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洞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9

鬼谷洞又称鬼谷山洞,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部的国家AAAA级景区云梦山之上,相传为高道鬼谷子隐居所在地。著名景点有“五里鬼谷”。

文化活动

鬼谷,相传为高道鬼谷子隐居所在地,位于云梦山。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部,谷内有鬼谷洞,《淇县志》鬼谷洞:“世传鬼谷子隐居处”。鬼谷因人而名,或鬼谷子因谷而名。李悝商鞅之师)也曾在此隐居过。

大明一统志》:“鬼谷先生春秋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尝入云梦山采药,合服得道,颜如少童,居青溪之鬼谷,因此为号。”

历代天师及文人雅士,对云梦山鬼谷洞多有吟咏之作。北宋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虚靖真人)有《怀鬼谷山思真洞天》诗:“思真洞兮云水深,道人居兮鬼神钦,山花笑兮松竹荫,流潺潺兮千古音,何时一造清神襟,攀石萝兮共笑吟。”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鬼谷岩》:“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何当拂苍藓,细读老君碑。”元代诗人袁桷也有“鬼谷岩”诗:“纵横太古石,短长千岁藤;感彼岩居子,独饮古涧冰。”元代文士曾子良则有《凝真观》诗:“独往因循愿未酬,冷然弄我此时游;松声夹道人归洞,竹影平池日漾秋;古井能知汉兴事,清泉欲洗说韩羞;山中老宿应无恙,闻说端居甚好修。”《淇县志》还记载,在鬼谷洞周围有“苏秦台、张仪井、孙膑寨、庞涓井”等,是闻名千古的遗迹。

建设背景

景点传说

在云梦山鬼谷洞附近民众中,至今流传着很多有关鬼谷子的传说。据说鬼谷洞是鬼谷先生的出生地,他有家有儿子,洞源人的女儿是他的妻子,他算不准儿子的生死,由此从断生死命到难断生死命。山中有宝剑石,老祖天师的雌雄宝剑从这里取出。鬼谷先生修炼的山洞中,洞顶有一月亮形石会移动。鬼谷留言:“当月亮下山时,天下就太平了。”洞中的云梦床平躺其上,就能体会到道教修炼睡仙功法—胎息,神奇的小洞是辟谷炼内丹的场所,林泉井(丹井)即炼丹取水处。2000多年过去了,但古朴的面貌依旧,几十丈高的豆科紫藤(龙藤)在洞边是历史活的见证物。地处半山的雄狮金银仓,传说能打开时,便财源滚滚。山中清溪流水,与云梦山泸溪河汇于一处。山间松竹茂密,有一条婉延4公里长的深谷,名为鬼谷,相传鬼谷与天相连,故称鬼谷先生为“圣天福主”。

有关云梦山鬼谷洞的史料记载,可见之于洞源刘英先生发现的古老残碑,有《老君碑》、元代赵孟頫诗、《贵元思真洞天碑》等。据考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南康区中主李璟及其子李煜(李后主)因喜爱刘英发现的古碑拓本,由皇室出资,为之建观,取名“凝真”后陈希声即山修醮,选道士韦悠然、吴宝华结庵于鬼谷山。宋景右、嘉右中敕修,元至元中,上清紫薇道院(现正一观南车刘家处)道士吴与顺受真人之命与徒金兰重建之,观外有涧,涧上有“涤烦亭”(旧址现水池处),并于观之东建有“天乐道院”。

鬼谷洞古迹1986年列为淇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梦山与鬼谷洞有古老的历史,史料证明凝真观有上千年的历史延续,与龙虎山正一派是一脉相存的。如今道教的祖庭龙虎山天师府在日臻兴旺时也鼎力相助云梦山鬼谷洞道观。

淇县云梦山鬼谷洞观于1996年8月经政府批准登记。在多方关怀下,云梦山鬼谷洞道观出家修行者,有志恢复重建凝真这座千年古观,使道教文化和纵横家之学在鬼谷洞重放异彩。

主要景观

凝真观遗址

凝真观,位于上清宫南七十里之鬼谷洞的山脚处,属正一道观,是道教徒奉祀祖师和天神地祇的场所。按《洞天记》:“即鬼谷先生修真之所。”由李璟李璟及后主李煜出资修建,面积约1800平方米。五代十国道士吴宝华居此修炼,赵祯嘉祐年间(1056-1063)重修,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道士吴与顺重建,时有四殿四堂,及左右道舍与配房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有诗《鬼谷岩》专记此事:“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何当拂苍藓,细读老君碑。”凝真观已塑起了一尊鬼谷仙师的造像,有道教徒数名在此修行。

天乐道院旧址

天乐道院位于凝真观之东,共分上下两栋,距约150米,面积200平方米,与凝真观同年代兴建。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上清紫微道士吴与顺重建(曾子良记),是道教徒的生活起居之所,后大部分被毁,仅留石壁,长33米,高10米,还保存完好。

鬼谷大洞

鬼谷大洞位于云梦山半山腰处,形似崖屋状,外敞内收,高约3米,深约8.5米,宽约4.8米。洞壁为海沉积岩,洞口两侧有人工凿成的门栏,上方有装门的石孔,洞门有象形的鲤鱼把守,上方左右两侧有天然的石钟、石鼓。相传古人敲一下鼓,洞源村都能听到。距洞1.5米处,右边沿洞顶直斜而下有一岩石,称云梦床。人若平卧在上面,两腿自然分开,两手自然松垂两侧,自然会屏闭了胸部呼吸,出现腹部呼吸(丹田呼吸),这就是道教的上乘内炼功法——胎息法,亦称睡仙功。左边有一块黛青色的巨型岩石,似麒麟状,石上有条纹,似人工所刻之蝌蚪文或称鸟篆文,石身有三个小孔,是出油、出盐、出米的孔,相传当年不管来多少人在此居住修炼都能供给以维持他们的生存。这在百姓看来十分神奇,百姓为了能多出些油、盐、米,便把孔凿大了,结果什么都没有了。岩顶有象形的日月星辰,传说顶部有一个浅浅的凹形圆孔,人称天然月光石,盛传它会移动,数百年来,它已从洞顶慢慢地移到洞顶的边缘。当时,百姓只要到了鬼谷大洞就会关注月亮石的位置,传说:“月亮下山时,天下应大同”。洞的最深处是一尊鬼谷仙师的晚年塑像

鬼谷小洞

鬼谷小洞在鬼谷大洞右边约100米,洞口呈不规则形。洞口宽35厘米,高50厘米,洞径约45厘米,口面向上,莹润光滑。洞之上方巨岩耸崎,呈重楼复阁之势,成了这座灵洞的天然屋顶。洞内光线幽暗,洞深约8米,成螺形,钟乳石倒悬,岩景粗犷。人若进洞,必须脸朝黄土,五体投地,先下左脚,后下右脚,投入身躯,然后双手并举,垂直而下,方能落地。此洞是鬼谷仙师闭关修炼之所,据《四库全书》记载:“鬼谷洞,在鬼谷山,其洞幽黑,入必明烛,周回四里,可容数千人,旁有一洞,洞口狭小,相传若有人入其中,迤逦渐远,见人物卢舍俨如人世。”

庞涓井

庞涓井又名庞家井。位于凝真观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0米处,与道士吴与顺重建的涤烦亭同一位置。百姓俗称“龙眼”,是鬼谷洞重要的山间溪水,此水甘甜可口,亦是道院饮用水的源头。

张仪井

张仪井又称林泉井。处于鬼谷大洞之左30余米,井处于天然崖洞之中,井口状如一横卧的宝葫芦,口径约2米,泉水清澈见底,甘甜清冷,不溢不涸,即使落入了竹叶在其中,也不腐败,没有一丝异味。据说,此井由鬼谷仙师之徒张仪管理并维护,具有“林泉止处,永作丹丘”之称。

孙膑寨

孙膑寨,在凝真观遗址之北200余米处,鬼谷山下部,在封闭的山脉两山谷深处,沿山形而叠建,形成梯田,面积约1600平方米,石砌墙壁。旧志记载,清代还有黎家、毛家姓氏在此居住,现今仅存石阶、断壁、石墙。

露水坑古城墙

清朝咸丰五年至同治三年(1855-1864)期间,太平军转战贵溪市。当年贵溪冷水镇是进出福建省的交通要道,太平军在露水坑古驿道边筑起了城墙等工事,以防清军的袭击,现去冷水林场桂茎分场十余里,可见隐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的古城墙遗址。古城墙用大鹅卵石砌成,长近60米,高4米,中间是一拱开门洞,横亘于夹峙的青山之间,城墙下是陡峭的石壁,易守难攻。城墙附近有不少残存屋基,为太平军屯兵起居之所,据《贵溪县文物志》记载,除了城墙由太平军修筑的传说外,由当地群众另一说法推测,古城墙可能是明末残存政权南明朱聿鐭朱聿键(年号隆武,公元1645年),或唐王朱聿(年号绍武,公元1646年)所筑。

千年豆科紫藤

千年古藤,学称豆科紫藤,古藤的形状酷似蟠龙,有泸州桂圆,龙须,龙嘴,因此,当地百姓又称之为龙藤。龙藤直径达107厘米,高因数丈,位于鬼谷大洞左旁。盘桓蓄势,循岩攀崖,援树破竹,九曲三弯,直插云霄,一派“中华第一藤”气势,令人啧啧称奇。早在元代,大诗人袁桷就有诗赞叹这根古藤:“纵横太古石,短长千岁藤;感彼岩居子,独饮古涧冰”。

千年白果树

距离贵溪桂港十余里,两旁青山耸峙,溪水相随,千年白果树挺立溪边,高达五丈,树干粗约三人合抱,三根主枝交错张开,如伞似盖,葱茏多姿。树干高约五米处长树瘤两个,长约尺许,下垂酷似始乳。树身一穴裂开,如锈没药树渐流不断。传说,雌雄白果仁精已经出世,雄者匍匐,逐水而行,危害不大;雌者立身,浮水而出,荼害生灵。它曾用计从张道陵母亲那儿骗得圣水,正要涨水出逃,碰到刚回到家中的张天师策马追杀,匆忙之中,误用雌剑将白果精杀死,因雌剑无法收回而使创口千年“流血”。此树已在1986年定为文物保护对象。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