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公庙 :岩公庙

更新时间:2024-09-20 14:18

岩公庙有两处,都在广东省境内,一处在惠城区沥林镇,一处在海丰县;都是香火鼎盛之所。

简介

惠州位于惠城区沥林镇企岭村的岩公山海拔虽不高,但山上的岩公庙因其古老传说,吸引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来祈福,香火鼎盛。海丰岩公祠位于广东海丰丽江浦,因纪念宋末遗忠吸引古往今来无数凭吊者流连忘返,同样是香火鼎盛。

惠州岩公庙

关于岩公庙的来历,看庙的村民徐新喜告诉记者这么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岩公山下有块田地。某日,一位农民在田里劳作时,见到有根竹子横在地里。于是,他把竹子搬到田边。第二日,农民又来到田里劳作,发现那根竹子又出现在田中间,他再次把竹子搬到田边。第3日,农民见到竹子还在田里,便认为有人在戏弄他。一气之下,他抡起锄头砍向竹子。没想到,竹子劈开后,从里面跳出一只小猴子。这位农民赶紧跑回村子叫人,不少村民听说此事后,都跑到田里来,可是猴子却不见踪影。大家纷纷议论“这只猴子说不定是个神仙”,于是赶紧烧香祈福。正在此时,岩公山的半山腰上冒出一股青烟,村民估摸着是猴子想在岩公山上“安家”,于是在半山腰的岩石下修建了一座极小“猴王庙”,以纪念这只从竹筒里出生的猴子。

到了清代,一位名叫袁南熙(陈江东楼村人,家乡离岩公山不远)的举人来到此庙,见周边全是岩石,于是将其更名为“岩公庙”。就这样,“岩公庙”这个名字从清代流传至今。

海丰岩公庙

简介

海丰岩公祠,又叫岩公庙。位于海丰县丽江浦。即今联安“三江妈”至长沙海口一带。

有关传说如下:

南宋德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以谢道清为首的部分君臣在临安区(今杭州市)向元军奉表归附,幼主赵(号恭宗,德祐年号)被掳至元都。五月,大臣江万载(本赵昀礼部尚书,爱国名相江万里胞弟,宋理宗开庆元年\u003c1259\u003e因不满贾似道等弄权误国,愤而辞官;赵禥咸淳九年\u003c1273\u003e,南宋军事重镇襄阳市失陷,其兄南宋丞相枢密使江万里也辞官归里,凿止水池以明以身报国之志,江万载则号召三古家族成年子孙毁家难,筹组义军以抗蒙元,咸淳十年\u003c1274\u003e九月份起,帅义军从鄂州起,转战千里,对蒙元进行节节抵抗;谢道清闻讯,连下几道诏令,诏令江万载官复礼部尚书兼殿前禁军都指挥使之职,并加封江氏三古家族在义军的子孙任各级武阶官职,带义军与张世杰军一道入卫临安区。令江万载摄行军中事,代宋恭帝行使军委主席的权力。德祐元年八月份焦山之战失败后,在谢道清的要求下,率江氏三古家族子孙隐蔽身份,秘密保护益、广二王筹备重建宋朝的工作。)、陆秀夫张世杰福州市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号端宗,景炎年号),南宋得以再延续三年的亡国尾声。赵昰即位不久,元兵入闽,宋师溃逃,其间经海丰县停留三余月,留下一些遗址及传说。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攻陷福建建宁府,江万载等保护宋端宗与群臣从福州登舟西出泉州市,既走厦门市潮州市。十二月,经饶平县南澳岛整训,其后元兵追至,又走惠来县入海丰甲子港,流亡于碣石湾江万载根据谢道清要为赵宋寻求长期、安全、稳固根据地,积蓄力量,中兴赵宋的嘱咐,与陆秀夫等选择三江通达、水陆便捷的丽江浦作为抗元大本营。宋君臣在海丰留下的遗址及传说有“宋溪”、“宋溪头村”、“宋王山”、“宋师岭”、“圣井古迹”、“御宴潭”、“壮帝居”、“宋存庵”、“岩公祠”等。

其中,“壮帝居”三字据说最初就是由神秘的一直在幕后主持领导二十万南宋军民抗元的江万载及其次子江钲所刻。

赵昰驻丽江浦当时,亲王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孛儿只斤·那木罕,元主急调南方诸将改图北方,南宋各路义军乘隙反扑,略得失地。但好景不长,元朝内乱不久平息,元军又大举南伐。是年四月初,宋师留下少量兵力据守丽江浦,主力乘船南撤。相传北洋水师出发不久气象异常,风浪骤猛,船队暂泊后门南山岭海边,诸君臣登岸在岩石下搭篷避风,当晚发生地震,山摇地动,蛙声与咀蚓嘈耳不堪,端宗命侍从剪纸戏作枷象,其声遂止(言虽无稽,而此处蛙与蛆蚓头上俱带白,且不作声,亦是一怪事。——见同治版《海丰县志·古迹》)。蛙声与咀蚓嘈耳之声虽止,但地震却仍然不止,陆秀夫赵昰下旨在岩壁上迅速刻字镇压,但南宋二十万军民中,文臣武将虽然不少,但却谁都没有在岩壁上迅即刻字成型的本领。唯杨太后江万载谢道清交以重托的大臣,必有非常本事,所以分咐由江万载完成刻字任务,江万载迅即运剑刻下“壮帝”二字,因年纪大气力不济,急忙举目向其次子江钲示意,江钲心领神会,运剑直指石壁,第三字“居”字一挥而就;“壮帝居”三字一出,地震顿时平息,君臣才能安寝。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官员莆见川雍澜(雍为岭东兵备守道事,莆见川疑为其号)巡经此处时听说此事,遂在岩壁上题刻“壮帝居”三个大字,字径0.9×1米,字体苍劲雄浑。海丰县明崇祯已卯科举人黄德(今陆丰大安人,历清康熙山东邱县知县)过此有诗云:“王气中原尽,炎荒一旅单。泥封非谷险,栈绝岂川。空屿南山石,莫东海澜。骑尘千里暮,何处望临安。”清康熙七年(公元1762年),后门埠绅衿以“壮帝居”巨岩石刻为中心修建了一座两进三间的“宋存庵”,寓意“江山永在,宋室长存”,今存残瓦颓垣,周边布满凭吊者的石刻诗词。

在宋存庵下方惠潮古道边,今移建有一座小型的“岩公祠”和《宋陆丞相碑》等石刻文物。相传宋末有一遗臣追寻赵昰到后门埠,闻少帝沉海,顿觉报国无门在此跳海殉节,时人不知名姓以“岩公”为其立祠,祠内并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祀像。清嘉庆廿三年(公元1818年),后门生曾日锦(爱新觉罗·旻宁壬午科考中举人)倡捐重修,后遭台风毁坏,神像移寄埠内;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贡生林光拔(授揭阳市训导,历普宁市翁源县两县教谕)在原址重建祠庙,并上建文昌阁奉文昌帝,近代又;逮抗日战争时期,为唤起民族抗日救亡热情,港内外民众集资十余万元,在旧址建八角形的“岩公亭”,“文革”时代遭毁;八十年代初另建祠于岩公山脚;九十年代初因深圳—汕头高速公路建设,由后门群众福利理事会择址迁建于宋存庵下方,真有如:“节比南山区精神不死,名垂巨石风雨难磨”。

岩公庙和江钲的关系

附:江氏宗谱(三古十二斋世系)第111代钲公条:钲公,讳钲,字国岩,号道斋(有谱写遁斋),随父万载公起义兵,饶州役箭伤贼将刘整,临危被谢太后授征郎将,协父万载公管领殿前禁军,扶益、广二王走婺州、温州,时元兵势急,复与父万载公、陆秀夫张世杰等诸公扶二王登舟走海至福州,始得扶益王登帝位,时文天祥公为丞相,恤万里公“三古”家势危,乃请帝及太后诏准江氏子弟去军,准以择地而隐,独钲公不从所准,坚留军中,自此每有元兵近行在,皆由钲公帅众军儿郎出挡,凡几十次,帝居乃安。景炎三年(1278)三月,扶帝走至井洲澳,遇元将刘深阻之,被钲公击走之,公父万载公扶帝登舟中,忽遇狂风将帝卷海中,万载公亦奋跃入海,将帝托海上,得钲公拉扯而回,复欲拉扯其父万载公,则已没入狂风巨浪中,了无踪迹。未几,帝亦因之惊悚而,众大臣因之议欲散,独陆公主扶广王继位,钲公亦从陆公争之,乃得立赵昺,仍得杨太后临朝听断大事,以陆秀夫丞相张世杰加太傅,钲公替父位掌殿前司,充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改元“祥兴”。是年六月,公与张太傅扶帝走崖山,军马疲怠,见其势颇可屯兵,乃移帝后之驾驻之。公欲自兵填海口要冲,而以太傅兵填内海,使苏刘义领兵守山险出入之口,以为倚角呼应之势,太傅以军民之心疲惫,不宜分散阻之;而太傅以铁索锁船,钲公亦甚不以为然,以焦山事警之,太傅甚不悦,谏太后诏调公回闽治“武肃”公后事,兼募兵晌,而以苏刘义暂领钲公之职。公回闽治“武肃”公之冢毕,召族人子弟并地方豪杰,再趋山欲诣帝后驾,至海丰丽江浦前帝昰驻之地,则厓海之事已毕七日,公闻末帝亦随陆丞相坠海薨,遂哭祀三日,急赴海涛浪而没,族子侄及从人沿海呼唤搜寻十日不获,乃以公兵甲归葬闽汤板里。时元兵势凶,对外唯以“武肃”公,钲公又他往称之。

由这推断,则岩公庙所祀之“岩公”,实际上就是江氏宗谱所记载的111世祖钲公。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