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江 :中国古代神话怪兽

更新时间:2023-11-22 14:53

帝江又称帝鸿、混沌、浑沌等,是《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描写的远古神兽。 在《山海经》中其形象像黄色口袋,周身火红色,长着四只翅膀和六条腿,浑浑沌沌看不清头脸,却能歌善舞。帝江也称帝鸿,关于帝鸿的身份,一说是炎帝,二说是黄帝,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蚩尤。 先秦《山海经·西次三经》是较早记载帝江形象的文献,汉代《神异经》,春秋左传》等也有关于帝江形象的记载。 “盘古开天辟地” 的中国神话不仅与帝江有关,还与天地形成的起源传说息息相关。

帝江的神话故事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文学创作空间,激起了后世人们对宇宙起源的探索与思考。庄子受其启发,创作了帝江与倏、忽的故事:南海的帝王倏与北海的帝王忽常常受到浑沌的恩惠,于是倏与忽商量要报答浑沌,想为他凿出七窍,好让他能像其他人一样享受美好事物。他们每天为浑沌凿一窍, 凿到第七天,七窍凿完,混沌就死了。 同时这则故事对人们交友方面起启示作用,提醒人们学会识人,谨慎交友。“混沌”一词在后世常常用来追溯远古,其含义指向“无秩序、远古、无分别”等基本特征。它与“昆仑山脉”古音相同,包含黑暗、圆形、封闭等意义。

1996年,南河滨遗址被发掘,在其泽文化遗址和良渚遗址中分别发现两件六足陶龟和鸟人神徽图案,被认为与《山海经》中帝江形象相符,是人们对史前神话重新认识的新契机。

帝江的身影也出现在现代文艺、影视、游戏等各个领域。如美术展览作品《帝江颂歌》、龚琳娜歌曲《帝江混沌》、手游《山海经异兽录》等。《捉妖记》中的“胡巴”,《尚气》中的“神兽帝江”,《大鱼海棠》中的帝江等,其原型都来源于中国古代《山海经》里的帝江。受帝江神话影响,“混沌不分”这一成语也被衍生出来。

基本概况

形象特征

在《山海经·西山经》中帝江的模样像黄色的口袋,周身呈火红色,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看不清头脸,却懂得唱歌和跳舞。 《酉阳杂俎》中也描绘帝江像一个不知为何物的黄囊,但又像火焰一样红彤彤,既然浑浑敦敦没有面目五官,却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 《山海经》中关于帝江的这一形象,还被解释为一只展开翅膀的火红色的花蜜鸟科。 据《文选·西都赋》注引《山海经》记载,天山上有一只神鸟,颜色火红,能辨别歌舞也能发出美妙歌声,它就是帝江。

能力

帝江的特点是没有面目五官,却能歌善舞,能发出美妙歌声。有人认为帝江精通歌舞,当是原始先民的“歌舞之神”。也有人认为,《杂曲歌辞·苏摩遮》的诗句“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急鼓送寒来” 中,人们跳的舞蹈就是“混沌舞”,与帝江跳的舞蹈一样。

原始起源

原始记载

据先秦《山海经》记载,由騩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山,天山上有很多金矿玉石、石青和雄黄石。英水就发源于这座山,出山后便向西南流入山谷。天山上有一位神,远看其身形似黄色的皮囊,近看皮肤红如火,长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面目模糊不清,他精通歌舞音乐,实际上他就是帝江。

汉代《神异经》描述帝江的形象为:它外形像犬类,身上有毛,有四条腿,脚掌像熊但是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有两只耳朵却听不见。有的人了解它的习性,说它有肚子却没有五脏,有肠子却不排泄,吃东西直接吞咽。它遇到有高尚德行的人就冲撞过去抵触他,而遇到凶残无德之人则依附于人。 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道,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掩蔽仁义,包庇残贼,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 晋代郭璞也在《山海经图赞·帝江》提到,正因为帝江七窍不全,则精神广通完满,心境空灵透彻。

太阳说

有人认为帝江形象并非来源于某种动物,而是抽象的太阳,从“黄色口袋” “周身火红色”等描述来看,帝江的形象确实与太阳相符。又因为帝江有六条腿和四只翅膀,正是古代太阳神鸟的形象化。动物像人一样有五官,故可以拟人化或作人面,但太阳不是动物,故最早的时候以自然神的面目出现,不画五官。《先秦历史地理专号》中写道:“帝江是一位六足四翼,无面目,像浑敦的神,居住在太阳出来的汤谷中。而《天问》中有一句诗描写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夜晚到蒙汜栖息,因此帝江就是太阳的象征。”

江水之神说

据考证,帝江是“江水之神”,可能和商代的河、社、岳一样都属于自然神。 据《先秦历史地理专号》记载,上古的老童神居住在山,騩山显然与鬼方氏有关,而鬼方氏女子嫁与生活在江水畔的祝融为妻,騩山与帝江生活的天山相近,因此帝江和祝融有密切关系;况且帝江居住的地方正与祝融先代生活地方相邻,故帝江的“江” 指江水这一说法是有迹可循的。

相关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说

传说在天地未开辟之前,有一物叫做帝江(帝鸿),它没有七窍,样子如同一个“鸡蛋”,内部是一片混沌,充满漆黑,没有天地、日月星辰与生物的存在。它的两个好友倏和忽分别是南帝和北帝,倏和忽常到帝江那里聚会,帝江待他们殷勤周到。为报答帝江的恩惠,倏和忽决定为帝江凿出七窍,因为每个人都有七窍用来听、看、闻、吃等,而帝江却没有机会享受这些。于是他们便花了七天时间为帝江凿出了七窍,但帝江也因此一命呜呼。

帝江死后,它的体内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盘古。盘古在饺子中沉睡了约一万八千年,醒来后发现四周一片漆黑,想舒展筋骨却发现被这个“鸡蛋”紧紧包围,他感到燥热与呼吸困难,也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定捅破这个大“鸡蛋”。他胳膊一伸,腿脚一蹬,“鸡蛋”就被撑破了。然而此时四面八方仍然漆黑一片,混沌不分,盘古勃然大怒,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化为神斧,抡起神斧用力向四周劈去。他听到一声巨响,随后一股清新的气体上升成为天空,浑浊的气体下沉成为大地。从此混沌的世界分为了天和地,不再充满漆黑。

文化内涵

神话寓意与启示

在《庄子·应帝王》记载的盘古与帝江的神话传说里,帝江是被朋友倏和忽凿出七窍而死。浑沌本来就是未分的混沌状态,没有分割的整体,可是,一旦凿破七窍,就脱离了浑沌之心,最后七窍流血而死。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混沌死于自己的朋友之手,是因为倏与忽的愚昧,以为自己是在报恩,没想到反而害了帝江。而帝江结交这样的朋友也是自己的悲哀,因为它不能辨别哪些朋友可以结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结交不适合的朋友有时并不是件好事,这则故事对后世人们交友具有警醒和启示作用。

文学象征

帝江即混沌,混沌这个词在后世常常用来追溯创世之初的象征,其含义多重,但都指向“无秩序、远古、无分别”等基本特征。吴泽顺认为:混沦一名,语源于混沌、浑沦、混沦、昆仑山脉等,是混沌的转语形式。混沦与昆仑古音同,含有黑暗、圆形、封闭、坟墓等意义,与魔鬼、幽都、地狱等相关联。《列子·天瑞篇》也把混沌阐述为“原气”,将气已经具有物质的性质而没有进一步分化的状态称为浑沦,认为浑沦是无法看见、听见和触摸的。也有人认为,帝江没有完整的七窍,是一只快乐的神兽,是“没头没脑、快乐、无忧无虑”的象征。

后世影响

宇宙起源的探索

先秦人的观点认为,宇宙的原始状态是混沌的元气,后分化为阳气与阴气,阳气上升形成天,阴气下成形成地。盘古开天地的神话阐述了当时的“分离说”宇宙形成论,“分离说”认为宇宙的形成就像细胞分裂一样,由“一”分裂成“二”,“二”即阴与阳,然后阴阳二元素继续分裂形成世间万物。盘古开天地神话表达的宇宙形成观,并不像西方神话中那样通过赋予神灵人格来完成,而是抽象成阴阳两气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中原地区的特色宇宙形成观念。

帝江与盘古中国神话激起了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探索。屈原曾在其诗篇《天问》节选中表达了对宇宙如何构成、天地如何开辟以及谁是开辟者等疑问:

遐想与创作空间

帝江的神话故事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山海经》中对帝江的奇特描写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想像空间。庄子大量借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根据帝江的故事创造了倏、忽的形象及其为帝江凿出七窍的故事。 《庄子》一书以奇幻和丰富的想像著称,在《逍遥游》一篇中,他描绘了一种叫做鲲的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而在现实生活中,鲲只是刚孵化出的小鱼。庄子这种出人意表的想像与表现手法,很可能受到《山海经》描绘方式的影响,其作品也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而在现代,帝江的形象也给各种文艺作品留下许多的创作空间。在漫威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中,角色莫里斯(Morris)的原型是《山海经》中的帝江,浑身毛茸茸,有四只翅膀六条腿,不仅性格讨喜智商也高,被夸赞是电影里“最可爱的存在”。

《捉妖记》中的胡巴形象设计灵感也来自于帝江,胡巴有六足,能歌善舞,与帝江特征相对符合。《大鱼海棠》中也出现过一群长着翅膀,圆滚滚的小家伙,那就是帝江。

文物遗迹

南河浜遗址位于嘉兴市东11公里处,1996年因修建沪杭高速公路而被发现,当年4月至11月展开考古发掘,共发掘泽文化墓葬92座、良渚文化墓葬4座,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据测定,崧泽文化的起止年代是距今约6000年至5100年,持续时间约900年;良渚文化大约是距今5000年至4800年之间。

崧泽文化遗址

在崧泽文化墓葬M27,长方形竖穴坑墓中,发现有陶龟2件,这两件陶龟造型逼真,每件陶龟都塑造为六足的形象,这在现实中是没有原型的。《山海经》中讲述帝江的形象,是以“六足四翼”为外形特点,这很可能是神幻想象的产物,如今居然能够在约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中找到半个原型,即六足陶龟。这个发现让我们从该书中一些自古无解的怪异和神幻内容中,获得对史前大传统再认识的新契机。

良渚文化遗址

于1986年发掘的浙江余杭反山大墓群,属于良渚文化中期早段,其年代是距今5000年至4800年之间。其中的顶级墓为M12,出土了体积巨大的“玉琮王”(重达6公斤多)和精雕细刻的“玉王”。其级别之高,艺术水准之精细华美,古今皆无出其右者。在玉踪王和玉钺王上都看到了雕刻精致的神徽,之所以称为“神徽”,是因为对于良渚时代的先民社会而言,这种神徽的地位和功能,可能大致相当于西方基督教信仰者的上帝。

良渚神徽是一种多元合体的形象,尽管复杂微妙,但神徽中的人面和鸟羽冠、鸟爪,都一目了然。其与山海经中描述吻合较多,《山海经》叙事特色:“其神人面鸟身,其神人面虎身”,以及 “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 “有鸟焉,其状如骋而人面,雌身犬尾”,等等。

相关争议

“江”字的读音

关于帝江中“江”字的读音尚有争议,《山海经》中标注 “江” 字读音为hong(鸿),但将它读作帝江(jiang)和帝江(hong)的情况都有。艺术家卢雪解释道:在《山海经》原著中是念帝江(hong)的,但由于帝江又称帝鸿,帝鸿的“鸿”字左侧为江字,右侧为鸟字,鸟是有翅膀会飞的,鸟飞走了自然就只剩下江,就读为帝江(jiang)了。

“帝鸿”称谓的归属

在《山海经》描写帝江形象的原文中,毕沅于其下注释:江读如鸿。故而帝江又称帝鸿氏。一说帝鸿氏即炎帝神农氏,他发明了医药学,并用歌舞形式为百姓驱邪治病,因而工人称帝鸿氏为“巫”,即工人的神,而称其传者为“巫医”,治病驱邪之法为“巫术”。

另一说帝鸿为黄帝,这一说法被更多人认同。有人认为帝鸿就是作为中央之帝的黄帝,而帝江就是帝鸿,故帝江与黄帝是同一人。《世本八种》中记载:黄帝又曰帝鸿氏。 《帝王世纪》也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其中提到黄帝建都于有熊,居于干言岗,因此号轩辕姓,同时又称帝鸿氏、归藏氏,或帝轩。帝鸿很多时候被作为黄帝的别名,“帝鸿”象征着鸿雁中的领头者,因此将作为天下共主,引领人类前进的黄帝称为“帝鸿”是说得通的。

也有学者认为“帝鸿”之名原是属于蚩尤的,但是由于黄帝打败了蚩尤,于是这个天下共主的称谓“帝鸿”也就归黄帝所有。

相关作品

文化作品

成语“混沌不分”

帝江的中国神话衍生出“混沌不分”这一成语,混沌亦作“浑沌”,即《庄子》中的中央帝帝江。混沌不分的解释是:原指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于表示愚昧无知。 此成语出自《庄子·应帝王》,原文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浑沌)独无有,尝试凿之。”

音乐作品

影视作品

美术作品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明珠美术馆和新华文创·光的空间联合主办的“邂逅山海” 《山海经》科艺融合展,于2022年26日在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开幕,其中包括《帝江颂歌》展示作品。

游戏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