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性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3-04-24 23:43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宁夏博物馆),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广场东路6号,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195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在全国回族建设成就展览会上成立了宁夏地志博物馆筹备处。后于1973年,宁夏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改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2004年,博物馆开始扩建新馆,于2008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博物馆从顶上俯瞰平面呈“回”字型,从纵向来看,比较像古代的烽火台,与宁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共四层,高达21.2米,展厅主要分布在二三层。博物馆有《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俗陈列》等四个常设展览,馆藏了51298件文物,其中包含3551件珍贵文物、157件一级文物,包含金属器、瓷器、陶器、石器等多种类型,其中包含国宝级文物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等,还有收藏数量、质量可观的西夏文物、北方青铜器。

1997年6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12月,被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7年8月,还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旧馆时期

承天寺俗称西塔,始建于西夏时期1050年,历时五六年修建完成,是中原地区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清乾隆三年十一月宁夏大地震,塔被震毁,殿阁塌,成为废墟。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对塔进行了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沿用旧名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天寺塔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之后,195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在全国回族建设成就展览会上成立了宁夏地志博物馆筹备处。1973年,宁夏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改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址定为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承天寺院内。1988年,政府对宁夏博物馆所在的承天寺院进行改造扩建,陆续增建了前院山门、散屋及两侧对称配殿(四栋展厅)、方亭等仿古建筑。

新馆建设

200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将宁夏博物馆新馆建设列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的献礼工程,新馆位置定于银川市北京路人民广场东侧。随后,因承天寺塔院内古建筑展室,收藏了许多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民族、军事等方面珍贵的文物,该塔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总投资2.28亿,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建设历时21个月。后于2008年8月,宁夏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12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旧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旧馆承天寺塔是一座密檐式八角形砖塔,塔身11层。连塔尖通高64.5米,比西安市大慈恩寺塔还高0.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门面东,可通过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实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二层不设窗洞,各面设券门窗式壁,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顶层四面开大型圆窗。

新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宁夏博物馆)坐落于宁夏银川市人民广场东路6号,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如果从顶上俯瞰该博物馆,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这一设计紧紧契合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四方形的建筑采用古代都城的形状,四周开门,构筑了一个充满现代意味的“文化城堡”。从纵向来看,比较像古代的烽火台,这一细节则是对宁夏边塞文化的呼应。总建筑面积达30258平方米,共四层,全高21.2米。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456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1802平方米。墙面设计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外墙建筑装饰是运用的力士志文支座等构件形象,墙面使用的是迦陵频伽等装饰图案。整个建筑简洁、均衡,在2010年获得“中国建筑质量工程最高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馆内布局

宁夏博物馆共四层,高度达21.2米,博物馆地下一层设置的是文物库房、设备用房及办公区域,一层设置为中厅、贵宾接待室、临时展厅、文创产品展示区和观众服务区5部分,二三层主要是各种展厅、图书阅览室和书库、多媒体教室及观众服务区等区域。

陈列展览

常设展览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基本陈列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分为文明曙光、西戎春秋、帝都藩屏、丝路重镇大夏寻踪、塞北江南六个部分,该展览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了宁夏古代文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历史遗珍,包含2500件(套)展品,其中88件(套)一级品。

第一部分文明曙光-石器时代

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该展览主要展示了宁夏地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远古时期宁夏南北两地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蜚声中外的水洞沟遗址,宁夏南部海原县固原市等地区出土的石器、形制各异的彩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展示了该地区的细石器工艺。

第二部分西戎春秋-先秦时期

春秋时期的宁夏分属于义渠戎、乌氏戎、朐衍戎三个戎族方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地区陆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孙家庄、姚河文化遗址,表明西周早期宁夏南部地区已属周代疆域。该展览主要是通过兽面纹铜车、虎噬驴透雕铜牌、错金银铜羊、错银云纹铜镦、云纹环首铜刀等极富地域特色的文物,突出北方系青文化的特点,表现西戎、匈奴等少数民族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早期开发所做的贡献,反映宁夏历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多种文化荟萃之地,并特别突出了秦汉移民屯垦戍边、开渠灌溉的史实,反映出宁夏的生产形态由牧到农的转化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帝都藩屏-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都咸阳,宁夏属北地郡,汉代,宁夏南北分属安定郡及北地郡。该展览主要是通过两汉时期宁夏的开渠灌溉、盐铁工艺、手工业的进步与商贸、交通发展等方面展示了该时期多元文化鲜明特色和宁夏地区的重要地位。

第四部分丝路重镇-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一条始于长安、经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横跨中亚、直达波斯和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打通。该展览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过程中存留的大量中西交流的遗迹遗物,展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在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辉煌。

第五部分大夏寻踪-辽宋夏金时期

该展览主要展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三百余件,其中包括从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等国宝级文物和数十件国家一级文物。西夏的前身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的夏,在宋朝西北方,中原地区习惯称之为“西夏”。西夏先后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共历十主,历时190年。西夏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一种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为主的多元文化,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特色。

第六部分塞北江南-元明清时期

该展览主要是通过元明清三代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多远文化、中原农耕、边塞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示了宁夏呈现出的“塞北江南”景象。揭示了宁夏地区的发展变化,西夏末期时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元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公元1288年,甘肃行省下设的中兴路改为宁夏府路,此为“宁夏”一名的开始。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明清时期,宁夏社会稳定,回族进一步发展壮大。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俗陈列

宁夏民俗陈列在宁夏博物馆三楼民俗展厅,该展览分为“民俗根脉、生产风俗、生活风俗、居住风俗、饮食风俗、节庆风俗、礼仪风俗和民间艺术”八个单元,通过350余件(套)展品以贴近百姓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呈现了黄河流域塞上儿女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

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

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位于宁夏博物馆二楼,展览面积为1200平方米,分为宁夏早期革命运动、红军长征在宁夏、宁夏的抗日活动、宁夏的解放、宁夏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五个单元,共展出341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件),230幅照片,12幅历史地图。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58年,展现了宁夏革命历史。

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

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位于宁夏博物馆的一楼,展览面积1300平方米,展览以岩画的内容题材为主线,共展出岩画实物100余件,岩画拓片175幅,融合了多媒体视觉效果,展现了展品原始与质朴的特殊风格。

临时展览

“柴建方书法篆刻碑廊”拓片展

“柴建方书法篆刻碑廊”拓片展于2022年7月1日—7月30日在宁夏博物馆三楼临展厅展览,主要展览精选的柴建方书法碑廊拓片59幅作品,祝贺9幅书法作品,其中柴建方书法碑廊拓片主要来自柴建方先生在老家郸城县汲冢镇柴堂村个人书法篆刻碑廊,该书法碑廊收录60幅精美碑刻作品,以新颖的艺术形式成为典型的农村文化景观,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文化内涵。

刘阿宝、贾文梅工笔虎画展

刘阿宝、贾文梅工笔虎画展于2022年1月29日-3月15日在宁夏博物馆三楼书画厅展览,主要展出的是刘阿宝、贾文梅夫妇精心创作的40幅以虎为主题的工笔画作,展示了出虎的不同形象、姿态、性情和“以虎寄意”的新春生肖文化。

苦水河畔李雪摄影展

苦水河畔——李雪摄影作品展于2021年12月28日-2022年1月16日在宁夏博物馆三楼外环展区展览,主要是用影像讲述宁夏“黄河故事”,以全长224公里的苦水河为主线,以引黄灌区白寺滩村和扬黄灌区同利村为铺垫,展出了100幅作品分为“一方热土”“傍水而居”“走出旱塬”“家园欢歌”四个篇章。通过光影展现苦水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成就,透过镜头讲述这里的人们与苦水河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情感渊源。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韩国庆尚北道友好交流图片展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韩国庆尚北道友好交流图片展于2021年12月12日在宁夏博物馆三楼外环展区展览,主要展出160幅图片,从宁夏与庆尚北道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旅游风光、友好交流等方面,全景展现了两地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深刻回顾两地友好关系发展的初心,为两地增进相互了解,深化人民友谊,推动务实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艺无涯——马学智小字书法探索展

艺无涯——马学智小字书法探索展于2021年1月14-2月28日在宁夏博物馆三楼外环展区展览,本次展览主要展出马学智小幅小字书法作品172幅,是作者在一年内集中书写并付梓的《草书\u003c道德经\u003e》《册页书法》和《小字书法作品集》三本书册的原作。展品中的小幅尺寸,最大为四尺四裁,小的是毛边纸六裁,字大者蚕豆大,字小者如黄豆般,形成富有特色的面貌和艺术语言

“匠心独具 圆我梦想”残疾人文创作品展

“匠心独具 圆我梦想”残疾人文创作品展于2020年8月7日-8月16日在宁夏博物馆三楼书画展厅展览,展品包括刘玉凤丝绫堆画、王辉贺兰砚、左文俊书画、田慧君刺绣陆梦蝶书籍、李小花剪纸等,共计216件,展示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能工巧匠风采,传递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以推动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

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于2019年11月25日—2020年2月下旬在宁夏博物馆展览,该展览分为“仰观俯思·山海探幽”“千载咏叹·披图可览”“弱水流沙·木石共思”“丝路芳华·鉴古开今”四个章节,共展出阿拉善盟珍贵岩画实物39件、石雕6件、居延汉简60枚、岩画拓片60幅。岩画内容有人物、动物、符号及狩猎、祭祀、舞蹈等,简则是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

馆藏文物

截止2019年,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为51298件,珍贵文物3551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套。文物种类丰富,其中金属器6870件,瓷器3786件,陶器1823件,石器2183件,文献书画1500件,杂项688件,岩画533件,钱币1659件套,民俗类2562件,革命文物2300件。其中包含国宝级文物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和收藏数量、质量可观的西夏文物、北方青铜器。

石刻胡旋舞墓门扇

石刻胡旋舞墓门扇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一,于1985年在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出土,单扇长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圆柱门枢高13厘米,直径10厘米。每扇门均呈长方形,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浅雕一“胡旋舞“男伎。所刻男伎为典型的胡人形象:卷发,深目高鼻,宽肩细腰,体魄健壮。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站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

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一,于197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陪葬墓出土,1996年被定为一级文物。该文物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由青铜铸造而成,中间空心,外表通体染金。牛屈肢而卧,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牛颈有弧纹,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个体硕大,表现出了西夏时期较高的铸造工艺。

力士志文支座

力士志文支座于1974年在宁复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该支座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是圆雕,白砂石质,近似立方体,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共计15个字。第一布刊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

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首,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属于西夏时期文物。该造像通体鎏金,通高58.5厘米、正面宽46.5厘米、侧面宽25.5厘米,上部为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身着宽袖紧身天衣,胸佩璎珞,翻带绕体,手持如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结跌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垫一火云纹蟠龙戏珠图案的披毡。下部坐骑为一头狮子。

豆荚纹双耳彩陶壶

陶壶在宁夏固原河川出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器,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该器物通高38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2厘米,口沿微侈,直颈,圆肩,鼓腹下收,下腹素面,肩腹分界处两侧各有一个小圆耳。颈部绘两条平行的宽带据齿纹,肩部以锯齿纹和豆英纹为母题,组成四组对称的漩涡纹图案。

粉彩八宝纹酒蛊

酒蛊敞口、深腹、圈足,酒盅底部署“清代光绪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口沿一周回形纹,外壁装饰八吉祥图案,分别为双鱼和盘长、法轮和法螺、白盖和宝伞、宝瓶和莲花,八吉祥纹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深受清代统治者喜爱。

绿玉凿

绿玉凿于1964年在隆德县凤岭上齐家村出土,最少有8000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一个品种,该器物长方形,长4.4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顶部有切割痕迹,一角缺损,一侧平直,另一侧呈圆角,单面刃,刃角圆钝。表面光滑,部分呈墨绿色,周围有黄沁。

平吉堡姚氏墓金饰件

金饰件于姚氏墓地出土的清代文物,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尤其是金冠饰、金耳坠,采用锤揲、镂刻、镶嵌等工艺制成,是这一时期金饰中的精品,该金冠饰长8.4厘米,宽7.7厘米,金耳坠残长约7厘米。

满人四门官花园地图

满人四门官花园地图绘制于乾隆四年(1739)年,系乾隆四年迁筑新城满营驻防城池设计全图,横约54厘米,最宽处58厘米,纵约64厘米,为后人解读新满营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清代的军事建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大明庆靖王圹志

大明庆靖王志于1967年出土于同心韦州镇周新庄村,是研究庆王朱以及明代庆藩王府的重要史料,该圹志边长60厘米,厚15厘米。

嵌螺钿长条柜

嵌螺钿长条柜是民国器物,长条柜表面镶嵌石头,中间有一对开门柜子,两侧各有上下两个抽屉,柜子表面镶嵌螺钿装饰。螺钿是中国传统的装饰技法,即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各种形状,根据画面需要镶嵌在器物表面。清代是螺钿家具的高峰期,螺钿家具受到清朝宫廷的青睐。

学术研究

出版物

2008年,迁入新馆以来,博物馆配合大型展览,出版了《朔色长天——宁夏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集萃》《典藏之韵——宁夏书画名家作品展》《灵武岩画》等图录文集二十余部;出版《博苑秋实》《文博耕耘录》等学术论文集,其中《塞上回韵——宁夏博物馆藏回族文物集萃》、《宁夏博物馆》两部专著,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公室、新闻出版局颁发的第22届书博会全民阅读百种优秀图书奖。2015年,创办《宁夏博物馆馆刊》。馆刊第一辑主要以西夏学为特色内容,包括文博论坛、西夏学与西夏文物、回族学与回族文物、科技保护、陈列与社教、丝绸之路文化、考古发现等。之后还编写了第二辑、第三辑,主要是为了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研究宁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文物遗存以及文博各项事业的进步,彰显宁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其中第三辑分为文博论坛、历史学研究、民族宗教史、文物丛谈、陈列与社教、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七个部分。

科研项目

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博物馆参与国家项目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分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宁夏回族自治区卷)的研究。2018-2022年,还参与了宁夏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与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在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留学生汉字认知理论研究》、宁夏灵武窑瓷器烧制温度及补配材料耐久性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

学术交流

2023年2月21日,宁夏博物馆·文博大讲堂举办“闽瓷双璧 交相辉映——福建省黑·白瓷器展”主题讲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多功能厅开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交流学习,发挥博物馆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2019年11月19日,宁夏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剑瓷龙泉——中国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交流会,使社会公众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龙泉剑瓷文化。

2019年9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联主办、宁夏博物馆协办共同协办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宁夏高质量发展”的交流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宁夏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构筑多学科、高层次、品牌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博物馆社科界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不定期会组织文化活动,比如2023年8月,组织了“弘扬八一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送文化进军营”专题活动,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数字流动展览带进了军营,让武警战士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宁夏厚重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并进行语音讲解。同年6月,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并开设了网络接龙答题赢文创礼品的环节。同年1月,开展了“卯兔迎春——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文化活动,特邀嘉宾现场为观众写春联、写福、剪兔、剪窗花,在笔墨纸剪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创设计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以宁夏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成立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团队,设计了馆徽冰箱贴、疏璃吻冰箱贴、“360画报”屏保、妙音鸟冰箱贴、鎏金铜牛和纸胶带、西夏竹雕软胶U盘、国宝日历双年历、西夏石马书签、罗汉金属书签、妙音金属书签等文创作品。在短视频领域,运用革命文物与历史文物积极参与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宝藏四方云直播计划第三季、宁夏卫视全新节目《故事》、抖音《穿越千年探秘宁博》、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等文化宣讲活动,推送了“柳毅传书铜镜”、“清平乐·六盘山”、《守望长城》、追寻先烈足迹等多个文物短视频,开启了探秘宁夏文化之旅。在线上以宁夏博物馆直播间网站为平台推出“我在宁博等你来”、朔色长天文化之约、云探国宝、革命文物讲述等活动,开启了“云探”新时代。

获得荣誉

1997年6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6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自治区评为国防教育基地。

2007年12月30日,宁夏博物馆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8年10月,宁夏博物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中被评为先进集体。

2010年1月,宁夏博物馆在2009年度文化工作中荣获贡献奖。

2011年2月,宁夏博物馆在文化厅系统人才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2011年12月,宁夏博物馆在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30周年中被评为先进社科基地。

2012年7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同年10月,宁夏博物馆在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2012年12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同年12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3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银川市巾帼文明岗。同年8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2017年8月,宁夏博物馆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