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二十四节气之一

更新时间:2023-06-29 11:48

立夏(英文名:Start of Summer),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与立春、立秋、立冬并称“四立”,代表季节的转换与过渡。立夏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即将告别春天,夏天开始,在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黄经为45度时,为立夏时节,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大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也是民间流传说法。

立夏时节,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气温回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这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江南正式进入雨季,但华北地区、西北等地区仅气温上升较快,降水不多,中国仅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如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真正的进入夏季,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才刚刚进入春季,此时期农事活动有农作物播种,通风降温排湿,防治病虫害,中耕锄草等。中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据《二十四节气花信风》所载,立夏花讯为:一候芍药,二候玫瑰,三候康乃馨。

立夏是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各朝代、各地区风俗虽不一,但皆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尊崇,如有迎夏、称人、吃蛋、尝三鲜等等习俗。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夏后,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此时留心守护阳气,着重健脾祛湿,养心气,守心神。

节气由来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汉早期的《淮南子》就有了和现代名称一致的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 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年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大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有对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的记载:“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也是民间流传的说法。明人《莲生八》一书中写道:“立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物候特征

中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首先可听见蝼蛄(青蛙)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瓜果藤蔓和各类野菜争相出土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有关蝼蝈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按照现代的时令物候,“蝼蝈鸣”似为“蛙始鸣”;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还会结出红色的果实,这里泛指藤蔓类植物,标志着春生夏长,由花花草草,到枝枝蔓蔓,从初春时的绿痕,到初夏时的绿荫。随着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的蝼蝈开始鸣叫,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的蚯蚓掘出土壤,表示阳气极盛,夏天的味道浓了。

据《二十四节气花信风》所载,立夏花讯为:一候芍药,二候玫瑰,三候康乃馨。

气候特点

每年的阳历5月6日前后,为立夏节气,从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

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从气象学上来说仍是春季,仅有福州市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如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真正的进入夏季,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才刚刚进入春季。立夏节气,气温回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华南进入前汛期的盛期,暴雨及冰雹、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且暴雨具有连续性、广泛性和猛烈性等特点,在两广的珠江水系福建省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华北地区、西北等地区气温上升较快,但降水不多。

农事活动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中国古来很看重立夏节气,此时到夏作物茁壮成长的重要时期,冬小麦氧化灌浆,油麦菜接近成熟,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对于已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这时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上半年的收成皆由此时的生长状况而定,故有“立夏看夏”之说。此外,民间还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收成,认为立夏有雨则庄稼长势好,就会有好收成。

立夏以后,江南进入雨季,易引起作物湿害,还有多种病害流行,如小麦抽穗扬花期易感染赤霉病,南方棉花易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需对症下药采取喷药施治,增温降湿措施。华北地区西北等地区气温上升很快,但降水不多,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适时灌水抗旱防灾。

立夏气温升高,降水增多,非常适宜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田间劳作也日益繁忙,有“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插秧后农民开始施肥、耕田、锄草。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同时期茶树春梢发育较快,要及时采摘。

节气风俗

立夏是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气。各朝代、各地区风俗虽不一,但皆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尊崇,如有迎夏、称人、吃蛋、吃立夏饭、尝三鲜、饮茶、喝粥、喝冰饮、吃立夏羹、煮⿍边“做夏等等习俗。

迎夏

在古代中国,立夏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立夏日,在民间人们喝冰饮来消暑;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他们将蚕豆称为“立夏豆”。

称人

称人的习俗起于何时、何地,已难以追溯,且江南各地对立夏称人的寓意说法不一。立夏吃罢中饭后有秤人的习俗,称人指在空地上架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挂一把椅子,然后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体重,有称老人和孩子为主的悬于院中大树树杈上的大称,还有的挂在屋内的房梁上妇女之间互相称量,待来人坐上秤,司秤人将一边调节秤砣在杆秤花星上的位置而使杆秤平衡,俗称的“打秤花”,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或者体重打称人会说不同吉祥之语。

吃蛋

立夏日有吃蛋的习俗且一直延续至今,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夏。还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 意思是说立夏时吃蛋可以强身健体,预防夏日酷暑常见的食欲不振、消瘦倦怠等苦夏症状。立夏时所吃的蛋,种类不少,常见的有鸡蛋、鸭蛋和鹅蛋。在立夏前一天,人们便会开始煮蛋。

立夏食蛋的习俗还衍生出“立夏斗蛋”等民俗活动,孩子们会聚集在一起,相互以蛋相击,被击破者则为输家。

吃立夏饭

立夏前后有吃乌米饭的习俗,吃乌米饭早在唐朝就已盛行,当时被称作“青精饭”或“乌饭”,是道家斋日的饵食,有延年益颜的功效。宋代以后, 佛教寺庙开始将青精饭作为寺院菜,尤其是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信众们多以此饭供奉佛祖。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 卷二十五“谷之四”中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立夏饭主料是平常的米饭,但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各种颜色,南方人喜欢拿赤豆,黄豆,黑豆粉青豆,绿豆这五色豆拌合白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杭州市一般是吃用乌米饭树叶煮糯米做成的“乌米饭”,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用南烛(又称乌树)叶搓碎后的汁水浸染糯米而成。2023年初,苏家坨镇“食粥度立夏”的习俗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吃面食

立夏时期正是小麦上场时期,故立夏吃面食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意在庆祝小麦丰收。这一习俗源于晋代,当时祖先从南方搬迁到北方,纪念北方丰收后的喜庆尝新。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春卷三种,。夏饼也叫麻饼,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各种形状;面饼有甜跟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是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尝三鲜

立夏还有尝三新习俗,“三新”又称“三鲜”一般指新鲜的食物,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各地区略有不同。如苏州市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梅果、麦子,用以祭祖;常熟市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南通市则吃煮鸡、鸭蛋;无锡吃黄瓜和杏子;杭州市有吃“三烧、五腊、九时新”的习俗,三烧指烧饼、烧鹅、烧酒,五腊指大黄鱼、腊肉、盐蛋、海狮、清明狗,九时新指樱桃、梅子、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

立夏饮茶

古语云:“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缠”,意思是立夏酷暑炎热,人容易上火,情绪急躁,喝茶可以安然度过酷暑。杭州人立夏还会烹茶馈赠邻居,称为“七家茶”,苏州市一带俗信以为喝了七家茶,夏天便不容易长汗疹,在立夏邻里之间会拿出蜜饯,一般多为梅果金柑、 蚕豆、合川桃片、玫瑰花、大枣,再配上大麦茶,一起烹煮后共同分享。 旧时浙江省乡村,农家左邻右舍之间会互相赠送豆、米,并熬粥,叫作“七家粥”。

立夏吃笋

立夏时节还有吃笋的习俗,吃笋有可健脚之说,一般选野山笋或者乌笋吃,宁波人称为吃“脚骨笋”,绍兴人则称为吃“健脚笋”。四川地区一般吃乌笋,当地人会在这一天根据喜好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食用;在义乌一带, 吃法又有所不同,笋须得剥壳后再下锅煮熟后食用。

节气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后,心通于夏气,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此时需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保养心脏,平和过渡到夏季,养心气,守心神。

防护方面,天气逐渐炎热,气温明显升高,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要适当添加衣服,睡觉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发生疾病;

起居方面,立夏以后,昼长夜短,应顺应阳盛阴虚的变化,晚睡早起,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立夏后白天气温较高,人体出汗增多,正午气候炎热时,人体血管扩张,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脑供血相对减少,人在午后会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可以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时长过多反而会让神气受损让人感觉没有精神,对于中午不能午休的,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

精神方面,立夏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心胸憋闷情况,此时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应注意清心火,切忌暴喜伤心,保持胸怀宽阔、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

饮食方面,夏季降雨增多,人最易出现脾虚湿困症状,此时饮食以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建议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以低油脂、低糖、高纤维为主,避免增加肠胃负担,多喝汤水,如蔬菜,杂粮食品,粥食等,此外夏季人体流失的水分较多,这时还应该适量补充钾,如茄子、紫菜、海带等食物;

运动方面,夏季人体消耗较大,人们容易出汗,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宜选择慢节奏的运动,最好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室内运动,如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跑等,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大汗淋漓,伤阴也伤阳。

节气谚语

诗词作品

文学作品

立夏节起义

1929年5月6日晚(农历立夏节),为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号召,推动商南县地区尽快开展武装起义,河南省金寨老区南溪镇丁家埠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的领导下爆发了商南起义,也称商南起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