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乐 :西南大学副校长

更新时间:2024-09-20 22:13

靳玉乐,男,1966年生,河南邓州市人,199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教授,1997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重庆市“两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带头人,“课程与教学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主持人,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个人简介

靳玉乐,男,1966年生,河南邓州市人,199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教授,199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课程与教学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资源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分会副理事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先后发表论文280多篇,出版著作30余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等奖励。

工作经历

1992年参加工作,历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院院长。2006年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院长。2011年4月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1年1月15日,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改革指导专委会委员。

2021年3月1日,经与中共重庆市委商得一致,免去靳玉乐同志的中共西南大学委员会常委、委员职务。

研究项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2000—2005年,主持人,30万元;

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2002—2005年,主持人,1.33万美元;

3.重庆市哲社“十五”规划项目:“课堂探究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2001年—2004年,主持人,0.8万元;

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模式研究”2002—2005年,主持人,15万元;

5.教育部人事司:“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02—2006年,主持人,30万元

6.西南师范大学创新群体研究基金项目:“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研究”,2004—2007年,主持人,60万元。

7.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民族学校对新课程适应性及办学特色研究”2006-2007年,经费2万元。

8.教育部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适应性研究”2006-2007年,经费5万元。

9.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2011年,经费200万元

10.教育科学国家一般课题:“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2012年,经费8万元

研究领域

主要围绕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开展研究工作,出版著作28部,发表论文170多篇。在科学研究领域进行的主要工作有:⑴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及其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出版了《现代课程论》(1995)、《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2005)等产生论著; ⑵ 开拓了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新领域,填补了某些空白,如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潜在课程论》(1996)、《课程研究方法论》(2000)、《探究教学论》(2001)、《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2001)以及《案例教学原理》(2003)等; ⑶ 对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先后出版了《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什么变化》(200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2003)、《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丛书(200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2004)等,发表了《新课程改革的文化探讨》(2003)等重要论文; ⑷ 对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模式研究”等课题,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2003)等重要论文; ⑸ 从现代教育技术视角,对现代教学问题进行了有创意的探讨,发表了《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学习》(2001)等重要论文。

学术论文

2001年

1.课程定义的批判分析,《焦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期;

2.走向新课程: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基础教育学报》(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2期;

3.亘古永存的火种,通往新世纪的桥梁,《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6期;

4.教学理论研究的新视点,《天津教科院学报》,2001年4期;

5.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01年9期;

6.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回顾与前瞻,《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7期;

7.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11期;

8.江泽民同志论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12期;

9.教学本质特殊交往说论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 10期。

2002年

1.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创新与教育观念转变,《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1期;

2.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4期;

3.新课程发展中教学问题的探讨,《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2期;

4.生态主义课程范式议,《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4期;

5.生态主义课程的历史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6期;

6.综合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观,《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6期;

7.现象—诠释学课程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6期;

8.教学过程中教师期望效应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 10期。

2003年

1.诗意的教育学,《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4日第4版

2.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应提倡的一种学习理念,《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年1期;

3.课程实施的模式与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2期;

4.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1期;

5.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教育研究》,2003年3期;

6.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西南师大学报》,2003年2期;

7.教师与新课程:基于CBAM的个案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11期;

8.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8期;

9.多元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10.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版),2003年3期;

11.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教师教育研究》,2003年6期;

12.教师参与课程发展: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3期;

13.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24期;

14.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课程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年6期;

15.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解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11期。

2004年

1.论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期;

2.论诠释学视域的课程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6期;

3.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2期;

4.教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换,《西南师大学报》,2004年3期;

5.论课程政策评价模式,《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期;

6.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 2期;

7.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2期;

8.论课程政策评价的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4期;

9.论质的课程研究的本质与特点,《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5期;

10.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西南师大学报》,2004年5期;

11.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7期;

12.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3期;

13.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版),2004年3期;

14.论课程政策主体,《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

15.课堂的文化学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16.论我国教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福建高教研究》,2004年2期;

17.Some Thoughts On Emergent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Reform,Santa Cruz,加利福尼亚州 October 28-31,2004. Sponsored by Center for Global Integrated Education, Inc. (CGIE).

2005年

1.教师作为转型的知识分子,《今日教育》,2005年第1期;

2.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8日;

5.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6. 作为质性研究之学生日志的理念与功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6期;

7.《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5期;

8.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教育学报》2005年第3期;

9.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品性的缺失与重建,《教学与管理》,2005年7期;

10.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模块建构及其特点,《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7期;

11.自主学习课堂上目标设置的指导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7期;

12.论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3.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9期;

14.课程改革:道家哲学的视点,《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15.课程结构的意识形态诠释,《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8期。

2006年

1.论课程知识与社会意识形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2.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3.论理解教学的实现形式,《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5期;

4.当代教师文化的类型及其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3期;

5.协商课程评介,《教育学报》,2006年第3 期;

6.私营化:教育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7.试析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期;

8.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基础教育课程》,206年第5期;

9.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27日;

10.论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文化的重塑,《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年6期;

11.Ideas and Curriculum 设计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Tampere,Finland,May21-24,2006.

12.Why Teacher Commit to Curriculum Reform or Not:A Case Study,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Tampere,Finland,May21-24,2006.

13.诠释学视野下的理解教学:特征及意义,《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0期;

14.“故事中心课程”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7期;

15.网络课程的文化本质及实施模式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8期;

16.论和谐课堂的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

17.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9期;

18.多元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7期;

19.反思教学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9期;

20.和谐课堂:蕴涵、价值与建构,《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11期;

21.教师文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浙江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

22.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课程研究》,2006年第4期;

学术著作

主要著作目录:

1.《教育实验论》(与和学新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现代课程论》(专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潜在课程论》(专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教学改革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5.《课程研究方法论》(与黄清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6.《探究教学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7.《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第1作者),重庆出版集团2001年版;

8.《活动课程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主编),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9.《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

10.《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案例教学原理》(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主编),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3.《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探究学习》(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自主学习》(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合作学习》(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与于泽元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8.《江泽民教育论述研究》(与张晓洪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9.《现代教育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撰写“第五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1.《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主编),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版;

2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理解教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对话教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反思教学》(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获奖情况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

2.重庆市“十佳教师”(2000年)

3.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1年)

4.西南师范大学“有突出贡献的教授”(2001年)

5.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

6.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2002年)

7.重庆直辖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2年)

8.西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

9.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

10.重庆青年五四奖章(2004年)

11.“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4年)

12.“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6年)

13.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称号(2007年)

14.重庆市“名师奖”(2009年)

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省或直辖市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得重庆市及学校的教学成果奖多项。

社会兼职

主要社会兼职有: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理事长

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评审组专家

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

重庆市政府兼职督学

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科评审组专家

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科评审组副组长

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重庆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人物事件

2019年1月,西南大学副校长靳玉乐因2019年研考自命题事件被教育部给予行政记过处分。

参考资料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2021-01-30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靳玉乐同志免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2-01-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