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洞 :山西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3

乌龙洞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建于明万历二年,传说有丈余长乌蛇经常出现在洞口,因此称之为乌龙洞,洞底池中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人取用也不增多外溢。

名字来源

景色

滴珠洞

滴珠洞传说是旱天不枯,涝天不溢。

传说

在距离平鲁县城30公里的西北山区有一座山叫乌龙山,山间有一洞叫乌龙洞,洞中隐匿着一条龙叫乌龙,此山此洞因此而得名。M型的乌龙山,海拔1830米,坐北向南伸展,东西双峰耸立,章子峰低矮形如龙头,整座山势宛如独首双身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般。山间,三峰环抱着一座木雕石刻精美绝伦,彩绘壁画绚丽多彩,仿明代古建筑风格,古香古色琉璃璀璨的寺院—五爷祖庙。传说渊源话青心乌龙乌龙洞里隐乌龙,策马城西访古踪。路转峰回山叠叠,洞幽岩仄壑重重。云浮玉殿灵光薄,雪积水泉雾气浓。雨曾沾珠滴露,甘霖大沛慰三农。这是清代平鲁区知县王对乌龙洞的赞誉。塞上清山,龙洞滴珠,孕育了神奇灵秀的乌龙山,曾是平鲁古八景之一。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五太子离开龙宫神游四方,变作小乌梢蛇行于路间,偶遇货郎担行商路过,暗中跟踪,观其言行,实为缘中伙伴,乌蛇纠缠其间,货郎担几次驱赶都无济于事,后置于担中相伴而行,人神同途,心心相印,蛇助人商,异常兴隆。货郎担姓张名睿,字中阳,乃泰安市府宁阳州小庄村人氏,从小聪明伶俐,刻苦进取,只因家境贫困,货郎行商周游天下。忽一日,行于平鲁境内乌龙山下,转眼不见了乌蛇,抬头仰望,只见青烟一股,飞入乌龙山北峰东侧一溶洞之中。此时肚饥人困,放下货担歇于山间,稍时进入梦乡。梦中寺院雄伟,香火旺盛,真乃神仙境地。一觉醒来,知是乌梢蛇托梦,有意在此安家。随后,张货郎筹资修庙建寺,泥玩具乌龙像,敬称五爷,一心礼佛,和五爷一道修行。随着修行日渐持久,五爷野性渐失,乐于助人,常以黑脸大汉,现身人间,广施善缘,有求必应。中华门神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出生在平鲁下无忌村,从小性情急躁,力大无穷,专爱打抱不平。

有一年夏天,村里几个被他收拾过的无赖,纠结起来,买上酒肉,宴请尉迟恭。酒席摆在大柳树下,树下有眼枯井,他们把席片铺在井上,请尉迟恭上坐,想把他闪下井去“教训教训”。尉迟恭也不谦让,便坐在席上吃喝起来,安然无事。酒足饭饱后,起身抹抹嘴、拱拱手扬长而去。几个无赖大惑不解,急忙起身揭席来看,不看则已,一看惊得个个嘴巴大张,合拢不上。只见一条碗口粗的乌梢蛇盘在井口,堵得严严实实。还有一次,尉迟敬德正在山上打柴,忽听有人呼救,急忙飞步迎上去,只见一条胳膊粗的乌蛇昂首吐舌,戏耍一个小孩。他急忙驱赶追打,乌蛇不紧不慢钻进一个山洞,尉迟恭手疾眼快,一把抓住蛇尾拽将出来,摔上山石,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火星四溅,砾石横飞,睁眼看去,手中握得是一条沉甸甸、亮铮铮的九节钢鞭。尉迟恭背着柴火,提着钢鞭路过一个小村边歇息,看见麦场上有个牛腰粗的砂石碌,一时性起摔鞭下去,碌碡破为两半。至今这个村还叫“破碌碡”,而那半个破碌碡还在原处。这条九节钢鞭就是后来尉迟大将跃马沙场的那条神鞭。当人们知道了尉迟敬德的故事后,众言五爷显灵,老人们纷纷劝说他到乌龙洞给五爷敬香礼拜。在后来,尉迟恭帮助李世民打下江山,建立唐朝后,回家必到乌龙洞拜谢五爷,并出资修缮五爷祖庙。五爷并不安分守己,经常云游四方,忽见五台山文殊菩萨正在做道场,五爷上前跪拜,文殊菩萨细细寻问,才知是东海龙王的五太子。经过日久观察,发现五爷心地善良,聪明伶俐,乐善好施,与佛有缘,随及收为弟子,皈依佛门,成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来往于乌龙洞和五台山之间。五台山的五爷庙建在万佛阁内,《万佛阁碑记》中记载万佛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说明五爷庙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之后。而平鲁区“乌龙洞”摩崖造字刻于明万历二年,说明平鲁五爷祖庙建于明万历二年之前。故曰:“先有平鲁乌龙洞,后有五台五爷庙”。

历史沿革乌龙洞美丽的传说,赋予了乌龙洞神奇的魅力。根据传说,乌龙洞五爷祖庙建于隋唐之前,兴于明清时期,毁于抗战和文革期间。虽为传说,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但乌龙山章子峰上的摩崖造字“乌龙洞”三个大字,刻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说明,乌龙洞并非建于万历年间,应该更早。说明当时乌龙洞寺庙已成规模,香火异常旺盛。否则,几位将军不会凭空造字

“乌龙洞”刻于北峰摩崖石壁上,长2.5米,高1.0米,距地表约20米。三个大字为横向线刻楷书,右面文字为竖向阴刻楷书,4行48个小字:“朔州南路参将上谷东阳,平虏西路参将任城赵崇璧观边于此。

委官迎恩堡守备计安国、二路中将梁国宝,张天叙记时”。左面文字为竖向阴刻楷书:“万历二年立夏八日”。摩崖造字足以说明乌龙洞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乾隆二年(1737年)《修理乌龙洞圣母殿石窑碑记》:“尝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山岛虽微微一洞,乌龙老爷感应甚灵,名传四方,人人皆来诚敬。时蓬天旱,众善虔心祷祝神水一滴,速降甘霖,士庶人等心悦诚服。……”。乾隆五年(1740年)《乌龙洞山新建玉清虚宫记》,内叙三事:一是“雍正三年(1681年),有羽士张乙清者净足于此,早晚焚香,香火不绝。”二是“然庙之建,增修也,非创制也!”三是叙说因乌龙神灵,祷雨必应,故人们先后续修洞上塔、祠前戏楼、斋室、圣母殿等。朔、马、偏、老,以及口外等地的人们无不于是祷雨,乌龙神之为灵昭昭矣。今日增建玉清虚宫,是住持为民祷雨所许的愿而还愿所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修建乌龙洞祠碑记》:“县志称为名胜者,惟千佛与乌龙二洞而已。”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重修碑记》:泉盛庄杨昶集众资重修乌龙洞寺院,有所扩大,但大殿旧架未改,戏楼则焕新模。延及三载,方告落成。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碑记》:长时间未修,寺院有点破废,集资重修“此承先启后,凡事目为盛举。”民国十一年(1922年)《募修乌龙洞正殿洞楼碑记》。这是距今为此最近一次维修,主要是乌龙洞正殿。还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乌龙洞飞渡桥“双峰”石匾、清代“滴珠洞”石匾、民国四年(1915年)乌龙洞《创修飞渡桥小引》等。以上种种都能说明:五爷皈依佛门,修成正果,广行善事,有求必应,施风布雨,无不应验,善男信女朝拜者络绎不绝,寺院香火异常旺盛。

特别是每年的六月二十四至六月二十七传统庙会期间,方圆百里三省八县、四里八乡的百姓云集乌龙洞,朝拜礼佛、商品交易等,直至今日,仍有求雨者不断前往,是各地旅客向往朝拜和观赏之地。盛世重修五爷庙地处山西省北部边陲的平鲁区,30年前年人均收入仅有20.1元钱,全省倒数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借助党的富民政策和当地煤炭资源优势,一举成为全省典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大关,财政收入突破十亿。但是多年的畸形发展,形成了煤电独尊的单一产业结构,不论是外界人还是当地人都认为平鲁有煤没文化。为了实现转型跨越和发展方式的转变,200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行开发以乌龙洞景区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积淀为平鲁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条件。平鲁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深深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痕。自古以来,平鲁是中原地区戎边第一重镇和晋商第一要冲,素有“朔北雄城”和“塞外天险”之称。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遗产为平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007年成立了以区政协领导为主的平鲁区旅游文化景区建设领导组,经过设计规划、专家论证、新闻发布、地质勘探、募捐筹资等前期准备,于当年下半年进行了三通一平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6月景区主体工程正式奠基开工。本着修旧如旧、适当扩大、突显特色,以景区为主,推进生态建设和突出三农发展的原则,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建设基础设施。现已主体完工,2010年竣工运营。乌龙洞景区的主体是五爷祖庙,整座寺庙气势宏伟,风格独特,非一般寺院格局,全寺南北前后分为三进院落,高低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建于乌龙山北峰半山腰之上,以石材为主,石窑殿,石雕塑像,石桌石亭。之龙宫、龙母殿、乌龙洞“品”字排列,梯度布局,攀岩而上,独成体系,边塞特色。下院位于双峰之间,三峰环抱,典型的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具有山西省北方特色的明代建筑风格,与其它寺院不同的是中轴线上建有完全体现五爷庙特点,独一无二,典雅别致的戏楼一座。上下两院用108个台阶相连,回路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圆环曲折,依山而建,步步登高,气势雄浑,富丽堂皇。下院又分为二进院落,各重院落为传统的四合院模式,自前向后沿中轴线排列:“双峰”桥洞、天王殿、东西厢房、戏楼、钟鼓二楼、东斋堂、西僧舍、东西配殿、东西碑廊、东紫气亭、西避风亭、大雄宝殿,均为木结构建筑。一进院落呈横向长方形,南北长35米,东西宽55米。二进院落呈纵向长方形,南北长99米,东西宽55米。寺院的规模宏敝,造型庄严,建筑物与院落空间比例适当。整座寺庙从前往后,自上而下,色彩斑斓,协调和谐,层次分明,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五爷祖庙的古建艺术和佛教文化内涵,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观光礼佛。

摩崖造字:“乌龙洞”刻于章子峰摩崖石壁上,长2.5米,高1.0米,距地表约20米。三个大字为横向线刻楷书,左右文字为竖向阴刻楷书。明万历二年四月八日,戍边武将濮东阳、赵崇璧一行慕名而来乌龙洞览胜,并约见委官迎恩堡守备计安国、二路中将梁国宝,了空住持亲自陪同四位观赏乌龙洞、滴珠洞风景,顿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特邀右卫指挥事佐官、书法大师张天叙前来挥毫书写“乌龙洞”三个大字,为此留下了珍贵的一笔。

摩崖造字虽经500年的风雨剥蚀,仍字迹清晰,闻名天下。更神奇的是摩崖造字左侧石缝中向右前方挺拔平伸出一枝枝繁叶茂的杏树,好似专为“乌龙洞”挡风遮雨而长,被朝拜者视为神树,在枝杈上系满了鲜红的绸飘带,迎风招展,随风飘扬,似乎在热烈欢迎着游客们的到来。

简介

乌龙洞:位于章子峰东侧,石碹三间石窑,依山而建,东西长15米,窑高3.5米,单檐角牙三出水,红石板贴面,砖雕门窗。东窑西北上方有一溶洞,深不见底,神秘莫测,至今无人探知底细,即为乌龙洞也。每当乌龙山大雾天气,周围雾气凝聚于此,吸于洞中,非常壮观。中东窑是五爷一堂一室的起居室,东窑窗前席地而置的石雕龙床,古朴华美。龙床上半躺半卧着1.5米长的五爷墨玉石雕塑像,由中国雕刻之乡曲阳县工匠精心雕琢,五爷神情庄重,神态自若,似乎是在凝神看戏,并观察着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对整座寺院及前方绵延起伏的人马山脉一览无余,视野开阔,令人遐想。

西窑正面墙壁上整幅汉白玉浮雕服满了整个墙壁,演义着五爷的尊师张货郎肩挑货郎担行商天下美丽的传说。张货郎面目清秀,头戴疙瘩帽,身穿短布袍,腰扎布带,脚蹬布靴,肩挑重担,一头是货物,一头是乌梢蛇。左手紧握扁担,右手高举拨朗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面背景,上有祥云浮动,下有大海涛涛,山海关区楼,巍然屹立。 25米长,3.8米宽的洞前月台,石板铺就,东南西三面草白玉围栏,栏面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精美绝伦。东出月台,进入乌龙后花园,沿山间小路下行108级台阶,即可到达寺庙下院。站在月台上向南一眼望去,整座庙宇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一条巨大的山谷在东西双峰的裹挟下,一直通向山峦远处。远处群山起伏,万峰争秀,呈黛青色的人马山,高耸入云,势如两军对垒,人马涌动,争战沙场,尤为壮观。歇龙亭:从洞前月台下返13级台阶,左折6级台阶,即到讵之龙宫窑顶平台,台面长8米,宽5米,四周草白玉围栏,栏面雕刻着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台面偏南建有草白玉石雕四角歇龙亭,亭顶飞檐翘角,亭柱玉立,亭坊精美。亭内置一花岗石圆形石桌,四只鼓形石凳。整个石亭古色古香,精美古朴,是五爷等龙子龙孙歇息观景之处,也是游人信徒们乘凉歇脚之所。

龙母殿

龙母殿:从龙亭西下6级台阶,到达依山而建的龙母殿。殿前平台东西长15米,宽10米,四周草白玉围栏,栏面雕刻着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平台中央置一巨大石雕圆形香鼎。龙母殿石碹窑洞三间,中间正殿,东西配殿。正殿正面一尊2米高的汉白玉塑像落座于0.5米高的石刻莲花宝座之上,抬头仰望,龙母娘娘面部丰满,慈眉善目,秀丽端庄。

参考资料

朔州——乌龙洞.五台山.2024-04-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