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 :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

更新时间:2023-05-10 10:17

东魏(534年—550年),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拓跋宏元宏曾孙元善见建立的地方性政权,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史称“东魏”,与北魏的另一个分裂政权“西魏”作区分。东魏共历一帝,国十六年。

元修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丞相高欢不睦,为摆脱傀儡身份,元修率兵讨伐高欢,兵败后为躲避高欢的追击,元修西迁长安,投靠北魏将领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欢拥立元善见称帝,并迁都邺城遗址,建立东魏政权。宇文泰则在毒杀孝武帝后扶持南阳王元宝炬即位,建立西魏。此后,东、西两魏开始长期对峙。东魏建立后,多由高欢把持朝政,并征伐西魏,双方先后爆发了东西魏潼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壁大战等多起战争,东魏胜少负多,部分城池被西魏占领,损失大量士兵及各类武器、甲。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故,其长子高澄执掌东魏朝政。高澄因畏惧司徒侯景位高权重,想要削夺其权,侯景即叛出东魏。东魏派兵征讨侯景,西魏趁机占领东魏东荆州(今泌阳县西)、北荆州(今河南嵩县)、广州市(今河南鲁山县)、颍州区(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东魏自此国力大伤。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高澄被刺杀身亡,其弟高洋接任执掌东魏朝政。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洋废掉元善见,建立北齐政权,自称齐皇帝(是为北齐文宣帝),东魏灭亡。

东魏疆域范围大致包括河北省自晋州东,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界沙漠,东至渤海,南略至江(由今绥远沿陕、晋交界一带地,至安邑县东北迤东,渡河自洛阳、南阳市以东远江)。政治上,东魏承袭北魏末期官制,建国初期东魏吏治腐败,高欢曾试图革新吏治,最终失败。军事上,东魏实行世袭兵户、丁兵制、私兵制。经济上,东魏承袭北魏均田制,高欢多次清查户籍,以增加租税赋役收入。文化上,东魏盛行儒学和佛教。相关遗址有元善见元善见园陵和元墓,出土相关文物有张显珍造一佛二菩萨像和蝉冠菩萨像等。

国名由来

元修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中的东和西指的是地理方位,由于“东魏”领地是原北魏洛阳以东,同时其首都邺地位于西魏都城长安的东部,因此为区别占据西方的西魏政权,而称之为东魏,两个政权都在名义上表示自己是北魏的后续正统。

建立背景

拓跋宏拓跋宏去世之后,北魏统治阶级日益腐败,致使北魏末年爆发六镇兵起义,期间地方豪族尔朱荣通过镇压起义崛起并逐渐掌权。元子攸元子永安三年(530年),北魏将各地起义镇压后,设计诛杀尔朱荣及其党羽,但尔朱集团并未完全消灭。永熙二年(533年)正月,出身怀朔镇汉化鲜卑族高欢及其集团彻底剪除尔朱氏,并将之前拥立的孝文帝之孙、元修元修视为傀儡,孝武帝元修为对抗高欢集团而提拔和拉拢拥兵关陇的尔朱氏旧部贺拔岳贺拔胜兄弟。次年尔朱氏旧部侯莫陈悦暗中倒向高欢并诱杀贺拔岳,贺拔岳旧部推举武川镇出身的鲜卑人宇文泰继任军主,宇文泰集团诛杀侯莫陈悦后获得孝武帝元修的青睐。

历史沿革

建立政权

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不睦,其于永熙三年(534年)七月率领十万大军讨伐高欢,战败后为躲避高欢的追击,元修带领南阳王元宝炬元亶元湛及五千骑兵西迁长安投靠宇文泰。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534年11月9日),高欢拥立元善见称帝即孝静帝,并将都城迁至邺(今临漳县西南邺镇),是为东魏,改元天平。此后,高欢把持东魏朝政。同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毒杀元修元修,并于次年正月扶持南阳市王元宝炬即位,是为西魏文帝,同时建都长安并改元大统。至此北魏灭亡,东西魏对峙局面开始。

征伐西魏

小关之战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正月,高欢率一万骑兵袭击西魏夏州(今内蒙乌审旗南),逼降夏州刺史拔俄弥突。不久,高欢又派兵将准备投降的西魏灵州刺史曹泥、凉州刺史刘丰解救到东魏。两次战争高欢公俘获西魏一万多户人口。

同年年底,高欢趁西魏渭河平原饥荒严重之际率军讨伐西魏。他兵分三路,自己率主力驻屯蒲坂(今永济市县西蒲州),准备建好桥后渡过黄河大都督窦泰率万余步骑袭击潼关县;司徒高昂上洛(今陕西商县)包抄蓝田县(今陕西蓝田县)。宇文泰抓住窦泰骄傲轻敌的弱点,明着摆出退保陇的架势,实则派精锐出潼关左边的小关(即禁谷),突袭东魏军。东魏军没有防备,全军覆没,窦泰兵败自杀。高欢得到窦泰的败讯,忙拆了浮桥撤军。不久,高昂也从上洛撤回东魏。

沙苑之战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八月,宇文泰率万余人出潼关,攻下东魏贮有大量积栗的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就穀”,待了五十多天。高欢得知消息,决定出兵西征,他派高昂带三万将士围攻恒农,自己则率十万东魏军渡过黄河、南洛河,屯军许原(在洛水之南)。宇文泰摆脱高昂的围攻,引兵入关,随后率轻骑渡渭河,驻军沙苑(今山西大荔县南)。宇文泰采纳大将军李弼的建议,派李弼、赵贵在渭水东西的苇中设伏。十月二日下午,东魏军行至西魏军设伏处,其主力与赵贵所率西魏军接战,李弼所率西魏军横击东魏军主力,将东魏军横截为二,大败东魏军。高欢跨橐驼趁夜渡黄河,此战东魏军丧失八万甲士,损失各类武器、铠甲十八万。宇文泰选留东魏军中精壮甲士二万余人,其余的全部放回。

河桥之战

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攻下河东的蒲坂和洛阳市的金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七月,高欢得知宇文泰与元宝炬要来洛阳祭拜园陵,遂命令侯景、高昂率军反攻金墉城。宇文泰听说金墉城被围攻,率大军前来救援,在穀城(今新安县东)击杀东魏前锋莫多娄贷文。侯景布阵,北据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宇文泰率轻骑与东魏军交战,期间因马中流矢坠地,几乎被俘。但西魏大军及时赶到,反败为胜,俘虏东魏军一万五千人。东魏士兵落水而死的将近万人,东魏大将高昂也被西魏追兵所杀。

河桥之战后,高欢率精锐七千人自太原市赶到洛阳前线,西魏金墉城守将弃城而逃,东魏收复洛阳。高欢军队一撤退,洛阳又被西魏所袭取。

邙山之战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二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据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叛降西魏,宇文泰率大军至洛阳前线接应,并派大将于谨围攻河桥南城。高欢于三月率十万东魏军赶到黄河北岸。宇文泰放火船于上流烧河桥(河桥是用船连起来的浮桥),东魏大将斛律金派行台郎中张亮用一百多只小艇载了长锁,等火船到来,用钉子钉火船,拉锁靠岸,保住了浮桥。高欢大军渡河后据邙山为阵以待西魏军。天将亮时,东、西魏大军相遇。东魏大将彭乐率几千骑兵冲击西魏军北侧,俘获西魏大都督临王柬、蜀郡王荣宗、江夏区王昇、钜鹿王阐、谯郡王亮、詹事赵善及督将僚佐四十八人,诸将乘胜奋击大破西魏军,斩首三万余。高欢命彭乐追击宇文泰,彭乐被宇文泰利诱,将其放走。

第二天,两军再次交战,宇文泰带领西魏中军和若于惠带领的右军联合击败东魏军,俘虏所有东魏步兵。高欢坐骑丢失,接受东魏将领赫连阳顺的马,带领七个随从逃跑,其亲信都督尉兴庆为其阻截西魏追兵而战死。宇文泰令大都督贺拔胜追击高欢,在快追上之时,其坐骑被东魏河西此时刘洪徽、武威将军段韶射中,高欢得以逃脱。赵贵所率西魏左军战败,宇文泰与东魏交战又败,西魏军在天黑时溃退,东魏军追击,独孤信、于谨收集散兵从后打击东魏追兵。若于惠在夜间打起旗帜吹起号角收集散兵,东魏追兵怀疑有诈,不敢逼近,宇文泰引兵入关。高欢行军至陕城(今河南陕县),宇文泰派开府仪同三司达奚武等阻拦他。高欢召集将领商议后,决定只派刘丰生带领几千骑兵追赶宇文泰,自己则率大军东归。

玉璧之战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十月,高欢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璧(今山西稷山县西南),西魏守军坚决抵抗。东魏郡在城南垒起土山,打算乘机入城。玉璧守将韦孝宽用木头架高正对土山的两座高楼,并准备了许多用于防守的作战工具。高欢改变策略,在城南穿凿地道,又在城北垒起土山,准备进攻工具。韦孝宽挖掘长壕,截断城外地道,命战士屯守壕中,并在长壕外堆积柴草,东魏军进入地道即被西魏军捉住杀死或被火攻。之后高欢造了攻城车攻城,被韦孝宽用布缦拦住;高欢又将松枝麻杆绑在长竿上,浸油点燃后想烧毁布缦,连带烧毁高楼,又被韦孝宽用铁钩割断长竿。最后高欢在城墙四面挖掘二十一条地道,在地道中立梁柱,烧柱毁了城墙,韦孝宽立即在崩塌处树起木栅抵御,东魏军仍无法入城。高欢派仓曹参军祖珽劝降韦孝宽,祖孝征劝降无果,向城中射去赏格,称“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赏帛万匹”,而韦孝宽在背面书写,返射城外称“能斩高欢者获一样奖赏”。后高欢将韦孝宽的侄子韦迁锁至城下,韦孝宽不顾其侄子生死而坚守城池。东魏军苦攻玉璧五十多天,士卒战死、病死七万多人,最后高欢也病倒了,只能撤围回东魏。

侯景反叛

高欢回到太原市不久就病故,其长子高澄以大将军、渤海王的名义执掌东魏大权。彼时东魏河南道大行台、司徒侯景专制河南已有十三、四个年头,他素来看不起高澄。高澄因畏惧侯景权重想要夺其权,侯景即叛降西魏,同时联系南梁表示愿意投靠。东魏派兵进攻侯景,西魏则趁机占领侯景的东荆州(今河南泌阳县西)、北荆州(今河南嵩县)、广州(今河南鲁山县)、州(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并要求侯景入朝长安。侯景思及东、西魏多年战争,忧心西魏不是真心接纳,最终决意附梁。

东魏灭亡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东魏派大将高岳慕容绍宗率十万步骑进攻西魏占领的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西魏八千守军固守一年之久,慕容绍宗、刘丰生战死,及至高澄率十万援军来到前线才攻下长社城,生擒西魏大将王思政

同年八月,高澄被刺杀身亡,其弟高洋接替执掌朝政。次年正月,元善见任命高洋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録尚书事、大行台等职,并封其为齐郡王,随后高洋进爵为齐王。同年五月,高洋废掉元善见,称齐皇帝(是为北齐文宣帝),建立北齐政权。至此东魏王朝正式灭亡。

疆域概况

东魏自从北魏分裂至被北齐取代,其疆域范围总体没有太大变化,大致包括河北省自晋州东,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界沙漠东滨海,南略至江(由今绥远沿陕、晋交界一带地,至安邑县东北迤东,渡河自洛阳、南阳以东远江)。东魏的行政区划承袭自北魏,但迁都安阳市后更改了部分政区设置,拥有过魏郡、林虑郡、广平郡、阳[平、顿]丘郡、汲郡黎阳郡、东[郡]、阳郡、清河郡、广宗郡、山阳郡等郡,以及邺城、洛阳、曲梁城县、临漳县等城市。

人口

据《魏书·地形志》记载,东魏末元善见武定年间(543年—550年),在八十州中有户口记录的四十七州,计有2007966户,7591654人口,平均每州42723。另三十三州无户口记录,这些无户之州,有的位于边陲或交通不便的地区,人口较稀,如以减半计之,即平均每州有21361户,则三十三州有704913户,东魏八十州计有2712879户。

政治

官制

拓跋宏时期,设官一准南梁,并新增设了中侍中省(近侍机构)、昭玄寺(管理佛教的机构)。封爵实行五等爵制。地方仍是州、郡、县三级。此外又有行台之设。行台是中央向地方派出的机构。官秩分九品,每品各置正、从,四品以下,每品正从再分上、下阶,凡三十阶。东魏官制与北魏相同,变化极小。

吏治

东魏立国之初,高欢曾想对北魏末年泛滥成灾的腐败吏治进行整治。天平二年(535年),他为在邺城遗址的文武百官规定了给禄标准,并派人检查各州郡县政府官吏执法的情况。但是,随从高欢起家的鲜卑族权贵不顾禁令,依然肆意贪污,高欢无可奈何。

法律

兴和三年(541年),东魏将现行的单行法规编为一部,因为是在皇宫麟趾殿进行的修订工作,所以称之为《麟趾格》。东魏的法律规定,各地市场都应设立标准秤,私家秤都必须在此检验,违者要受到处罚。同时,宫刑作为死刑减等的方式在东魏广泛使用,其明确规定:“大逆不道,本人腰斩,同一户籍的处死;十四岁以下改处腐刑,女子籍没为奴婢。”

军事

世袭兵户

东魏时期,当兵仍是鲜卑族的特权。在东魏之初,就已建立了以鲜卑为世袭兵士主体的格局;且仍有“城人”(即“城民”)存在,其为世袭性士兵,有戍守边镇的义务,但这时的“城人”或“城民”,已有自己的家财,且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已非北魏时期的“城人”。

丁兵制

所谓“丁兵”制,是以服徭役的成年男子——“丁男”充任兵役。这种服兵役的丁男,成为“丁兵”以后,“主要是服力役,兵役乃是力役的延伸”“或者说是兵役形式的力役”。在北魏后期,充当番代戍兵的“丁兵”已相当普遍。到了东魏时期,除了实行“丁兵”制以征发汉族为番代戍兵补充鲜卑人组成的边镇戍兵,还以征发和选拔方式吸收汉人补充卫戍军

私兵制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后,北魏中央集权被削弱,北方豪强地主处于各种目的,又一次组织起自己的私人武装。对于这些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东魏政权一方面予以利用,使之为已效力;另一方面,又给一些亲信与鲜卑勋贵以私兵藉以表示旌宠。因而私兵制始终存在于东魏之世。

经济

农业

东魏承袭北魏均田制,但与北魏不同,在东魏均田制下土地买卖有所放松,土地私有化也得到发展。东魏官吏授田不再按等级,而是实行“不问贵贱,一人一顷”;在迁都邺城遗址后,权贵官吏所得公田也被准予买卖。此外,国有土地“露田”也突破禁令,开始买卖。而对于国家授予农民的“口田”,在因农户贫困或懒惰难以交租课的情况下,“三正”可以将其口田出卖以换取租课。

赋役

为了扩大剥削对象,增加租税赋役收入。高欢在统治区域内多次清查户籍,搜刮人口。元象元年(538年),他曾下令禁止各地牧守令长擅立佛寺, 以防止大量国家编户成为免除租税赋役的僧尼。武定元年(543年),高欢亲自巡行冀、定二州,校对核实河北省地区的户口。次年十月,他又派遣孙腾、高隆之为括户大使,分行诸州,前后共清查出无籍人口六十多万户,并强迫大量流离、侨寓人口返回本乡。

货币

东魏迁都于邺后,仍沿用北魏末年铸行的永安五铢钱。

文化

儒学

东魏对儒学也很重视,不但先后引进名儒如范阳卢景裕、赵郡李同轨、中山张形武、勃海李兹、刁柔、中山石耀等人“授皇太子及诸王经术”,而且还在中央设立国子监,置生三十六人,地方设立学校。只是儒学发展流于形式,东魏贵族子弟大多沉溺于奢侈堕落的生活当中,对儒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地方上的学校发展也十分困难。

佛教

佛教在东魏及其兴盛。高欢迁都的时候,将洛阳市的很多僧侣和寺庙都迁到了邺,而且还在太原市修建了很多寺庙,例如定国禅寺、开化寺、圣寿寺、童子寺等,并且花费巨资铸造佛像,开凿石窟。佛教的很多宗派像华严宗法华宗、净土宗等在东魏时期已现雏形,隋唐以后,正式形成。东魏仅邺城遗址就有寺院四千多所,僧侣八万多人,全国寺院超过四万所,僧侣两百万以上。

民族政策

招怀远夷

北怀蠕蠕

柔然即柔然。高欢为了争取柔然以对付西魏,先派人出使柔然,宣称东魏是 “正统所在”,竭力诋毁西魏 “反复难信”,后相继与柔然进行两次和亲,一是兰陵郡长公主嫁给柔然王子庵罗辰,二是高欢迎娶柔然公主。高欢与柔然和亲之后,双方建立起比较牢固的政治和军事同盟关系。

招纳吐谷浑

东魏时期,高欢成功劝说吐谷浑可汗夸吕派人来朝贡,同时也派员外散骑常侍傅灵出使吐谷浑,以加强双方关系。双方之间进行的四次和亲或由高欢主导,或由高欢本人娶少数民族首领之女为妻。而吐谷浑自从与东魏建立同盟关系后,对东魏 “朝贡不绝”。

消灭山胡

在山胡的各支势力中,刘蠡升的影响力和对北朝的威胁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东魏时期,高欢使计消灭了刘蠡升及其势力,后派兵讨伐山胡,将俘获万余户分配诸州,割裂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其无法重聚。接下来十年之内,山胡再不敢轻举妄动。

杂用夷夏

高欢在早期比较注重笼络汉族,后来逐渐转向 “杂用夷夏”,以 “夷”为主。

考古发现

相关遗址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园陵

元善见元善见园陵位于今磁县讲武城镇前港村东南约1000米处,俗称”天子冢”,又称”平顶山”。其形状为圆台体,平顶近圆,底平面亦近圆形。陵墓占地 1.3万平方米,封土直径120余米,高近50米,是北朝墓群中现存封土之冠。通过考古调查,该冢周围原建有陵园围墙,其残基尚存,约百余万平方米。据有关资料载,围墙周长”九里十三步”。该冢现有保护机构,并有专人进行看护,新建了孝静皇帝殿及其他祭祀建筑,通过绿化修整已建为东魏西陵公园,定时对外开放。

元祜墓

东魏元祜墓葬位于河北省磁县南讲武城乡西南,为东魏北齐陵墓群中的一座,东距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约7千米,于2006年到2007年进行发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和土洞甬道与墓室构成,全长约25.5米。墓室内原有一棺一,棺椁之东分布有随葬的陶俑、模型明器、陶瓷器、墓志等遗物。随葬品总计190余件,其中彩绘陶144件。墓室中原绘制有壁画,由于墓室塌落,壁画保存不佳,可以辨识的内容有青龙满族自治县、墓主人及围屏坐榻等内容。据墓室内出土的墓志记载,元祜为曹操拓跋焘之重孙,卒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葬于东魏皇宗陵区内。

相关文物

张显珍造一佛二菩萨像

张显珍造一佛二菩萨像原珍藏于山东省阳信县曹家庄群众家中,其于1967年被捐献给县文化馆收藏,后转交阳信县博物馆收藏。造像座为长方形平台,长42厘米、宽23厘米、高16厘米。其三面刻有铭文,正面镌刻发愿文,两侧分刻有17位供养人姓名,多以张姓信士为主。根据发愿文可知此石像为厌次县张显珍等人出资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雕刻的。造像身后有舟形背光(顶部微残),通高83厘米、宽42厘米。主佛高37厘米,高肉髻(微残),面清,着褒衣博带式僧衣,内着僧支,胸前打一小结,手施无畏、与愿印,头微前倾,双目下视,赤足立于圆形覆莲台上。佛两侧各雕一菩萨,均高29厘米,面方圆,微笑,头戴莲瓣形高宝冠,裸胸,霞帔,巾带至腹部穿一环相交下垂饶向身后,一手上举持莲蕾,一手下提香袋。腰围多褶长裙,双足露,端立子化生莲蕾台上。

蝉冠菩萨像

蝉冠菩萨像在1976年出土于博兴县龙华寺遗址,现收藏于山东博物馆。受北魏中晚期造像影响,此蝉冠菩萨像是一尊非常精美的东魏造型风格的单体圆雕造像。因造像宝冠正中央雕刻了一只写实的“蝉”,故而得名“蝉冠菩萨像”;又因其造型高洁,线条优美,且双臂缺失,充满了东方女神神秘典雅的气质,也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女神”。该尊蝉冠菩萨像通高120.5厘米,菩萨像头后装饰着一个硕大的莲花头光,头戴高冠,眉目清秀,嘴角微翘,面含笑意。菩萨身躯修长,雕工精致,形体轻盈,造型华美。上身穿袒右衣,双肩覆搭披帛,胸前悬挂两层项链,链下端装饰有一枚宝珠,整体来看服饰轻薄舒展,装饰非常华丽。

帝王世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