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江苏省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更新时间:2023-06-18 15:31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Hospital for Skin Diseases,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又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医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集医疗、科研、防治、教育于一体的专科三甲级医院。是国际单体最大的皮肤病专科医院,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首任院所长胡传揆,现任执行院所长陆前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初建于1954年,始名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1957年列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建制。1970年7月,由北京搬迁至泰州市,并于1971年易名为江苏皮肤病防治研究所。1984年迁入南京现址;同年12月,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统一领导。2022年,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承担国家性病、麻风病防治任务。该院皮肤病性病学专业为教育部重点学科,拥有中国齐全的皮肤病性病学亚学科。医院皮肤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少见深部真菌病、性传播疾病、大疱病、血管炎皮肤肿瘤诊疗,重症药疹抢救,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和皮肤病理诊断等技术。同时医院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性传播疾病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

截至2022年,该医院编制床位480张,年门诊量150万人次,病房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拥有在职职工446人,其中高级职称78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医院设有皮肤科、真菌科等12个医技科室,其中皮肤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排名第二位。该院皮肤病学在2022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皮肤病学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名。

历史沿革

医院初建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为加强全国皮肤性病防治研究工作,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作为指导全国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专业机构。1954年,4月19日试诊,同日开放病房。1954年5月15日,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举行开幕典礼并正式开诊。1957年列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建制。在京期间,门诊接待患者179万余人次,住院部收纳病人4842人次。

泰州继业

1970年7月,皮研所由北京搬迁至泰州市,1971年易名为江苏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隶属于江苏省卫生厅和泰州市领导。1974年起,逐步恢复麻风病皮肤病等研究室(组),同时恢复皮肤病门诊,同年组建“江苏省麻风病科研协作组”“江苏省皮肤病科研协作组”。1979年1月,皮研所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同年8月易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南京兴业

1984年6月启动皮研所历史上的第二次搬迁:迁至现址南京蒋王庙街12、14号。1984年12月,为顺应医疗卫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皮肤病临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统一领导,运转、沿袭至今。1986年9月经卫生部批准,开设病房,确定为三级医院。1986年设立全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1994年该中心更名为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2002年更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2013年,该所真菌中心纳入国家病原菌菌(毒)种保藏机构建设规划。2022年,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确认2021年三级医院评审结果的通知》通过现场评审、综合评审,经公示后,确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编制床位480张,年门诊量150万人次。在职职工446人,其中高级职称78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该院新门诊楼于2015年启用,有医技科室12个防治科室5个。病房综合楼于2017年改扩建,总建筑面积为3985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85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新病房综合楼建有1间配置空气流动床的皮肤科危重症病房,开放普通床位101张,抢救室床位5张,皮肤病重症监护床位2张。

设备设施

医院各科室都配备了专业的设备:如皮肤外科配备了进口心电监护、全能呼吸、麻醉系统、各种电刀、电凝设备,以及吸脂机、射频皮肤治疗仪、色素脱失治疗仪、无针痕注射仪、各种皮肤磨削机、电动取皮刀等先进的专业医疗器械和设备;过敏与风湿免疫科配有测定IgE的临床实验室、肺功能检测室、甲周微循环检测室、肌电图室、抢救室和基础科研实验室,备有酶标仪、洗板机、酶联免疫斑点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O2培养箱、深低温冰箱、医用冰箱、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CR检测等;医院手术室,建有5间洁净手术室、1间麻醉复苏室,其中1000级(标准洁净)2间,适用于整形美容的相关手术以及要求较高的皮肤外科手术等;10000级(一般洁净)3间,适用于常规的皮肤外科手术。

科室介绍

重点科室

该院皮肤科于2018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排名第二位。

皮肤科

皮肤内科原名皮肤病研究室,创立于1962年,是该院最早成立的临床科室。拥有临床医生16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现任科室主任李诚让教授/主任医师。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硕士学位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多人为国家重点学科“皮肤性病学”专业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并兼任全国或江苏省专业学会组长、副组长。全科室年均诊治来自中国及国际皮肤病患者近30万人次,在大疱性皮肤病、银屑病色素脱失、遗传性皮肤病等疾病的基础、临床诊疗方面具有较深入研究。

全部科室

医院有医技科室12个,护理单元12个,以及防治科室5个。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发现夏胡许霉:该院真菌科发现世界首例引起人感染的夏胡许赭霉,中国首报了中型无绿藻引起皮肤感染、红色毛癣菌引起的人头癣、不育大孢子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穗状离孺孢引起的颅内感染、喀什可乐棒孢引起的皮肤感染、Basitona喙枝孢及Ochroconismirabilis引起的皮肤感染等。开发研制了系列预防股癣足癣的日用品等,改良皮肤癣菌培养基菌落PCR技术快速诊断真菌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制订了中国所有皮肤真菌病的治疗指南。

命名新的皮肤病:该院病理科在国际首次命名新的皮肤病三种,分别是1998年命名的儿童特发性真皮弹力纤维溶解,2007年命名的弥漫性色素沉着斑点状色素减退和2008年命名的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为防治红斑狼疮做出多项贡献: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教授及其团队建立了红斑狼疮中国患者的临床数据库,牵头制定了中国皮肤型红斑狼疮的诊疗指南;使用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检测技术首次将红斑狼疮的诊断提高到基因水平,将红斑狼疮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到了90%和95%;建立了中国首个皮肤病辅助诊断系统智能皮肤,可识别病种数和准确率居行业之首;构建了中国首个红斑狼疮分型诊断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红斑狼疮的分型诊断等。完成了首个同时以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红斑狼疮为研究目标人群的大型、多中心红斑狼疮病例研究,揭示了中国红斑狼疮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红斑狼疮相关皮损可初步预测皮肤型红斑狼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间转归趋势,对临床上评估红斑狼疮患者的严重程度、预后及选择合适的治疗强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课题组首次发表全球系统性红斑狼疮流行病学数据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易于获得的数据参考,弥补了未开展SLE流行病学调查国家的数据空白。

发现新的肺结核分歧杆菌: 分枝杆菌是一类细长略弯曲的细菌,因其具有抗酸染色阳性的特性,又称“抗酸杆菌”。它是结核病麻风病等疾病的“幕后黑手”,分枝杆菌迄今已发现有百余种,该院王洪生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的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一名“新成员”:M.shigaense,已被国际微生物界公认,为结核病、麻风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治疗肿瘤发现新突破:该院检验科程险峰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Molecular Cancer》在线发表了题为《BCL-2表达通过增强调节性T细胞分化和细胞毒性T细胞衰竭促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抑制》(BCL-2 expression promotes immunosuppression in chronic lymphocytic 白血病 by enhancing regulatory T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cytotoxic T cell exhaustion),这项研究成果为肿瘤的转移风险预测提供了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治疗肿瘤提供了全新的潜在靶点。

治疗银屑病取得新进展:皮肤病研究所银屑病课题组在银屑病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2018年11月在著名的皮肤性病学专业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在线发表,题目为《PCSK9对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的增强效应》(Potentiation of psoriasis-like inflammation by PCSK9)。该研究发现了PCSK9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外用针对PCSK9的siRNA来治疗银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皮肤科领域中成药新突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牵头发起的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成果,于2019年9月刊载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中,这是皮肤科领域中成药首次在国外发表研究成果和论著性文章。该项研究开创了皮肤科中医药治疗从临床经验实践到循证研究的新里程,为慢性湿疹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医学实践

皮肤外科通过手术治愈罕见皮肤疾病:该院皮肤外科该院皮肤外科方方主任在全国首次采用剥离切除修复术治愈了一种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的罕见疾病,即“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随严重的掌角化”。

激光科率先采用皮肤激光治疗美容相关性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是中国最早采用皮肤激光及相关技术治疗美容相关性疾病的科室之一。

自研药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药物研究室研发了以雷公藤多苷片、氧沙星软膏、阿昔洛韦凝胶、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等为代表的上市新药,造福更多的皮肤病患者。

教育科研

教育

该院所属中国医学科学院即北京协和医学院,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医院曾举办多个全国皮肤医学培训班,全国激光与光子学习班暨江苏省医疗美容皮肤科主诊医师培训班、全国医学真菌实验技术进展高峰论坛及真菌感染诊断技术培训班、第4届光医学诊治高峰论坛暨规范化培训学习班等。

关联院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中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截至2023年,院校已发展成为拥有19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9个学院、106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院校拥有两院院士26人、国家杰青4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博士生导师1032名、硕士生导师1231名;拥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A类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5个、省部级实验室59个等。院校直属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等6所医院,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

科研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性传播疾病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设有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平台7个。拥有国家级医学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病原细菌与真菌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大疾病生物资源样本库-皮肤病子库、中国医学科学院自体免疫性疾病基础与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初步完成国家皮肤病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医院还设有中心实验室、麻风病与分歧杆菌实验室等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实验平台。

重点实验室

中心实验室

中心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2月,中心实验室作为院所科研工作平台,于2008年开始筹建,由科教处全面负责,2009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010年2月,科教处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移交该科室。该室主要职责是为院所各科室、江苏省皮肤病与分子生物学性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皮肤病性病专项行业基金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人员提供服务,包括科研技术平台、技术咨询与协作,同时结合临床需要,开展具有一定特色的科研攻关研究。实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拥有流式细胞仪、活细胞工作站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倒置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罗氏制药PCR\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各类高速离心机酶标仪凝胶图像分析系统等多种精密先进仪器,能够为院所的技术人员提供完备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免疫学等高端实验研究平台和技术服务。

麻风与分枝杆菌实验室

麻风与分枝杆菌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1月,该室工作用房面积近150平方米,设有临床检验室、分子室、免疫室、细胞室及细菌室。有低温冰箱8台、倒置显微镜2台、生物显微镜2台、CO2孵箱2台、生物安全柜2台、超净台1台、PCR仪2台、离心机3台、超声波组织粉碎机1台等大中型仪器设备。实验室主要职责为开展麻风及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的科研、预防监测、实验室诊断,以及教学等工作;制定麻风及其他分枝杆菌皮肤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开展麻风病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耐药检测;承担中原地区及国际各项科研任务;定期对麻风病防治网络中的各个省、市和县等科研人员、技术员进行培训;组织申报麻风等各类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的研究项目。

重点学科

该院所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为教育部重点学科,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皮肤性病学(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全称皮肤病与性病学,简称皮肤科学或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病、性病及皮肤美容的基础与临床的学科。包括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等组织的结构、功能等,涵盖皮肤病、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美容等。皮肤性病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紧密结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在麻风病梅毒、头癣等皮肤病与性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19年牵头成立了中国皮肤性病学专科联盟,2020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立中国“一带一路”皮肤病学专科联盟,有遍布中国的医疗机构19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本、印度、尼泊尔、菲律宾、巴西等5国6家医疗机构加入。截至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拥有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14人。该院为中国皮肤性病学亚学科设置最为齐全的皮肤病三级专科医院,关科室主要有皮肤外科、皮肤内科、性病科等。

皮肤科

截至2023年,皮肤科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多人为国家重点学科“皮肤性病学”专业学科或学术带头人,并兼任全国或江苏省专业学会组长、副组长。皮肤科承担并完成皮肤病与性病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主编及参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国女性皮肤病学》等专著数十部,在核心期刊年均发表论文30余篇。

皮肤外科

截至2023年,皮肤外科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皮肤外科开展了多项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专业研究,包括皮肤肿瘤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获得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1项、所院科研基金2项资助;皮肤溃疡的基础科研工作获得杨森科学基金资助以及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开展人工皮临床研究工作等,全科室发表SCI文章近2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200余篇,皮肤外科方方主任主编了专业大型参考书《皮肤外科学》《协和皮肤外科学》,丰富了中国皮肤病与性病学的内涵。

性病科

截至2023年,性病科拥有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导师各一人。性病科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和Tufts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参与了美国NIH合作项目“实验性和人淋病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和“粘膜淋球菌感染的全基因转录组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的协同创新团队项目“重要性传播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等多项研究,同时承担了多项临床药物研究和体外诊断试剂的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

院所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部省级奖90余项,其中“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4000余篇,在NEJM、Lancet、BMJ、Immunit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持制定卫生行业标准6部及国际指南1部、中国指南及专家共识1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

期刊杂志

建所以来,承担《中华皮肤科杂志》的编辑任务,创办《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专业学术期刊。《中华皮肤科杂志》和《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英文)》均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系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系列杂志之一,创办于1953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承办。以高、中、初级皮肤性病科医师、科研、预防、医疗和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反映中国皮肤性病科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中国及国际皮肤性病科学术交流。被中国及国际多个数据库收录,包括Scopus、生物学文摘(BA)、化学文摘(CA)、CAB文摘、热带病公报(Tropical Diseases Bulletin)等9个国外主要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9个中国主要数据库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原名《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于1964年创刊,英文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于2018年创办,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JCI 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中国主要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期刊旨在为国际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开放的论坛,进一步传播重要新信息,促进皮肤性病学各个方面的学术交流,包括皮肤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治疗和管理。该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病研究所)和中华医学会主办。

声誉与排名

院内专家

陆前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执行院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擅长: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世界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亚洲皮肤病学会理事,Clinical Immunology及Experimental Dermatology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陆前进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三十余年。对于红斑狼疮等疑难复杂性皮肤病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一种新型红斑狼疮。建立了红斑狼疮表观遗传发病机制理论,并基于该理论研发出红斑狼疮诊断新技术,突破现有诊断瓶颈,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医学进展”。牵头制定国际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主持研发中国首个“皮肤病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系统“,为提高皮肤病诊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荣获第二十二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方方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皮肤良、恶性肿瘤,瘢痕瘢痕疙瘩,皮肤溃疡色素脱失及先天性胎记的诊治。截至2023年,方方教授获国家专利2项,主持、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评2008年度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优秀中青年十佳医师奖(首位)。在中国、国际发表较高学术水平论文120余篇(其中SCI30余篇)。主编《皮肤外科学》《协和皮肤外科学》,做为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多个标准和共识制定:“白癜风皮肤外科治疗共识(2012版)”,“中国皮肤外科学科体系及规范建设专家共识”,“皮肤外科概论共识(2016版)”,“中国首部抗衰老行业规范指南的制定(2016版)”

王洪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分枝杆菌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皮肤病,尤其是银屑病分枝杆菌等感染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委员,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获得者。王洪生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和科研工作18年,长期从事结核病麻风病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多次作为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在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截至2023年,5年来主持了2项国家级和4项省部级课题,并取得具较好的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50余篇论著(SCI 16 篇),主编和参编7本皮肤科相关著作。

苏晓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性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性传播疾病、女性生殖道感染和外生殖器部位皮肤病的诊治,亦擅长其他常见皮肤病如痤疮玫瑰痤疮斑秃湿疹银屑病等的诊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专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专家暨第三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皮肤科杂志编委,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编委,疾病监测杂志编委。苏晓红教授从事皮肤病性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防治工作30年。承担过多项新药临床试验。负责制订了卫生部行业标准“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参与制订卫生部行业标准“梅毒诊断标准”和“淋病诊断标准”。承担过教育部、江苏省科委、美国NIH合作项目等,“中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网络的建立和应用研究”(第二完成人)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杨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副院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擅长:各类鱼鳞病、掌跖角化症、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神经纤维瘤病等先天、遗传性皮肤病及其他疑难罕见病的诊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实验学组副组长,2012-2018年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中心临床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截至202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包括2016、2021年分别获得重点项目)。杨勇教授课题组探明原发性红斑肢痛症、Olmsted综合征等7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率先提出皮肤离子通道病的概念,揭示了SCN9A及TRPV3两种离子通道感受疼痛及瘙痒的关键作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Immunology,NEJM,Lancet,AJHG,Brai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两次)及中华医学科技奖。入选2021年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特聘医学专家。

顾恒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与性病学系副主任。

擅长:皮肤病与性病的诊断及治疗,光敏性皮肤病、血管性肿瘤、尖锐湿疣、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物理治疗。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主任,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PI,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会顾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皮肤免疫学组组长,江苏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截至2023年,顾恒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其中包括两项在研项目。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科研方向为角质形成细胞在免疫性皮肤病中的功能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JID、BJD等领域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主编学术专著《光皮肤病学》填补中国领域空白。

李筱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

擅长: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各种疑难“癣病”)有深入研究。现任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课题PI,曾在乔治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皮肤病学及医学真菌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李筱芳主任是中国最早开展病原真菌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团队,在国际上报道了首个病原真菌(白色念珠菌)的多种重要表观遗传修饰图谱,并对其对致病和耐药的影响及不同修饰间的相关性展开探讨。建立和完善了重要真菌病原标准化鉴定技术,在中国唯一国家级医学真菌保藏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国家真菌病原参比库。中国率先提出病原真菌标准株定义,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立项:病原真菌标准株评价技术要求 。

王千秋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临床防治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生导师。

擅长:性病、感染性皮肤病。历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委员,性病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特殊病原体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性病学组组长。王千秋教授一直从事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梅毒发病机制与诊疗、防治相关研究。截至2023年,课题组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创新团队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中英文论著140余篇,包括SCI论文20多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24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成果奖3项、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3项。主持制定了2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梅毒诊断标准和尖锐湿疣诊断标准);主编中国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及防治指南并在全国推行;曾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编委。

争议

挂号争议:据扬子晚报报道,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号贩子猖,收取高价好处费后公然带未挂到专家号的患者直接进了专家诊室,甚至有号贩子称,只要患者肯花钱,想挂哪个专家都可以。而不想花高价从号贩子手中买号的普通患者,排队等待一上午甚至好几天都无法挂到自己心仪的专家号。记者暗访发现医院大厅有十几个号贩子,他们以此牟利赚取丰厚收益,却扰乱了医院正常挂号秩序,耽误了患者就医。对此医院表示,邀请上级有关单位和公安部门一起想办法,共同打击号贩子。

资质认定

2022年,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确认2021年三级医院评审结果的通知》通过现场评审、综合评审,经公示后,确定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