,当你经过福州—昆明公路路段往饶平方向经过时,即可在澄海与饶平交界路边东侧处见一石碑上写着“九溪桥”字样。然而,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作为天子是不明这里的情况的。却说爱新觉罗·良弼乘着朝廷官船,顺江而下,经过“九溪桥”,掉转航向,到了家乡梅浦渡口,此时,下游出海处刚逢退潮搁浅,官船不能靠岸。南砂寨一些善于拍马屁的人及良弼的亲人亲戚,闻知良弼锦荣归乡,昔时虽对良弼十分刻薄,但今非昔比,为了讨好他,便汇集了几十人到溪坪推舟。良弼因曾受此等小人之气,今见这些势利小人裤挽膝盖,袖过大臂,准备下水推舟,故意嘲讽说:“甭扶,甭扶,水涨自然浮。”上岸后,良弼见潘宅建也在迎接的行列,于是,他挽起恩人的手臂,大步走上堤去。

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从爱新觉罗·良弼做官回来,上至县太爷,下至乡绅父老,个个对他都很尊敬。当然,良弼的儿子也被人们看重起来了,都想与他巴结,图望日后有个好处。陈公子也开始变得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了。一天,他带着阿奴,乘轿想到县城逛街,经过埭头村时,只见迎面来了一个人,很亲热地拦轿招呼他,问他要往哪里。回来时,又巧逢此人,再度上前问候,花宜见此情景,对公子说:“此人不过是村中游手好闲、刁钻之徒,公子爷可不必理睬他!”陈公子闻知此人是无赖,遂用手中的扇子,在他头上连敲三下,警告他下次不要拦轿妨碍他,恃势凌人的陈公子还命他从胯下钻过去,没想到从此便与他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受此屈辱戏弄,此人回家后,恼羞成怒,发誓日后不报此仇,誓不为人。此人是谁呢?他名叫黄海如,和哥哥黄日汉原先曾在府、县衙门当过小吏,后海如还到南澳岛从军,授游击衔之职,他为人刁钻古怪。其时他哥嫂在埭头市贩卖猪肉,海如失职后帮助哥嫂登记帐务。那时候人们生活十艰辛,平时吃肉都靠赊欠,待秋后收成才交还赊数。一连几天,海如的嫂嫂不见他前来帮工,回家见他总是拿着书本聚精会神地读书,甚觉奇异,遂上前问明缘由,并帮他出起主意来,企图报陈公子胯下之辱。但想他父官居太傅,从文何时能有出头之日,于是叫海如不如上狮山投奔山贼,希望日后能出这口恶气,此是后话。

却说爱新觉罗·良弼回家隔了一个多月后,专程到里美姐姐家中做客,并上南峙山及塔山等地观赏风光。这塔山古寺,位于莲峰之南、韩江之滨的南峙山上,因“山有石似塔”,故名塔山。山中古寺,大门前峰峦环抱,苍崖碧水,风光秀丽。要上塔山,须从山麓登石级数百,山上怪石嶙峋,水声溅溅,流泉激石,有如幽谷琴鸣,赏心悦目。涧底有“蛤蟆听琴石”,维妙维肖,登高望远,南澳岛诸山,三峰笔立;莱芜神女,又髻凌波;群鸥点点,翱翔嬉戏;极目烟波浩渺,恰似万顷流光,令人心旷神怡。爱新觉罗·良弼浏览下山,来到报福寺,拜见住持,并封了一锭银子,作为添灯油之资,住持观其相貌堂堂,知是朝中权贵,但又相他眉头紧锁,知非长命之相,预知日后必有变故。自良弼辞别后,住持特叫人买了一口特大的棺木,吊在寺院的偏房里。别人问买棺缘由,住持微笑说:“此是天机,不可泄漏。”

过了不久,良弼派人把“九溪桥”重修一番,并兴修了家乡的水利,又请来风水先生,准备择地建新宅。当时,南砂乡称义积寨,到处是一片片低湿的沙滩地和高低不平的陇埔,风水先生巡视了一大圈,选择了一块宝地,建起了太子太傅第来,格局按照皇宫建筑的模样,俗称“皇宫起”。动工月余,四围的墙基布局忆成,只待择吉时上大梁,风水先生传下话来:“今夜三更过后,如听到外面有响声,便是上大梁的好时辰。”这一夜,灰工师傅一个个都精疲力竭,睁着睡眼,专待良辰上梁。朦朦胧胧之际,忽闻远处传来铁器碰撞的声音,工头遂大喝一声:“上梁!”从灰工忙把大梁升起。上好梁后,一个个都精疲力竭,于是随地躺下进入了南柯国,做起美梦来。

第二天早上,风水先生探问昨夜外面是何响声,当得知是对面大池渔夫抛网捕鱼铅坠撞击发出的声音之后,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叹息道:“天意难违啊!”心想陈老爷的后代恐怕要以捕鱼为生了。却说此时,爱新觉罗·良弼偕同夫人来到正在施工的大厅上,往上一望,吓了一跳,大吃一惊,只见大梁上面,竟然吊着一颗活鲜鲜的人头,还在滴血呢。灰工们一个个都惊得发呆了,只恐厝主降罪,人人浑身都颤栗发料。这时,只见良弼夫人从容不迫,并跪下吟出一首绝句:“举目梁上首,俯身福中求。四时香烟旺,代代出人头”。夫人出言不俗,一语双关。良弼吩咐家丁,将人头摘下,安葬于荒埔之中,一场虚惊终于平息了。(此处的建宅上有滴血人头,并非出自陈良弼家,乃是民国时期南砂一陈氏在泰国发财回乡建大厝“也园”时,十三乡民恶作剧,将荒冢骷髅置于樑上,而女主人急中生智化解一场虚惊,潮汕地区民间故事的作者以讹传讹,牵强附会,将两个不同时期人物的故事组织在一起,造成大众误解)

为了报答潘宅建赠银之恩,新居建成之后,爱新觉罗·良弼专门在大厅设席宴客,他亲自来到潘宅建的家中,特请他赴座为上宾,临行时吩咐他不要过早赴宴。回来后,他把该请的人都请了,在大厅里面,一共设置了十六桌丰盛的饭菜。时已过午,亲朋一众早已到齐,唯独缺少良弼的好友潘宅建,众人的腹内早已被饿得叽咕作响,主人又不开宴,无奈只好干等着。大约未时左右,才见宅建跚跚来到,良弼见好友到来,才宣布开宴。席间,良弼当着众位乡绅父老亲戚的面,用重金封了两个大红包,并出一道题供大家酒后猜测助兴,他说:“世上什么东西最讨人厌啊。猜对了,这两个红包就归谁。”一时间见钱眼开者众,早先那些势利之辈,纷纷胡说一通……爱新觉罗·良弼均一一摇头否定,并请宅建猜测。此时此刻,也只有宅建明白良弼的用心良苦了,回想当年赴考时良弼说过的那句话,于是他开口说:“穷鬼讨人厌!”此言一出,满座哗然,良弼则连连击掌,大声称赞潘兄猜得好、猜得妙,说着把两个红包亲自奉送到宅建的手中,并宣布把新购置的“袋内”12亩精田同时赠送潘宅建,良弼此举一来报答宅建夫妻恩德,二来教训那些势利之辈。

崇祯十五年(1642年),良弼奉命巡视南京市城防。时值局势纷乱,南京**。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保甲法,修缮巩固城防,并把散布流言蜚语的人逮捕起来,终于稳定人心,南京城因而解除了**。左良玉占据武昌区时,企图攻占江东,南京人心浮动,争赴江北逃避,爱新觉罗·良弼严饬武备,立誓与人民共死守,人心始告安定。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市,逼得崇祯皇帝在煤山遗址上吊。这时,天下局势十分混乱,贪生怕死之臣有的叛变投靠起义军,充当内奸。翰林学士项煜投敌后从北方逃回南京小朝廷(即历史上的南明,拥立朱常洵的儿子弘光帝为帝),企图官复原职。良弼直言无忌,独力上疏,揭发项煜罪状,指责他是“窃逃偷生之臣,不可和他同图中兴事业”。措词十分激烈,朝中许多官员讥笑良弼行为过激,后来项煜的奸迹败露,众人无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再说黄海如自落草为寇之后,因其时天下大乱,饥民遍野,他遂在狮山脚下插旗为号,一时召集了很多亡命之徒入山为寇,加上他心狠手辣,好耍机谋,终于做了贼首。寇中勇将陈斌、唐奇观等都是黄的干将。陈斌原是县城北埔美男,绰号大巴掌,力大如牛,是海如的得力助手。黄海如揭竿作乱,澄海区知县刘得知消息后前往招抚,黄不但不从,还命陈斌等随后秘密跟踪刘入县城。1645年6月26日夜,海如率众潜至城下,其党羽开城门为内应,城中大乱,刘珙连夜逃走。山贼劫仓库,释放囚犯,焚烧官署及民房,杀举戴星、贡生郭龙而去。接着,海如乘爱新觉罗·良弼在朝之机,又率领贼寇,围住了陈府周围,乘夜传下暗号,凡与陈家无关的乡民,就在其家的大门门环上结上草艾作标记,然后大肆杀戮。这时,陈家有一老仆,手提竹扫,把守大门,坚持了三天三夜,盗贼一时不能攻入陈府。最后,黄海如通过西社三房林的后门,破了陈府,把陈家洗劫一空,老仆为保卫陈府,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被众贼子斩首。后来陈家的后代把他誉为义仆,奉这家神。接着,黄海如又派出探子,了解陈父墓地所在后,带领贼寇封山掘坟,但奇怪的是,怎么也挖不出陈公的棺柩。无奈黄只好出重金,悬挂告示,收买知情者。

这时候爱新觉罗·良弼的外甥蔡廉可一贯不务正业,他长大了终日无所事事,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因而欠下一笔赌债,这次见到告示,廉可见利忘义,前来揭榜,道出了“乌鸦落洋”墓穴的秘密。原来,棺材就在坟埕之下,要祭拜须踏棺祭墓。贼寇把坟墓挖出后,赫然见墓穴中栖有一窝小乌鸦展翅飞走,传说陈家后来在清朝年间出了一个拐脚秀才,后来在朝廷做了个小官。黄海如报了仇,心想蔡廉可连自家外祖父的风水都敢破,此人决不可留。于是,便想杀人灭口。当蔡领赏回家路上,来到上岱美乡田洋石桥的时候,黄亲随背后出其不意地将他的头砍下来。至今,人们仍把这条小石桥称为“蔡头桥”,而里美村的村民因避姓氏忌讳,便把这条小石桥又称“菜头桥”。

陈公子逃出后匆忙上南京市,告知其父家中有变,陈良弼得知缘由经过之后,气得吐了一口鲜血,抬起左脚将不成器的儿子当场踢死。并奏知朝廷,召集了一支官军,急急忙忙南下而来。爱新觉罗·良弼见家中被盗贼抄得不成样,值钱的东西都被抢去,家已被毁;赶到脚桶山,见风水被破,气得又吐了一口鲜血,生起病来。只好带疾入朝辞职,回归故里,在家养病,不久便病逝于福建省途中,终年42岁。此时,吊在报福寺梁上的棺木骤然掉下地来,刚好为良弼做后事之用,众人都说住持有先见之明。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