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璇 :古代文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20:49

任璇(约1745-?)字次枢,号龙溪,别号问花居士,清朝贵州普安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少负才情,抱着"经世致用"的理想,热衷于科举功名。

人物简介

迄今为止,贵阳市存世最古的剧本当推任璇的《梅花缘》传奇。任璇(约1745-?),字次枢,号龙溪,别号问花居士,清朝贵州普安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少负才情,抱着“经世致用”的理想,热衷于科举功名。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举人。曾任广东永安知县,有建官仓纳米,免除农民折收银两之苦,又灾年开仓赈济,使一县饥民赖以存活等政绩。一任后回里,以塾师为生,过着清苦的生活。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创作了戏曲《梅花缘》。其他著作还有《五经经解》、《排律指南》、《凤梧轩诗集》等,多散佚。

个人作品

《普安直隶厅志·人物志·循吏传》说他有《五经经解》《排律指南》《凤梧轩诗集》传世。 《梅花缘》传奇共四卷,二十九出,另加标目和后序。署名“问花居士”,这是任璇的别号。《梅花缘》传奇创作的时间约在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以前。刊行于爱新觉罗·颙琰七年(一八零二年)。刻本前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任崖的“序”。 《梅花缘》传奇以唐代曹邺的《梅妃传》等传奇小说为蓝本,描写太守之女方素梅爱慕坐馆先生王廷睿,二人私定终身。王廷睿赴京赶考被山贼所擒。方母误闻王廷睿已死而逼方素梅改盟表兄。方素梅不从,自缢而死,临终前留自画像以待王廷睿。王廷睿高中“会元”,官升礼部侍郎,仍钟情于方素梅。神仙助方素梅还魂,与王廷睿夫妻团圆。 《梅花缘》传奇是继承我国戏曲优良传统而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佳作。它通过方素梅因“情”而死,还魂成婚的爱情故事,热情讴歌了她们为反抗封建礼教、谴责科举功名、追求自由民主而进行抗争的精神。方素梅是集《牡丹亭》之杜丽娘和《西厢记》之崔莺莺二者之长而塑造成的戏剧形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效果。王廷睿的形象则体现出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否定,是“真情说”对“道德心性”的否定。《梅花缘》传奇诞生在乾隆王朝三令五申禁演杂剧的社会背景下,这充分说明任璇是一位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剧作家。任璇的《梅花缘传奇·后序》是一篇以“赋”体写成的戏剧批评作品。此前的戏剧批评作品都是以诗词体写成的,故而此篇具有文体创新的意义。全文被辑入中华民国修撰的《贵州通志·艺文志》中。在这篇《后序》中,任璇提出了“不赋人而赋物,不言性而言情”的艺术观点。所谓“不赋人而赋物”是说《梅花缘》传奇并不是为真人真事而作,而是为客观存在的人欲、自然之性而作。因此,剧中人无关紧要“在可今可古之间”,剧中事也无关紧要“在若有若无之际”,剧作不过是借它来表达作者的“真性情”罢了。其中的“性”和“情”是一组相互对立的范畴。“性”就是北宋以来,程颐朱熹等道学家所维护的“道德心性”在文艺上的反映。它主张描写寡人欲的“性”。“情”则是明代以来陈亮李贽、紫柏和尚、汤显祖等启蒙主义先驱者所追求的“真性情”在文艺上的反映。他们反对朱熹的“天理”、“道心”,提出唯物主义的“真情”、“人欲”。在文艺上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主张描写“自然之性”、“真性情”。在此基础上,任璇提出“不言性而言情”的观点,与时人“表扬节义,关风化”的主张针锋相对,标示了贵州省戏剧批评文学在理论上所达到的时代高度。任璇的《梅花缘传奇·后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对戏剧理论中的人文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贡献,是清代中期贵州戏剧批评文学中的代表作,在贵州戏剧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