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6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是山东农业大学最老的院系之一,其前身是1906年创建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1947年9月正式设立山东农学院森林系。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林学系,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历设林学专业(含林学师范方向)、蚕学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园林专业(含景观设计方向)、花卉专业。50余年来共培养本科学生六千余名,专科学生一千余名,研究生200余名。

学院简介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已经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始建于1906年山东农业大学的林科和蚕科。1947年正式设立山东农学院森林系。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林学系,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3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27人。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65人,教授19人,副教授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4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泰山区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讲座教授2人,兼职(客座)教授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林学、蚕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风景园林5个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林学综合实验基地,17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拥有林学、蚕学、园林、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生态学8个本科专业,涉及农学、工学、艺术学、理学四个学科门类;设有林学、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森林培育二级学科博士点,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林业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林业领域)2个专业学位点;拥有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国家林业局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山东省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木材科学研究所、泰山生态经济林创新工程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平台。

学院着力推进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行业科技专项、国际合作等项目50余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68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项。申请国家专利19项,通过省级审定林木花卉新品种15个。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1篇。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重视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等近10个国家的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2000年以来,有50余人次出国攻读学位、合作研究或访问交流;外籍专家30余人次、国内专家150余人次来院交流访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和兼职教授,聘请了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国家土壤侵蚀重点实验室的教授或博士担任本院讲座或兼职教授;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相关学科达成了长期合作培养意向。

截至2013年,学院共为社会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等各类优秀人才一万一千余人,他们活跃在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企业经营和党政管理岗位上,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科设置

林学系

——历史沿革

林学是百年农大建校之初的三个专业之一。

一个世纪以来,林学系为国家林业高等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特别是近几十年,在以梁玉堂、龙庄如和许慕农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林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林学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以山东省为中心的区域林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科建设

本系设有“森林培育”博士点、同时拥有林学一级硕士点,下设“森林培育”和“林木遗传育种”两个硕士点,有林学和林学师范两个本科专业。现有生态与环境工程实验室,林木栽培生理研究室,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室,拥有压力室、PCR仪、蛋白质检测仪、光合速测仪等先进设备。

——师资队伍

本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7人,硕士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

——科研水平

近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委、林业部、省科委、省教委及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厅(地)级奖38项。在《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JournalofForestEconomic》、《林业科学》、《遗传学报》、《园艺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共计280余篇。出版《种苗学》、《经济林培育学》等专著及教材30余部。——教学水平

本系共承担院(校)内外课程30余门,共获教学成果奖10余项。本科生、研究生、函授生、推广硕士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丰富的理论、实践教学经验。为全省唯一一个具有培养林学专业高等人才的学科。共培养本专科生近万人。校内教学基地40亩,校外固定基地5处。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

——学术交流与合作

近几年来,先后派多名教师去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进行研修或合作研究。1名教师成为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同时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等单位进行了联合科研攻关,并外聘教授5名,联合培养研究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历史沿革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起步于1989年,1990年经山东省教委批准创建了水土保持专业,1991年开始招收水土保持专科,199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招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2000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于2004年开始与森林培育学科合作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

——专业特点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属农学门类中的环境生态类专业,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个环境生态类专业之一,与国家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国土资源保护密切相关。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水保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水利水保、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植物学、测量与遥感技术、工程制图、土壤学、环境科学概论、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学、水土保持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土保持信息技术、流域管理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防治、监测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8人,博士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45岁以下且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75%以上;教授占25%,副教授63%,讲师12%。具有学历高年青化、活力强、潜力大的师资队伍优势。另外从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聘请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学科兼职教授。

——教学水平

本专业共承担院(校)内外课程20余门。本科生、研究生、推广硕士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丰富的理论、实践教学经验。是我国华东地区淮河唯一一个具有培养水土保持专业高等人才的学科。至2005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8人,本科生300余人,专科生180人;历届本科生考研率在55%以上,位居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水平;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

——科研水平

本专业紧密结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开展研究,现承担国家林业部、水利部、省科技厅、中国博士后基金、校博士基金、市科技局及横向研究课题项目20余项。已形成流域治理与信息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流域水文与水资源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10年来,该专业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JournalofForestryResearch》、《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水土保持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山地学报》、《植物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6部。在北方土石山区的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库区水源林和旱地水保林的水文与生态生理特性、旱地水文水资源循环规律与集蓄利用以及安徽萧县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沙地治理等领域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验条件

本专业设有水土保持林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2个实验室和1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所,实验室面积54m2;主要仪器设备有全自动微型气象站、CIRAS-2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植物冠层分析仪、露点水势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渗透仪、数字化仪等。具有平邑县资邱乡、山西王家庄镇退耕还林科研示范点、泰安黄前流域、淄博市淄川区峨庄流域、肥城市潮泉镇、泰安下港镇马蹄峪小流域等实习与科研基地。同时,具有《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乙级资格证书》和《水土保持监测国家乙级资格证书》两个证书的资质条件。

园林系

总论:

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探索新概念园林教学的模式,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更新,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传统教学任务的改革,技术类课程的调整,新兴学科的融入与实践,景观规划设计与理论的强化。

二是教学方法的探讨,包括七个方面的工作--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应用"复合式"活页教材,注重技术知识的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构筑新的评价方法,建立研讨会计划,注重培养的阶段性与整体性之间的贯通。

三是努力抓好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调整工作。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教学研究成果"园林专业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李鹏波、赵兰勇等)于2000年11月获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2001年承担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综合改革的研究"(陈东田、赵兰勇),目前,课题进展顺利。

专业研究方向:

一。园林植物栽培及生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花卉、观赏树木及草坪植物的繁殖及栽培理论与技术,以及抗性生理、花卉采后生理、花期调控等方面。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了多年,其中,"切花植物引种选育及开发技术研究"、"切花种苗脱毒技术研究"除选育出了一批优秀切花品种外,在切花的微体快繁、保护地栽培技术、鲜切花保鲜等方面,将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以取得更加重要的研究成果。预计今后几年,将先后承担省级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获省级成果奖3项。

二。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本研究方向以国际名花及中国传统观赏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观赏性状、适应性、抗逆性等的遗传物质基础、数量遗传规律及种质资源评价,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的利用,通过辐射、加倍、基因工程等方式培育新品种。通过本方向的研究,制定传统名花的育种策略、新方法、新手段,采用传统育种及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具有新的观赏性状、并具有高适应性、高抗逆性的新品种。预计今后几年,将先后承担省级课题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获省级成果奖2项。

三。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现代环境设计方法及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其主要特色是涉及面广、研究内容多、创新能力强,能及时为城市建设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预计今后几年,将先后承担省内横向课题5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市级成果奖5项。

四。现代景观设计及风景旅游区开发规划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景观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学、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规划、旅游度假地及旅游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规划理论、方法、技术及工程设计。主要特色是涉及面广、研究内容多、创新能力强,能及时为城市建设和风景旅游区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预计今后几年,将先后承担国家及山东省省20余项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承担国家及省内课题研究5项,先后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参编教材2部,获山东省级优秀勘察设计成果三等奖5项。

五.CAD工程及现代景观技术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CAD工程及相关现代景观技术,已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取得了欧特克公司的授权和认证,主要特色是应用性强、创新能力强,能及时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指导。预计今后几年,将先后承担山东省10余项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承担省内课题研究2项,先后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参编教材1部。

人才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园林公司、花卉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外语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方法、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的技术;

4.具有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能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

5.了解国内外园林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

6.熟悉我国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建设、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1.学制:学制4年

2.学位:农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生物学、林学、建筑学

2.主要课程:生态学、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设计初步(包括形态构成与表现技法)、环境艺术学、植物造景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理论。

五、学时、学分总体安排

1.课程学时、学分

①课程总学时2700学时,总学分185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150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

②必修课学时、学分:必修课共计1998学时,111学分,占总学分74%。

③选修课学时、学分:选修课共计702学时,39学分,占总学分26%。

2.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共计35学分)

①基础实践(8学分)

(1)军事理论及训练1周,计1学分;

(2)生产或公益劳动1周,计1学分;

(3)体育俱乐部训练课2学分;

(4)读书与社会实践活动(两课)4学分。

②专业实践(12学分)

(1)美术实习2周,计1学分;第二学期。

(2)园林植物分类学实习1周,计1学分;第二学期。

(3)测量学实习1周,计1学分;第三学期。

(4)普通生态学实习0.5周,计0.5学分;第三学期。

(5)园林树木学实习1周,计1学分;第四学期。

(6)花卉学实习1周,计1学分;第六学期。

(7)园林种苗学实习0.5周,计0.5学分;第六学期。

(8)园林综合教学实习6周(含园林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计6学分;第七学期。

③综合实践(15学分)

(1)毕业及生产实习,计10分;

(2)毕业论文(设计),计5分

六、教学进程表(点击查看)

1.园林本科专业必修课教学进程表

2.园林本科专业选修课教学进程表

3.园林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进程表

4.园林本科专业计算机模块课程教学进程表

七、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85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蚕学系

历史沿革

蚕学专业始建于1906年的山东高等农林学堂,是当时仅有的农林蚕三个专业之一,招收本科生至解放前,之后停办。1972年恢复招生,隶属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1979年调整为林学系蚕桑专业,1995年调整为林学院蚕学系。1995年获“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2002年列为山东农业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近百年来,蚕学专业为我国蚕丝业输送了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更以操作能力强、适应性强而著称,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恢复招生以来,本专业共培养博士生7人,硕士生52人,农业推广硕士22人,本科生1200余人,本、专科函授生1000余人,为蚕桑生产部门培养技术人员2000余人,目前是全国同类专业中招收本科生最多的专业点之一。目前在校博士生6人,硕士生26人,本科生180人。

目前,本专业在蚕病发生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家蚕食性生理与人工饲料养蚕实用化、速生丰产省力化蚕桑综合技术研究、生物制药和桑树转基因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成果

“九五”以来省级以上教学成果

1、时间:1991年

成果名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校内三结合实习基地

单位:林学院

获奖者:牟志美

等级:省级二等奖

2、时间:1997年

成果名称: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研究

单位:林学院

获奖者:牟志美

等级:省级二等奖

3、时间:2001年

成果名称:园林专业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单位:林学院

获奖者:李鹏波

等级:省级二等奖

“九五”以来省部以上科研成果

1、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称:刺槐建筑与矿柱材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获奖等级: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0年

2、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称:桑蚕主要传染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3年

3、第一完成人:赵兰勇

成果名称:球根花卉优良品种引进筛选及相关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4年

4、第一完成人:刘训理

成果名称:桑蚕新品种“泰丰×晓晖”的育成与推广应用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4年

5、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称:杨属良种产业化开发

获奖等级: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

时间:2002年

6、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称:青石山造林技术开发试验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1997年

7、牟志美

成果名称:山东省桑蚕真菌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0年

8、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称:家蚕微孢子虫病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2年

9、第一完成人:崔为正

成果名称:家蚕稚蚕人工饲料实用化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1998年

10、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称:高黄酮甙银杏良种选育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2002年

11、第一完成人:刘庆信

成果名称:家蚕抗性遗传育种方法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5年

12、第一完成人:孙明高

成果名称:抗丛枝病泡桐无性系的选育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5年

13、第一完成人:赵兰勇

成果名称:切花植物引种选育及开发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8年

14、第一完成人:孙明高

成果名称:青石山经济林营造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2000年

15、第一完成人:赵兰勇

成果名称:香石竹切花菊种苗脱毒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2001年

16、第一完成人:曹帮华

成果名称:几种经济树种种子后熟生理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获奖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2002年

17、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称:银杏良种快繁殖技术的研究

获奖等级: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时间:1996年

硕博士点

森林培育博士点

森林培育博士点于2003年申报成功,于2004年开始招生。

研究方向:

1.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本方向长期以来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发育生物学、生态生理学特性的关系,开展了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群体结构和混交林种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集约栽培条件下工业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开展了困难造林地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揭示了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和人工重建机理。本方向是林学学科传统的研究领域。下设2个领域(1)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2)困难造林地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

2.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本方向形成了以林木良种选育、快速繁殖、技术推广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科研模式。运用树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收集了国内外杨属、银杏、刺槐等树种种质资源350余份,建立了固定的种质资源基因库;经过区域化试验,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了主要树种种子后熟生理和苗木活力。

3.经济林栽培理论与技术方向:以华北地区主要经济树种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林丰产、优质、高效栽培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了主要经济树种的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性,揭示了集约栽培条件下经济林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增长进程和质量形成机制,掌握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林地环境调控、土壤培肥、节水灌溉和树体管理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华北农区林业发展和经济林开发技术模式。

导师队伍:

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王华田张光灿教授。

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邢世岩、孙明高教授。

经济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方向牟志美陈学森侯立群教授。

森林培育硕士点

森林培育硕士点于1981年开始招生,目前(至2002年)共培养硕士50人。

研究方向:

1.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本方向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发育生物学、生态生理学特性的关系,开展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群体结构和混交林种间关系的研究,开展困难造林地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揭示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和人工重建机理。本方向是林学学科传统的研究领域。下设2个方向(1)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2)困难造林地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

2.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本方向以林木良种选育、快速繁殖、技术推广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科研模式。运用树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收集了国内外树种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经过区域化试验,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主要树种种子后熟生理和苗木活力。

3.经济林栽培理论与技术方向:以华北地区主要经济树种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林丰产、优质、高效栽培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主要经济树种的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性,揭示集约栽培条件下经济林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增长进程和质量形成机制,掌握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林地环境调控、土壤培肥、节水灌溉和树体管理技术。

导师队伍:

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王华田林全业教授。

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邢世岩、孙明高教授、曹帮华副教授。

经济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方向陈学森侯立群教授、李键副教授。

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

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于2003年申报成功,于2004年开始招生。

研究方向:

1.经济林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与利用方向:本研究方向将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资源评价与遗传育种相结合、常规有性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研究相结合选育新品种。

2.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以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以创建丰产、优质、多抗木本植物新种质为目标,运用植物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因工程技术,对木本植物目标基因进行了定位、分离、克隆和转化。

导师队伍:

经济林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邢世岩陈学森、冯殿齐。

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张克强、丰震

林木良种选育孙明高、王长宪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点

山东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硕士点,挂靠在林学院蚕学系,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1997年正式招生,已招生7届,共34人,另外招收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生16人,已毕业研究生4届,11人,其中有7人考取了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博士研究生。

导师队伍:本学科点现有正式导师8人,其中博导2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5人。他们是:牟志美教授(博导)、崔为正教授(博导)、刘训理教授(博导)、刘庆信教授(博导)、王洪利副教授、李卫国副教授、王彦文副教授、邹风竹副教授、周垂钦研究员。另外,从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等单位聘请客座教授和兼职导师1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研究方向:蚕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家蚕生理生化与饲养技术、家蚕病理与蚕病防治、蚕桑生物技术、丝茧学与蚕丝化学、生物资源工程。

学位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高级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级蚕桑学、动物生化实验技术。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点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创建于1990年,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两届)15人。本学科现有山东农业大学水土综合治理研究所、生态环境工程实验室。

研究方向:

流域管理与信息技术:本方向密切结合中国目前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北方土石山区为重点,以山东省石质山地为核心,以3S技术为基础,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经济开发理论与技术研究。

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目前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研究北方石质山区、山东省黄河故道风沙区以及工矿区废弃地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沙地治理与经济开发: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目前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以山东省的沿海风沙化土地与内陆风沙化土地为主体,研究各种类型沙地的综合治理与经济开发理论与技术。

导师队伍:

本学科现有导师组成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人。分别是:

张光灿杨吉华张良成马树升刘福胜

李传荣刘霞倪深海张庆华李天科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

山东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挂靠在林学院,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正式招生。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栽培生理;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造景应用。

导师队伍:

本学科点现有导师8人,其中博导2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3人。他们是:

赵兰勇教授(博导)、张志国教授(博导)、臧德奎教授、丰震副教授、樊金会副教授、邢黎峰副教授、陈东田副教授、于东明副教授。

科学研究:

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

学位课程:

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高级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品种分类学、园林植物造景与应用。

出现骗子:

09级园林专业王勇,网上诈骗钱财,尚未解决。

参考资料

林学院概况.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2013-09-08

专业概况.山东农业大学.2013-09-08

蚕学学科建设概况.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2013-09-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