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3-07-03 17:04

越秀区,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辖区,广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广州市市中部,总面积33.8平方千米。2022年,越秀区年末户籍人口117.43万人。

越秀区地处白云山、瘦狗岭丘陵区与珠江三角洲过渡地带,河涌纵横交错,与外江相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热。越秀区历史上为南越族聚集地,属百越、扬越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番禺区县。唐朝南汉,先后为岭南道、南海郡、岭南东道、兴王府的治所及番禺县治所。宋时为广南东路治所,亦为南海县治,后东属番禺、西属南海两县,时分时合。元代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省广州路,为道、路治所。明清两代区域东部属番禺县,西部属南海县。明代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治所,清代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及广州府治所。1950年6月24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成立越秀区。2005年9月,东山区并入越秀区。截至2022年,越秀区辖18个街道。

越秀区是广府文化源地,是历代岭南行政中心所在地、广州地文化中心,保留着众多古老地学宫、书院、学堂地遗迹遗址,地处广州传统中轴线之上,是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春节(行花街)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越秀区是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中山纪念堂西汉南越王墓越秀公园等10家国家AAAA级景区。

越秀区为“千年商都核心”,是广州市的历史文化、交通枢纽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毗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广州市行政资源、商业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每年春、秋两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为该区支柱产业,境内有累计上市(挂牌)企业69家,金融服务体系的综合规模和实力位居广州市市前列。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0.18亿元,增长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14万元,二三次产业比重为3.45:96.55。

名称

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24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而成,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北部,因区内有羊城名胜越秀山而得名。越秀山,又名越王山、观音山,位于广州市北部,历史上一直是广州的游览胜地,因汉初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越王台而得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广州地区仍是原始聚落。到西周晚期至战国期间是南越族聚居地之一,属百越、扬越地。

秦朝至隋朝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设南海郡,今越秀区域属南海郡番禺县地。汉初为南越国建都之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复置南海郡,为郡、县治所;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治所从广信迁此地,为州、郡、县同治地。

吴黄武五年22(226年),析交州东部置广州,为广州州治,亦属番禺县境。

唐朝至清朝

唐代至南汉,此地先后为岭南道、南海郡、岭南东道、兴王府的治所及番禺县治所。

开宝四年(971年)北宋平南汉复称广州,此地为广南东路治所,亦为南海县治,而后东属番禺、西属南海两县,时分时合。元代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广州路,为道、路治所。

明、清两代,今区域东部属番禺县,西部属南海县。明代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治所,清代为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及广州府治所。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广州府,民国十七年(1918年)设广州市政公所,民国二十年(1921年)广州正式设市,广州城区不复由南海、番禺二县分辖,越秀区域归属广州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越秀区域内有德宣区、惠福区、靖海区、西山区、小北区、汉民区、太平区、前鉴区、大东区、东山区、东堤区11个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2月,广州市划分为28个区,其中,西山区、德宣区、惠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太平区、永汉区、东山区、大东区、前鉴区属今越秀区。

1950年6月,广州市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其中,越秀区、惠福区、太平区、永汉区、大东区等属今越秀区。

1952年9月,广州市重新调整城、郊各区,其中,市区划分为东、西、北、中、河南和珠江6个区。永汉区及惠福区、太平区的大部分合并为中区;大东区及白云区的小部分合并为东区;越秀区及永汉区小部分和西华路、德坭路西段中间区域合并为北区;东区、中区、北区属今越秀区。

1958年,珠江区的二沙岛划归东区。

1960年7月,中区8个街道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区。东区改称为东山区。

1961年8月,越秀区的5个街道划入东山区。至20世纪90年代末,越秀区和东山区管辖地域仍有多次小幅调整。

2005年9月,广州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东山区并入越秀区,白云区矿泉街道天河区登峰街道及天河南街道杨箕和中山一路2个社区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荔湾区人民路和西华路部分地段划归越秀区管辖。

地理

位置境域

越秀区位于广州市中部,地处东经113°29′~113°46′,北纬23°52′~25°59′,东起广州大道中,与天河区接壤;西至人民路、流花路、同德涌,与荔湾区、白云区相接;南抵珠江前航道中心线,与海珠区隔江相望;北达棠溪涌、矿泉北街、三元里大道、广园东路,与白云区为邻。越秀区总面积33.8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8.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1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1.2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2.6%;水域面积2.51平方千米,占7.4%。

气候

越秀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位于东亚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热,唯冬季因有寒潮入侵,吹偏北风,偶有干燥寒冷。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潮湿,夏秋有台风侵袭。1991—2000年,广州城区录得年平均气温22.46°;一年中最冷是1月,月平均气温14°;最热是7月,月平均气温27.8C;年日照时数为1504小时。常风平均速度1~3米/秒。年均降雨量1781.8毫米,其中最少为1991年的1355.8毫米,最多为1997年的1997.3毫米;夏季降雨偏多,占全年的45%:春季占33%,秋季占13%,冬季偏少,占8%。4—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3月为相对的干季。台季风期分明,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是4—10 月份,据多年资料统计,台风平均每年影响本区2.6 次,最多年份为7次。台风盛行于 6—10 月,风力一般为9—12 级,最大风速为25米/秒—30米/秒。

地质

越秀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中的粤中拗陷构造单元内。出露地层北部和中部为下古生界浅变质古英岩和侏罗系灰白色的石英砾岩砂岩页岩;东南部为第三系紫红色灰质砂岩、砂砾;南部为第四系冲积、洪积活动较强烈,尤为燕山期活动最强烈,有大小花岗石体共20个,分布于区境东南部。

地形地貌

越秀区地处白云山、瘦狗岭丘陵区与珠江三角洲过渡地带,河涌纵横交错,与外江相通。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东北向西、向南倾斜,平均海拔11.6米。最高处为飞鹅岭顶部,海拔101米;次为越秀山主峰,海拔71.6米。北部为冈丘起伏的台地地区,越秀山向北逶迤连接白云山,海拔在30~70米之间;南部为低平的冲积、洪积平原和洲岛,海拔在1~10米之间。平原基岩岩性为红色碎屑岩,其上覆盖厚5~12厘米的淤泥和沙砾,属第四纪松散堆积或沉积物,南部平原的覆盖层厚度达20厘米。东北部有由古生代,中生代砂页岩组成的丘陵,中部有由上白垩、第三纪红色岩系构成的台地。台地在江河边上形成两个半岛:香山半岛、坡山半岛。

土壤

越秀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境内主要分布水稻土、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等土壤类型。其中菜园土主要分布在平原,潮沙泥土分布在河流冲击处,水稻土分布在河流冲击及三角洲平原处。

水文水利

水文

越秀区域外围水系主要是珠江前航道。内河涌有东涌、新河浦涌、沙河涌越秀段、水均岗涌、景泰涌越秀段5条明涌,总长11.26千米;有玉带濠、西濠涌、百子涌、橙基涌、孖鱼岗涌、驷马涌越秀段等6条暗涌,总长11.69千米。过境最大的河流为沙河涌,从白云区天河区最后流经越秀区汇入珠江,干流河长14.14千米,流域面积35.56平方千米。越秀区内有广州市流花湖公园东山湖、麓湖,水域面积0.9平方千米,负担城区蓄洪、排涝等功能。越秀公园广州动物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均有人工湖。

水利

越秀区境内无水库等蓄水工程。区内防洪工程有堤防及水闸组成,堤防包括外江堤防和内河涌堤防。外江堤防是珠江前航道左岸的一部分和珠江前航道二沙岛堤围。堤防全长12.44千米,区内共有水闸17座,其中前航道防洪挡潮闸5座,内河涌分(泄)洪闸7座,节制闸1座,截污闸4座,有排涝泵站17座。越秀区在2017年组织实施东山湖水质提升项目。2021年进行了雨污分流工程,推进6项合流渠箱清污分流工程,共涉及28条渠箱,14座站闸,其中西支涌清污分流、沙河涌流域排水单元试点工程其中西支涌清污分流、沙河涌流域排水单元试点工程已完工,建成新河浦碧道2.2千米,沙河涌碧道1.6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1年越秀区年降雨量1561.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0.49亿立方米,总供水量23687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25.8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6月,越秀区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221公顷,其中城镇集中建设区3200公顷,划定特别用途区21公顷。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广州越秀区主要城市公园共有园林植物91科267属409种,裸子植物6科11属17种,占总科数的6.60%、总属数的4.12%、总种数的4.16%。被子植物门85科256属392种,占总科数的93.4%、总属数的95.88%、总种数的95.84%。群落主要由198种乔木组成,占总种数的48.41%,包括有木兰科棕榈科樟科桃金娘科等。灌木类有115种,占总种数28.11%,包括夹竹桃科木樨科茜草科的大部分植物。藤本植物有14种,占总种数3.42%,以葡萄科旋花科使君子科和蝶形花科等为典型代表,草本花卉包括水生花卉、一二年生草本和宿根花卉等,共82种,占总种数20.05%。

动物

越秀区辖区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以迁地保护的方式养育保护在广州市动物园中,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列入CITES国际公约附录I保护的物种50种,占动物园保育动物种数22.7%,例如大熊猫、华南虎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列入CITES国际公约附录II保护的物种89种,占动物园保育动物种数40%,例如熊猴、亚洲小爪水、豹猫等;保育国内自然分布的物种133种,占比60%。辖区内广州市流花湖公园共记录到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包括褐翅鸦鹃黑翅鸢斑头鸺鹠等;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包括黑水鸡黄苇鳽夜鹭等,均为鸟类。

自然灾害

越秀区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等,为广州市暴雨洪涝高风险区。越秀区每年4—6月份为前汛期,由于西风天气系统的影响,平均可发生10次暴雨过程,雷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变化,易导致城区内涝、地质灾害、老旧房屋塌等突发事件发生。2013年广州5.16特大暴雨、2017年5.5广州特大暴雨均波及境内。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越秀区辖18个街道,下设222个社区。区人民政府驻广东省广州市北京街道越华路183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越秀区年末户籍人口117.43万人。全年户籍迁入2.78万人、迁出1.91万人,进行出生登记1.14万人、死亡销户1.54万人。常住出生人口6458人,自然增长率-0.38‰。年末常住人口102.85万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1708人,占13.64%;15—59岁人口为665854人,占64.11%;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1081人,占22.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4984人,占15.88%,男性人口为507768人,占48.89%;女性人口为530875人,占51.11%,总人口性别比95.65。

民族

截至2021年,越秀区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46个,户籍人口1.82万人,是广州市地区回族满族世居地。光塔街辖内生活着以本地回族、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400余人,民族成份22个。登峰街辖内居住着以回族、东乡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500余人,民族成份34个。

语言

越秀区居民的主要方言是广州方言,即粤语。粤语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是汉族广府民系母语,含九声六调,较完整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又夹杂着相当成分的客方言、闽方言、湘楚方言、赣语,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现代汉语,英语和东南亚语也融入其中,有完善的文字系统,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宗教信仰

越秀区辖内汇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2021年信徒有38.88万人,其中佛教信徒20.6万人,道教信徒7.5万人,伊斯兰教信徒5.45万人,天主教信徒2.6万人,基督教信徒2.73万人。辖内经各级政府批准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点)共有21个,其中佛教5个、道教3个、伊斯兰教4个、基督教6个、天主教2个,另有基督教临时聚会点1个。辖区内驻有广东省佛教协会、广州市佛教协会、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广东省基督教协会、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广东省道教协会广州市道教协会等10个省、市宗教团体。

经济

综述

越秀区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为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产业。

越秀区境内有区属国有企业:广州粤瑞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市越秀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累计上市(挂牌)企业69家,其中上市企业17家,包括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交易所12家,境外上市企业6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52家,总市值超2300亿元。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0.18亿元,增长0.1%,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6.0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24.13亿元,经济密度107.99亿元/平方千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14万元,二三次产业比重为3.45:96.55。

第二产业

越秀区主要工业产业为印刷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境内设有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越秀)。2022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99亿元。

截至2023年2月,越秀区内有国家级“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1家,主要涉及生物医药与健康、软件与信息服务、安全应急与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多个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

越秀区辖区内北京路中山五路广州市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9个,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21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93.20亿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48.72亿元。

越秀区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每年春、秋两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577.4亿元,增长2.5%,其中,出口总值261.8亿元,下降0.8%;进口总值315.6亿元,增长5.3%。

越秀区金融服务体系的综合规模和实力位居广州市前列,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保持在20%以上。有淘金金融街、沿江金融商务区、环市东CBD、东风路商务带4个商业银行总部集聚区,广州民间金融街1个民间金融机构集聚区,坐落人行广州分行、省银保监局等中央驻粤单位以及省市金融主管部门,共有金融及类金融机构800余家,上市(挂牌)企业累计69家。集聚广发银行总行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省市分行等大型银行总部及区域总部12家,中国财险、北部湾财险、华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保险机构30家,成功引进深交所广州服务基地、上海保交所南方中心等重点平台。区内有银行类机构379家,证券营业部52家,保险机构及各级网点151家,期货营业部6家,集聚地方金融机构508家,包括小额贷款公司89家,商业保理公司48家,融资租赁公司149家。

截至2020年,越秀区年税收过亿元的商务楼宇65栋,年税收过十亿元的总部型商务楼宇6栋,认定有星级商务楼宇35个,主题特色商务楼宇14个,辖内有重点商务楼宇380栋。2022年,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496.40亿元,增长0.9%,增速高于全区GDP0.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68.4%,占第三产业比重70.8%。

截至2020年,越秀区有本地旅行社企业250余家、各地旅行社分社170余家、星级饭店39家。国家A级以上景区13个。2021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4367.45万人次,同比上升16.2%;全区旅游总收入417.99亿元,同比增长14.9%。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越秀区有11个国家级产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广州五羊新城创新活力区、黄花岗科技园等,其中江夏工业园为越秀区的飞地工业园。

广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花岗科技园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园区,成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健康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及现代教育服务业五大产业集聚发展园区。2021年,黄花岗科技园有园区企业2676家,实现营业收入1203.27亿元,实现税收29.72亿元。

重点企业

越秀区境内有珠江实业集团、广州岭南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海印股份、广州粤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普邦股份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天禾股份地铁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企业

广发银行

广发银行成立于1988年,前身为广东省发展银行,是中国国内首批组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22年在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61位,广发银行总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13号,共设立了49家直属分行、968家营业机构。2022年,广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51.54亿元,实现净利润155.28亿元。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位于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传媒大厦,是以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为龙头组建的党报集团,是是广东唯一入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主流媒体集团。南方日报创刊于1949年10月23日,1998年5月,经批准挂牌成立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005年7月,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至2023年3月,集团有5家报纸、5种期刊、9家网站、6个客户端、超400个境内外社交平台机构账号,覆盖用户超过4.57亿。

社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越秀区辖内中学、小学、幼儿园共203所。幼儿园12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7所,民办幼儿园76所;规范化幼儿园117所。小学4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10所,其中公办初中8所,民办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2所。完全中学14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在园幼儿33458人,小学在校学生75230人,初中在校学生39426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7014人。全区专任教师12071人,正高级教师46人,省特级教师22人。

医疗卫生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医疗服务中心、华南高端健康医疗资源集聚地,坐拥广州市1/3医疗资源。截至2022年末,越秀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00个,其中三级医疗机构20个,三甲医疗机构15个,实有床位2.75万张,执业(助理)医师1.61万人,注册护士2.35万人,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从业者911人。全区有省名中医1人,市名中医2人,省级重点学科9个,市级重点学科8个。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联合培养129名港式金牌家庭医生和金牌护士,建成启用16家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全区组建157个家医团队,共有530名家庭医生,常住人口签约人数43.96万人,重点人群签约人数26.36万人。

科技事业

越秀区获评全国首批、全市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截至2022年末,越秀区有高新技术企业550家,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3家,累计获得上级拨付科技资金9779万元,获得省科学技术奖43项,推荐上级科技项目立项共394项。全年专利授权量1229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60件,专利转让、许可1855件,企事业单位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银奖2项、优秀奖9项,省专利奖2项,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400家、执业专利代理师443名,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2家,占全省2/5。2022年成功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优势企业6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示范企业16家。365家企事业单位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

文化事业

越秀区是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8个街道文化站均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成为广州市首批“最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全区222个社区均建有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截至2022年末,越秀区建有区图书馆1个、专业性分馆1个、街道分馆18个、社区分馆9个、阅读吧11个、小书虫阅读馆62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6个,区属公共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159.28万册,区博物馆征集馆藏实物4708件(套),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543.22平方米,文艺团队251支,境内有广州红豆粤剧院、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广东岭南风采艺术团、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广州交响乐团等文艺表演团体。2023年,越秀区文化馆获广东省少儿舞蹈大赛1金3银1铜及创作奖。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越秀区有体育场馆和体育场地设施8个,体育俱乐部51个、体育协会21个。2016—2020年,全区有公共文体广场110个,社区体育设施612处,其中全民健身路径450条,总面积达15.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2平方米,社会体育组织63个,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500多次,共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00多人,陈艾森获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单人十米台、双人十米台双料冠军,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在各类国家级比赛中共取得20多枚金牌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末,越秀区设置1081个生活垃圾投放点,32座资源回收站,全年可回收物23.94万吨,可回收利用率45.41%,资源化利用率87.99%。全年生活垃圾总量45.41万吨,生活垃圾控制率-8.27%、厨余垃圾分类率16.63%、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年环境优良天数289天,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13.07平方千米,占建成区面积的3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6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36%,新建绿道及缓跑径1千米、提升绿道4千米,建成立体绿化1812.2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建成口袋公园36个,新增绿地面积2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230条背街小巷整治,18条街全部通过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验收,全区190座公厕改造更新任务全面完工。

社会保障

截至2020年12月底,越秀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0.20万人,领取待遇人数为28.6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7.94万人,领取待遇人数为0.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95.45万人,领取待遇人数为1.89万人。截至2022年末,越秀区核定困难群众7638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427人,15126人实现就业。18个街道颐康中心实现全覆盖、居家养老床位全市第一,获评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

交通

综述

越秀区区内铁路、公路、地铁构成立体交通网络。境内有海珠桥解放大桥等跨江大桥。

公路

截至2021年,越秀区有客运站场1个。区境内有中山路、先烈路沿江路环市路、广州大道、东风路、人民路以及解放路等主干道,大北立交、区庄立交桥中山一路立交、盘福立交等立交桥,解放南惠福西路人行天桥等人行天桥,人民路高架桥、东濠涌高架路等高架路,广州环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21年,路网密度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非机动车道规模占全市总规模8.3%。

铁路

越秀区境内京广铁路广深铁路穿境而过。境内设有广州火车站,广州火车站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西路,1959年开工建设,1974年建成并开站迎客,是广州市内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之一,也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站之一,2021年广州站日均旅客发送量3.5万人次。

航运

越秀区境内设有天字码头,有渡轮渡过珠江来往对岸海珠区的纺织码头及中大码头,天字码头是珠江夜游项目最大以及旅游船最多的码头,其余码头有大沙头码头、中大码头、西堤码头等码头。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越秀区有客车租赁企业65个,客车租赁车辆9390辆。广州地铁1号线、2号线、5号线、6号线、8号线、12号线、13号线、24号线等线路穿境而过。境内有上海一晦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经营租赁车辆2500辆。

人文

综述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是历代岭南行政中心所在地,历史上广州地文化中心,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保留着众多古老地学宫、书院、学堂地遗迹遗址,近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广州红色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集宗教文化、书院文化、革命文化、东山文化、老广州传统风情、时尚文化于一体,境内有粤剧、粤剧的传统艺剧,其中“春节(行花街)”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广府庙会”成为广府文化代表性品牌。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11月,越秀区辖内历史城区9.02平方千米,约占广州市历史城区的45%,分布有9片历史文化街区和4片历史风貌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建筑267处。

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原为邱氏书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中法战争后,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南海人康有为在此创办万木草堂。馆内有万木草堂复原陈列和康梁文化展览,建筑坐西向东,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建筑,是河南洛阳西部地区建筑与岭南建筑的结合体,面积约为663平方米。

广州圣心大教堂

广州圣心大教堂,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广州市一德东路,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又称之为"石室",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建筑面积1179.79平方米。馆舍原为惠州会馆,建于清末民初。旧址曾作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机关所在地和第一、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地。1925年10月至1927年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迁入此处办公,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1959年,旧址辟为纪念馆,刘少奇题写“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牌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6月,越秀区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市级11项;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名,其中省级8名,市级9名。

春节(行花街)

行花街是指每年农历腊月八至除夕夜之间,人们聚集在特定场所举行的以花卉为主要载体,以年俗文化、花卉文化、商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辞旧迎新、祈福贺岁活动。迎春花市每年举办一次,地点设在广州固定路段和位置,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至除夕深夜12时结束。期间设有大型花市,人们以“行花街”的方式在迎春花市购买各式寓意吉祥的年花、年货,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最早的迎春花市坐落在越秀区内,市内各大公园亦会举办迎春花展。

粤语讲古

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市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主要有民间讲古艺人、电台讲古艺人两种类型。民间讲古艺人多是过去设坛表演讲古的老艺人。电台讲古艺人多为话剧演员出身,其主要表演在电台节目中出现。讲古叙述角度多以第三者旁述为主,内容着重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和润饰,并运用大量本地的民间成语、谚语、谶语、俗语和大众化的生活语言进行加工。讲古题材多为长篇章回体小说,新中国成立后还包括现代生活题材和广州市民间典故、掌故等,故民间多称讲古艺人为“讲古佬”。

广州箫笛制作技艺

广州箫笛又称南箫,是根据广东音乐的七律定调制作而成的伴奏乐器。广州箫笛主要供应广东音乐及粤剧艺术流行的广东、港澳及海外广府华侨聚居区等地,用以配合广东音乐的民间器乐合奏,以及粤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广州箫笛内径较大,膜较厚,其音色清远嘹亮,穿透力和表现力极强。箫笛是广东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与二弦、提琴、三弦、月琴一起被称为“五架头”。音域以中低音为主。广州箫笛的制作包括选料、截料、过火、通膛、膛、定调、打孔、烙眼、打磨、调音、镶拉套、装饰等多道工序。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主要是家族传承。

民俗

婚礼习俗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包含择吉日、过大礼、落栊、安床、开脸、上头、出门、入门和回门等流程,为期可达数月。其中各式物件和礼仪,衍生不少民俗音乐俗语,融汇广府地区诸多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敬茶仪式、身着钉金绣嫁衣的新娘、婚宴上的烧乳猪等内容,已成为广府文化的经典意象。

节庆习俗

广府年俗,即广府地区的春节习俗。广府是广东省汉族三大民系之一,主要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作为府治所在地,以越秀区为中心的广州城区的春节习俗在广府地区具有代表性。根据民俗活动的集中以及市民开始准备“过年”的普遍时间,春节一般从腊月廿三或廿四“谢灶”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按照时间的先后,广府年俗主要包括谢灶、扫尘、开年锅、食尾牙、贴挥春、行花街(逛花市)、守岁、接财神、年初一吃斋、年初二开年饭、财神诞、元宵赏灯、吃汤圆等等。

艺术

武术

太虚拳源自武当内家拳,根据太虚拳前辈伍德文《太虚拳经》等遗作整理,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太虚拳技法完整精妙,掌有四极,手含八极,可打六月争。腰法有弹腰、浑腰、摆腰三种;步法分座山马、吊马、前驰马、后驰马、冲锋步、斜步、短步、迫步、绞花步、踏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敛步、曲步、连珠步、蹦步、追步十八种,以座山马为特色。姿势分五行八卦合十三势,身为五弓,式分八卦,每卦八式,合共六十四个式,内藏八卦、形意等。拳法有慢拳、快拳两种。常用器械有太虚穿鱼棍、太虚双刀。

歌舞

广州醒狮属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流传于广府地区并与南拳相结合的传统舞蹈。其起源于汉代,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庆。其舞动时注重硬桥硬马,虎虎生威。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的狮子形态和精气神韵,一般是两个人舞一头狮,配大鼓大锣大钹,由“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领登场,以“采青”为主题;表演过程以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神情为基础,塑造拟人化的艺术形象。越秀区是醒狮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广州客家山歌是广州地区流传的用客家方言和客家山歌腔调吟唱的民间音乐,客家山歌随中原地区客家民系的迁入而在广州发展传播,并与广府文化相融合,形成平缓与高亢并存的独特唱腔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有“过山拉”“四句板平声”“圣公调”“舞春牛”“霸腔山歌”五种唱腔。广州客家山歌有大量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主要包括爱情、劳动、宣传、颂祝、娱乐几类。其中反映广州都市生活、歌颂新时代的题材独具特色,又与客家文化紧密相连。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问答唱、擂台唱、合唱等。

建筑

广府传统建筑,受广府地形、气候、文化、商贸、建筑材料、工匠建造技艺的影响而呈现广府特色,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代表性建筑形式有耳屋、骑楼、东山洋楼、西关大屋、开平楼、岭南园林等。境内特色建筑以骑楼为主,主要由楼顶、楼体和楼底等三段构成,是外国券柱廊式建筑形式传入后与广东省地区的特点长期融合演化而逐步发展成的一种具有岭南特征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范围内,以人民南长堤、北京路、上下九恩宁路以及南华同福路等四大骑楼群最为突出。

工艺美术

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带,从事戏服制作。戏服的制作工艺复杂,需投入的制作成本很高。一套戏服一般至少要七八米布料,同时需要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戏服款式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有男大蟒、男大靠、文武袖、海青、女蟒裙、小宫装、女披裙、反宫装等。戏服上图案融合了独特的广绣艺术。

饮食

越秀区为粤菜发源地之一,特点为清淡、精致,主要以煎、焖、炒、炸、灼、蒸、煮等为主,有广式烧麦广式肠粉、广式竹升面、广式点心、广府素菜、广式牛腩、市师鸡等特色饮食。

广式肠粉

广式肠粉,原称搪粉,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农家的家常小食,后经改良,把大米磨成浆蒸熟后理成长条形,因其形状像猪肠而得名,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按其制作方式和工具不同,可分为窝篮式、抽屉式和布拉式三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布拉式肠粉制作,包括浸米、磨浆、调浆、烧水、铺布、泼浆、拨浆、下馅、蒸煮、起粉、刮粉、卷粉、上碟等十三步工序。布拉肠粉是广东省十大名点之首。

广式烧卖

广式烧卖,外皮薄爽,肉质嫩滑,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中国北方,随着清末通商口岸的经济交流和茶楼业的兴起而传入广州市。本地点心师傅根据食客的饮食习惯对其进行改良:面皮制作时加入蛋黄液,不加胡椒,味道清淡,使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式干蒸烧卖自成一派。广式烧卖包括牛肉烧卖、猪润烧卖、猪肚烧卖、凤爪烧卖等点心。

叉烧包

叉烧包是广州传统点心,为广州茶楼四季必备的“四大名点”之一,是用发酵面团掺糖作皮,以广州人喜爱的叉烧为馅,捏制蒸熟而成的一种包点。广式叉烧包产生于清末民初,由北方肉包演变而来,广州茶楼兴起后,叉烧包成为了广府人茶点之一。广式叉烧包与广州市茶楼的兴起、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茶楼、茶点在广府地区、全国乃至海外影响的扩大,叉烧包也随之成为独特的广府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

地方特产

越秀区有通草画、广钟等特色产品。

通草画

通草画,又称纸画、米纸画、外销通草水彩画等,是中国画家根据外销市场需求,融汇中西绘画原理和技巧,在通脱木髓薄剖而成通草纸上,用水性颜料绘制中国本土风情题材的一种平面美术作品。通草画兴起于19世纪,作为当时中国外销画的一个重要品种,是“西画东渐”和满足西方市场需求的产物。

广钟

广钟泛指广作自鸣钟,又称“广造钟”,指诞生于广州、以广珐琅和广州木雕等为表面装饰、设有复杂活动装置、造型融合中西的机械时钟。广钟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康熙时期,盛于乾隆,其技艺包括整钟功能设计、工程图绘制、确定各工序要求和标准,以及五大部分的制作加工—机芯、活动装置、音乐机构、钟壳外观件、表面装饰,工序达百道,工期超过一年。

风景名胜

综述

越秀区是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截至2022年12月,越秀区有国家AAAA级景区10家,国家AAA级景区5家,国家A级景区15家。北京路文化旅游区被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组织评定为“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北京路步行街获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越秀“东山印象”被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评为“2019亚洲都市景观奖”。

重要景点

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院,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王墓展区,前身是1988年开放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王宫展区,前身为2014年开放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作为越秀区十大景点之一,总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宫苑、南汉王宫等考古遗址,设有“南越藏珍”“岭南两千年中心地”“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专题陈列”等常设展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又称黄花岗公园,主要由浩气长存、七十二烈士之墓、默池、纪功坊、红铁门石牌坊、黄花亭、龙柱、四方池、孙中山手植树、潘达微墓、碑廊等组成,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广州市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恤孤院路3号,主要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和旧民居5号楼组成。设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综合运用文物、照片、图表、雕塑、油画及全息影像沉浸式场景等展示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中共三大的辉煌历史。

广州起义纪念馆

广州起义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广州起义路200号之一,是为纪念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建立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而设立的纪念性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纪念馆保留着黄墙白雕凸字形建筑,建筑风格倾向西式。

广州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十佳动物园,位于广州市中心地带,横跨先烈中路与环市东路,占地面积近42公顷,是国内展览动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城市动物园之一,与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并称为全国三大城市动物园,园内饲养和展览着国内外珍稀动物400多种5000多头(只),有中国特有的大熊猫、金丝猴属、华南虎等国宝动物,也有河马属犀牛、非洲象等珍奇动物。

重要人物

对外交流

重要荣誉

2018年,越秀区被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9年12月,越秀区获“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2020年10月,越秀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1年9月,越秀区入选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

2022年9月,越秀区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2023年3月,越秀区入选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3年8月,越秀区入选2023赛迪百强区,排名第12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