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角石 :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的化石

更新时间:2024-09-20 22:49

震旦角石又称“中华角石”,为古生物化石,其外形呈圆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表面发育有节、竖纹等,将其倒置时外形如同一座佛塔,其石面有二三十节环状圈纹突起,亦犹似竹笋,如果剖面是横向,则似一幅太极图,因此还有宝塔石、直角石、竹笋石、太极石、塔影石等名称。

定名

中文定名

震旦角石”又称“中华角石”。“震旦片石”中的“震旦”二字为中国之古称,“角石”则是因为化石的外壳很像动物的角而得名。震旦角石是一种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门化石,属头足纲无管角石(超目),是典型的 " 标准化石 " 和 " 指相化石 "。震旦角石外形呈圆锥状,内有一根体管贯穿,石面有二三十节环状圈纹突起,横剖面为圆形。竖起来看像佛塔像竹笋,断面像太极图,所以又有“宝塔石”“竹笋石”“太极石”之别称。

英文名

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华震旦角石被德国英国传教士和商人分别在广东省和湖北作为工艺品而买走,一共3块,现均保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古生物学部。1888年,古生物学家Foord首次对这3块标本进行研究,认为与欧洲的同类标本相似,定名为直角石的一个新种——中华直角石(Sinoceras chinense(Foord))。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震旦角石具有坚硬的外壳,壳体或直或盘卷,壳体表面有波状横纹,壳内有很多横板。外形如同佛塔,呈圆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表面发育有节、竖纹等,其石面有二三十节环状圈纹突起,亦犹似竹笋。

外形大小

震旦角石壳长可达二米以上,多数在几十公分至一米之间。当纵向剖开时,可以看见其指向壳尖端细长锥状的体管;而在横切面中心,可以看见其圆形的体管,体管与壳体直径相比较小,大多位于接近中央的地方,有的接近边缘。

在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过程中,震旦角石的外壳直径会逐渐变大,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形成新的壳。肉体生长在壳底端的住室内,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气室对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震旦角石有一个坚硬的圆锥形外壳,分布在奥陶纪地层的岩石中,一般不宜从岩石中全部剥离出来。震旦角石化石长度最长可达一米多,一般在20至60厘米之间。

化石分布

震旦角石是中原地区华南地区晚奥陶世早期的一种典型“标准化石”,多产于中国,是中国特有的化石之一,最著名的产地在三峡集团地区(湖南省、湖北),尤以远安县和宜昌县内发现最多。另在中国云南西部、福建省陕西省、新疆和西藏自治区等地也有发现。

2020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泰国玛哈沙拉堪大学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框架下,南京古生物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方翔助理研究员和李超、李文杰博士研究生等人,联合泰国玛哈沙拉堪大学Clive Burrett教授和Mongkol Udchachon副教授,在泰国西部地区开展了联合野外考察,并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首次在泰国发现中华震旦角石。

生活方式

肉食生物

震旦角石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大型海洋捕食类肉食动物,鹦鹉螺科近亲蟳

海生生物

震旦角石是一种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门化石,属头足纲无管角石超目。震旦角石其它变种的地层,其层位基本上一致,地质时代都属Carado-cian早期,即是产震旦角石的地层均属海相地层,表明震旦角石为海生生物。

考古发现

2022年4月26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高乐山镇龙家界村一工地施工人员发现,在1200米高山上的石块中有不少远古化石。经相关地质专家判定,这些化石前身为三叶虫和中华震旦大学角,距今或超4.4亿年。

考古价值

地层学研究中,中华震旦角石具有非常明确的地质时代指示意义,只要找到中华震旦角石的化石,就可确定这套含化石的地层形成于4.6亿年前的中奥陶世。20世纪2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分布于华南的含有中华震旦角石的地层命名为“宝塔石灰岩”,这一地层单元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2023-07-01

..2023-07-01

中华震旦角石.云南省博物馆.2023-07-02

【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震旦角石.福建省文物局.2023-07-01

..2023-07-04

重大发现!或超4.4亿年!.微信公众平台.2023-07-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