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境内高等职业院校

更新时间:2023-05-06 19:54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英文: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所高职院校,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共建,也是四川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四川省高等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校。

学校发轫于1937年由四川省主席刘湘请托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代办的省立成都高级农科职业学校,前身为1958年组建的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1983年,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招生分配制度一系列改革,开创了农业中专人才直接通向农村之路,为中原地区的教育“两包改两自”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2002年4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年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成都畜牧兽医学校和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整体并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同年,省四川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三校合并。2019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有两个校区,校园面积447亩,并建有两个面积1000余亩的校外实践园区;下设10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43个,与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联合举办4个职教本科专业;有教职工677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50人,取得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称的218人,在校生13000余人。

2023年,上海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首次发布,学校在全国排名第149位,农林类高职院校排名第14位。2024年1月16日,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校友会2024中国高职院校分级与分层排名,学校获评5星级,在校友会2024中国一流高职院校Ⅲ类排名全国第26名,被列为中国一流高职院校。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其血脉农情却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缘起川大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8月7日刘湘到南京出席了国防会议,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慷慨陈词近两小时:“抗战,四川省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同月,刘湘签署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函,请托四川大学农学院代办省立成都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以应本省农村建设的需要。同年11月,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受省教育厅委托,由杨开渠教授兼任校长,时间一年。

筹备之初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代办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址设在四川大学校园内,比邻望江楼。当年即招生开办,设有森林科、园艺科、畜牧科、农作科等四个专业,十多个班,约五百学生。

1938年,四川省政府正式批文成立省立成都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是农学院学生实习和毕业后就业的基地之一。学校教师多为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兼课,汇集了川大农学院园艺系主任李超然、李世英、贾足三等教授。学校也很提倡文娱活动,二胡京胡提琴、箫笛、板胡手风琴和其他各类乐器,同学间各随所好,课余练习。各班均各自组织各类小型音乐会、京剧演唱会。

分离独立

抗战期间,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归国华侨的流亡大学生分配到国立四川大学寄读的日益增多,高农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农学院已不能承受。1940年,高农从川大农学院分离,迁成都东郊狮子山下草店子附近,除校舍外,有三十余亩实习基地。1945年抗战胜利。1947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此后,农村经济破产,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下降。

院校调整

1949年年底,川西接管了学校。1950年6月,中央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教育会议,对所接管的中等技术学校确定“以调整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据此,川西行署对学校进行了初步整顿,调配了一批共产党员、技术骨干充实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

1954年,全国院校调整,学校原有林科调整到灌县林校(现四川农业大学林业学校),畜牧科调整到荣昌区畜牧兽医学学校(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从江油市内江市、荣昌、遂宁市绵阳市眉山市等农校调来12个班及部分教职员工,省立成都高农改为四川省立成都农业学校,调整后的高农校又简称为省农校,迁校于倒石桥(糍粑店附近,与农科院隔沙河相对。),原草店子旧校址仍为实习场地。在原有农作科、园艺科的基础上,添设了果蔬科、植保科、农学科等,班级增至二十一个班,仍为三个年级,在校学生增加到一千一百余人。

1958年体制下放,撤销省级农业学校,原省农校师生分别并入省农业干部学校、温江区农校、绵阳地区农校和成都市农业学校。

三校源流

原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

1958年,“成都会议”后,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四川省农业厅决定将四川省成都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的果树栽培、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三个专业、学生459人、教师30余人,郫都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作物栽培专业与温江专区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立温江专区农业学校,行政隶属温江地委农工部,后隶属温江专区农业局,业务上受省农牧厅领导。于当年秋季开学,校址在温江区西北的和盛乡,有教学楼、办公楼,另有教学实习基地33亩。

1961年,为贯彻中央调整工作会议精神,温江地委决定温江农校停办。停办期间,温江地委决定成立四川省农村人民公社干部学校温江分校,为农村人民公社培养管理干部。后来国民经济好转,温江行署决定于两年后温江农校复办并于1965年将学校迁入温江区外西的西禅寺(即今校址)。经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充实师资设备,扩大了教学科研范围,建立了兽医学门诊部。此时,温江区农场和鱼场划归学校管理,学校将一部分学生迁到县农场,实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同时助帮三圣花乡建立农业科研小组,文化站和农民夜校。1966年春季,恢复招收半农半读、社来社去学生。为了解决半农半读、勤工俭学的劳动基地,温江地区农业学校与温江地区农科所合并办学,保留农科所机构,由学校承担整个教学和生产任务。

1969年12月,学校被撤销,教职工全部进入温江地区“五七干校”,以后大部分教职工调离学校。学校校舍被占用,被迫宣布停办解散。5年后,温江地委决定恢复温江农校,更名为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次年,正式恢复温江农校建制,此时学校仅剩教职工三十人,校舍凋敝,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损失尽,学校开始了二次创业。“文革”结束后,在省地两级政府人力和物力的重点扶持下,学校恢复发展十分迅速。1977年8月29日,教育部决定恢复中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1978年停止“社来社去”招生制度。国务院通知“任何单位占用学校的土地、房屋、家具、设备、车辆等,无条件地归还给学校”之后,中央军委、教育部、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多次签发文件,进行督促,经学校多方奔走,成都市相继收回了温江区农业学校和成都市农业学校。1980年,学校被国家教委授予“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称号。

1983年,温江地区农业学校在全国首先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其方法是以县定班,县校共管,招生列入国家计划,毕业后由县安排学生。经双方调查协商,首先与彭县县级政府签订合同,在彭县招收青年农民40人入学,学制三年,入学时交少量学费(人民币300元)。学生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回原籍创业,带动广大农民致富。1983年4月,农牧渔业部在温江区农校召开教育工作会,研究全国中等农校的改革问题。

学校在全国率先进行招生分配制度一系列改革,开创了农业中等专业学校人才直接通向农村之路,为我国的教育“两包改两自”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全国农业中专中率先在“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院的改革得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教育部、农业部的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经验在全国农业中专中迅速推广。次年,农牧渔业部在学校召开了“全国中等农校教育改革现场会”,向全国农业中专介绍和推广学校的改革经验,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均对学校的改革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

1991年8月,学校被农牧渔业部确认为“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等二级学校”。两年后,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为“省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998年,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学校再次获得了“国家级重点中专”称号。

原成都畜牧兽医学校

1956年秋,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增建四川省成都农业会计学校,开设农业会计核算和农业统计核算两个专业,当年招收12个班的学生。1957年由于增设农业经济专业,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农业经济学校。1958年下放给成都市,更名为成都市农业学校。同年秋原四川省成都农业学校撤消,将部分师生并入学校,当年扩建校办农场250余亩,办有农场、畜牧场、果园、机械厂、果蔬加工厂、酒厂、砖厂等。开设专业有农业会计核算、农业统计核算、工业会计核算、作物栽培、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园艺和农业机械化等八个专业。在校学生最多达1100余人,教职工250人,勤工俭学成绩显著,被誉为一所勤俭成风的学校,堪称成都市农业学校的鼎盛时期。

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学校奉命撤消,留有部分教职工改办为成都市大观堰中学,1964年秋撤销成都市大观堰中学,恢复成都农校,并更名为成都市农业职业学校,开设农电、排灌、农经、农作等专业,有11个班400多名学生。1969年秋,更名为成都市工农兵中学。1974年秋,恢复成都市农业学校。1988年秋,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成都畜牧兽医学校,校址位于成都东门狮子山旁(现狮子山街道)。

原成都农业机械化学校

1978年8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内创建温江区农业机械化学校,由温江地区农机局主管。次年,根据省政府批文,省计委列为当年投资计划,拨款60万元,将原温江地委“五七干校”校址买下,温江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独立办学,迁址到温江区和盛镇。1980年秋季招生170人,计四个班,均为农机专业。后又陆续开设有农机化、企业管理、农机修造、会计、统计、汽拖驾驶等专业。1983年5月,温江地区与成都市合并,温江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调整为成都农业机械化学校,隶属于成都市农业管理服务公司。5年后,合并成都市农业机械研究推广所。1998年,增挂成都市机电工程学校牌子。

合并发展

2001年4月,四川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对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评审,一致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效益高,社会声誉好。2002年4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2]96号文正式批准在四川省温江农业学校基础上建立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2004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成都畜牧兽医学校和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成都市农机校)整体并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同年,省四川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三校合并。2005年3月,启动三校整合工作。7月,成都畜牧兽医学校和成都机电工程学校整体迁入了学院,完成了实质性合并。学院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次年,在首次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获得“优秀”等级,进入全省地市属高职学院前列。2008年学院申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四川省地区候选学校两轮遴选(8进4及4进2)中取得较好成绩。虽最终未能进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之列,但学院按照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标准和要求,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1年8月,学院被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列为“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3年后,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验收。2015年2月,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同年8月,入选为国家首批10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校之一。3年后,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同年,学校成为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2019年成都广播电视大学海峡科技园校区移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同年3月14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建“国家级动植物疾病防控技术研发中心”;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0年,入选四川省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与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联合开展农学风景园林兽医学园艺四个专业的职教本科改革试点;同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学校。

2021年4月,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决定共同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后成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分工方案》,在十一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要求加大涉农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建设,特别强调高质量推进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设。辜胜阻调研四川,罗强作专题汇报,建议支持四川高职学校建设职教本科,“特别是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等涉农高职学校给予重点支持”。2022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获得“最佳人才培育单位”荣誉称号。2023年,学校被工信部2022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组委会授予四川省优秀单位组织奖。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设有农学园艺、风景园林、畜牧兽医、经济贸易、休闲旅游、城乡建设、机电信息、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和国际教育等10个二级学院,现有招生专业43个,试办农学、风景园林、动物医学、园艺四个职教本科专业,构建了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休闲农业、畜牧兽医、风景园林、农业装备等特色优势专业群。

师资情况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有教职工677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450人,取得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称的218人,还荟萃了众多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精英和技术能手作为学校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教学建设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有国家骨干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1+X证书试点专业22个。学校成立成都农业创客学院、成都农业创新创业联盟,依托院盟,建立“1958·农创空间—创客部落—农创中心—现代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农业创客孵化体系,荣获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四川省众创空间等称号;学校以农业创客培育为目标,通过政产学园四方联动,实施“155”创业工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据第三方机构调查,学校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超过10%,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学校交流

国内交流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中原地区休闲农业产教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产教联盟等联盟。与中国500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通威股份共建“新希望现代牧业产业学院”“通威产业学院”,并与新希望六和“双理事长”运行四川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集团被推选为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围绕成都市农业产业园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学校“送教入园区”,与蒲江天府农创园、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共建天府农创园特色水果产业学院、金堂食用菌产业学院,并深度打造“花艺大师工作室”等5个企业(大师)工作室。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首批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双百强”名单。

国际交流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休闲农业国际丝路联盟”,以天府文化融汇,促中外民心相通,组织开展多期“走近天府·共话农耕”系列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对外推广编艺、花艺、茶艺等非遗蓉派技艺。学校加强与南亚、东盟农业领域合作,开展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农业官员、农技人员、基层教师培训500余人,开发成都市农技培训标准,努力实现“中国标准,澜湄适用”。学校与老挝北部农林学院共建老挝琅勃拉邦海外产业学院。与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等“走出去”中资企业联合培养本土化人才40余名,在老挝进行四川省水稻新品种试种和工厂化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评“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特色合作项目”。

学校排名

2023年,上海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首次发布,学校在全国排名第149位,农林类高职院校排名第14位。

2023年4月19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3)”,学校位列全国第238名。

2024年1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CASEE、武汉大学RCCSE发布金平果中评榜2024版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获评4星级,在全国排名第220名,位列四川省第9位,全国农林类高职第14位。

2024年1月16日,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校友会2024中国高职院校分级与分层排名,学校获评5星级,在校友会2024中国一流高职院校Ⅲ类排名全国第26名,被列为中国一流高职院校。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分柳城校区和海科校区两馆。截至2017年3月,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近60万册,各类期刊700余种,阅览座位近1000个,电子信息资源、网络数据库为全院师生提供24小时网络检索服务。柳城校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100个机位供读者进行网络学习。

电子资源:智汇三农知识服务平台、大雅相似度检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库、超星期刊、软件视频学习系统、百度文库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视频资源、超星汇雅电子图书、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网(CNKI)、畅想之星电子书。

科研平台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成特种玉米研究所、中兽药研究所、园艺研究所、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10个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强化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了多个重点科研团队,学校具有国家级综合试验站、四川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围绕现代农业建圈强链,以优势资源创生优质平台,联合申报土壤调理与地力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兽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中心,持续加强广汉市现代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平台、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智慧流通协调创新中心建设,参与国家级农高园建设,联合企业申报检测类联合实验室,学校智慧渔业科研与实训平台2项指标通过国家级检测能力资质认证。

2024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学校农学园艺学院王智强博士主持的“长链非编码RNA-lncNATM57在小麦分蘖发育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项目,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这是该校获批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术成果

截止至2023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选育黑玉蜀黍海棠红杏大麦等一批农业新品种,取得兴文山地乌骨鸡综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猪健康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等技术成果,并转化大球盖菇、中兽药组合物等多项科研成果。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近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8项,选育黑甜玉米、海棠红杏、大麦等一批农业新品种,取得兴文山地乌骨鸡综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猪健康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等技术成果,并转化大球盖菇、中兽药组合物等多项科研成果,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四川道地药材高产栽培、高山马铃薯脱毒快繁等技术。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围绕农业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据化应用等,扩大黑甜玉米、大麦、苦瓜等新品种试种示范,推广山地乌骨鸡、推广阻断口岸主要动物疫病输入关键技术等,创造经济效益16亿元,指导崇州市获批立项四川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并进行成都环城生态区9000亩农田地力提升、种植技术、病虫害等技术指导工作,不断扩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在崇州、新津区邛崃市大邑县成都东部新区等示范种植超4000亩,助力粮食稳产保供。聚焦成都市“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大行动”,推进崇州等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参与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开展温江区川西林盘改造升级和保护利用。

学校特种玉米育种创新团队于2016年在校设立,共有成员5人,着力以富含花青素的玉米品种创新为突破口,开展优质高端水果玉米的培育工作,选育出以“黑甜玉8号”和“黑甜玉13号”为代表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开创了学校优质鲜食玉米从无到有、从零到多的新局面。学校果树专家阳淑教授团队成功选育的优质杏品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克服科研和推广的种种困难,成功实现了“一个品种致富一方百姓”。在大麦领域,学校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成功培育出一系列特色大麦品种,具有花青素含量高、色彩鲜艳、耐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

参考资料:

学校文化

校训

勤奋、俭朴、诚信、敬业

校徽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校徽图案是在土地里成长的麦穗,提炼了“亲农、事农、兴农,敬业、勤业、创业”的校园文化标志,中心图案为抽象的麦穗,上部为麦穗的果实部分,具有三重含义:第一,象征学校六十多年来在教育、科研、改革中取得的丰硕成果。第二,造型上形似并排在中轴线上的三颗心,寓意学校全体“领导”“教师”“学生”上下齐心,共创辉煌。第三,结构上由两排并列的三个“n”组成书籍和烘托的双手图形,形似幼苗成长的态势,同时双手捧托具有抚育的含义,象征“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传统。

2.标志下方的麦叶部分由两个交替环绕的太阳神鸟构成,体现学校的地域特点,同时象征学校的美好未来。

3.学校的中文名称与年份字式“1958”相结合体现学校成立的历史时期,英文全称体现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校歌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校歌为《放飞绿色的希望》,由郑时雍作词,赵正基作曲。歌词如下: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区情况

校区

学校现有柳城校区(德通桥392号)和海科校区(新华大道二段179号)两个校区,均坐落于国际花园城成都市温江区,校园面积447亩。

学校建有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校史馆、图书馆、千兆主干的校园网、2个标准田径运动场、2个足球场、14个篮球场、1个灯光球场和1个游泳池,标准食堂、学生活动中心、超市等,校内设有中国建设银行自动取款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院在每栋宿舍楼下都配备有自动贩卖机、自动打印机、室外乒乓球台,且每个寝室都配置了空调,拥有独立的卫浴。其中柳城校区共有学校宿舍九栋,分为四人至十人寝。

“小农夫”农业科普体验基地位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和学院校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校内外基地共847亩,是集农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普体验基地。基地开发了适合成人、青少年及儿童参与体验的项目有制作叶脉书签、创意花叶画、花艺DIY、酸奶DIY、果蔬种植、动物饲喂、特色宠物训导养护等二十余个项目,被授予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

基地拥有1000平米的盆景区、3500平米的果树区、5000平米的草花区、2000平米的苗木区、6000平米的作物生产区、8000平米的蔬菜展示区、1200平米的食用菌区、2800平米的无土设施栽培区、600平米的植物组织培养区、6000平米的大棚区、100平米的农业气象站、6500平米的动物养殖区等种养殖设施设备完善的“小农夫”科普体验活动现场。

园区

学校建有崇州市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和彭州葛仙山产教融合园区两个面积1000余亩的校外实践园区。

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园位于济协乡,项目规划用地2000亩,第一期项目占地758亩。示范园的机具可以满足从耕地到播种、田间管理和最后的收获等一系列的机械化操作;满足生产、教学以及培养人才过程中一些社会化的服务和展示。并建造四川省的农机检测、鉴定、维修服务中心。2016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崇州市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科技示范园,引进中国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和品种,打造国内一流的、以现代农业为主的兼顾教学实践、科普培训、创业孵化、休闲观光等多重功能的农业综合体。

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学院实训教学的重要硬件支撑,由学校与彭州康大饲料有限公司、成都市黑九九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经营,园区建设了饲料厂中控室、原料库以及猪场监控室、生活区等。

知名校友

科教领域

裴盛基,1955届,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民族植物学的学科创始人,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

何荣素,1954届,高级农艺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律贴,其培育成的“金花宝”P2系列西瓜,1988年获全国西瓜品种评比第1名

孙久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艺领域

周克芹,1958届,作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何定镛,1963届,作家,成都商报原副总编

经济领域

赵平,1983届,涪陵榨菜总经理

孙泽富,1991届,优秀农业企业家、全国十佳农民

黄建明,1995届,成都顶呱呱集团董事长

董钦金,2006届,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四川省亿尚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