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白鹭 :鹈形目鹭科白鹭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3-01-17 01:45

黄嘴白鹭(拉丁学名:Egretta eulophotes),是一种鹈形目鹭科白鹭属全球性受威胁鸟类,别名为唐白鹭、白老、希日赫肖图-查干等。黄嘴白鹭为中型涉禽,体长45~57厘米,体重290~420克。黄嘴白鹭雌雄羽色都呈白色。在非繁殖期无羽冠,喙黑褐色,下喙基部为黄色,眼先裸露部为淡蓝绿色。其雏鸟为晚成雏,初生的雏鸟嘴黄色,嘴端部和虹膜黑色,脚蓝灰色,有白色稀疏的绒羽。黄嘴白鹭经常与池鹭(Ardeola bacchus)混群营巢,常在附近高大的阔叶树冠或岩礁上栖息。

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和中国为黄嘴白鹭主要繁殖地。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越南等地为黄嘴白鹭主要非繁殖地。

截止2012年,黄嘴白鹭种群数量可能为3800~15000只,截止2016年观察黄嘴白鹭成鸟数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已经将黄嘴白鹭列入易危(VU)物种。2021年,其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同时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早已于1998年将其列为濒危鸟类。保护好黄嘴白鹭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具有重要意义。

形态特征

黄嘴白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5~57厘米,体重290~420克。其非繁殖期和繁殖期乃至繁殖后期,形态存在变化,雌雄羽色都呈白色。在非繁殖期无羽冠,喙黑褐色,下喙基部为黄色,眼先裸露部为淡蓝绿色。

黄嘴白鹭成鸟,颈后饰羽呈长而密的丝状羽冠,最长达10多厘米,前颈覆在胸前的饰羽细长,肩羽延伸至尾部但末端平整,虹膜黄白色;喙黄色,求偶时喙橘红色或橘黄色,繁殖后期,有的喙还具黑色块斑;眼先至嘴基裸露部为淡蓝色,求偶期为蓝色;腿和跗基部黑色,趾黄色或黄绿色,跗余部以及爪淡红黄色。

黄嘴白鹭幼鸟虹膜淡黄色,喙黄色,乳白色的体羽,尾羽略短,头顶部有白色的簇羽,趾淡绿黄色,跄环黑色。其雏鸟为晚成雏,刚出生的雏鸟嘴黄色,嘴端部和虹膜黑色,脚蓝灰色,几天后皮肤由肉粉红色变为乌灰色,有白色稀疏的绒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和中国为黄嘴白鹭主要繁殖地。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越南等地为黄嘴白鹭主要非繁殖地。

中国分布

黄嘴白鹭夏季繁殖于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辽东半岛的沿海岛屿,少部分越冬于包括海南省的华南沿海地区;迁徙时经过东部沿海地区。

栖息环境

黄嘴白鹭经常与池鹭(Ardeola bacchus)混群营巢。繁殖时对巢位有选择性,喜好在灌木筑巢的程度显著大于在草丛和裸岩筑巢的程度,特别是高灌丛,其后是稍低的灌木和草丛,其优先选择在无人岛屿的灌丛由雌雄共同营巢。另外,自1985年以来,所有的繁殖记录都来自无人居住的近海岛屿。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嘴白鹭主要在海湾和沿海河口的浅水区、盐田、码头和滩涂等觅食,偶尔也于靠近沿海的淡水湖泊和农田等觅食。黄嘴白鹭的食性比白鹭狭窄,海岛繁殖与内陆繁殖的食性也有差异,主要食物为鱼,也捕食虾和青蛙。黄嘴白鹭偏好在白天单独或集成3~5只小群外出觅食,捕食时对浅水中的小鱼不断地张开翅膀追逐。

社群行为

黄嘴白鹭通常单独、成对或者三五成群活动。为争取到亲鸟的投食,雏鸟之间有相互争斗现象。

迁徙行为

黄嘴白鹭为候鸟。其会集合成数十只群体进行迁移。2016年,利用卫星发射器追踪13只黄嘴白鹭亚成体迁徙研究显示,7月末,其亚成体以两条主要迁徙路线开始迁移,一条为沿中国及朝鲜沿海迁移路线,朝鲜西部沿海,大连市南部及其岛屿、山东省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沿海为主要停歇地;另一条是在中国内陆迁移路线,河南省、湖北、贵州省云南省等地为主要停歇地。

日节律行为

黄嘴白鹭通常在晨晓天微亮时离巢起飞活动,停息;临近下午黄嘴白鹭飞出竹林觅食,申时其按照原路返回,返回后停息竹梢。

家域行为

黄嘴白鹭在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或其他鸟侵入其领域时,黄嘴白鹭会发出低沉的叫声,类似“wuwa.wuwa.gua.gua.gua”,发起翅击或啄咬。

生长繁殖

黄嘴白鹭的发情表现为在草丛或树丛中有占巢和啄咬的现象。其在交配前没有炫耀动作,多在清晨的岩石上进行时长约2~3秒的交配。黄嘴白鹭繁殖期为5~8月,优先在较安全和遮荫的高灌丛营巢,鸟巢主要是灌木枝和草杆,巢内无铺垫物,平均直径为35.8厘米,平均巢深为5.0厘米,呈浅盘状。黄嘴白鹭每窝产2~6枚卵,一般产4~6枚卵居多,黄嘴白鹭卵为淡青色,黄嘴白鹭卵为淡青色,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共同承担,从第一枚卵产下就开始孵化,孵化期为21~26天。孵化不同步故雏鸟出壳后生长大小不一,且雌雄亲鸟一只抱窝育雏一只觅食轮流交替喂养。不同的繁殖年间,受营巢资源、食物资源和人为干扰黄嘴白鹭繁殖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均有一定的动态变化。食物资源的丰盛程度还可能会影响窝卵数与卵的大小。黄嘴白鹭在岛屿和内陆上的繁殖习性有差异,世代长度约为6.6年。

物种危害

黄嘴白鹭的蛋壳、羽毛、粪便、尸体等会使迁徙地和繁殖地土壤中重金属形成富集效应,尤其巢区锌和铅含量变化差异显著,可能会导致其栖息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会打乱栖息地的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影响其生长,甚至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1年国际鸟盟报道黄嘴白鹭的全球数量估计2600~3400只,成鸟约有1700~2300只。截至2012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约有1500~2000只成熟个体,以此数据进行估算,其全球种群数量可能为3800~15000只。据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显示,黄嘴白鹭成鸟数量呈现持续下降的局势。

致危因素

一是人为打扰栖息地等导致某些岛屿繁殖鸟类集体消失;二是经济的发展,沿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建设,黄嘴白鹭的栖息和觅食受到影响;三是羽毛贸易,19世纪末因欧洲对其丝状羽(可做装饰品)的大量需求,致使黄嘴白鹭被大量捕杀;四是存在捕食风险,尤其是人为捡蛋直接对黄嘴白鹭种群发展造成伤害。

保护级别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黄嘴白鹭列入易危(VU)物种。2021年,其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

保护措施

黄嘴白鹭在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受法律保护,同时在俄罗斯、韩国、朝鲜越南等一些重要的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俄罗斯远东海洋保护区以及2001年9月中国建立的五峙山列岛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主要价值

19世纪末,黄嘴白鹭的丝状羽可做装饰品进行商业羽毛贸易,21世纪受法律保护禁止非法贸易。还有观赏价值,如每年的繁殖季节,五峙山自然保护区有众多慕名前去观鸟的人;其次其鸟卵有食用价值,但此行为违法;同时保护黄嘴白鹭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历史

1860年,黄嘴白鹭由英国人斯温霍(郇和)发现于福建厦门并命名Herodias eulophotes同年更名为Egretta eulophotes,即现在广泛使用的学名,当时被归为鹳形目鹭科。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021年出版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已将黄嘴白鹭归为鹈形目鹭科白鹭属鸟类。

国际对黄嘴白鹭形态等研究较多。中国因物种濒危等原因对其极为重视,研究范围较广。2001年,中国学者对大连市沿海地区及长海县的黄嘴白鹭繁殖习性和种群数量进行野外观察,包括交配时长及方式、产卵、孵化时期等,并且细化了早成雏和幼鸟的形态特征。

2002年~2007年,中国学者对舟山五峙山列岛黄嘴白鹭种群繁殖的研究突出了黄嘴白鹭的选巢喜好、筑巢坡度、繁殖生态,并发现黄嘴白鹭在岛屿和内陆上的繁殖习性有一定的差异。

2016年,中国学者研究发现黄嘴白鹭有基于窝卵数变化所特有的性别分配机制,表明亲鸟雌性个体的抚育投入小于雄性

2016年6月,中国学者利用卫星发射器追踪研究了区域黄嘴白鹭亚成体迁徙变化,发现其主要有沿海和内陆2条迁徙路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