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塔 :陕西西安户县草堂寺内的塔

更新时间:2023-09-25 14:17

鸠摩罗什舍利塔俗称八宝玉石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户县的草堂寺内。这是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舍利塔。塔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玉石结构,单檐亭阁式,高2.33米。

正文

屋檐下用阴刻的佛像、飞天,极为生动流畅。塔刹形制也具独特风格,在简洁的刹座上,刻出巨大的似莲瓣形花叶,承托巨大的扁圆宝珠。此塔的造型、雕刻,均极雄健精美。体形虽然不大,却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唐代建筑雕刻品。1953年至1978年,全面进行修,并建立“草堂寺文物保管所。”予以保护。

简介

鸠摩罗什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三十余公里草堂寺内,有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舍利塔。鸠摩罗什(344-413年)为中国著名佛教翻译家,其父亲是天竺人,他生于龟兹,即今新疆库车一带。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把他迎至长安泽经。他译出了《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法华》、《维摩》、《阿弥陀》、《金刚》等有名佛教经典。此塔传为埋他的灵骨舍利塔。塔上有后人所刻“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舍利塔”的刻字,但依其建筑形制和雕饰风格判断,应是唐代所建。是后人为了追念他而建造的。

塔的形制很特殊,虽属于亭阁式塔,但其下部承以山岳波涛,须弥座也为浪花波纹所组成,别具匠心。在以波浪形组成的仰莲盘上,置八角形亭阁塔身,刻出大门和直窗,其上覆以四出方形屋顶。屋檐下用阴刻的佛像飞天,极为生动流畅。塔刹形制也具独特风格,在简洁的刹座上,刻出巨大的似莲瓣形花叶,来承托巨大的扁圆宝珠。整个塔的造型、雕刻,均极雄健精美。体形虽然不大,却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唐代建筑雕刻品。整个塔身是用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储紫、深灰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制而成,所以俗称八宝玉石塔

塔内环境

鸠摩罗什舍利塔,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南著名的佛教寺院草堂寺内,是安放鸠摩罗什舍利的灵塔。佛教的“帝释天宫”形制,用灰、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蓝、紫八色大理石及玉石分段雕刻拼接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上下共十二层,高2.47米。塔底为正方形基座,玉色浅蓝,高26厘米,长宽各169厘米,基座下有空室,推测为地宫,应为安葬鸠摩罗什舍利或法物之处。座上为圆台,玉色乳黄,高15厘米,直径135厘米,象征土、风、水、火四轮。台周竖面平整,上下各有边棱,棱间平面雕刻祥龙腾云图案14组,非常精美。

台上外沿圆雕铁围山,玉色砖青,参差突起16峰,峰势峻美,峰峦间有坐佛4尊,狮虎像5组,栩栩如生。铁围山内侧为香水海,水纹有致,波涛汹涌,正中间涌起水柱,可惜水柱缺层,柱上托三层云台。

云台分下、中、上三层,象征坚首、华鬟、放逸、四天王。下层高15厘米,直径70厘米,台径最小;中层高15厘米、直径80厘米,台径略大,为汉白玉雕刻;上层玉色淡黄,高18厘米,直径98厘米,台径最大。三层云台外沿均向外翻卷出12朵吉祥云朵,形若莲花,生动大气。

上层云台之上即“帝释天宫”,正八边体四角攒尖形建筑式样,玉色墨黑。建筑墙体高54厘米,单边长26.5厘米,正南侧浮雕古典中式泡钉大,门上有锁;正北侧双排竖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正书塔铭;正东侧为南宋参知政事权邦彦题偈,题款为“鸠摩罗什舍利之塔,权邦彦亲耒礼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偈文为“大士入东土,后秦喜服,当年罗八俊,尽是诘三乘,翻经明佛旨,圆通并祖灯,如何生派别,南北强分明。”据考“丁酉仲秋”当为1177年农历8月。墙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浮雕窗户,西南侧的窗棂下有“孙耒阳”三字,正西侧为平面。推测“帝释天宫”即灵塔的天宫,内为空室,即存放鸠摩罗什舍利的地方。“帝释天宫”墙体之上罩四角攒尖顶大屋盖,玉色赭紫,单檐宽104厘米,尽将宫室、云台罩在其下。檐下阴刻4组飞天极乐供养图案,仙女相向对捧果盘飘然而至,线条流畅,与莫高窟无二。屋面浮雕瓦纹,屋顶上雕宝顶。宝顶仅存方形基座,座上置石制塔刹,刹为青灰色石质,善相轮形制,下为“万”字格圆座,座上束腰,束腰上托仰莲,莲上浮云台,台上刹件遗失,传为清代后期,被西藏喇嘛劫去。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今印度,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是我国前秦后秦时期著名的高僧,一生致力于弘化佛法,计翻译佛教经典97部427卷,与真谛、唐僧、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对佛法东传,中印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秦弘始三年401,住入草堂寺,受姚兴礼拜,奉为国师,创佛教“三论宗”和“成实宗”。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微疾骤卒于长安,时年70岁,骨灰安葬于草堂寺。相传鸠摩罗什塔石材为西域所供,塔为当年所造,但从雕刻技法,造型纹饰上看,风格明显属于盛唐,故建造年代为唐朝。塔体各部分比例匀称,雕饰适度,造型端庄典雅,为中原地区现存时代较早也是鲜见的亭阁式玉石雕作之塔。

佛经理论

鸠摩罗什(335-409)乃龟兹人,七岁时随母出家,魏晋时期(公元401年)应姚兴之邀来到当时的译经中心--长安,在逍遥园等地率领八千弟子进行大规模的译经工作,由他主持翻译的佛教典籍多达七十余部,约四百多卷,质量并重。在鸠摩罗什之前,汉时的译经数量也不少,但据《高僧传》所述,译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因此,鸠摩罗什决意一改以往的翻译方法,由直译改为意译,不拘泥形式,著意经义再现。为使佛教经典真义得到广泛流传,他运用了达意译法,使诵习佛经者能易于理解接受。

此外,鸠摩罗什认为,梵文辞体华美,可以配以音乐诵唱,但译入汉语后,虽然还能保存原义,却失掉了那份美感。《高僧传·鸠摩什传》记载他的翻译观提到:“天竺国,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主要原因乃为顾及原文大意,其宫商韵便不能透过译文表达出来,失却原文文藻美妙之处,有见及此,鸠摩罗什不但要译出原意,同时力求文字通俗化,兼富优美文学色彩,推翻道安认为应以古朴文体为本的理论。宋陈善十分赞叹其文采,并与竺法护比较,说:“予观鸠摩罗什及竺法护所译经:法护曰“大众团团坐,努目看世尊”,罗什则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不语工,亦自省力。即此可以卜才之长短”。

对前人译作,鸠摩罗什也有深入研究并作出不少批评。在重译时,鸠摩罗什引入革新的翻译方法,如通过音译法,重新定名,去掉那些援引中国当时流行的玄学术语,避免混淆佛学基本的思想。纠正旧译,如阴、入、持等,改为众、处、性。并对旧译失当处,逐一校正,使之“义皆圆通,众心惬服”。译经如《金刚》、《法华》、《维摩诘》等都是充满文学味道的佛教经典典籍。鸠摩罗什在处理专有名词如人名、神名和一些不可翻译的名词上都有他的独到见解,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语辞汇,他会坚持音译,而且力求统一译名,避免一辞多译,使译文更见易读,同时亦不失异国文化色彩,多添了一份文字的美感。在《佛教的翻译》一文中,胡适指出:“在当日过渡时期,罗什的译法可算是最适宜的法子。”

鸠摩罗什属文派的译经大师,他的译经融洽了汉语与梵文,文笔空灵,辞藻华丽,但由于他认为只要不违背原本经义且能传达经旨主张,及使语言文字带趣味性,可以对原经字句进行增加或删掉,更可在文字上加以润饰,故遇有文字上的损失,实在所难免,但能保留佛教经典的原意,已属可贵。再者,鸠摩罗什的汉语程度有限,所以在翻译时也未必能极尽完美,如翻译《百论》便受到僧众们的批评,但他本著负责任的态度在弟子的协助下校订修改,最后终获通过。

鸠摩罗什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不懈,使佛教义理得以在中原地区能更广泛流传,确实功不可。而其翻译思想更对翻译发展起了不少带头作用,试看严复的“信、达、雅”及奈达的“以读者反应”的翻译理论,究实在鸠摩罗什的译作中早已实践出来!

李世民登基后御驾草堂寺进香,御笔留下赞罗什法师一首,后人书丹嵌于碑廊。

秦朝朗现圣人星,

原表吾师德至灵。

十万流沙来振锡,

三千弟子共翻经。

文含金玉知无朽,

舌似兰尚有馨。

堪叹逍遥园里事,

空于明月草青青。

适应出游时间

西安市地处黄河流域渭河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

除了较寒冷的冬季外,其它时间都比较适合旅游。

参考资料

http://pway.cn/art/fxls/200803/78885.htm

http://news.163.com/08/0415/08/49IB8A8I0001124J.html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