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里茨战役 :俄罗斯帝国战役

更新时间:2023-11-12 12:24

奥斯特里茨战役(法:Bataille d'Austerlitz,德:Schlacht bei Austerlitz,英:Battle of Austerlitz),又称“三皇之战”,发生于1805年12月2日,这场战役是由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亲自指挥各自的军队在奥斯特里茨平原上作战的一场战役。

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爆发,拿破仑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首先对奥地利发动进攻。俄奥联军的兵力达到约8万多人,而法军约有7.3万人,面对普鲁士的10万大军将要赶来的情况下,形势对法军非常不利。然而,拿破仑决定采取速决战的策略。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在戈尔德巴赫河西岸集结兵力,并采取了巧妙战术。他引诱反法联盟军队主力并拉长战线,然后将反法联盟军队切断并实施大规模歼灭。接着,法军从普拉岑高地发动进攻,使联军左翼溃败。反法联盟军队被迫撤退至特尔尼茨湖上,面对法军的炮火轰击,大量联军士兵丧生。拿破仑·波拿巴最终获得全面胜利,俄军从奥地利撤退,奥地利皇帝请求和谈。奥斯特里茨战役的结果使得第三次反法联盟迅速瓦解。

背景

法国革命和列强的武装干涉

法国革命

1789年至1794年,法国发生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次革命不仅消灭了封建制度,还推动了欧洲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的展开。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发起了改革运动,德意志、意大利以及波兰等地也展开了反对封建和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法国革命的影响还扩展到了拉丁美洲。各国反动君主为了巩固封建制度,极力阻止法国革命的蔓延,因此欧洲各国与革命中的法国之间的斗争成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焦点。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欧洲列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东方问题上,导致它们没有立即干涉法国革命。英国和普鲁士王国利用法国内部的混乱对其施加压力,并试图削弱其在欧洲的地位。俄罗斯奥地利对法国革命深感不满,但由于其他战争的干涉,没有立即亲自出兵。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治权而斗争,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各国对法国革命的干涉行动推迟了,直到法国革命不断深化,列强开始加紧合作,准备共同干涉。英国在其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波兰为争取国家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帮助了法国革命。这些斗争削弱了反动君主国的力量,并分散了它们对法国革命的联合干涉力量。随着法国革命的不断发展,欧洲各国人民对抗封建制度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削弱了干涉法国革命的反动势力。然而,各列强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需要时间来调和彼此的利益,因此干涉行动被推迟。最终,普奥联盟在1790年签署了协议,共同对付法国革命。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摧毁波兰,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她联合瑞典计划发动反法远征,但由于瑞典国王遇刺身亡,计划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她继续组织反法力量,并劝说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出兵反对法国

武装干涉

法国制宪会议在1789年8月开始制定法律,到1791年正式完成制宪工作。这一宪法保留了君主制,行政权属于世袭的国王,反民主政策助长了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在这个背景下,普奥两国积极准备出兵干涉法国革命,不仅支持法国亡命者建立反革命据点,还签署了共同宣言,声称要采取共同行动帮助路易十六恢复政权。这一行动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立法会议要求普奥收回宣言,并驱逐法国亡命者。然而,普奥两国拒不答复,并在1792年2月7日缔结了同盟条约,加紧对法国亡命者的援助,准备随时出兵。

此时,法王路易十六利用否决权拒绝批准宪法,并收买议员,以图压制革命。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嚣张之时,6月23日,路易十六被当地居民扣留并押回巴黎,这一事件推动了欧洲各国反动势力采取干涉行动。最终,在法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发动了起义,逮捕了国王,结束了法国的君主政体,将革命进一步推向前进。与此同时,普奥联军攻陷法国部分领土,但在9月20日的瓦尔密战役中,法军取得了巨大胜利,法兰西共和国也由此宣告成立。随后,法军乘胜前进,逐渐收复失地,同时国民公会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废除等级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并打倒旧政权,建立革命的新政权。因此,法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欢迎。

第一次反法联盟成立

1793年,法国革命军队的胜利战绩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被处决,让欧洲反动势力十分震惊。英国决定亲自参与对法国的干涉,并向联盟国提供大量财政补助。1793年2月开始,第一次反法联盟成立。除了普鲁士王国奥地利西班牙荷兰、德意志邦国、撒丁和那不勒斯等国陆续也加入了联盟。俄罗斯由于忙于对付波兰事件,未能参与联盟,但与法国断交并中断贸易,并派遣海军支援英国皇家海军,支持反法联盟对法国的武装干涉。反法联盟的目的是恢复法国的封建制度,控制法国领土并掠夺其殖民地。各个成员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但他们共同导致了法国面临严峻的局势。法国的所有边境都遭受着干涉者的攻击,年轻的法兰西共和国不得不同时与多国军队作战。

在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猛攻下,法国遭受了一系列失利,主要是由于吉伦特派的错误政策所致。然而,法国通过利用反法联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使他们相互瓦解,成功地扭转了局势。此外,法国还在国内建立了雅各宾派的革命民主专政,通过土地法令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镇压反革命势力。通过这些举措,法国革命军队实力大涨。在战场上,法军击败了联盟军队,并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等领土,战局出现了转机。在西线,法军首先打击了英荷联军,随后在10月两次战胜奥地利军队。12月,法军成功地从英军手中夺回了上伦。在攻克土伦战役中,年仅24岁的炮兵上尉拿破仑·波拿巴指挥的炮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793年底,法军基本上清除了境内的敌人。到了1794年春天,战争已经转移到敌国领土上进行,法军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的默兹河左岸地区,以及莱茵河流域的各城市。他们逼近了美因茨曼海姆等地。这一系列胜利使得法兰西共和国恢复了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督政府的对外战争

1796年,督政府决定派军进攻奥地利,拿破仑率领一支装备较差的军队远征意大利北部。他认为意大利战场是奥地利最薄弱的环节,法军有可能取得胜利并迫使奥地利缔结和约。实际上,拿破仑·波拿巴率军在意大利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先后打败了撒丁军队和奥地利军队。拿破仑废除了奥地利的政府机构,推动了意大利北部的民主运动。他在意大利建立了一系列的共和国,如巴达维亚共和国、利古里亚共和国和内阿尔卑斯共和国。这些共和国为法国打击反法联盟提供了支持。最终,奥地利在1797年与法国签订了坎波-佛米奥和约,退出了反法联盟,并割让了比利时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大区给法国。这次远征意大利的胜利标志着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崩溃,只有英国继续坚持对法作战,策划第二次反法联盟。

督政府在粉碎第一次反法联盟后,面临了如何应对英国的挑战。拿破仑·波拿巴提议通过占领埃及,进攻印度,从东方对英国进行打击,并迫使其求和。1798年春,督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并任命拿破仑为征埃法军司令。拿破仑率军35,000人,乘坐400多艘舰船从土伦远征埃及。他先后占领了马耳他岛、亚历山大港和开罗

尼罗河口附近的阿布吉尔港,英国的纳尔逊舰队击沉了法国舰队的大部分舰只。此外,拿破仑的行动也引起了土耳其的不满,土耳其于1799年9月对法国宣战。为了阻止土耳其军队进入埃及,拿破仑·波拿巴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叙利亚。然而,在阿克尔城,拿破仑遭遇到了土耳其守军的顽强抵抗和英军的支援,最终不得不撤回埃及。拿破仑在欧洲和埃及的胜利引起了各国的忧虑。英国于1798年底成立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包括英国、俄罗斯奥地利、土耳其和那不勒斯等国。英国参加反法联盟是因为担心法国对荷兰瑞士意大利和埃及的势力扩张,视其为对争夺世界霸权的威胁。俄国沙皇保罗一世对法国的革命非常敌视。拿破仑的成功远征埃及让他们担心法国正在阻止俄国向南扩张,而拿破仑对土耳其的直接侵犯也激起了土耳其的愤怒,使其加入反法联盟。

奥地利是在大陆与法国作战的主要势力之一。在第一次反法联盟期间,奥地利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收复失地并进一步扩张,奥地利积极参与了新的反法联盟。从1799年3月开始,第二次反法联盟从意大利北部、瑞士和德意志西南部三个方向对法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俄罗斯军队进军米兰,俄国海军击败了法国舰队。奥地利军队多次击败法军,将其赶出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督政府面临着战争扩展到法国境内的威胁。同时,国内王党分子的叛乱使法国的政局变得极为不稳定。得知这些消息后,拿破仑·波拿巴决定亲自回到法国。他将军队交给助手克莱贝尔将军,并带着500名护卫士兵乘坐两艘军舰离开亚历山大港,于1799年10月抵达法国。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建立了以他为首的三人执政府。

执政府的对外战争

执政府建立后,拿破仑则极力加强中央集权,保护资产阶级利益。在对外政策上,他积极开展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攻势,利用矛盾,中立普鲁士王国,集中力量打击奥地利。普鲁士、奥地利是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封建强国,它们都敌视法国,对法国构成很大威胁。但是,拿破仑·波拿巴利用普鲁士中立,使奥地利孤立起来。拿破仑集中力量打击奥地利,1800年5月到6月间,法军先后占领了米兰和马伦哥,大败奥军。随后,法军又在德意志霍亨林敦大破奥军。奥地利被迫再次屈服求和。1801年2月9日,法奥在法国东北部昌内维尔签订和约。奥地利退出了第二次反法联盟,法国继续占领皮蒙特,并加强了对意大利、中欧的统治。

在1800年7月以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努力拉拢俄罗斯,并孤立英国。他提出将扣留在法国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战俘交还俄国,并归还1799年俘获的俄军和武器。拿破仑·波拿巴沙皇保罗一世表达了“最大好感和敬意”,保罗一世视拿破仑为“榜样”和值得交朋友的人。保罗一世加深了对英国的仇视,因为英国占领了法军驻扎的马耳他岛。为了对抗英国,拿破仑进一步希望法俄结盟,停止对俄国船只的政治行动,并建议两国立即缔结和约。保罗一世对此表示同意,并准备与法国协调采取行动对付英国。保罗一世拉扰俄国的政策对英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俄法由敌对走向亲善,分化瓦解了反法联盟。然而,英国不甘心被孤立,通过炮击哥本哈根消灭了丹麦的海军舰队,解散了武装中立联盟,并签订了和约。

此后,拿破仑·波拿巴继续拉拢俄国,孤立英国的政策,与俄国签订了和约和秘密协定。英国被孤立后,它的工业和财政都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决定与法国和谈,双方于1801年签订了停战协定。签署的《亚眠和约》规定,英国将在战争中占领的殖民地归还法国、荷兰西班牙,英军从马耳他岛撤退,交给约翰骑士团,并承认“七岛共和”应归还埃及。然而,亚眠和约并未能实现持久和平,英法之间的敌对态势仍未缓和。

第三次反法联盟的组成

第三次反法联盟是在拿破仑·波拿巴统治时期形成的,由多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反法同盟。这一联盟的形成源于拿破仑对欧洲扩张的举动和英国的担忧。拿破仑在亚眠和约后不顾条约约束,通过军事行动扩大了法国势力范围。他通过占领厄尔巴岛、皮特和帕尔马,以及控制瑞士等行动增强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此外,他还派遣军队到波斯和印度进行活动,并试图向英国索回印度的本地治理权。所有这些行动都破坏了亚眠和约,激起了英国的强烈反对。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对于法国的扩张行动十分警惕。英国不仅不愿执行亚眠和约,还准备推翻这个对它有害的协议。拿破仑·波拿巴东方计划使英国感到他可能对埃及和印度发动进攻,而英国决不允许发生这种情况。此外,英国还不愿放弃其在地中海的主要据点——马耳他岛。为了应对拿破仑的威胁,英国资助了法国王党分子进行暗杀活动,并密谋暗杀拿破仑的计划。

然而,这些计划并未成功,反而激起了拿破仑的报复行动。拿破仑派出军队越过巴登国界,将波旁王朝的后裔昂吉安公爵杀死,作为对英国的报复。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决定与俄罗斯建立新的联盟对付法兰西第一帝国。1805年4月,英国和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了同盟条约,旨在将法国赶出意大利汉诺威王国、北德意志、荷兰瑞士,并要求法国回到规定的边界内,恢复旧的君主制度。除了英国和俄国外,奥地利瑞典丹麦和典和两西西里王国也加入了这一反法联盟。奥地利对于拿破仑·波拿巴的侵略行动感到担忧,并倾向于进行新的对法战争,以保护自己不沦为二等国。因此,奥地利于1805年8月与英国、俄国结盟。此外,土耳其也加入了反法联盟,与俄罗斯签订了同盟条约,共同保卫海峡。至此,第三次反法联盟正式形成。这一联盟的目标是对抗拿破仑的扩张,并恢复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兵力对比

过程

在1805年秋季,拿破仑在布伦港集结了15万大军,准备在英吉利海峡登陆,以打败英国。然而,地中海的舰队未能按期到达,使得拿破仑·波拿巴的计划无法实现。与此同时,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率领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已经出发准备与进攻巴伐利亚州的奥军会合,向西方推进。为了迎击奥军,拿破仑决定改变部署,将部分兵力迅速调往东方,争取在俄奥军队会师之前击溃奥军。拿破仑利用普鲁士王国的中立态度,将法军调往巴伐利亚,并命令卡尔十四世·约翰元帅率领的法军迎击奥军。1805年10月,法军在乌尔姆打败奥军,迫使奥守军投降。然而,在海上,法军遭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打击,完全丧失了对英国的海军进攻能力。在欧陆上,拿破仑·波拿巴在巴伐利亚一举消灭了奥地利军主力,乘胜追击占领维也纳

尽管在战争过程中,法国在某些时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其局势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在1805年,法军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首先,在乌尔姆大捷的第二天,法西联合舰队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惨败于英国舰队,导致拿破仑的侵英计划彻底失败。其次,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成功避开追击,与俄皇、奥皇的直属部队会师,其兵力已超过法军。同时,俄、奥援军还在不断加强,准备对法军进行反击。此外,法军远离后方,面临着后勤补给的困难。此外,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普鲁士王国也开始动摇,威廉三世向沙俄靠拢,以“武装调停”的方式威胁法军退出奥地利,否则将加入反法同盟。一旦普鲁士参战,法军将陷入多方面的困境。面对这一严峻局势,拿破仑·波拿巴决定果断改变战略布局。他放弃了已准备了两年之久的渡海攻英计划,改为率领大军向东进军,希望在俄、奥两军会师之前,将其各个击破,歼灭俄奥联军。反法同盟的总体计划是由奥军和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担任主攻角色,进入普鲁士境内,由东向西推进,将战场引向法国本土。瑞典军队在北线进行牵制,英、俄还计划组织一支中国远征军在南线进行登陆,以困扰法军。此外,英国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经济支持。

1805年11月下旬,俄奥联军停止撤退,在奥尔米茨(今捷克奥洛穆茨)附近展开防御部署。联军总兵力已达8万多人,并有援军赶来。联军分成五支纵队出发,占领了奥斯特里茨附近的一系列阵地。法军通过示弱欺敌的手段,诱使联军认为其兵力不足,已处于弱势。然而,法军暗中增援,待援军赶到后,法军总兵力将达到7.3万人。联军因此错误地估计法军兵力在五六万人左右。法军在布尔诺建立了防御工事,该地区易于防御的原因是地势相对有利。北部是一条通往奥斯特里茨小镇的大道,西部是一条横贯南北的哥尔德巴赫河,东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劳斯尼兹河。劳斯尼兹河向西南延伸成利塔瓦河,然后汇合哥尔德巴赫河,在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其中包括扎钱湖和莫尼茨湖,形成了南面的天然障碍。该地区分成三角形地带,中心是由普拉岑高地构成的小高原,这个高地突出的顶部能够观察和控制周围广大地段。普拉岑高地和南侧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

在俄奥联军向前进攻并占领阵地的过程中,拿破仑·波拿巴不断分析了对方的部署和意图,以创造反击条件,故意示弱于敌,引诱敌军进攻。在果断地放弃普拉岑高地后,他命令法军继续向后撤。法军全力撤退到战场西缘哥尔德巴赫河一线。这一举动让沙皇误以为法军已处于劣势,使得他后来在会战中轻易调走了普拉岑高地上的部队,进一步加速了联军的失败。拿破仑的战略意图是先引诱敌人将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然后集中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夺回普拉岑高地,割断敌人的联系,随后向南发动攻击,歼灭联军主力。为此,拿破仑·波拿巴将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自长达5千米。北线集中了2/3的兵力,包括让·拉纳的第5军、卡尔十四世·约翰的第1军、若阿尚·缪拉的骑兵军以及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法军预备队和总部。

在南段的第一线,只有苏尔特的第4军被部署。这个防御区域正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处,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驻扎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这个部署表明,苏尔特和达武两军的任务将非常重要。他们需要引导联军向他们的方向,同时确保不会使联军突破整个防御线。12月1日,拿破仑·波拿巴向全军发布临战前的动员令。当晚,联军的营火集中在普拉岑高地后和利塔瓦河谷处,联军试图从其右翼迂回攻击拿破仑。

12月2日,奥斯特里茨战役就此揭开序幕。早上7时左右开始交战。联军以猛烈的进攻开始,迅速夺取了特尔尼兹村和佐克尔尼兹村,迫使法军后退。然而,战斗的进展超出了拿破仑的预期,联军的进攻势头强劲,很快突破了哥尔德巴赫河的西岸。为了稳定阵势并吸引更多联军投入南段,拿破仑命令第3军从西南方向发起攻击。然而,法军的反击使得已经渡过河流的联军被迫撤退。此次撤退对联军的南翼进攻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暂时恢复了佐克尔尼兹村的控制。联军总指挥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对撤退理解,并在普拉岑高地坚持阵地,观察战局发展,待有机会再投入战斗。然而,沙皇亚历山大却未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的部队增援南翼联军,以确保南翼的安全并增强攻击能力。然而,这一决定却打乱了联军的整体部署,为拿破仑·波拿巴创造了机会。

拿破仑在早上9时左右,通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目睹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的情景,并立即下令第4军进攻,快速夺取了该高地。尽管第3军和第5军正在与联军的主力作战,但由于俄军已撤离阵地,法军顺利夺取了普拉岑高地。普拉岑高地的失守使得沙皇和亚历山大意识到了他们的失误,并下令调动所有预备队力量以重新夺回该高地。激烈的战斗在高地附近展开,双方骑兵进行了激烈的交战,俄军曾一度重新占领高地,但法军的近卫军及时赶到,俄军被迫撤退。接着,俄军再次发起反击,然而法军近卫军的重骑兵的突击致使俄军阵脚大乱。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连续四次反击均被法军击退。随后,法军转入进攻,将联军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部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与此同时,在北段,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骑兵部队的配合下,坚守阵地并成功抵挡了联军的进攻。法军的反击削弱了联军的攻击能力,随后发起反击将北面的联军逐回奥斯特里茨。

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联军被法军彻底击溃,只有南部的主力仍然受到法军的第3军和第4军的阻击,处于孤立突出的不利境地。联军的左翼受到沼泽地和湖泊的限制,右翼和侧后方受到法军占领普拉岑高地的威胁。拿破仑·波拿巴及时察觉到这个有利时机,并迅速利用。他指挥法军主力发起最后突击,法军呼啸着从普拉岑高地的斜坡上冲下来。面对这场难以抵挡的进攻,联军迅速溃败,只有少数人逃至布尔诺方向,大部分人被赶至湖面上。在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对湖面展开猛烈轰击,引发冰面破裂,许多人坠入湖中。面对无法抵挡的局面,联军士兵无奈地放下武器,成为法军的俘虏。下午4点30分,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胜利告终。

结果及影响

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果以法军胜利告终。法国派出6.5万人参战,仅伤亡8800人获得了庞大的重队和一百余门火炮的战利品。然而,俄奥联军近9万人参战,伤亡1.5万人,1.1万人被俘,残余部队溃不成军。奥地利皇室委派列支敦士登亲王前来请求休战,法国同意,两国签订了《普莱斯堡和约》。这个和约规定奥地利承认法军意大利的占领和拿破仑·波拿巴为意大利国王,把威尼斯共和国、伊斯特里亚和达尔马提亚制让给拿破仑的意大利王国。同时,和约还将奥地利的南德意志领地分给了法国的盟友。此外,奥地利还被迫支付了4000万弗洛林的赔款。还要求所有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从奥地利领土上撤离,且绝对不允许普鲁士军队进入奥地利。由于同盟条约中规定缔约国不得单独讲和,奥地利只得开始与法国进行于议和。奥斯特里茨战役使得第三次反法同盟最终以失败告终,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使得奥地利在德意志的优势消失,法国成为欧洲大国的领导力量。

评价

恩格斯在《奥斯特里茨》一书中评价道:奥斯特里茨战役被公认为拿破仑·波拿巴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充分展现了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尽管盟军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指挥失误导致的,但拿破仑的洞察力、忍耐力、决断力和应变能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英国战史大师富勒将军在其《西洋世界军事史》中,高度评价了奥斯特利茨战役,认为这次战斗是拿破仑的杰作,也是他最为骄傲和引以为豪的一次会战。

相关纪念

旺多姆柱

旺多姆柱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旺多姆广场,是由拿破仑在1806-1810年期间用从俄、奥等国军队缴获的1200门青铜大炮铸造而成。圆柱表面使用青铜材质,底座和柱身上刻画了拿破仑·波拿巴在历次重大战役中获胜场面的青铜浮雕。圆柱的顶部则设置了一个拿破仑头戴月桂冠、身着皇袍、手持翅膀的胜利女神的铜像。旺多姆柱凯旋柱被视为当时的法国当权资产阶级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的形象体现,并被视为“法国沙文主义的象征”,在1871年,巴黎公社会议上决定拆毁旺多姆凯旋柱,并在5月16日进行了拆毁仪式。1875年,旺多姆柱被资产阶级政府恢复。

凯旋门

凯旋门是一座纪念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举战胜俄奥联军的建筑,也称为雄狮凯旋门。它采用大理石建造,高49.4米,宽44.8米,厚22.3米。门上设有三个拱门,其中正拱门高达36.6米,宽14.6米。它与爱丽舍大道相连,周围有一个圆形广场,被称为明星广场,有12条大道辐射。

文学与影视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63至1869年创作的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历史的初期发展。小说跨越15年,涉及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至1820年12月。瓦西里·库拉金、博尔孔斯基、罗斯托夫和别祖霍夫四个贵族家庭的生活故事是叙事的核心,以战争和人性为主题,表达了一位俄国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