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1886年成立的三级甲等医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02:4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医院)始建于1886年,是一所以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1952年7月,医院与北京市妇婴医院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同仁医院”,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被评为国家三甲等级医院。

北京同仁医院分为崇文门院区和亦庄院区,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与北京同仁医院主体并称“一院三所”,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医疗科研联合体。截至2023年,该医院有职工3600余人,设有64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开放病床1759张,研究型病房180张,年门急诊量270余万人次。职工3900余人。博士学位培养点14个,硕士培养点28个;博士研究生导师7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人。其中眼科、耳鼻咽喉科和变态反应(鼻过敏)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学为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首任院长兰大夫,现任院长由张罗担任。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36位。“2021年华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该医院位居第15位。“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该医院眼科排名位居全国第2位,耳鼻喉科位居全国第2位。

历史沿革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的兰大夫、卫大夫在崇文门的孝顺胡同开办名为“同仁医院”的眼科诊所。1899年,“卫理公会”的霍甫金斯·贺庆先生捐资教会在北京东交民巷东口(现北京同仁医院地址)大使馆区内选定并购妥院址,开始筹备兴建工程。随后在1913年,于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选定基地建造楼房,命名为“天然疗养院”,专门治疗结核病。下一年,医院南楼建成。同年,西病房楼落成。医院的病房设在西楼,分为三层,有眼科、内科和外科病房,眼科约占1/2。

1917年,医院北楼落成,贺庆院长得到了中华博医学会的资助,聘请美国医生潘提司先生来院工作,设立牙科。1918年与北京协和医院合办牙科专门医学校。1918年,由于贺庆家族的捐资,新址落成后,英文名称改为“贺约翰氏捐建美以美会医院”。1927年贺庆大夫退职以后,医院英文名称再次更改为“贺氏纪念医院”

1942年,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署卫生局接收同仁医院全部资产,日伪北京市卫生局将同仁医院改为“市立第二医院”,贺庆院长被迫离职。1945年5月,医院又由日本“开发医疗组合”接管,改名为“开发医院”。1945年11月14日,卫理公会会督江长川美国代表白辅德致函北平卫生局,要求将医院收回管理。次年1月,卫理公会收回了医院,恢复使用同仁医院的名称。

1949年4月,在中共北京市委及市总工会的领导下,医院建立了工会。同年11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7月,医院与北京市妇婴医院合并,更名为“北京市同仁医院”,增设了妇产科、小儿科。1953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更名为“北京市立同仁医院”。1955年,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同仁医院”。

1958年10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同仁医院的神经外科全部迁到以神经外科为中心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59年,眼科研究所成立,设有微生物、病理、生理研究室,罗宗贤教授任所长。1966年,医院更名为“北京市工农兵医院”。1979年,医院复名“北京市同仁医院”。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被评为国家三甲级医院。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北京同仁医院分为崇文门院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南院区)两个院区,其中崇文门院区又包括东院区和西院区。截至2023年,该医院有职工3900余人,设有64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开放病床1759张,研究型病房180张,年门急诊量270余万人次。职工3900余人。博士学位培养点14个,硕士培养点28个;博士研究生导师7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人。医院配有全身螺旋CT、MRI、DR、数字乳腺摄影系统、数字胃肠机、数字移动式床旁X线机、骨密度仪、GE公司DiscoveryNM/CT670双探头SPECT/CT、美国GE公司infiniaHawkeye4双探头SPECT/CT、美国昆顿公司Q-stress型12导运动心电测试系统、澳大利亚VITA公司Technegas气体发生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等医疗设施。

该院的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与北京同仁医院主体并称“一院三所”,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医疗科研联合体。截至2023年,北京同仁医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北京学者3名,长江学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名,获国家级、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12名。该医院眼科和耳鼻咽喉科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变态反应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学为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和耳鼻咽喉科学院设在北京同仁医院内,附设北京同仁眼库(国际眼库协会会员)。

亦庄院区(南院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南院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2号,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作为同仁医院的主要院区,南院区拥有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南院区分为住院楼和门诊楼。住院楼主要提供广泛的医疗服务,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门诊楼主要有康复训练厅碎石中心和提供广泛的医疗服务的口腔科、心血管中心门诊、综合内科门诊、神经内科门诊、普外科门诊、骨科门诊、泌尿外科门诊、神经外科门诊、肿瘤中心门诊等多个门诊室。此外,南院区还设有急诊科、ICU等重要医疗部门,能够提供紧急救治和高水平的重症监护。

崇文门院区

西院区

北京同仁医院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主要分为门诊病房楼、外科病楼房和急诊楼;门诊病楼房中包含急诊放射科、感染科、门诊病案室、内科一区、内科二区、心血管中心、(鼻)过敏科门诊(变态反应科)、急诊耳鼻喉科(日间)等科室中心;外科病楼房有病理科、碎石中心、太平间、白衣交换站、妇产科病房、分娩室、神经外科病房、胸外科病房、口腔科病房等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急诊楼有抢救室、注射室、缝合室、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神内、急诊口腔科(夜间)、急诊妇科学核医学科、急诊病房、EICU、急诊示教室等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

东院区

同仁医院东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8号,是同仁医院的附属院区之一,是北京市重要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之一。东区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同仁医院东区拥有多个专科门诊和医技科室,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东区还设有急诊科、ICU等重要医疗部门,能够提供紧急救治和高水平的重症监护。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重点专科

北京市同仁医院的眼科、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鼻过敏)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学为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

眼科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是国家高级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视觉障碍资源中心,国家眼科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估中心,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单位、国际防盲协会中国委员会。设有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眼科与视觉科学。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70人,其中高级职称193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5人;开放病床410张。

该科治疗多种常见难治性眼病,包括:干眼症、视频终端综合征、急慢性结膜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儿童异常瞬目症、霰粒肿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眼肌麻痹、眼眶炎性假瘤青光眼视功能保护、内分泌性眼球突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及部分围手术期眼病。

此外,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是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包括眼科临床部、眼科研究所、防盲指导办公室、眼库。眼科临床部共包括眼角膜科、青光眼科、眼底科、眼肌科、眼外伤科、眼整形科、白内障中心、视光中心、眼肿瘤科、眼中医科及临床检查中心共11个专科(专业组)。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在“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位居全国第2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北京同仁医院传统的重点学科,与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结合形成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专科特色,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该医院耳鼻喉科位居全国第2位。

2002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共同组建成立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中心,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WHO防聋合作中心、北京市人工听觉技术生物工程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耳鼻喉科学院等均落户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中心。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下设耳科、鼻科、咽喉科和头颈外科四个亚学科,设床位255张,门急诊量超过30万人次,年出院量8600余人次,年手术量9000余例次。北京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中心有主任医师19名,副主任医师18名,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1名;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5人。耳鼻喉头颈外科与耳鼻喉科研究所结合成立了人工听觉技术中心、听觉前庭生理中心、新生儿听力康复中心、变应性鼻炎诊疗中心、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临床解剖学实验室、药物研发部、睡眠医学中心、嗓音医学中心等多个诊疗平台。

变态反应(鼻过敏)科

变态反应(鼻过敏)科的前身是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于2004年由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共同组建。2014年初,变态反应科获批成为首批变态反应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年4月,相继完善病房建设,正式组建变态反应(过敏)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科是国际知名鼻科学专家张罗教授带领下的一流医疗团队,为北京同仁医院继眼科、耳鼻咽喉科以外的第三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变态反应科是对鼻相关过敏性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面向儿童及成人的多交叉二级学科。该科主攻以鼻腔黏膜炎症性病变为主的鼻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鼻乳头状瘤、鼻外伤以及鼻病继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泪囊炎等。

科室主要开展的诊疗手段有:致敏原检测,鼻阻力、鼻声反射,鼻分泌物及脱落细胞检测,气道NO检测,以及致敏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等。变态反应(鼻过敏)科科室前身是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现仍然延续科所联合的医疗模式,由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鼻科、变态反应(鼻过敏)科、呼吸科、传统医学科及儿科专家联合出诊的多学科交叉诊疗模式,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实现全面综合诊治。

科室引入了国际公认的过敏原体外检测设备(Immunocap250等)实施sIgE检测(国际专业领域认可的金标准),包含40余种常见变应原,同时门诊开展皮下免疫治疗(包括集群免疫治疗)及舌下免疫治疗。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耳鼻咽喉科“三炎一聋”的治疗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简称耳研所)自1953年成立以来,历代所领导均重视中医药在耳鼻咽喉专科临床实践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在中医治疗理论指导下,应用针灸与中药进行耳鼻咽喉科“三炎一聋”的治疗,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李新吾教授创造的针刺穴位“治鼻三”治疗过敏性鼻炎,复方黄精胶囊保护听力,咽喉舒袋泡茶剂治疗慢性咽炎等。

发现并命名“腭帆间隙”,创建Han-UPPP新术式

在睡眠上气道通气功能障碍研究中发现软腭肥厚、咽腔塌陷是形成咽腔堵塞的关键。发现并命名软腭“腭帆间隙”解剖部位,创建了功能性软腭新术式。截止2012年,开展手术3569例,短期疗效为82.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零。专著《Sleep Apnea and Snoring》主编Friedman教授邀请编写独立章节,并在引言中命名新术式为:Han-UPPP。

闭角型青光眼研究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遗传研究团队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已发现的四个易感基因位点基础上,又发现了五个新的遗传位点。《Nature genetics》杂志已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将有助于阐述房角解剖关闭的分子发生机理并最终促成闭青“精准医疗”的实现。

全球首次定义脉络膜骨瘤血管形态

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团队报道了关于脉络膜骨瘤真实血管形态的科研成果,这是全球首次定义脉络膜骨瘤血管形态,魏教授就脉络膜骨瘤这一疑难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难点,此次的科研突破及对科研创新的感悟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国际领域都属于极其领先的突破。

医疗实践

疝气治疗新方法

该院疝气诊疗中心梁存河、谭嗣伟博士采用改良式局部神经阻滞麻醉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改良式神经阻滞麻醉新方法,麻药用量小、针对性强、效果好、并发症少、对全身影响小,因而几乎没有禁忌症。使手术后患者即可下地活动,术后观察一天痊愈出院。

i-NYS完成首次植入

2023年5月4日,经过超目科技临床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团队数月的精心准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王乐今教授团队历时19年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i-NYS(植入式眼部肌肉神经刺激器),在北京同仁医院由焦永红教授成功完成了两例受试者植入手术。数例i-NYS植入手术的顺利完成结合受试者术后监测跟踪的数据指标,表明i-NYS的确起到了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疾病的作用。

 

教育科研

教育

教育培训

北京同仁医院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政府、教育部共建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包括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燕京医学院,脑重大疾病研究中心。

北京同仁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和耳鼻咽喉科学院设在医院内。截止2023年,该院有研究生学位点28个,其中博士学位点14个。硕士生导师202人,博士生导师73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18个。该院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1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名,荣获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5人,北京学者4名,青年北京学者2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

重点学科

眼中医科

眼中医科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专业亚科之一,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眼科学》临床重点学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重点学科,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该科室共有中医眼科医师5人,其中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承担着眼科学学科建设任务。眼科中心设有综合办公室,负责行政事务管理和协调工作;中心下设五个分支机构:眼科临床部、眼科研究所、眼库、防盲办公室、眼科诊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

2003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指导下,由同仁眼科中心牵头,联合首医各附属医院的眼科,共同组建了“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2006年组建了“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2010年,依托于国家大型科技专项,组建了“国家眼科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估中心”,成为眼科药物开发领域第一家国家级创新药物的GCP评估平台。2011年1月,经科技部审核认定,组建了“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自成立至2023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718篇。

科研

临床试验机构

截止2023年,北京同仁医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部级国家科技合作基地2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同仁医院是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和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单位,设有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合作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作为国际眼库协会会员单位,设有北京同仁眼库。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第一所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眼科专业研究所。其宗旨以常见及多发致盲眼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初始由张晓楼教授创导组织的数人研究小组,截至2023年发展为有七个研究科室:微生物研究室、生理研究室、药理学研究室、病理研究室、防盲研究室、生化研究室、编辑情报室,60余名工作人员。视网膜感光细胞培养、虹膜色素上皮细胞该所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防盲合作中心,为亚洲两个中心之一,全国及北京市防盲指导组办公室均设于该所。眼科研究所自1991年~1995年连续五年获市科委“改革与发展”三等奖。在中药治疗眼病以及眼科仪器的研制开发上有新的进展;中药丹苓颗粒冲剂被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金珠滴眼液已通过国家三类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诊断青光眼的视野仪已获得国家生产准字号。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的历史可溯源至1953年,它是中国第一个耳鼻咽喉科专业研究机构。刘瑞华的耳科学、徐荫祥的气管食管学、秦廷权的内耳组织学病理学、刘千的临床听力学、刘的内耳疾病学、邓元诚的听障儿童助听器早期干预等,在中国和国际上都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他们制作了大量珍贵的解剖标本,绘制出中国第一本耳鼻咽喉科学解剖图谱;率先在中国开展了胚胎发育全过程内耳病理切片、聋哑儿童听觉语言康复研究等工作;出版了耳鼻咽喉科英汉字典;研制了噪声防护耳塞并制定了中国工业噪声标准;设立了临床听力眩晕专台门诊。由此,奠定了耳研所在中国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经过飞速发展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2)、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2)、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研究所(2013)、变态反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4)和耳鼻咽喉科学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创办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为学科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优秀人才。截至2023年该所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8项,省部级项目111项,包括科技部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前期基础研究专项、973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代表国家级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杂志期刊

《眼科》:《眼科》杂志(刊号ISSN 1004-4469,CN 11-3025/R)创刊于1992年,由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及国际公开发行的眼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设有述评、焦点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经验介绍、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病例报告、学术通信、消息、公司园地等栏目。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面向中国及国际公开发行的眼科专业学术电子期刊。该刊以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护理、医技及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技术人员、医学生等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眼科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临床诊断治疗技术和经验,以及与眼科学密切相关的医学工程研究成果等。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足踝外科电子杂志》创刊于2014年6月,为中国第一本足踝外科专业学术期刊,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足踝专业学术电子期刊,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期刊(CD-ROM)。CN 11-9350/R、ISSN 2095-7793,被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收录。该刊以足踝外科专业医师及研究生为读者对象,主要刊登足踝外科医疗理念进展、临床诊疗技术,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中国第一本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命名的期刊,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的一员。 该刊以广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及科研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重点报道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先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以及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声誉与排名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36位。

“2021年华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该医院位居第15位。

“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该医院眼科排名位居全国第2位,耳鼻喉科位居全国第2位。

2022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团委被授予建团100周年“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院内专家

张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计委变态反应科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编。国际鼻部炎症和过敏科学学会候任主席、世界过敏反应科学组织和国际过敏科学执委会委员,以及第17届亚洲鼻科学论坛主席,International Forum Allergy Rhinol、Laryngoscope、Asian Rhinology J和PLoS ONE等国际期刊编委。

张罗教授长期从事于鼻内镜外科、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呼吸道纤毛以及上呼吸道炎症等方向,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围绕上呼吸道炎症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解剖学等基础及应用基础领域,以及上呼吸道炎症的流行病学免疫治疗和鼻内镜外科技术等临床领域,研究课题获得科技部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2和第5),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排名第1、第2、第3和第4)。以(共同)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文章566篇,其中英文文章268篇。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合作主编和副主编中英文专著11部。

王宁利

现任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眼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4 项。

王宁利教授临床擅长个体化治疗各类青光眼,尤其各种复杂青光眼,是中国微创青光眼手术的开拓者,在在中国首先开展粘小管成形术等多项微创青光眼手术技术,并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显微导管手术系统,为微创青光眼手术提供了关键设备。针对难治性青光眼的三大难点,分别建立了三大手术:创建房水流出通路重建术,将外引流转变为内引流,杜绝了传统外引流手术相关并发症;研发跨越既往手术破坏区的内引流手术,国际首次使失去传统手术机会的患者有了新的治疗机会;创新性地将“内引流技术”运用于先天性青光眼,通过精确定位实现全周及次全周小梁切开。上述手术已在中国17个省市推广,成功率达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微创青光眼手术身国际先进行列。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总他引7000余次,在Nature和JAMA子刊发文9篇,连续八年入选Elsevier 高引学者榜;四次入选全球眼科医生百强榜;2014年入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全球仅100个名额)。

韩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中心主任,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同时担任《中华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总编,《Journal of ORL and its related specialties》与《ActaOto-Laryngologica》编委等。

韩德民教授主要从事上气道通气功能障碍诊治、人工听觉技术、防聋治聋、头颈肿瘤综合治疗等诊疗研究。主导提出“腭帆间隙”解剖概念,发明Han-UPPP手术,创建鼻腔扩容术。主持研究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人工耳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与诊治”分别于2001年、2006年、200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被授予联合国“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教育部及北京市突贡专家,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国家专利15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46篇,其中SCI文章145篇,日语5篇。主编专著22部、教材4部、科普4部,他引次数7377(CMCI\u0026CNKI\u0026CSCD)。

王成硕

北京同仁医院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过敏科学分会副秘书长。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届“青年北京学者”,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成硕教授主要从事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作为通讯/第一作者在J Allergy Clin Immunol、Allergy和Rhi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4篇。获得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

金子兵

院党委委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副院长。本科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系,博士阶段师从日本眼底病专家直井信久教授,博士后阶段师从著名眼科专家、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RIKEN高桥政代教授,担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副组长、国家眼科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等。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亚太眼科成就奖、日本视网膜色素变性协会研究奖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遗传性眼病及高度近视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基因诊断及干细胞再生治疗研究,牵头制定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循证指南。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多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

接英

院党委委员,主任医师,副教授,眼科研究所副所长,眼角膜科主任。哈佛大学麻省眼耳医院(MEEI)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HILEY眼科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华变态反应学会鼻眼过敏学组副组长,中华眼科学会青年委员,北京眼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干眼协会委员,北京同仁张晓楼眼科公益基金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眼科杂志编委,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编委,中华眼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实验眼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通讯编委,Allergy杂志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角膜和眼表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擅长各类复杂角结膜疾病的诊治,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1000余例,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干眼以及过敏性结膜炎等领域。针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高的问题,在国际上较早采用调节性T细胞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明显延长了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存活时间,为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北京市科研项目二项,参编专著6部,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OCULAR SURFACE, IOVS, CORNEA, BJO, EYE等。

资质认定

北京同仁医院先后被评为近年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如下:

相关文化

2013年1月1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行业电视展评”会上,北京同仁医院摄制的专题片《光明使者—中非光明行纪实》、《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追求》分获二、三等奖

《光明使者—中非光明行纪实》通过跟踪拍摄,以完全纪实的风格,记录了北京同仁医院“2011中非光明行”医疗队,远赴位于非洲南部高原的津巴布韦奇通圭扎小镇,在6天时间里,克服天气炎热、语言不通、患者病情严重复杂等多重困难,帮助514名非洲白内障患者摆脱黑暗。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追求》通过真实记录北京同仁医院有着62年党龄的著名眼科专家傅守静教授,从医67年来,为了光明的事业不懈追求,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共产党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事迹为主线,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老专家崇高的医德风范。

争议

2023年3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医学》(Medicine)发表一份撤稿说明称,该期刊第96卷第15期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因涉嫌重复发表、 伪造作者身份、编造数据和伪造需要通讯作者许可的出版协议而被撤回。涉事论文的标题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T2D受试者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病例对照和剂量反应分析》该论文于2017年4月发表在学术期刊《医学》(Medicine)上。其通讯作者分别是周建博(Jian-Bo Zhou)和杨金奎(Jin-Kui Yang)。

参考资料

北京同仁医院简介.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05-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3年公开招聘公告.北京市人社局.2023-06-09

历任领导医院概况.北京同仁医院.2023-06-07

科室列表.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医院历史.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2021年医院综合排行榜.复旦大学排名.2023-05-15

2021年医院专科排行榜.复旦大学排行.2023-05-15

南院区.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西院区.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东院区.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眼中医科.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变态反应(鼻过敏)科.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获批成立.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发现并命名“腭帆间隙”,创建Han-UPPP新术式.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国际闭角型青光眼研究团队再传捷报!.北京同仁医院.2023-06-07

AAO中国之声丨魏文斌教授团队:海扇状血管网络,脉络膜骨瘤肿瘤血管系统新解.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7

疝气治疗新方法造福患者.北京同仁医院.2023-06-07

【超目快讯】i-NYS首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成功完成植入.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7

学校简介.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5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同仁医院.2023-06-07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概况.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2023-06-07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成立60周年.39健康.2023-06-07

《眼科》杂志.维普期刊官网.2023-05-15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简介.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官网.2023-05-15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维普期刊官网.2023-05-15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维普期刊官网.2023-05-15

关于建团100周年北京市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名单的公示.北京共青团.2024-02-08

张罗.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王宁利.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韩德民.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王成硕.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金子兵.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接英.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手机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3-05-15

北京同仁医院被正式授牌全国首批日间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哨点医院.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两部专题片在中国行业电视展评中获奖.北京同仁医院.2023-05-15

北京同仁医院一论文被撤:涉重复发表、伪造作者身份、编造数据.今日头条.2023-05-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