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鸡 :蜡蝉科东方蜡蝉属下的一种昆虫

更新时间:2024-09-21 14:44

龙眼鸡(学名:Pyrops candelaria),因其主要危害龙眼而得名,又名龙眼,是东方蜡蝉属的一种昆虫。龙眼鸡触角短,鞭节呈刚毛状;复眼较大,独眼红色;头额延伸如长鼻,额突背面红褐色,腹面黄色,散布许多白点。

龙眼鸡是一种农林害虫,成虫、若虫口针从栓缝插入树干和枝梢皮层吸食汁液,被刺吸后的皮层出现小黑点,严重发生时树势衰弱,枝条枯干,形成落果或果实品质低劣,其排泄物还可引致煤烟病,可利用龙眼鸡成虫体上的一种外寄生天敌龙眼鸡寄蛾(Fulgoraecia bowringii)进行防治。龙眼鸡由于长像独特,可被制作成标本,此外在中国两广地区也被做成油炸食品。

龙眼鸡主要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喜欢温暖和雨量充沛的环境、主要生活在沿海丘陵地区;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相对较少;雨天湿度较大时,成虫会从小枝向主枝、树干爬行避雨;以吸食汁液为食;受惊时若虫会弹跳逃走,成虫弹跳或飞行逃逸;繁殖期为每年的5-6月。

命名与分类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é)将此物种命名为Fulgora candelaria。学名中的candelaria来自拉丁语蜡烛,和龙眼鸡头上的结构相像。人们曾认为其头上的结构能发光,但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有记载能发光的例子均来自死去的个体所发的磷光,而活着的个体明显不能发光。龙眼鸡曾被分至蜡蝉属(Fulgora),英国昆虫学克肖(W. J. S. Kershaw)后于1910年根据其身体形态及结构将其分入东方蜡蝉属,并为学界所接受。

形态特征

成虫的体长约为37-42毫米,长鼻状额突背面红褐色、腹面黄色,上面有许多白点。它们有一对红色单眼,单眼上方有一对较大的暗褐色复眼触角较短,鞭节呈刚毛状。前胸背板中部有2个明显凹斑,中胸背板有三条纵脊。胸部为红褐色有白点,中间颜色较暗,两边有黑色狭边。腹部各节后缘有黄色狭带,背面为桔黄色,腹面为黑褐色,腹末肛管黑褐色,腹部覆有白色蜡状粉末。足黄褐色,前、中足的胫节为黑褐色。若虫为棕褐色,和树皮的颜色非常接近。

其翅展约为68-79毫米,前翅为绿色,后翅为橙黄色。前翅下半部约有14个圆形黄斑,翅根部至上中部有三条黄褐色横带。圆斑和横带边缘被白色蜡状粉末所包围。后翅尖端为黑褐色。

其肠道较为简单,是一根盘曲的管,结构和大多数吸食汁液的昆虫类似。管中有很多颗粒状结构,其中有多种共生细菌,有助于龙眼鸡吸食汁液的消化和吸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龙眼鸡主要分布于南亚地区印度,东南亚地区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等地区。

栖息环境

龙眼鸡喜欢温暖和雨量充沛的环境,生活地区温度一般在15-28摄氏度之间,地形多为沿海丘陵,生活在龙眼等果树混栽之处。产卵处多见于龙眼树干,在荔枝、梨、榕、百合欢、木麻黄及其他宿主植物上亦有出现。

生活习性

行动方式

龙眼鸡若虫善于弹跳,成虫亦善弹跳且能飞,盛发时密布于枝叶丛间。受惊时若虫会弹跳逃走,成虫则会弹跳或飞行逃逸。每到雨过天晴的时候,成虫经常作短距离抛物线飞行或作远距离的飞行,平均飞行高度为1.5-3米,飞行距离长短不等。

节律行为

成虫在树上活动时,一般会摇晃身体后,再进行移动,这种摇晃动作有助于它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避开危险或寻找食物。在夜间,由于光照较弱,成虫的活动相对较少,大多数时间都选择休息或栖息在枝叶上。

在雨天湿度较大时,成虫往往会从小枝向主枝、树干爬行,集中到可以避雨的地方,这有利于保持其身体的干燥和舒适。

成虫主要出现在树干下部,随取食活动会逐渐向上部爬行。起初很少活动,从4月份起较为活跃,并有飞行现象。5月上中旬飞行动作多见。

觅食行为

龙眼鸡主要危害龙眼,亦可危害荔枝、橄榄、柚子、柑橘属、黄皮、鸟柏、桑、臭椿、芒果、梨、李、可可经济作物。成虫、若虫均以口器吸取植物汁液为食。

成虫通常一天取食1-4处,选好适宜取食位置后,除受惊动以外,很少再次移动。曾观察到一只雌虫在同一位置取食达7天还没移动。

生长繁殖

生活史

龙眼鸡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其生活史大致分为虫卵期(26天左右)、若虫期、成虫期。其成虫繁殖期为每年的5-6月,以生活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种群为例,成虫在每年4月及5月上中旬开始交配。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卵开始,5月份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基本结束,6-8月若虫孵化,9月上中旬新一代成虫出现,至12月下旬新一代成虫开始越冬。在新生成虫中,雄性数量多于雌性,经越冬后雌性数量则多于雄性。总体数量雌虫略多于雄虫。

交配

雄性从背后靠近雌性,用前足触碰试探,雌性略闪开,雄性再尝试。如此数次后,雌性再打开翅膀,即可开始交配。配种时雄雌身体角度接近直角,交配中雌性可如常活动和取食,雄性亦可随之活动。如遇惊忧,雌性会带着雄性逃跑,此时两虫身体可拉成一字形。交配完成后雄性退到雌性后面,久久不会离去。

龙眼鸡交配时长一般为5-7小时,通常为一次交配,亦有行多次交配者,多在上午8点至下午3点进行。交配过的个体前翅臀角附近一般会破裂,雄性在交配后2-5天内死去,雌性7-14天后产卵

产卵

5、6月为产卵期,其中以5月上中旬产卵个体为最多。多数雌性将卵产于龙眼树、少数产于其他果树上,偶有个体产于非果树上。产卵位置多在距离地面1.5-2.5米高处,也有产在距离地面仅5-6厘米处。

产卵之前,雌性先在产卵位置周围爬行2-3周,从腹部末端分泌胶状物将树皮润湿,然后从润湿位置的底部开始产卵,边产卵边向上方移动,分泌的胶状物把卵粒和树皮粘为一列。之后雌性继续反复直至产完。产完卵后雌性会将腹部分泌的白蜡粉均匀涂于卵块上。

卵近白色,将孵化时为灰黑色,“倒桶”形,长2.5-2.6毫米,背面中央有纵堤,前端有一锥形突起,有椭圆形的卵盖,多粒集聚排列成长方形卵块,卵粒间由胶质物粘连,卵块上被有白色蜡粉。

每一卵块中有卵约中80-100粒。雌性一般只产卵一次,受惊时亦可见间歇多次产卵。产卵多在下午,过程需要3小时左右。

孵化

卵的孵化期约为26天,同一卵块的卵粒一般在同一时段先后孵化,在5小时内全部孵化完毕。孵化率较高可达96-100%,平均为98.2%。孵化过程约需40分钟,刚出壳的若虫为白色,约1小时后变为棕褐色。若虫静止时用腹部抵住树皮,头伸向空中。活动时身体左右摇晃,向上爬动。有一些若虫会从树上掉落到树根部的地上或草丛中。

变态

其从幼虫逐渐发育为若虫,若虫期分为5龄,会寄生在有毒植物上,通过吸取其汁液来防御天敌。在其孵化后1-2天内,若虫安静地在枝条、叶片和花穗上取食,可见集群现象。随后数天若虫逐渐开始蹦跳。

若虫体型类似酒瓶状,头突较为短粗,初期颜色较深,后期颜色变浅。颜色和纹路都类似树皮。每次蜕皮前生长较慢,蜕皮后会长到原来的两倍。

若虫第一次蜕皮是在孵化后约24天,以后每隔约15天蜕皮一次,最后一次蜕皮间隔约40天,整个若虫期约109天。5龄若虫会开始分泌蜡质。习性也从群居变为较为独立生活。从产卵到蜕变为成虫约需135天。

若虫最后一次蜕皮时,从背部中心脱出。刚蜕皮时,整个身体都是橙黄色的。翅膀在晾干后变成绿色,整个蜕皮过程持续约2小时。成虫在蜕皮后两天开始进食,再过两周左右长鼻状额突才会变成较为鲜艳的红色。在蜕变为成虫后回到龙眼树及其他喜爱的宿主植物。

主要危害

龙眼鸡是一种农林害虫,农作物被刺吸后的树皮层会逐渐出现小黑点。龙眼鸡数量多时危害严重,能使树势衰弱,枝条枯干,落果或果实品质低劣。龙眼鸡的排泄物可引致煤烟病。

对此,在龙眼鸡成虫越冬期间可将其捕捉。夏季结合修剪果树枝条可刮除其卵块。若虫出现时可将其扫落,亦可放鸡鸭啄食。可在低龄若虫期喷洒药物防治。

另外,龙眼鸡寄蛾 (Fulgoraecia bowringii)是龙眼鸡的重要天敌。它们以幼虫形式在其腹部寄生,可使寄主失去繁殖能力。龙眼鸡寄蛾每年5-6月寄生率较高,在此时段应尽量少施农药以避免对此天敌昆虫造成杀伤。

参考资料

..2023-07-20

Pyrops candelaria (Linné, 1758).COL .2023-06-29

..2023-06-21

..2023-06-29

..2023-06-21

..2023-06-21

..2023-06-21

龙眼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7

开远绿孔雀虫原来是只“鸡” 学名长鼻蜡蝉是害虫.搜狐网.2023-12-19

龙眼鸡.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12-19

candle词源(Etymology).趣词词源.2023-05-26

..2023-06-21

..2023-06-21

..2023-06-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