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农 :医生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9

刘树农(1895年-1985年),江苏淮安区人,祖传七代世医,擅长内儿科。曾祖父被誉为“活痘神”。17岁时,刘树农随堂伯父刘小泉学医,后从师淮安市名医应金台。1920年,开始独立行医,先后担任淮安江北慈幼院、淮安育婴堂和治淮工程处的义务医师。1936年,刘树农为唐生智治愈了顽疾,被唐奉为上宾并成为唐生智的私人医生。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随唐生智来往于长沙市武汉市昆明市等地。刘树农放弃可以升迁发财的机会,只求凭借医术为平民服务。1939年后,刘树农借故取道河内香港特别行政区抵沪,在上海定居挂牌行医。

人物生平

刘树农(1895~1985)江苏淮安人。世代为医,于民国28年(1939年)到沪开业行医。195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担任院务委员、《金匮》教研组主任,负责编写和讲授《金匮经略》、《黄帝内经》等。著有《刘树农医论选》。

刘树农幼承家学,初从塾师卢竹居,既习四书五经,又读《黄帝内经》。17岁随堂伯父刘小泉和大方脉家应金台侍诊。1920年正式开业不久,在诊治当地的流行热病和霍乱过程中脱颖而出,声誉日隆。1936年治愈唐生智将军的头晕顽疾兼休息痢,以后曾任唐氏的医学顾问年余。1938年冬定居上海市。1956年后,先后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内科教研室、中医文献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就

刘树农65年的医学生涯约可分为三个阶段:40岁以前在故里熟读精研经典著作,探索诸家学说,在全面领会的基础上推出新意,并经历了大量医疗实践,积累了相当的临床经验;40岁以后,每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戒,勤学博采,客居沪宁等地,常去书店图书馆,涉猎包括现代科学、西医学说,以及日人的《皇汉医学》等著作,印证临床所见,不自觉地运用了辨证法的思维方法;60岁以后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法则重新钻研中医理论,并由此“豁然开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行医65年了,但真正认识中医才只有近30年”。在这一阶段中刘氏在有关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近20篇论文。年届90高龄,犹伏案奋笔赶写出20余篇医论(包括“《内经精华注释》序”一文),与前已发表的论文合编成《刘树农医论选》一书。

17岁随堂伯父刘小泉学医,后又从师淮安市名医应金台。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独立行医,先后担任淮安江北慈幼院、淮安育婴堂和治淮工程处的义务医师。民国二十五年,刘树农为唐生智治愈了顽疾,被唐奉为上宾并成为唐生智的私人医生。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随唐生智来往于长沙市武汉市昆明市等地。他放弃可以升迁发财的机会,只求凭借医术为平民服务。民国二十八年后,刘树农借故取道河内香港特别行政区抵沪,在上海定居挂牌行医。1951年,刘树农受聘为上海公私合营银行管理处和一家药厂的医药顾问。1952年,担任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静安区分会副秘书,参加上海市中医学习西医进修班学习。1954年,受上海市中医学会委托,评审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的著作稿件;后受著名中医程雪的委托,整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沙虱致病理论和治疗的文献资料,撰写治疗日本血吸虫论文多篇。195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刘树农应聘任教,担任院务委员会委员、金匮教研组主任,后历任内科教研组、名家学说教研组组长、中医文献资料研究室主任。主持编写和讲授《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医内科学》、《中医名家学说》等。1978年,任教授并任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此后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中医科技研究成果鉴定,并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主任。1980年,开始带研究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医硕士。1985年,刘树农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病逝。刘树农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其主要著作均收录在《刘树农医记选》中,共48篇32万字。

肝硬化

刘树农根据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早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以邪正斗争为纲,拟分成两大类。一类以正虚为主,一类以邪实为主。其中正虚为主型,主要是阴虚或气阴两虚兼有湿热血者,其临床表现为舌红少苔,脉弦细或弦劲,夜寐不佳,性情急躁,时有头晕、腰酸、血、口干等症。主方为沙参麦冬地黄、鳖甲、丹参、平地木、牡砺碧玉散。兼气虚者,舌胖有齿痕,乏力,便溏,腹胀有下坠感,下肢浮肿,可加党参、黄芪。邪实为主者,多见湿热偏盛,或血瘀偏重。前者症见口干、口苦、口臭,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频数,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方用茵陈蒿、碧玉散、银花、菊花、红花、制大黄、贯众、羚羊角粉;后者症见唇黯,舌边紫斑,舌下青筋增粗,胁痛,肝脾肿大,紫癜、衄血,甚者水腹胀。方用丹参、生蒲黄、参三七、制没药、窄叶芍药泽兰泽泻、制大黄、水牛角片。有腹水者,酌加腹水草、陈葫芦等利水药。刘树农认为在早期肝硬化的治疗中以祛邪为急,其所祛之邪,主要是瘀血、湿热和热毒,而重点在于活血化瘀药,瘀化则血活而气通,气通血活则代谢正常而邪气自解,正虚自复。扶正不仅在于养阴,更重要的是修复肝脏本体的损坏,方中常用黄芪,《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久败疮,排脓止痛”,《名医别录》谓其“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日华诸家本草》谓其长肉生肌。因此本品治疗本病极为适合。另外,羚羊角、水牛角、鳖甲、玳瑁等,具有清热、养阴、解毒的作用,又为血肉之品,有利于肝脏的修复。故亦多分别选用。

久泻用药

刘树农治疗久泻,着重于祛邪,正如张从正所说“陈zuo去而肠胃洁”。他十分赞同徐大椿在《临证指南·泄泻门》中的评语:“若滥加人参、辽五味,对正虽虚而尚有留邪者,则此证永无愈期”。因此主张在通法的基础上采用清利肠间湿热法,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所见肠间有充血、水肿、溃疡等诸种情况,兼用活血化瘀药法,多选用丹参、红花之类。对于腹胀痛,里急后重较甚者,则按“风能胜湿”法,选用防风、羌活独活等药;或按“陷者举之”法,选用北柴胡、葛根、桔梗之属。刘树农认为在久病泄泻部分病人中,还需审慎辨别。脏寒的部位是脾抑在肾,还是脾肾同病,脏邪是湿热、血瘀、伤食等何者偏重。其处方可仿《金匮玉函要略方》黄土汤意,以附子、伏龙肝、炮姜合黄芩黄连、蒲公英、红藤等以温脏寒、清腑热,温清并用。刘氏还曾用蜣螂虫、蔗虫、地鳖虫等虫类搜剔药磨粉吞服,治愈一慢性结肠炎大便溏而不爽达20年的病家。

霍乱证治

夏日或夏秋之交,有的地区流行上吐下泻之证,主情急重,甚者出现四肢厥冷、下肢抽筋、脱水等危象,中医称之为霍乱,其中包括了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真性霍乱。刘氏认为霍乱最要紧是辨清寒热,一般以热霍乱多见。有的病家即使出现肢冷转筋,仍不可便作寒证论治。必须谨慎辨证,肢冷,尤其是见到口渴、脉数、溺短、躁扰不宁等症时,可能是由于热深厥深而然。若误服热药则病立危。刘氏认为此乃热霍乱,可以选用姚训恭《霍乱新论》中所载的连萸解毒汤(制半夏4.5g生枳实4.5g黄芩4.5g芍药4.5g水煎。黄连1.8g吴茱萸0.3g另煎和入上药汁服。证重者倍用黄连、吴茱萸)和王士雄霍乱论》所载蚕矢汤(晚蚕砂15g生米仁、大豆卷各12g陈木瓜9g姜汁炒川黄连9g制半夏3g酒炒黄芩3g木通3g焦山栀4.5g淡吴茱萸0.9g)。霍乱后余邪未清者,则用王氏驾轻汤:鲜竹叶12g生扁豆12g香豉9g石斛9g枇杷叶9g橘红3g陈木瓜3g焦山栀4.5g。早在1924年夏秋之际,淮安市乡间流行此症,刘氏依照以上方药治疗,挽回了很多因误服热药而至危重的病人。刘树农治学对《黄帝内经》钻研颇深,尤其推崇《灵枢》,而对《难经》,则认为其弊多于利,有些方面甚至将中医的理论引入歧途。刘氏博学强记,被誉为“活字典”。在学术上勤于思考和探索,绝不人云亦云。他治学严谨,曾多次引用顾炎武的话“凡著书立说,必为前人所未言而为后人所必需者”以告诫后学。刘氏从事临床医疗及医学教育长达65年,兼通医理与哲理。勤于思考,悟出了中医学的三大规律。即:⑴生理活动规律——阴平阳秘(消而不偏衰,长而不偏亢;相生相制,自动调节)。⑵病理变化规律——邪正斗争(内出之病多不足,外入之病多有余等)。⑶中医临床学规律——辨证论治(识别阴阳,审证求因;祛邪以安正,扶正以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刘氏强调通法祛邪在久病治疗中的作用,善于化解古方,突破陈规,扩大古方应用范围,用以治疗多种疑难病、常见病。如用《千金要方》紫圆治疗眩晕,用《金匮》当归芍药散治疗妇女经漏等,均获得满意效果。还非常重视“血气”的生理和病理,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慢性病、难治病,如慢性肝炎、久泻、咳喘、心血管疾病等,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治痰癖

[组成]赤石脂、赭石(各)30g杏仁(去皮尖)50粒,巴豆去油)30粒。共捣为散,巴豆、杏仁另研为膏,再捣相得,若质硬,再入蜜少许同捣为丸。30日儿每服麻子大1丸,乳汁少许化下;百日儿每服小豆大1丸。成人服梧桐子大3至5粒。[功效]降热、除蒸、下痰癖

[临床应用]主治痰癖、血吸虫病所致肝硬化腹水。唐·孙思邈采用本方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腹中有痰癖,先寒后热。方中含有巴豆,人皆畏其毒,故后世医家罕用。刘氏善于通变,将其用于疑难疾病,取得奇效。如1935年5月,刘氏诊治唐生智将军眩晕、吐涎顽疾,根据舌、脉及症状,诊断为清阳不足,浊阴上泛,阴邪乘于阳位,先投以苓、姜、术、桂、乃至茸、附等温阳行水之剂,但收效甚微。嗣后获知病家患有休息痢每月必发一次,因联系《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之语,再断其肠间除宿垢蓄积外,还有寒湿冷胶柱,乃按《千金要方》“下腹中痰癖”的“紫圆”原方配制。先服梧子大3粒,得微下,隔日用10粒,分2次服,下水液杂脓血数次,越2日头晕即大减,灰腻滑润之苔亦渐化,继进调补脾肾两阳之剂,体渐康复,休息痢亦不复发作。刘氏认为“紫圆”方中巴豆含有毒性,能攻下,排除病家体内之水毒、食毒,治大腹水肿,又能杀虫脒,疗蛊而驱虫毒,故又可应用血吸虫病所致肝硬化腹水。

治漏经

[组成]当归90g芍药480g茯苓、白术(各)120g泽泻240g川芎90g。上六味,杵为散,每服1.5g~3g每日3次,开水送服。[功效]养血活血,健脾行水。

[临床应用]主治妇女漏经,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轻中期病人也有防治作用。本方据《金匮玉函要略方》原用于“妊娠腹中痛及“妇女腹中诸疾痛”等。刘氏自30年代起则用于妇女漏经(漏下),效果良好,有效率达90%以上。但必须注意几点:⑴必须排除妇科学器质性疾病;⑵药物必须照《金匮》原方配制,生药作散剂吞服,煎服无效。具体服法:每次1.5g~3g一天2~3次,连续服2~7天。刘氏认为漏经的病机是血瘀与血虚并存,血分与水分同病,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利水,正合契机,故而有效。刘氏曾指导研究生进一步观察本方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临床有效率达90%,显效效达70%,而以经期延长、经水淋漓(即漏经)、中医辨证无明显寒热偏胜者为佳。经本方治疗后,“功血”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甲皱微循环障碍均有明显改善。以上提示本方对病家血瘀与血虚并存的病理状态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治流火

[组成]山慈菇60g盐麸木60g千金子30g朱砂15g麝香6g红芽大戟30g。共研细粉,研数百转后,渐加糯米浓粥,口服每次0.6~1.5g.外用蜡磨调敷患处.[功效]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流火。紫金锭为古代流行甚广的成药,又名玉枢丹。可以外涂,可以内服。临床上主要用于暑湿郁阻、烦闷欲吐及痈疽发背、喉风肿痛等证,被徐大椿誉为“秘药中第一方”。刘氏用以治疗反复发作的“流火”(丹毒)病家,甚为有效。其方法为在流火停发期间,每天服玻璃管装的紫金粉1/10,连服3管,可以预防复发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