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联共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

更新时间:2023-11-08 14:37

尼古拉斯·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男,曾任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他在政治生涯中担任过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书记等职务。 布哈林一生留下众多理论著作,列宁曾评价他为“苏联共产党中少有的一位理论家”。列宁去世后,布哈林与约瑟夫·斯大林列夫·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苏共主要领导人一起成为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他曾是斯大林在执政初期重要的政治盟友,协助斯大林将托洛茨基开除出党。 1929年,由于与斯大林政见分歧,布哈林被解职和开除出苏联共产党。1938年,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等人进行公开审讯,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死刑。1938年3月,布哈林同阿列克谢·李可夫等人被秘密枪决,年仅49岁。1988年2月4日,布哈林获得平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8年10月9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小学教师。5岁开始读书。

1901年初从小学毕业,进入莫斯科最好的中学学习。在中学阶段参加了一个激进的学生团体,最初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较多,很快就转向马克思主义

1905年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了联系,成为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

1906年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被分配在莫斯科河南岸区任宣传员。秋天和格里哥里·索柯里尼柯夫把社会民主党领导下的青年小组联合成全市性的统一组织,并于翌年在莫斯科召开社会民主党学生组织全国代表大会,采取和布尔什维克党统一的纲领和策略。这一年,他还领导过工人的罢工斗争。同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月革命后被选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后,任《真理报》主编。

1907年,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考入莫斯科国立大学

从政经历

1909年被选为党的莫斯科委员会委员。5月23日当他在莫斯科委员会开会时被捕,经保释出狱。

1910年再次被捕。次年6月被流放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奥捏加。8月30日设法摆脱军警的监视,从流放地逃往德国汉诺威,从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生活。

1912年移居维也纳,除了在俄国侨民中搞党的工作外,还学习欧洲各国的语言,研究奥地利的工人运动,在维也纳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期间写成《食利者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和世界经济》《帝国主义国家理论》等书。

1915年2月出席列宁在伯尔尼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拥护列宁提出的对待帝国主义战争的三条根本原则。7月秘密到瑞典与齐美尔瓦尔得左派建立了联系,可是不久因参加反战活动布哈林被瑞典当局逮捕。在斯德哥尔摩监狱关押了一个半月以后,被驱逐到挪威,后来又从挪威到丹麦。就是在这种到处流亡的情况下,布哈林也没有中断过他的理论研究。

1916年11月初秘密到达美国,参加在纽约出版的俄文报纸《新世界报》的编辑工作,并在美国各城市进行过宣传旅行,争取美国的左派人士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反战立场。布哈林在流离颠沛中坚持进行理论研究,遍读维也纳图书馆和洛桑图书馆收藏的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写出一系列论文著作。在获得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的消息后,布哈林即取道日本回国。

1917年7月举行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准备武装起义的日子里,任莫斯科军事委员会委员,起草莫斯科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各项法令、新闻、公报,等等,参加了莫斯科武装起义的领导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担任《真理报》主编;共产主义国际成立后担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

1918年坚决反对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与德国签订割让大量土地的《布列斯特和约》,坚持要把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战争进行到底。

1919年3月第八次党代表大会后,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理论研究方面,布哈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合写了《共产主义ABC》一书,通俗并较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此书曾先后再版几十次,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920年初完成了《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从理论上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规律,分析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

1921年春,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在列宁的影响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社会现实的教育下,布哈林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开始同列宁及俄共(布)的大多数领导人站在一起,对俄罗斯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这一时期,布哈林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是:不回避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能够抓住现实斗争中提出的新问题进行研究。

布哈林是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还在共产国际建立之前,布哈林受列宁委托参加了筹建工作。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布哈林被指定为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的报告人。大会结束时被指派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执行局领导人之一。在共产主义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共产国际副主席,以后的几次大会都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布哈林不仅积极地参与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同时还帮助了德国法国日本挪威、中国等共产党内一些问题的解决。他还为共产国际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例如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1928年7月)所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就是由布哈林起草的。他对巩固和完善各国共产党这个国际组织做了许多工作,成为列宁在国际活动方面的重要助手。

布哈林在1924年5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后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的五年,布哈林根据列宁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详细地论述了他对苏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列宁死后,列夫·托洛茨基、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和格里哥里·叶夫谢也维奇·季诺维也夫结成左派“取消派”,最初是反对外贸垄断,后来成为当时由约瑟夫·斯大林、布哈林、阿列克谢·李可夫、托姆斯基等人组成的政治联盟的最大敌人。

托洛茨基派不相信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政策,要求立即结束新经济政策。他们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苏联,只能把农村当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内殖民地,把农民当作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主要对象。他们还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中抽调到工业中来,增加农业税收,以加快工业发展速度。实际上是要瓦解刚刚好转的工农经济联盟,结束新经济政策。(实际上以后约瑟夫·斯大林就是这么不折不扣的干的)。

布哈林反对这种错误的做法。认为,如按托洛茨基的主张去做,将会出现灾难性后果。为了驳斥托洛茨基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超工业化计划,布哈林写了《对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批判》、《新经济政策和我们的任务》、《苏维埃经济的新发现或怎样工农联盟》、《到社会主义之路和工农联盟》等一系列著作。布哈林根据俄罗斯的具体情况和列宁的有关论述提出了以下主张:1、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关键是把农村经济搞活,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得到发展;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逐步实行农业合作化,先组织消费合作社,等条件具备后再转到生产合作社。通过这种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发展过程,吸引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他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3、在发展速度上要保证长期的高速度,反对一开始就不顾现有的客观条件与可能,盲目地追求指标,要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衡发展;4、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上;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5、在对待新资产阶级和富农上,布哈林主张少一点行政压制,多一点经济斗争,更多地发展经济周转,使他们的经济通过银行等手段"长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反对只限于使用镇压的斗争手段。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辩论中,布哈林同约瑟夫·斯大林一起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列宁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学说。由于布哈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使他成了当时党内外有声望的领导人之一。

1927年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8年因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持不同看法而受到批判。布哈林坚持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发挥苏联的国际经济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农产品。他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1929年被解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

1930年降职担任计划科研工作规划局局长职务。

1931年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4年任《消息报》主编。

1935-1936年间参加了苏联新宪法的制订工作。他曾是宪法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1936年又被派往法国巴黎购买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档案材料。

1937年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

1938年2月苏联成立了特别军事法庭,对布哈林、阿列克谢·李可夫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联盟阴谋集团”进行公开审讯。苏联总检察长安德烈·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芬妮·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谢尔盖·基洛夫、明仁斯基、马克西姆·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布哈林被迫承认了这些强加于己的罪行。在没有证据、只有被告口供的情况下,法官乌尔利希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被告死刑。

1938年3月同李可夫等人一并被秘密枪决。

1988年恢复名誉。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布哈林共结过三次婚,第一位妻子是他的表姐娜杰日达·卢金娜,第二位妻子是经济学家埃斯菲莉亚·古尔维奇,生有一女。第三位妻子是安娜·拉林娜,生有一子尤里。

健康状况

1938年3月被判处死刑。

个人作品

影响与评价

人物影响

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对布哈林世界经济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布哈林世界经济理论的源头,而布哈林对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这主要体现在他能以"世界经济"和整体的视角来展开对帝国主义的研究;看到了“世界经济”的驱动力;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在继续”的思想,并对其出路作出了科学的阐述,这对解读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布哈林在1925年发表的《无产阶级和文艺政策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耗费和政权蜕化的危险是取得领导权的必要性,无产阶级专政的长期性为取得领导权提供了可能,无产阶级在文化上尚未成熟,这是取得领导权的现实要求。布哈林的文化领导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能力、影响力和潜在力量。他提出了取得文化领导权的方法,一是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同路人”,二是加强无产阶级的自我教育,三是坚持党的一般领导和开展广泛的竞赛。从中得出三点启示:第一,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第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和包容性;第三,加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

布哈林十分重视和关心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也颇有研究,对中国革命做出过许多重要的指导和指示。布哈林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包括思想理论的影响和政策方针的影响。布哈林对于中共六大的召开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在大会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指导中共六大制定基本路线,实现理论创新。他的理论阐述,不仅极大地引导中国共产党内部统一意志,明确方向,完成从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历史转变,开辟革命新道路,而且影响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于中国革命的复杂性,理论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布哈林对中共六大的指导也存在局限性。以布哈林为首的共产国际领导层对中国1927年革命存在教条主义的、机械化的认识,进而围绕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了“三个时期”的错误理论,这对于此时期的中国革命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革命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布哈林下台后,中国革命依然未能迅速摆脱其影响,对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认为革命的高潮很快就会到来,为盲动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人物评价

“布哈林在政治上较成熟,也是被列宁高度赞许过的苏联党内的理论家,是苏俄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局委员。他在列宁时期春风得意,位高权重,被列宁称之为是“党的最可贵和最大的理论家”,他曾长期担任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指导东方的革命,当然包括中国的革命,他在约瑟夫·斯大林时期的前期也算顺风顺水,却在苏俄的高层党内斗争中,游移彷徨在两者之间,最终遭到清洗淘汰,在1937年被开除党籍,罪名是参与暗杀谢尔盖·基洛夫,在1938年被秘密枪决。布哈林在监狱之内的13个月内,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与逼供,但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平静回顾自己的一生,居然写出了大约3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这样的绝笔之作,不是政治上的自我辩解,不是在威压下的摇尾乞怜,不是在约瑟夫·斯大林利诱下的自污名节,而完全是一部深受俄罗斯文学传统影响的,可以与俄罗斯诸多大师的作品比肩而立毫不逊色的纯文学文本。”——(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非洲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名‘一个学马克思主义的小学生’)评

人物事件

世纪冤案

布哈林冤案是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人一手策划、制造的冤案。因此,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以后,为布哈林平反的呼声日益高涨。1956年召开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题为《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他作为布哈林所称的“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勇敢地揭露了约瑟夫·斯大林及其同伙所犯下的大量罪行。安娜·拉林娜经过近20年的流放生活,从劳改营返回莫斯科,她将布哈林给党代表大会的信默写下来,交给了苏共中央。赫鲁晓夫本来准备为布哈林平反,但是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莫里斯·多列士急忙飞到莫斯科,要求赫鲁晓夫不要匆忙给布哈林平反,因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使法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降,减少了一半党员,如果为布哈林平反,法共将面临解体。于是,为布哈林平反一事就被搁置起来。据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回忆,他父亲1964年下台后,对当年没有顶住压力为布哈林平反,感到十分后悔。时间到了1978年,布哈林遇害已经40年了。布哈林的儿子尤里·拉林写信给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恩里科·贝林格,呼吁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为布哈林平反。贝林格将拉林的信转给了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罗素基金会征集了许多科学家、学者的签名,向苏联当局公开呼吁为布哈林平反。当时,布哈林案件的同案人大多数已经获得平反,给布哈林定罪的法律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苏联正处于历史上的“停滞”时期,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米哈伊尔·苏斯洛夫之流是不会为布哈林平反的。1985年3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为了摆脱困境,立即着手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许多历史学家、学者和普通民众要求填补“历史空白点”的呼声日益高涨。安娜·拉林娜和尤里·拉林公开发出呼吁,

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做出决定,宣布以布哈林、阿列克谢·李可夫为首20人的“反党集团”无罪。包括布哈林指使芬妮·卡普兰暗杀列宁在内的所有不实之词被推翻,布哈林冤案终于获得平反。安娜·拉林娜终于等到了“滔天罪恶的乌云”被驱散的那一天,经过50年的岁月,她已经由25岁的少妇变成了75岁的老人。从1988年6月21日起,布哈林的党籍得到恢复,从当年5月10日起,他的苏联科学院院士称号也得到恢复。在布哈林案件平反前后,苏联最高法院先后为1936年8月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总部”案平反,宣布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无罪,为1937年1月“皮达可夫──卡尔·拉狄克反苏平行总部”案平反,宣布苏共中央委员皮达可夫、拉狄克等人无罪,为1937年“反苏托洛茨基军事组织”案平反,宣布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8人无罪,为1949年列宁格勒案件平反,宣布苏德战争期间领导列宁格勒围城战的苏共中央书记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等人无罪。十月革命苏联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列夫·托洛茨基因为在30年代、40年代流亡国外,没有被当时的苏联法院判刑,所以不在苏联最高法院的平反之列。

在为亲爱的丈夫布哈林恢复名誉八年之后,安娜·拉林娜于1996年2月24日在莫斯科与世长辞,享年83岁。她在布哈林受到批判和迫害时,勇敢地嫁给了他,并且忍受屈辱,活了下来,为布哈林恢复名誉奋斗了30多年,深受人们尊敬。

与中国

布哈林与中国革命

布哈林不仅对于欧洲和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于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四后,布哈林在中国流传最广的著作是他与普列澳布拉任斯基合作完成的《共产主义ABC》,可以说,这影响了一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还提到了这一著作对他的影响。1928年当时担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的布哈林对于中共六大政治报告和决议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