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 :司门守卫之神

更新时间:2023-01-07 16:20

门神在民间信仰中为专司门户守卫之神,旧时人家贴于门户之上,以玉貔貅驱鬼,攘灾迎福。门神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庶物崇拜和鬼神崇拜,在周代就已经有祭门的风俗,据《礼记·祭法》载,门祀为大夫三祀之一。至汉代,才出现具体的形象和称呼,分别叫神荼郁垒。之后门神信仰广泛流行,其种类也越加繁多,有神话人物、朝中勇士等,因时因地,各有不同。同时,门神又分为文武两类,武门神为武将形象,如秦琼尉迟敬德等。而文门神则作文官打扮,仅为祈福之用,并无司门户守卫之责,如天官、刘海蟾等。在抗日时期,中国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门神”用于抗日宣传。

过年期间,百姓争购门神贴于门上,每逢家中大事都要祭拜门神。汉族将门神与诸神一起祭祀,有的还会在大门两旁各挂上一把松枝,用以门神插香之用,苗族地区还会杀猪祭门神。“秦琼敬德门神传说”还被列为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门神画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佛山市木版年画”和“梁平木版年画”也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西方国家的神话传说中也有门神的存在,如名为“雅努斯”(Janus)的罗马门神,最初只掌管天门的启闭,后来管辖范围扩大到守护所有门户。

历史渊源

历史起源

门神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庶物崇拜和鬼神崇拜。人类早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认为世界万物皆有“神”,进而产生了对世界万物的崇拜心理和仪式。后来因为对“鬼魂”既崇拜又恐惧的心理,遂产生了“鬼神信仰”。门是每天出入住所的必经之路,是与“人”生活最为贴近的地方,因而古人认为是妖魔鬼怪侵袭家园的必经之地,出于镇鬼、驱鬼的目的,“门神信仰”便应运而生。

历史发展

《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自夏朝起就有祭祀门户的礼仪,先秦时期,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崇拜门神,《礼记·祭法》中便记载,门祀为大夫三祀之一。门神在最初时只是一个抽象性的神祇,并没有具体的形象。殷商时期,流行在新建房屋大门的地基之上掩埋人骨,后来演化为“兽环”“铺首”。在河南省安阳的殷墟遗址上便曾发现用于悬挂宫门以辟邪之用的犀牛颅骨。战国时期,在中原的民间开始有逢年过节在门口悬挂“司马攸” 的习俗(后演化为春联)。先秦时期,人们认为虎能食人,亦能食鬼,便将虎画于门作为居室守护神,到秦汉时,更是绘制到建筑之上。

东汉时期,郑玄在注《礼记·丧服大记》时首次提到“门神”一次,并对择时祭祀现象作出解释。至汉代,门神从抽象性逐渐过渡到人格化形象,出现了门神的具体人物形象和称呼,分别叫神荼郁垒,同时还出现了石雕或砖雕的人形图像。南梁时出现纸绘的门神,并被广泛用于民俗活动之中,《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当时人们在正月一日,以纸画鸡贴于门上。 唐朝因佛教的兴盛,门神出现了佛教的天王金刚织女等。

随着战争的出现,人们对保家卫国的英雄也产生了信仰,如唐代的尉迟敬德秦琼晚唐、两宋时期,因为钟馗信仰的影响,钟馗作为门神也逐渐流行起来,甚至宫中将钟馗画像颁赐给朝廷官员贴在家中的大门上。并且当时的木版年画也得到繁荣发展,门神画也日渐成熟和完善,门神画也有了文官武将的区别。到了明清时期,门神驱鬼风俗更加流行,内容越加繁多,如关羽、赵云穆桂英等也加入门神行列,在明代,门神还被赋予了祈福纳吉的功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现代印刷术对木刻版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抗日时期,中原地区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门神”用于抗日宣传。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文化部发文号召美术家改造旧年画和创作新年画,工农兵等代表时代正能量的人民群体成为人物门神的主体。

门神种类

中国门神

门神种类繁多,或为神话人物,或为朝中勇士,或为道教仙真,因时因地,各有不同。

文武门神

武门神常为威严凶猛的武将形象,道教称之为“门丞户尉”,代表者有神荼郁垒、钟馗。武门神中还有一类为武将门神,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老百姓门神信仰的心态逐渐趋于世俗,宋元明以后,历史功臣名将、小说戏曲人物等,纷纷登上门神行列。如秦琼尉迟敬德赵公明燃灯道人李元霸裴元庆等。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所以门神多手持兵器。

文门神又称祈福门神。它不再以镇鬼玉貔貅为主要功能,而以祈福纳祥为主,大多贴于院内堂屋门上,含有迎福进财之意。此类门神始自明朝,一般戴纱帽,穿一品绣鹤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有五绺美,面色尽白,一幅雍容华贵的模样,通常还伴有:仙桃市、牡丹、瓶、罄、鹿等象征福庆的器物,以祈祥瑞。其代表者有:天官赐福、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后来还增添了一些历史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心保国的杨波、徐延昭等。

寺庙门神

在寺庙的大门上也绘有门神。寺庙的门神题材通常根据主祀之神的宗教派别来决定,又因为主祀之神的角色、神格,而绘制不同形象的门神。寺庙的门神的形象多以彩绘描绘,传承了传统道释绘画与宗教壁画的风格。一般寺庙常见的门神有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敬德,均为武将打扮。佛寺常以韦驮、伽蓝、四大天王及哼哈二将作为寺院护法神及门神。道观以四大元帅为护法神,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门神,为青龙白虎神,它们本是护卫之神,后被作为门神,专用于道观山门。而以文臣朝官、太监、宫娥为门神的,通常见于神格较高的庙宇,如关林、玄天上帝庙、城隍庙等。

抗战门神

日本侵华时期,中原地区文艺界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进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赖少其桂林市创作了套色木刻《抗战门神》,描绘了骑着战马的抗日战士被儿童簇拥着的形象。1940年春节前,鲁艺木刻工作团绘制了八幅以抗日和根据地建设为题材的新年画。1944年,彦涵创作了《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年画,他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用战士取代门神,将秦琼尉迟敬德的形象换成了八路军地方武装。抗战门神深受百姓喜爱,当时许多村庄都可以看见此类门神的身影,它不仅满足了工农兵的审美和实用需求,还间接起到了激励百姓参与革命投身抗战的作用。

其他门神

门神中也有女将门神、侍女门神,从英武的穆桂英到神话中的天仙,个个面容姣好。仙童长得眉清目秀,还是神佛的侍从童子,自然也富贵不凡,也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神,加入了门神行列,又通过童子手拿的器物、坐骑神兽等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其中常见的有麒麟送子、骑鸡门童等。还有一种专镇后门的门神,形象多为魏徵和钟馗,贴于后门单扇门上,职责也是防范鬼魔病邪,护佑家人和财物安全。明末之后,受地方戏剧和京剧的影响,出现了不少以戏曲脸谱描绘的人物或故事情节为题材的门神画,如:三娘教子双官、 长坂坡单骑救刘禅等。按照门神的姿势,又可分为坐式、立式、披袍、步战、骑马等等不同的种类。除人形门神外,还有老虎、鸡、鱼等动物门神,和桃木、镜子等实物门神。此外,还有特制的门神,如养蚕之家专用的《逼鼠蚕猫》《马鸣王》等,贴在猪圈的《打诸(猪)鬼》,还有圈神、牛神、马神等。

少数民族门神

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自己独有的民族传说、信仰,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门神。如纳西族以耗牛和老虎为门神,传说其是神明所骑乘的神兽,后来赐给人间作为守护门神。白族有一种称为“将军”的门神,二位将军穿着当地的服饰,带草帽,立于砖瓦房前。藏族会在门前挂“马头明王旗”或贴“狮面佛母”等护法神像。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将门神直接刻在门上,有一男一女形象的,也有刻蛇于门额之上的。

国外门神

西方国家的神话传说中也有门神的存在,名为“雅努斯”(Janus),最初为掌管天门的启闭,后来管辖范围扩大到所有门户皆由其守护。他的长了两个面孔,一张面孔看着后面(过 去),一张面孔看着前面(未来),手中拿着一根长杖和象征主管门户的钥匙。在罗马、意大利等地,各建筑物和院宅的拱门或通道的门口上,常见其雕像,古罗马的硬币上,也曾印有雅努斯一身两个头相背着的浮雕像,甚至在罗马广场上建有雅努斯的神庙,凯撒改革罗马历法后,还将一月份以雅努斯的名字命名。韩国朝鲜则会在正门挂“门排图”以辟邪,其代表为《龙虎图》,老虎一般绘制白虎

门神祭祀

早在周代,祭祀门神就被纳入正统祭祀范围,为五祀之一,南北朝后,民间确定在正月十五以豆粥祭祀门神,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便继承此习俗,以酒肉食品和豆粥祭祀门神,并焚烧纸钱纸马。汉族在过年期间,百姓争购门神贴于门房,在春节时将门神与诸神一起祭祀,有的还会在大门两旁各挂上一把松枝,用以门神插香之用。在民间,结婚新娘进门,初生婴儿出行、丧葬等,都要祭奠门神。届时要把大门敞开,供香案,给门神买路钱。丧葬把棺材抬出家门时,还要用黄纸或黄布将大门上的门神遮住,怕冲撞门神。在苗族地区,遇到不祥之事后还会杀猪祭门神,祈求保佑。杀猪时选在夜晚,由主祭向门神说出主家意愿后,以猪酬谢门神,再以纸钱沾染猪血,焚烧于大门旁。

门神贴法

民间根据门神不同的功能,将其分成了不同的位置。如:武将门神为门户守卫之神,常贴于大门和院门之上,以驱邪魔,卫家宅。二大门或正方屋门贴天官赐福、三星门神等,助功利,降吉祥。厢房门或偏门贴骑鸡童子、美人条等,其中新婚夫妇门上贴送子门神。赵公明因为是武财神,因此他和燃灯道人常被安排为库房门神。孟良曾辽营盗马,所以孟良和焦赞常贴于牛棚马厩,同时孙悟空也曾任弼(避、庇)马温(瘟),所以马厩也贴齐天大圣。下房住的是子孙所以贴“三娘教子”之类。新婚之家贴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题材,生子之家贴状元及第、冠带传流画样,开市为财源涌进、推车进宝等等。诸如此类的门神贴法,花样百出,各地不一。

戏曲形象

门神信仰为戏剧提供了戏剧形象和戏剧故事,丰富了戏剧的神鬼形象。戏曲舞台上所表演的“门神”,大致可分为无形和有形的两种。无形的,即门神不出场,没有角色扮演,但却让人感到有门神的存在,而且是必要的情节,如《生金阁》《盆儿鬼》中包拯欲审鬼,却因为鬼魂被门神挡住无法进入衙门,最后通过包公的咒语和烧纸行为,鬼魂才得以入内,舞台上并未出现门神,却借助角色之口道出其所在,并推进剧情。

另一种是有形的,即由演员扮演门神出现在舞台上,与其他的剧中人一同敷演故事情节,此类又分为配角和主角。如早期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中门神就是走过插科打诨的滑稽角色。而明杂剧的《闹门神》便是以门神为主人公的故事。中原地区早期的戏曲表演里门神就是滑稽调笑的形象,这种表演方式是对观众熟悉虚拟表演的最早引导,在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的初创阶段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

艺术特征与价值

艺术特征

门神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构图和画法以继承传统为主,并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画面饱满、紧凑、上空下实,情景、人物安排巧妙。门神形象鲜明突出,特别是武门神的人物大胆夸张,以变形的手法表现其威武。成对的门神要求彼此呼应对称,单个门神画在构图上也需做到稳定均衡,富有装饰性。门神画内容吉祥,色彩鲜艳,不仅突出人物形象,在画面底部还分为“空地仗”和“满云”两种,“空地仗”是以白纸衬托人物形象,“满云”则是在背景上画出祥云花卉等,渲染吉祥喜庆效果,以增加了节日气氛。

文化价值

门神在中原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门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人们内心对生活的期盼,同时也传承着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宗教信仰。研究门神画的发展和艺术可以从中获得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思想文化、风俗民情等形象资料,对研究历史学民俗学、神话传说学、宗教信仰等,更是有着重要的价值。

2006年,以门神画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佛山市木版年画”和“梁平木版年画”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秦琼尉迟敬德门神传说”也被列为了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事传说

相关作品

下表仅为部分选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