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三月三节 :海南黎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4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黎语称“孚念孚”,又称爱情节、谈爱日,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三月三节约出现在夏末商初之后,前身为上巳节。据南梁沈约的《宋书·礼志》记载:“魏以后但用三日,不复用巳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也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聚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郊外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进凑一处,即定配偶。 ”相较于史籍记载,黎族民间关于“三月三”的传说则更为丰富生动,流传着娘燕窝岭传说、黎母山传说、旱灾传说、老鹰传说等多种民间传说。

198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报告,正式将三月初三定为海南黎族传统节日。2000年以前,海南黎族苗族 “上巳节”主会场都是在五指山市举行, 相关文化单位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只是处于边缘, 表演节目与参与表演主要由民间组织者策划。2006年,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为Ⅹ-12。2008年,“三月三”节庆活动被海南省列为全省的重要文化活动,并以主会场的形式在各民族县市轮流举办。2014年,经海南省政府研究决定,黎族祭祖祭祀被纳入黎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并固定在五指山市黎峒文化园举行。2022年,黎族“上巳节”庆祝活动采用线上直播方式展开,推出“线上三月三”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通过直播系统、线上互动等多种形式庆祝“三月三”节日。

黎族三月三当天,黎族民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祭拜始祖,喝着鹧鸪茶,吃着烤全牛,举办歌恋活动。黎族三月三节祭祖活动体现黎族人民对幸福和丰收的祈望,举办的歌恋歌舞活动体现着艺术文化与习俗文化结合,反映着黎族男女婚恋自由的观念。其节日形式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和习俗文化,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进认同的文化符号。

节日起源

相关史实

“三月三”节即上古时的“上巳节”,约出现在夏末商初之后。据南梁沈约的《宋书·礼志》记载:“魏以后但用三日,不复用巳也。”三国时期的东魏以后,“上巳节”固定在农历的三月三日。

相关传说

相较于史籍记载,黎族民间关于“三月三”的传说则更为丰富生动,在海南省昌江、海南中国西南地区、保亭七仙岭、五指山等不同地区,流传着关于“三月三”起源的多种民间传说。无论哪种说法,都是黎族人民对祖先的追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燕窝岭传说(昌江流域)

在远古的时候,洪水淹没了人间。天妃和观音兄妹躲进了一个大葫芦瓜里,被洪水漂流到昌化江畔的燕窝岭。洪水退走后。兄妹分头寻找亲人,并约定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相会。兄妹找遍了天涯海角都不见人迹,为了繁衍人种,经雷公的指点,妹妹在自己的脸上刺画花纹,让哥哥认不出她来。于是,在一年的三月初三日,兄妹俩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使得黎族又获得了新生。时岁周而复始,每逢三月三,天妃和观音都带领儿孙一起欢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的后代也年年岁岁在这一天聚会欢庆,纪念祖先。

黎母山传说(海南西南部地区)

天上的琶玛天与天帝的女儿婆女星相爱,被天帝赶下凡界,在黎母山过着原始的生活,成为黎人的祖先。他们生得一男一女,男儿长大后跟着父亲打猎,有一次误射杀了父亲 。琶玛天倒下后,躯体溶入大地,身上的毛化为草木,血化为木棉花,一只手变成大五指山,一 只手变为小五指山。双脚变为七仙岭,眼泪化成了五条河。后来华女被天帝收回天上,扎哈由于射日得罪了天帝,天帝放天河之水淹大 地万物,扎哈的儿女何弹和阿寒躲 入大葫芦里度过了灾难。在雷公的指点和帮助下,阿寒绣脸让哥 哥认不出来,兄妹终于在上巳节这一 天在海边成亲,繁衍后代。从此三月三成了黎族的传统节日。

旱灾传说(保亭七指岭地区)

古时候,七指岭一带遇上了千年罕见的干旱,禾苗枯死河流干涸。勇敢的黎族青年亚银自告奋勇救灾,深得仙女郭香的敬佩和爱慕,两人团结黎家人民抗旱救灾。一道与凶残的峒主开展殊死斗争。结果峒主被惩处,早患解除。在人们的欢庆之日——三月三。亚银和郭香化成一对百灵科飞上天庭,举行婚礼。从此,三月三这一天,黎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纪念这对英雄,欢庆他们给黎家带来幸福。

老鹰传说(五指山区)

黎族青年打实与娜艾相爱,但婚事却遭到老鹰精的破坏。这对恋人奋起与老鹰精搏斗,斩杀了老鹰精。终于在上巳节团圆成为眷属。四邻村寨的男女前来庆贺。从此,三月三成了青年男女欢庆节日。

保护发展

传承

随着人类祖先由北到南慢慢迁徙,“三月三”节风俗由北至南传播。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也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聚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郊外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进凑一处,即定配偶。时移境迁,如今,大部分汉族地区已不再保留当年的“上巳节”节日习俗。而壮、布依族、侗、苗、瑶等身处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却还保留着“三月三”节日习俗,其中,又以海南省黎族苗族保存得较为完整。

1984年,根据黎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广东省人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三月三”确定为黎族的传统节日,规定在“三月三”期间放假两天。同年,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和政府也通过决议,将“三月三”定为苗族人民的节日。自此,广东省及后来成立的海南省各级政府,都在黎族苗族聚居地举行“上巳节”的盛大庆典活动,这一节日只是局限于海南这一区域,属于区域性民俗事象,为外界关注较少。随着海南旅游的开发,它逐渐为外界关注,但只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各级政府的投入都很少。1992 年,海南省人民政府举办首届国际椰子节,其目的就是“让世界了解海南,使海南走向世界”,“三月三”活动被纳入到椰子节中。

21世纪前,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主会场都是在五指山市(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府驻地)举行,相关文化单位在这一文化体系中只是处于边缘,表演节目与参与表演主要由民间组织者策划。进入21 世纪,除“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需要集中外,各民族市县都在本地欢庆“上巳节”节。

保护

2006年,黎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三月三”节庆活动被海南省列为全省的重要文化活动,并以主会场的形式在各民族县市轮流举办。2014年,经海南省政府研究决定,黎族祭祖祭祀被纳入黎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并固定在五指山市黎峒文化园举行,祭祀活动所彰显的黎族孝忠祖先的信仰进一步升华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

2022年,黎族“三月三”庆祝活动采用线上直播方式展开,推出“线上三月三”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通过直播系统、线上互动等多种形式庆祝“三月三”的到来,邀请民众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黎族传统文化“云上体验”。

2023年4月22日至24日,海南黎族苗族举办传统节日“上巳节”节庆活动,活动主会场设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水满乡。“三月三”节庆期间,主会场安排了多项民族风情浓郁、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活动。包括开幕式暨主题文艺晚会、黎祖祭祀活动、海南省黎族苗族文化论坛、黎锦苗绣技艺展示及比赛、海南“三月三”黎族苗族原生态民歌对唱、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比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少数民族经典剧目展演、特色商品及美食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展演、民族团结书画展、招商旅游推介会、旅游文化体验活动以及线上“上巳节”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等。除主会场活动外,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五指山市屯昌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13个市县将分别举办分会场活动。

2024年4月,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主会场设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五指山市水满乡,举办黎祖祭祀活动、“唱响三月三”民俗音乐大赛、“锦绣非遗”技艺大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寻味三月三”黎苗好食节等多项活动。

节日活动

节前准备

为 了庆祝 “三月 三”,黎族群众要提前半个月进行准备工作。男子会前往山上进行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枕头粑,供节日当日食用 。青年男女则会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 ,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 ,若出猎无所猎获 ,则杀鸡代替 ,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

祭祖

上巳节当天,黎族民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黎族父辈领着成年的子女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米酒前去拜访祖辈亲属,一起举行祭祖活动,祈求赐予幸福和丰收年。在祭祖的宴席上,成年子女开“酒禁”,表示他们成年,从此可以参加歌恋活动。

歌恋

祭祖后,黎族青年男女举行歌恋活动,这是在不同血缘集团之间进行的。男子带上雕琢好的牛骨头簪,女子带上织好的花带,在歌恋欢会上选择意中人,将信物相赠。女子还携带篮子,盛着糍粑饭菜招待意中郎,对歌欢会之余,将男子带回家中款待,并相约来年届时何处相会。直到天将破晓,盛会才拉下帷幕。

节日美食

鱼茶

黎家人大多嗜酸,擅于采集各种天然食材制成“酸菜”,而且并不局限于食用野菜、水果,甚至连鱼类、肉类也能做成酸菜。“鱼茶”便是黎家人在“三月 三”最喜欢用来款待客人的招牌菜肴,同时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味小吃。米饭和鱼块掺在一块看似普通,然而经过腌制发酵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初入口时会觉得酸怪难以接受,但就像臭豆腐怪味豆一样,鱼茶闻时虽臭,却越吃越甘美鲜香。

竹筒饭

竹筒饭是海南黎族传统美食,用山兰稻打出的“香稻”或上等的糯米配以肉类为原料,放进新鲜的粉竹滑竹锯成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再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炭火中绿竹渐焦,米香、肉香和竹香混杂着飘散开来。

烤全牛

黎族人以牛和铜锣作为财富象征,拥有得越多就代表着社会地位越高,用秘制腌料腌制过后的肥嫩牛肉经过几个小时的均匀炙烤,再配上一点点油碟,外酥里嫩,焦香鲜美。

山兰米酒

山兰酒用黎话称为“biang”,黎族同胞依山傍水而居,酒采用所居山区的山兰稻谷酿制。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酿制。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入口醇香、甜中微辣、辣而不燥,可滋补养身、去湿防病,尤其适合女性饮用。

鹧鸪茶

鹧鸪茶是海南省当地最接近自然的茶叶,其茶药香浓郁,冲泡后汤色清亮,饮之口感甘甜、余味无穷,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利胆等功效,是理想的解油腻、助消化保健饮品。

文化内涵

祈福和来年丰收

黎族的观念中还认为凡物死后都变为鬼。人死后也一样,除了人间之外,还有一个鬼的世界;在诸多的鬼中,祖先鬼是最能保佑子孙的。由此,动辄求神祭鬼驱鬼祭拜祖先,祈求保佑或消灾避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宗教巫术文化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上巳节节日民俗中,祭拜祖先、祈求幸福和来年丰收是其核心内容。这不但反映了黎族的宗教巫术文化在这一节日习俗中积淀,而且成为这一节日民俗中的母体文化,是这一节日民俗中诸多文化层面的核心层。

歌舞文化

歌舞的原始形态本是宗教文化的附属品,在上古的时,人们的宗教活动既有一定的礼仪,也有象征着神力魔法的咒语、舞蹈、歌唱,各种敲打吹奏乐器齐鸣。但这仅仅表达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而作为独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舞,则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作发展而成的,黎族歌舞也是如此。黎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不但是黎族人民广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是他们在节日庆典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的内容,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艺术文化与习俗文化结合的深入和扩大,歌舞欢会的内容也就引入上巳节节日民俗中,以致每逢三月三这一天,青年男女就欢聚一堂歌舞娱乐,甚至如火如汤,如醉如狂。

婚恋文化

黎族素有"布隆困"风情,男女婚恋自由,父母及社会不予指责;在各种社交场合,青年男女不失时机地物色对象,以歌相邀,以及偶合,而黎族三月三举办的大型歌恋活动就是显著的体现。

反哺经济

黎族三月三节是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进认同的文化符号。自2018年以来,黎族“上巳节”庆祝活动日益盛大,逐步形成了以弘扬黎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延伸至旅游、经济、体育、美食、传统技艺、民族艺术等多领域的民俗活动,充分发挥了黎族婚俗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反哺效能,为促进民族融合以及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承困境

存在语言障碍,文化交流受限

语言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海南黎族文化交流与传播受到语言的限制,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本地交流受限

黎族有五个不同的分支,黎语也分化为不同的语区,各村寨还有不同的土语发音,再加上黎语没有文字,因此,在海南省本地不同语区的不同村寨,文化交流与推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外来人员交流受限

海南话与黎族方言因其独特的语调发音,外地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这就造成了黎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人民普遍听不懂黎语歌谣,在不了解黎族历史的情况下,更难以理解黎语民俗音乐的含义。参加“上巳节”活动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因语言不通,也只能看热闹,走马观花,很难明白这些活动所表达的深刻文化内涵,更别难通过游客宣传“三月三”文化。

宣传渠道单一,代表作品稀缺

“三月三”活动内容丰富,其中文艺歌曲、舞蹈等不在少数。黎族民歌是“三月三”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黎族民歌,这些民歌构成了一部口耳相传的黎族民族史。黎族舞蹈也呈现了黎族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蕴含了黎族代代相传的文化信仰。通过政府近年来对“上巳节”活动的传承、保护与推广,如今这些歌曲、舞蹈等文艺作品在海南省本地的传播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作品却很少,缺乏类似《刘三姐》《鸿雁》的知名经典作品。而且一些特色歌曲和舞蹈只有在海南某些景区才能欣赏到,对外宣传渠道单一,容易造成黎族艺术作品在互联网时代隔绝。

黎族民俗文化传承人青黄不接

“三月三”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宝贵的黎族传统技艺,如黎锦编织、歌谣对唱、竹竿舞等,但这些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却面临诸多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种外界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海南黎族村寨的年轻一代开始接触外部世界和多元文化,已不再热衷于学习黎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比如黎锦、黎族歌谣等都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青黄不接等尴尬局面,进而使凝结着黎族人民智慧的非遗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尴尬局面。

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不够,产业链条不完整

黎族上巳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黎族景区“活”起来了,但其民俗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不够。海南黎族“三月三”与土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三月三”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本土特色不突出。文化价值挖掘深度不够,导致海南省“三月三”旅游产品难以形成品牌,其传承与发展未顺应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求,未充分满足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在面对外来文化强势输入的同时,本地文化市场竞争动力仍然不足。

参考资料

黎族三月三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2

中国有个海南岛丨在海南,有一种节日叫“三月三”.百家号.2023-12-22

黎族三月三.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22

海南将推出系列线上活动庆祝“三月三”.澎湃新闻.2024-06-23

“三月三”: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中国民族宗教网.2024-06-12

海南“三月三”节庆活动将于4月22日开幕.澎湃新闻.2024-06-23

2024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开幕.中国新闻网.2024-06-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