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 :中国四川省下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

更新时间:2023-04-03 15:22

邛[qióng]崃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北与大邑县毗邻,东邻新津区眉山市彭山区,西与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接壤,南与蒲江县、雅安市名山区相连,距成都市主城区65千米,全市行政区面积137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邛崃市常住人口60.13万人,下辖6个街道、8个镇,市人民政府驻文君街道文君街108号。

邛崃市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至川西高山高原区龙门山脉前沿的过渡带,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邛崃市筑城置县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南北朝萧纪萧纪于蒲口顿置邛州。其后邛崃时为州,时为郡,最多时辖10县,隋朝邛州建置初同北周。唐时析置邛州。五代十国时仍置邛州。宋时改为邛州临邛郡。元朝改邛州临邛郡为邛州。明时降为邛县后复升为州。现保存的城市格局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建,1994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邛崃市(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

邛崃市经济以第二及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主导产业为食品饮料(含优质白酒)、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械产业,是中国最大白酒原酒基地、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食品工业十大发展特色县,第三产业以零售业和旅游文化为主。2022年,邛崃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6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4:41.2:45.4。

邛崃市自古为“天府南来第一州”,是战国“巴蜀四大古城”之一,为首批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邛窑遗址、高何石塔寺石塔、邛崃石窟、茶马古道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作号子、竹编(瓷胎竹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邛崃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府旅游名县,境内有平乐古镇景区、天台山景区、中国酒村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名称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置临邛县,1913年设县,因邛蛛山为名。因山多风云雨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而来,故名邛来,或云邛人所由来也,即邛崃市名是因邛崃山而来,也因邛崃竹而来,而邛崃族人因邛水而来。1994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邛崃市(县级市),由成都市管辖。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秦更元九年(前316年)灭蜀以后,由于政治军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更元十四年(前311年)派蜀守张若主持修筑三城(一说张仪亦参与修筑事宜),因临邛古城故地素有邛民聚居,故取名临邛,城址在今邛崃临邛街道,归益州蜀郡管辖。当时郡县制尚未普及,临邛城实为县的雏形,辖今崇州市新津区都江堰市大邑县等地。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四月公孙述称帝,临邛归其管辖,称为公孙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孙述败亡,蜀郡始纳入东汉版图,临邛县名、县治均同西汉,归蜀郡管辖。

三国蜀汉时期,临邛县名、县治均同东汉,仍归蜀郡管辖。晋朝泰始元年(265年)至永嘉五年(311年),临邛县名、县治均同蜀汉,归蜀郡管辖,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县治迁驻今崇州市。永嘉六年(312年)至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因战乱不息,临邛又为僚人所扰,乃将县治迁,移至今崇庆县境内。

隋唐五代

隋朝,邛州建置初同北周开皇三年(583年),撤销原邛州所辖的蒲阳、临邛、蒲原、蒙山四郡及黎州沈黎郡,仍置邛州,辖依政、临邛、蒲江县、临溪四县。大业三年(607年)改邛州为临邛郡,先后辖十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将原临邛郡改置雅州,领16县。武德二年(619年),析置邛州,先后辖依政、临邛、蒲江、火井,临溪、安仁古镇大邑县等7县。武德三年(620年)新置安仁县咸亨(671年)二年新置大邑县,均属邛州管辖。贞观元年(627年)唐把全国划为十道,邛州归剑南道管辖。天宝(742年)复将邛州改为临邛郡。至德二年(757年),剑南道分为东川和西川,临邛郡归剑南道西川管辖。乾元元年(891年)又改临邛郡为邛州。

宝应元年(762年),因邛州地处要冲,曾置镇南军。大历元年(766年)改置邛州防御使,不久即废;咸通九年(868年),在邛州置定边军,邛州归其管辖;咸通十一年(870年),废定边军,邛州仍归剑南道西川管辖。文德元年(888年)置永平军李晔大顺二年即891年废),治邛州。

五代十国时期,今四川地区先后为前蜀后唐后蜀所管辖,仍置邛州,辖临邛、依政、安仁古镇蒲江县、临溪、大邑邑、火井七县。

宋元时期

干德三年(965年),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初归西川路管辖。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起临邛郡归川陕路管辖。淳化五年(994年)到至道二年(996年),邛州临邛郡归李顺建立的前蜀农民政权管辖。咸平四年(1001年)调整地方行政区划,今四川地区分为四路,邛州临邛郡归其中益州路管辖。嘉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邛州临邛郡归其管辖。宣和四年(1122年)仍归益州路管辖。

南宋时期仍为邛州临邛郡,辖六县。惠民监于赵构建炎二年(1128年)撤销,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又恢复。

元朝改邛州临邛郡为邛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归成都路管辖,辖临邛、依政、安仁古镇大邑县蒲江县、火井六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曾设安抚司,兼管州政,后废安抚司,邛州归嘉定府路管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临邛、依政、蒲江三县入州,又将安仁、火井二县并入大邑县,此时邛州只辖大邑县,州治今邛崃县临邛街道

明清时期

明改邛州,属四川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邛州降为邛县,归嘉定州管辖。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升为州,辖大邑、蒲江两县。成化十九年(1483年),官府用泥土筑成简陋城垣,历30余年而崩裂,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州李廷诏主持改筑。

清康熙十八年(1679)至十九年,邛州曾归吴三桂“周国”管辖。爱新觉罗·颙琰初年(1796年)起,归建昌道管辖。康熙帝三十二年(1693年)知州戚延裔捐资助修城垣,民得安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维修。嘉庆年间,城垣先后发生三次崩裂,均经官署维修完固。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初仍称邛州,废除道制,邛州直隶省府。民国二年(1913年)又恢复道制,以道辖县,邛州改为邛崃县,归上川南道管辖。民国五年(1916年)4月,护国军进入邛崃县城。民国七年(1918年),邛崃县属第四师防区,行政公署改为知事公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四川督理杨森发动“统一之战”,驻邛刘成勋部退往雅属一带。杨部庄熙廷旅进驻邛崃。7月,川黔联军刘文辉部张清平旅进攻邛崃,庄熙廷旅退走。9月,根据联军会议各部仍回原防区的决定,刘成勋部敖集生旅驻防邛崃。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废道制。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共邛大地方组织发动的上川南抗捐军在夹关王店正式起义,后经整编后更名为川康边中国工农红军游击大队。8月17日,驻防邛崃达6年之久的二十四军退出邛蛛。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十一军与二十四军爆发大战,二十一军派飞机散发传单、投掷手榴弹。最后以二十四军败退雅安市地区告结。该军退走后,边防军二混成旅驻防邛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防区制结束,实行行政督察区制,邛崃县归第四行政督察区管辖。11月,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之四军、三十军和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九军二十五师等部相继由天全县、芦山等县进入邛崃西南山区14个乡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划四川省川西、川东、川南、川北4行署区,行署下设专区,邛崃县属川西行署区的眉山专区管辖。

1952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邛崃县划入温江专区。1959年2月15日,邛崃县与蒲江县合署办公。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蒲江县,合称邛崃县。1962年11月1日起,又恢复两县建制。1968年9月,改温江专区为温江区,邛崃县属其管辖。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将所辖邛崃等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4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邛崃县,设邛崃市(县级),由四川省直辖,以原邛崃县的行政区域为邛崃市的行政区域,省政府委托成都市代管邛崃市。

地理

位置境域

邛崃市位于成都西南部,地处东经103°04′~103°45′,北纬30°12′~30°33′之间,北与大邑县毗邻,东邻新津区眉山市彭山区,西与雅安市雨城区芦山县接壤,南与蒲江县、雅安市名山区相连,东距成都市主城区65千米,南去雅安71千米,全境东西长68.5千米,南北宽35.5千米,全市行政区面积1377平方千米。

气候

邛崃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春季回暖早,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不稳定,夏无酷暑,降水集中;秋季气温下降较快,多绵雨;冬季湿润低温,多偏北风。

邛崃市多年平均气温16.3℃,1月平均气温5.9℃,7月平均气温25.5℃,平均气温年较差19.1℃,最大日较差7.2℃。无霜期年平均285天,最长达345天,最短为25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065.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6.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75天,最多达194天,最少为158天。降雨集中在每年5-9月,7月最多。最多风向为北风。

地质

邛崃地区的西南缘,受龙门山前山断裂的控制,南东方向受蒲江县~新津区断裂影响,名山~大邑县~彭州市隐伏断裂穿本区而过。龙门山构造带处于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断裂构造发育,规模大,是龙门山构造带的主体,属压扭性逆冲断层;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西南经邛崃回龙,东至双流王家场消失,全长80余千米,属逆掩断层;名山—大邑—彭县隐伏断裂大致沿三和场、大邑、灌县等3个背斜的东南翼陡带上通过,断距300~500米,倾向北西。邛崃市属中国东部大陆巨型新华夏系之西缘部位,主要构造形迹由一系列北东向及北北东向雁行褶皱组成,按构造上的差异,自西向东分为三个次级的北东向雁行带与凹陷,自西而东分称为天台山~邮江雁行带、成都凹陷和熊坡—盐井沟雁行带。

邛崃市境内出露地层属于新生界地层和中生界白垩[è]系、侏罗系地层,及极少的三叠系上统,无古生界、元古界地层出露。新生界地层中分布有菱铁矿结核、泥炭、黏土,中生界白垩系中分布有铜矿化层、黏土、钙芒硝石膏,侏罗系地层中分布有坡积砂金矿黄铁矿

地形地貌

邛崃市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至川西高山高原区龙门山脉前沿的过渡带,地貌划分为平原、浅丘、深丘、低中山四大地貌单元,境内山、丘、坝俱全,地势总起伏较大;河流纵横,纵横切割强烈;山丘广布平原狭小;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最低453.5米,自南河流入新津县境的羊安镇永商河心;最高2025米,为南宝乡玉林山顶峰高程,全境相对高差1571.5米。

邛崃市东部及北部为平坝,面积311.36平方千米,占邛崃总面积的22.64%;南部为五面山、长丘山,面积248.64平方千米,占邛崃总面积的18.08%;中部西北缘为深丘,是浅丘与西部山区间的过渡带,面积245.98平方千米,占邛崃总面积的17.88%;西部为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势起伏较大,面积569.15平方千米,占邛崃总面积的41.4%。

邛崃市境内平原位于市域东部及东北部,为扇状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走低,南河、江河、斜江纵横其间,包括固驿街道、高埂街道、羊安街道等镇街;浅丘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边缘的五面山、长丘山一带,包括孔明街道、临济镇等镇街;深丘位于市域中部西北缘,系浅丘与西部山区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大同镇、平乐镇、桑园镇等镇街;低中山在市域西部的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包括大同镇、南宝山镇天台山镇等镇街。境内主要山脉有玉林山、甘子山、王家山、九顶山等。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邛崃市境内共有9条河流,分别为南河、䢺江河、斜江蒲江河、玉溪河、白沫江、文井江、小南河、石头河,河流全长约245千米,其中省管河流1条,成都市管河流4条,邛崃市管河道4条,均属岷江水系,流域总面积1891.63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南河、斜江河2条,总长78.9千米;二级河道沫江、文井江、蒲江河、小南河4条,总长106.3千米;三级河石头河、玉溪河2条,总长21.3千米。河网密度0.12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30.8亿立方米,年排涝量41.2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68.7亿立方米。

南河为邛崃市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邛崃市西南部的天台山、正西山,从邛崃市临邛镇至邛崃市羊安镇流经境内宝林镇、固驿镇、牟礼镇、回龙镇,长55.5千米,流域面积362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27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白沫江、文井江。

地下水

邛崃市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储量以邮江流域为最,埋藏深度枯水时段在2~5米之间,中水时段在1.3米之间。南河下游渠堰尾水地区,埋藏深度在5~8米之间。深丘及山区也有地下水的出露和分布。平原地区地下水储存量理论值为6.3亿立方米/年,山丘地区地下水资源理论值为2.35亿立方米/年。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7.14万千瓦,可开发量3.5l万千瓦。

水利

截至2019年,邛崃市共拥有各类供水基础设施2677处,含蓄水工程13处,山坪塘729座、石河堰227座、微水池1381口、引水渠堰16处、提水工程311处。蓄水工程总库容1339.06万立方米;微型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山坪塘,石河堰,微水池,提灌站等,多年平均蓄水量383万立方米;耕地总有效灌溉面积为45.93万亩,其中大型灌区28.735万亩,中型灌区10万亩,其余为小型灌区。全市共建成标准化集中供水厂15座,其中农村集中式供水厂(站)14座,城市供水厂1座;堤防工程125.396千米,治理率约26.07%。

三一水库位于宝林镇三一村雷打庙处。因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的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一年故名,库区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蓄水面积40公顷,库容189万立方米。控灌宝林境内农田440公顷,1966年7月建成。

土壤

邛崃市境内土壤肥沃,类型多样,灰色、灰棕色潮土及紫色土中的矿物质基本上覆盖辖区内整个平坝地区,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显示,境内土壤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5个土类,10个亚类、32个土属、75个土种。成土母质为第四系沉积物、上第三系砾岩及其风化物等。其中水稻土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共有442830亩;潮土分布在沿河沿滩的一级阶地上,共有24357亩;紫色土分布于深丘、低中山区,共有623569亩;黄壤土集中分布在三至五级阶地上,其他地貌上也有零星分布,共有450495亩,其中农耕地64740亩,占总耕地的10.2%;黄棕壤土共5000亩,分布于南宝乡玉林山南天门以及邛崃天台山部份山顶。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邛崃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邛崃市共有耕地21318.10公顷,园地25261.15公顷,林地62449.11公顷,草地125.35公顷,湿地350.2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7770.8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37.08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589.50公顷。

水资源

邛崃市地表水年径流量9.91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5.328亿立方米,加上从外区引来的可利用水量6.282亿立方米,共计11.6亿立方米,为邛崃工农业需水量的3.1倍;地下水年引量在1.06亿立方米以上;天然降水年均为16.68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22立方米。邛崃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5911千瓦,可开发量为33975千瓦,占蕴藏量的44.76%,其中玉溪河居各河之冠,过境的9.3千米,落差75米,多年平均流量24.8立方米/秒,可开发电力1.89万千瓦,是水力资源的重点开发区。

矿产资源

邛崃市是成都市重要的建筑材料矿产集中分布区和川西地区最大天然气供气基地。截至2020年底,邛崃市已发现且具有查明资源储量7种矿产,主要有天然气、热矿水、矿泉水、钾盐、建筑石料、砖瓦用页岩、建筑用砂。

邛崃市的优势矿产有天然气和钾盐。邛崃市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曾是川西地区最大的天然气供气基地,目前已探明储量400亿立方米,日产气量超过50万立方米,并伴生丰富的石油和钾盐;市境内钾(氯化钾)查明资源储量439.7万吨,钾盐矿物质品位属国内之冠,世界第二。

截至2020年底,邛崃市矿山总数为4个,均为大中型矿山;有效探矿权1个,有效采矿权共4个,全部为饮用天然矿泉水;采矿权生产规模均为中型,年产能36.33万立方米;在采矿山1个,2020年产量1.11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

2021年,邛崃市森林面积达到101.5万亩,森林覆盖率49.06%,2021年采伐蓄积量22374.12立方米,出材量14960.01立方米。境内植物群落类型有丘陵落叶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五绵山一带的丘陵地带,生长地海拔在800米以下,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青杠、柏木白千层属等。中低山常绿针叶林、阔叶混交林和落叶林分布于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主要树种有人工柳杉、杉木王、次生木等,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中低山、丘陵地区的14个乡镇,以商品林为主。

生态多样性

植物

邛崃市共有野生维管植物约1500余种,属中国特有的树种有水杉、杉木、银杏、珙桐[gǒng tóng],香果树、峨嵋含笑等。截至2022年,邛崃市内植物资源共100科426种,其中名贵珍稀植物16科20余种,包括大田作物、水果花草、林木竹;该市还有红豆杉、桐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伞花木属长叶竹柏、香果树、峨眉含笑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0种,省级保护野生植物15种。

动物

截至2022年,邛崃市共有野生动物200余种,其中名贵珍稀野生动物10科50余种,主要分布在天台山镇火井南宝山镇大同镇等山区森林境内。国家保护野生动物13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小熊猫属、牛羚,国家二级珍稀动物的有云豹毛冠鹿猕猴亚洲黑熊大鲵属[dà ní]、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血雉等,主要栖息在西部山区的邛崃天台山、镇西山、玉林山、九顶山的深山老林,其栖息面积约12.7平方千米。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2年,邛崃市范围内共有5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级2个、市州级3个。其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328公顷,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9300公顷,成都市竹溪湖森林公园总面积1120公顷,成都市二龙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00公顷,成都市白鹤山森林公园总面积132.28公顷。

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市西南部,属向斜山地,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混杂,森林覆盖率高达94.4%;分布有维管植物182科876属2573种,其中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珙桐、“天府树王红豆杉等重点保护植物20种,邛崃天台山特有的西南山茶随处可见;昆虫139种,其中萤火虫13种,品种资源丰富,号称“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另有鱼类7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纲11种、鸟类114种、兽类23种。

自然灾害

邛崃市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霜雪冻害、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其中以洪涝灾害较为突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8月,其特点是峰高、时短、涨落快,洪水过程呈尖瘦型。境内4~6月暴雨较少,强度不大,最少为5月,一般没有暴雨发生。7、8月为暴雨多发期,其中8月暴雨、大暴雨次数较多。

1980年6月28~29日,全市普降暴雨,雨量平均达231.6毫米,河流洪水汇流时间接近,洪峰相遇,出现特大洪水,是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南河最大洪峰流量达6140立方米/秒,宝林大桥、固驿大桥被洪水冲毁,灾情严重,死19人,伤142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806万元。

2020年8月29日~31日,邛崃市普降大暴雨,共出现特大暴雨7站,大暴雨24站,暴雨2站,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天台山景区358.5毫米,受灾人口70000余人,转移人口18914人,道路、桥梁、通讯、房屋、水利设施、农作物受灾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亿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邛崃市下辖6个街道、8个镇。市人民政府驻文君街道文君街108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邛崃市常住人口60.13万人,户籍总人口64.32万人,其中户籍城镇人口38.61万人,户籍乡村人口25.71万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3989人,出生率为6.14‰;死亡人口5308人,死亡率为8.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邛崃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比50.16%,女性人口占比49.84%,人口性别比为100.65,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2.48%,15-59岁占比62.6%,60岁以上占比24.92%,65岁以上占比19.73%。

民族

邛崃市居民以汉族为主,汉族比例为99.75%,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邛崃市共有少数民族18个,少数民族人口总计1570人,其中羌族666人、藏族522人、彝族140人、其他民族242人,境内有南宝山镇木梯羌寨1个羌族村落。

语言

邛崃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是在湘语、赣语、客家话、羌语、西北官话等的广泛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合方言,邛崃方言受官话的同化非常明显,方言特色正在日渐萎缩。邛崃市境内各乡镇语音差异不大,临近芦山、名山等县的地区,受芦山、名山的方音影响较明显,西部石坡、大同、马湖一带有较明显的卷舌音。邛崃方言共有23个声母,邛崃话鼻音弱,无n声母。凡普通话中用“n”的音节,邛崃话都用“1”声母。邛崃话无卷舌音,唇齿音显著。

宗教信仰

邛崃市辖区内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4种主要宗教,截至2023年10月,已开放宗教场所12处,主要宗教场所有鹤林寺磐陀寺等。

道教于东汉末期传入,在唐宋以来,道教即在邛崃广为流传。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有反映道教内容的邛崃瓷碗,分别烧制于李隆基天宝七年(748年)、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明代中叶以后,邛州佛教兴旺,道观大多转为佛寺,此后道教势微。

佛教流传邛崃的大致时间,最迟为隋朝,境内有代表性的佛寺为鹤林寺,该寺始建于隋,历代曾有培修。至唐朝300年间,佛教更加兴旺,花置寺、磐陀寺等都建于唐。民国十六年(1927年)左右,邛崃成立佛教协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邛崃县分会在兴贤街观音阁成立。

基督教于清光绪末年由四川丹棱人唐光清传入邛崃。民国初年,美国人孙信成夫妇在邛崃南街建立教堂。历任牧师和传教士有唐光清、马守贞、漠陶、斐之弟等,该教虽与天主教同时在邛崃传教,但影响不大,教徒较少。

天主教于清乾隆年间传入,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一名叫白日升的司铎[duó]传到邛崃,发展的第一个教徒姓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籍教士希司铎主持修建城内西街天主教堂,此后先后有雍守正、高学海等入境传教。1985年邛崃成立天主教爱国会,下设10个天主教爱国小组,信教群众逾万人,分布在37个乡镇。

经济

综述

邛崃市经济以第二及第三产业为主,主导产业为食品饮料(含优质白酒)、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械产业,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其中粮油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工业以酿造业为支柱产业,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之一,第三产业以零售业和旅游文化为主。

2022年,邛崃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5.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1.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4:41.2:45.4。

第一产业

邛崃市是中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形成现代种业、粮油、生猪、茶叶、高端水产、稻虾共生、生猪养殖、稻渔菜共生、羊肚菌属等特色产业,邛崃黑茶、邛酒邛崃黑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截至2021年,全市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共103个,其中有机23个、绿色13个、无公害61个,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7个、成都市著名商标10个。

邛崃市现代种业是该市主要产业,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市内有“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截至2023年9月,全市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约620万公斤,种子年加工能力达1.15万吨位,列成都市第一。

邛崃市作为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产茶历史悠久,形成了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体验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截至2022年,全市建成标准化优质茶叶基地约20万亩,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全市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约150家,茶叶社会化服务组织23个,茶农5.6万人。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文君、花秋)、茶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3个,文君牌“邛崃黑茶”获评四川省十大名茶,2022年“邛崃黑茶”品牌价值为25.07亿元。

第二产业

邛崃市工业发展格局以食品饮料(含优质白酒)、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械产业为主导产业。22022年,邛崃市引进融捷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明超绿色新能源材料等总投资230.8亿元的重大制造业项目9个,引进品牌酒企30家,3家企业入选首届四川省原酒生产企业20强,邛酒营收实现117.3亿元;金鼓中硼硅玻璃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新经济企业810家。

2021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均位列三大特色产业之首,24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4.48亿元,有广东羚光动力电池材料、台湾希桦芯片研磨切割等产业链重点项目,融捷锂业、锐芯科技、九远锂能等项目相继投产,初步构建起以上海璞泰来为链主的新能源电池产业生态和以中微公司科技和锐芯科技为龙头的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

食品饮料产业为全市工业特色产业的主支撑,截至2021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含优质白酒)企业4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20.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7.41亿元,烫牛食品、赋油坊等食品饮料企业新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产值超10亿元大企业4户。

优质白酒产业为全市工业传统产业,2021年邛酒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87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8.27亿元,规模以上酒类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36亿元,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5.30万千升,有成都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为全市新兴产业之一,2021年16户规模以上医药医械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41亿元,医药医械企业中在邛投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4家,民营500强企业3家,邛崃本土企业天台山制药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名单、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有奥邦药业、天台山制药、欧康医药等相关企业。

第三产业

邛崃市第三产业以零售业和旅游文化为主,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连续3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202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亿元,其中城镇零售额109.9亿元;乡村零售额11.09亿元。商品零售95.6亿元;餐费收入25.39亿元。

截至2021年3月,邛崃市共有2036处旅游资源,已形成地域性的品牌,如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南丝路文化,以及文君文化、邛窑文化、古城文化、古镇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羌文化等。2022年,邛崃市全年接待游客14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1.93亿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1年,邛崃市有天府现代种业园区、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成甘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

邛崃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前身是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是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四川省级开发区、四川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产业集聚区面积13.3平方千米,以食品饮料、优质白酒、医药医械三大产业为主。截至2022年,入驻企业169家,规模以上企业55家,其中食品饮料企业60家、酒类企业35家、医药医械企业15家、其它配套企业59家。2021年,功能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4.6亿元,全口径税收13亿元。

天府现代种业园是成都市市级重点农业园区中唯一的种业产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约95平方千米,其中总部区2.1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该园区已聚集种业及相关企业30家,建成以杂交水稻为主的种业基地3.5万亩,年产杂交水稻种子约480万公斤;建成雅南猪省级保种场、成华猪省级核心育种场、丹系猪种场省级核心育种场,中华蜜蜂省级保种场等;年繁殖水产种苗2.3亿尾,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3400万粒。

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位于成都西南部,邛崃市最东端,规划面积30.8平方千米,功能区聚焦于新能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主导产业。截至2022年,功能区已入驻6个科创团队、10个顶尖电子信息创新团队、4个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已入驻企业253家(投产232家、在建21家),规上企业82家,上市企业7家,世界500强1家,民营500强1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邛崃市共有学校122所,在校生73999人,教职工6596人,其中专任教师4844人,全市学校占地面积2090527.4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94928.45平方米,其中独立幼儿园60所,教育部门办30所,民办30所;小学33所,均为教育部门办;初中9所,教育部门办8所,民办1所;市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1所,是教育部门办;中职学校2所,其中教育部门办1所,民办1所,有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成都市特色高中2所、成都市综合高中1所。共有在校小学生30744人,初中生12672人,有编制内教职工3799人;2022年全市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人数3125人,录取总数4084人,其中大学本科录取1894人。

邛崃市第一中学校连续25年被评为“成都市教育教学优秀学校”,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同济大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验基地”“四川大学优质生源培养基地”“海军工程大学优质生源培养基地”。学校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邛属中学堂,校址建于宋鹤山书院和清考棚旧址上。截至2018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58个高中班、6个初中班,学生3400余人,教职工251人。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3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548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371张;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达4590人,其中医院、卫生院3804人。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016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正式全面托管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挂牌四川省人民医院邛崃医院,系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截至2023年11月,医院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7.6万余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1350张。医院有在职职工1200余人,有四川省重点专科1个(普通外科),成都市重点专科13个。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邛崃市有部颁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部颁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6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个,其中成都市一级站13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9个,基本完成全市100%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创作红色题材现代川剧—《红色扁担》获2021年“文艺繁星计划——成都市首届戏剧小品、曲艺原创作品大赛决赛”优秀奖。截至2022年,邛崃市有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36.7万册,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其中邛崃有线电视台有邛崃电视台37频道、邛崃有线电视频道,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全年共开展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20次,累计参与活动人数2.3万余人次。

邛崃市文化馆位于邛崃市城北干道艺体健身中心内,为国家二级文化馆,截至2023年11月,使用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该馆是为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提供综合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隶属于邛崃市文体广新局。

邛崃图书馆于1996年成立,1997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位于文君街道东星大道28号,占地5.4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古籍保护单位,先后荣获成都市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全民阅读推广先进单位、总分馆制建设先进单位、评估定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截至2023年11月,邛崃市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约50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8万册,古籍图书8747册,地方文献400余种。

科技事业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31件,有效注册商标10554件,高新技术企业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54家,成功培育成都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9家,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4家,获得四川专利奖三等奖2项,共有4家企业成功创建省、市技术创新平台,菁蓉酒谷白酒专业孵化器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1家入孵企业—四川廖九爷酒业有限公司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审核备案,成功挂牌双创企业板,新增孵化企业15家,新增销售额500万以上企业2家(含培育新产品),备案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500万元,天银制药有限公司获四川专利奖三等奖。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全市各类型体育场地总计1327处,189个村(社区)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基本建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体育设施总面积达到142.969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达2.3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3.75%,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2021年新建14处全民健身服务站点和3个社区运动角,文君广场新增二代智能健身设施14件,有147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邛崃市曾举办了2023第三届中国绿道运动生活嘉年华(邛崃分会场)、第二届中国家庭户外挑战赛暨2023年全国露营大会等体育赛事。

人居环境

邛崃市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殊荣。2022年,邛崃市建成开放邛窑生态公园等2个城市公园、凤栖园等9个口袋公园;新建绿道36.2千米,新增绿地70公顷、立体绿化800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77平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96天,优良天数率达81.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87.03%。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邛崃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7个,拥有床位2326张;备案民办养老机构8家,床位近900张,建成临邛、文君等6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其中邛崃市悦美佳康养服务中心被评定为三星级养老机构,市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平乐颐养居被评定为二星级养老机构。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99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26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28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03人,其中“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

交通

综述

邛崃市是川滇、川藏公路要塞,为川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西藏连接四川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成雅快铁穿境而过,国道G318、国道G108、省道S105在此交汇,建成成新蒲快速路成温邛快速路、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等,境内设有邛崃站,成功融入成渝“1小时交通圈”。

公路

截至2019年,邛崃市公路总里程3340.32千米;其中国道2条34.61千米,省道5条177.83千米,县道14条170.99千米,乡道206条756.97千米,村道1432条1296.19千米;高速公路47.86千米,一级路66.25千米,二级路100.62千米,三级路208.93千米,四级路2008.33千米,等外级公路53.11千米。境内主要公路交通干线、天邛高速、天新邛城市快速路成温邛快速路、国道G318、国道G108、省道S105等。境内县(市)道由邛崃市(县)养护段管理养护。2022年末,邛崃市等级公路总里程2819.24千米,高速66.67千米,全年营运性旅客周转量15386.59万人千米,营运性货物周转量17700.92万吨千米。

铁路

邛崃市境内成雅快铁穿境而过,成雅快铁于2018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境内设有邛崃站

邛崃站位于中国四川省邛崃市长安大道与文昌街交叉口,2013年施工,2018年正式投入运营,属于高架车站,站房分为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站场规模为2台4线,其中正线2条,途经线路为川藏铁路成雅段,东起成都西站,西至雅安市,分为成都至朝阳湖(即成蒲铁路)、朝阳湖至雅安两段。2022年,邛崃站每天停靠30.5对,列车班次增至每日58趟,发车间隔缩短到15分钟(高峰期9分钟)一班,成为成雅快铁沿线站点停靠量最大的车站。

航空

邛崃市民用航空运输主要依靠成都双流机场完成,可通过三条快速通道到达双流机场:成温邛高速公路成温邛快速路大件路。新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距邛崃市区直线距离约95千米,未来邛崃市的部分航空出行将转向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邛崃市可通过第二绕城高速和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到达天府国际机场。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邛崃市有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含农客)4家,客运车辆235辆,其中班线客运车辆92辆,农村客运车辆61辆,天台山景区内定线旅游客车46辆,定制客运车辆9辆,包车客运27辆,运行线路42条,其中跨省线路1条,市际线路17条,县际线路15条,县内农村客运线路7条,定线旅游线路1条,定制客运线路1条。

截至2021年,邛崃市有公交企业4家,公交车166辆,其中城区公交车64辆(含外借20辆),农村公交车102辆,运行线路26条,其中城区公交9条,农村公交12条,快速公交线路1条,拥军线路1条,天新产业园区公交线路1条,旅游专线公交线路2条ꎮ公共交通覆盖率100%。巡游出租汽车公司3家,客运出租汽车200辆,2021年载客量约313万人次。截至2022年,邛崃市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0条,在线运营车辆370台,月均运输旅客62.67万人次,开行的班线客运33条;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行政村通客车占比达100%。至2023年7月,邛崃城区已投放共享电单车2150辆,单车10000余辆。

截至2021年,邛崃市共计5个汽车客运站,其中三级站邛崃市客运站、羊安客运站、牟礼客运站、天台山旅游客运站4家,四级站为夹关客运站,在营客运站为邛崃市客运站、天台山旅游客运站、夹关客运站,日发班次600余班,日均客运量约0.2万人次。

人文

综述

邛崃市自古为“天府南来第一州”,是战国“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四川省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是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邛崃市是“川南蜀道”的起点,“南丝绸之路”的见证,涌现了卓文君、严君平等历史名人,有南宋石塔、唐朝石笋山摩崖造像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竹麻号子、瓷胎竹编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制作号子、竹编(瓷胎竹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邛崃黑茶、邛崃黑猪邛酒、邛崃猕猴桃、邛崃中蜂蜜、邛崃文君茶、邛陶工艺品、瓷胎竹编、邛竹杖等地方特产。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邛崃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13个点,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27个点,邛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10个点。

邛窑遗址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包括十方堂邛窑遗址、白鹤大渔村遗址和固驿瓦窑山遗址,其中十方堂邛窑遗址位于邛崃市城区南河南岸,大渔村遗址和十方堂遗址毗邻,瓦窑山遗址位于固驿镇公义村境内。邛崃窑址唐朝瓷窑窑址,因为邛崃在唐代属于邛州,故而称为“邛窑”,邛窑创烧于南朝,宋时终止,是四川省烧瓷品种最为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瓷窑之一,发现并出土了具有南朝至隋朝瓷器特征的四系壶、河系罐、高足盘及小平底敛口深碗等。

石塔寺石塔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石塔寺山门外10米处,处于寺的中轴延长线上,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由僧安静主持建造,原名“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建成于乾道八年(1172年)。石塔由红砂石砌筑而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7.80米,攒尖形顶13级密檐式,基台之上置双重须弥座,须弥座下之几案四隅外出有旋涡形圭脚,第一层塔身置于高大的须弥座上,四周设附阶回廊,整个塔身的外廓,从第二层起到第六层,每层略有增大,从第七层到第十二层则逐层收小,使之成为“梭柱”形,塔身每层四面刻佛像,共计148尊。

邛崃石窟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石笋山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和磐陀寺摩崖造像三处,共有50余摩崖造像,均始刻于唐朝。石笋山摩崖造像位于大同镇景沟村,全部造像集中在长120米、高30余米的崖壁上,坐东向西,依崖镌凿而成,造像龛分上下两层,现存33龛,共有造像739尊;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城区西郊竹溪湖花石山上,为东汉伏波将军后代、唐上京章敬寺僧马采创刻,现仅存11龛,总长32.80米;磐陀寺摩崖造像位于城区西郊磐陀寺之前后,现存9龛。寺前1龛刻“西方三圣”,寺后三龛一刻“千佛”,一刻“净土变”,另一龛为密宗造像毁损较严重。邛崃石窟部分造像收入《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邛崃共有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个,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邛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个。

竹麻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传唱的劳动歌谣,主要流行于邛崃市平乐镇一带,清代末期便已出现。唱词内容通常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社会经济状况及生产生活方式;乐段长短不一,唱腔原始质朴,曲调有高腔;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式”,即由号工领唱、众多工人帮腔的合唱形式。2007年,竹麻号子艺术团作为四川省的四支代表队之一参加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并获得优秀奖;2009年,竹麻号子艺术团开始在平乐古镇的“天工应物风情园”驻场演出;同年6月,竹麻号子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邛崃”的舞台。

瓷胎竹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瓷胎竹编需要挑选节长66厘米以上,节距一尺二寸以上,没有划痕和花斑的两岁慈竹,通过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经过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十三道工序加工成丝,最后在茶具、酒具、花瓶外层编织出各种图案,全过程有十五道工序。瓷胎竹编采用景德镇的白瓷,在白瓷外以经纬的竹丝把它编制成各种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爱情故事,该故事发生在西汉临邛,讲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两情相悦却受制于古代封建礼教约束的故事。卓文君因其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敢为人先地追求和坚持自由、自主、自立,成为中国自主婚姻、思想解放的榜样,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领域中对历史和现实有着巨大影响。该故事的基本框架最早见于《史记》,经过《西京杂记》《华阳国志》《玉台新咏》的不断完善发展得以最终成型。随着故事基本要素的具备,后世文人以此为基础,将其运用到了诗词、讲史、变文、小说、戏曲等领域。

习俗

节庆习俗

固驿春台会是邛崃的民间节会,创办于明代万历年间,举办时间为每年二月初八到二月十八。固驿春台会初期为四乡居士拜神还愿的东岳庙会,后逐步演变为以唱戏酬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共享太平的祭祀活动,最终发展成集商品交易、民俗展演、名食荟萃等为一体的二月盛会。固驿春台会的主要活动有“诸神出驾”巡游及龙灯、狮灯、幺妹灯等灯舞巡游表演;平台会、高竿会等民俗和民间游艺;名食展销等民间特色的活动。

羌年羌族人民欢度一年一度的羌历新年,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羌语称“日美吉”(吉祥如意),羌年又称“小年”,以区别于汉族的“大年”(春节)。主要流行于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木梯村、金花村,南宝山镇羌族聚居区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由汶川、青川异地搬迁安置的3个羌族聚居村寨,继承了传统羌年的习俗,主要活动有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酬神、祭祖等。

民族服饰

羌族服饰各地略有差异。其中邛崃境内为汶川县的龙溪、绵虒镇[mián sī]、雁门风格。男女穿棉布或锦缎长衫,右,形似旗袍。男衣过膝,女衫有的到脚背。色彩因年龄不同有所变化,中老年人多为单一的蓝色、黑色,年轻姑娘则喜欢艳丽的色彩。衣领、袖口和对襟有扎花,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宽的花纹,有的镶梅花形银饰,皆手工细作。女子喜欢束花围腰和绣花飘带,男子系裹肚。在高山或半高山的羌族男女裹绑腿,以麻布或毡子缠绕。

艺术

音乐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是邛崃市的传统音乐,主要流行于邛崃市南宝山镇,由羌民从汶川迁移时带至邛崃市。乐曲内容广泛,主要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音域较窄,旋律延绵凄楚;演奏形式多为独奏,有鼓腮换气、喉头颤音、手指上下滑音等演奏技巧;经典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郎曲》等。羌笛由两根长约15至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竹簧。羌笛是在秦汉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从西部带来的,最早的羌笛为双管双簧,面上开4孔,背面无音孔,后发展为面上开5孔,背面无音孔,近代发展为面上开6孔,背面无音孔。

羌族口弦演奏与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音乐,在邛崃市主要流行于南宝山羌族集聚区。羌族口弦是羌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劳作歇气时扯弹演奏的一种民间乐器,是由竹制、丝线扯动的单簧片乐器。制作的主要材料为金竹,用一块长约10厘米、竹青较厚、弹性较强之竹片,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一侧系一根麻线。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音律的改变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

戏剧

邛崃市固驿街道是“戏圣”康芷林的故里,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剧之乡”,有浓厚的川剧文化底蕴,春台社区是川剧文化的核心地。川剧的形式主要有歌曲、木偶、变脸、水袖舞、滚灯等,曲目有《成都》《戏展临邛》《水韵邛崃》《灯影乐邛城》等。

舞蹈

夹关高跷是盛行于邛崃市夹关镇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邛崃市夹关镇王店村,发源于春秋时期,隋唐发展为娱乐性表演形式,南宋以后成为民间舞蹈。高跷集合了戏剧、歌舞、杂耍等艺术形式,夹关高跷以表演激情、幽默、滑稽、惊奇著称,形式活泼,技艺性强。舞蹈者化妆为各种人物,在脚上绑上长木跷,在唢呐、锣、鼓、腰鼓、口哨伴奏中,往来逗舞,表演滑稽的动作和有趣的故事。1998年夹关镇被命名为四川省特色文化之乡——高跷之乡。

羌族沙朗是羌族特有的男女应和、歌舞一体的表演艺术,由羌族古典祭祀舞演变而来,主要流行于邛崃市南宝山镇,由羌民从汶川迁移时带至邛崃市。舞蹈形式多以善舞者领舞,男女各站一队,互相拉手,无伴奏,男唱女和(或女歌男应),一唱一答,边唱边舞;基本动作为踮脚、抖膝、扭腰胯;队形变化多为男女两排互换位置或众人拉手鱼贯从他人腋下穿梭而过;歌词因跳沙朗目的不同而异;沙朗大体可分为喜事沙朗和忧事沙朗。

羊皮鼓舞又称“跳经”,羌语称“莫尔达沙”,是由羌族“释比”作法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演变而来的民间舞蹈,起源于羌族传说,主要流行于邛崃市南宝山镇。舞者仅限于男性,由“释比”领舞,在双膝不断地颤抖中,手持羊皮鼓,口诵经文或说唱羌族史诗,常见经文有《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木比塔造天地》等;基本动作为弓腰屈膝左右旋转、摆胯、抖膝、扭腰、持鼓挠头等;其余舞者跟随其后,用皮鼓和铃伴奏。

饮食

邛崃市居民常用黄豆制酱油、煮豆豉、磨豆腐,用蔬菜作腌菜酸菜,用辣椒做豆瓣酱作为副食品和调料,以稻米、小麦为主食,喜辛辣,常备有椒、姜、葱、蒜。邛崃市的美食主要有奶汤面钵钵鸡、烫皮羊肉、九斗碗、甜皮鸭、荞麦面熊掌豆腐春卷豆花油豆腐、孝子锅盔、玉米馍馍等。

奶汤面是邛崃市地方特色小吃,以新鲜的猪骨、猪蹄、脑花、香肘、草鸡,慢火炖成色白如奶的汤,再将汤汁浇在的面条上,再配上煮熟的乌骨鸡肉切薄片、剥皮,辅以辣椒油等多种佐料。

渣渣牛肉又称牛肉臊子火锅,主要做法是将一头牛中最鲜嫩的部位剁成渣状,并用新鲜的牛油加以烹饪,起锅之时加入刚切好的碎芹菜和香菜,配上独有的泡椒

邛崃的碗碗羊肉选用50斤以上的土麻羊,带骨煮两个小时,汤汁即是红汤、清汤,清汤兑清淡的佐料,伴着切碎的青辣椒一起吃,红汤则兑麻辣的佐料。

特色产品

截至2023年10月,邛崃市有黑茶、邛酒、邛崃黑猪3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邛崃中蜂蜜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及邛崃文君茶、邛陶工艺品、邛竹杖等各类特色产品。

邛酒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续6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邛酒酿造技艺有酒曲独树、双轮发酵、量质摘酒、陶坛存储的特点,而邛酒有着窖香浓郁、柔绵醇厚、甘冽爽口、饮后留香的独特风味。

邛崃黑茶2015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18年获四川省优秀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入选2022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邛崃黑茶有着紧结重实、黑褐润泽外形特征;陈香突出(带果木香)、陈醇(醇甘爽滑)的内质特征;独特的感官风味品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

邛崃黑猪于2015年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主要指成华猪及雅南猪。邛崃黑猪发源于山高林密的邛崃山脉,特点为肉质细嫩、鲜红、味香的独特优良品质,是具有四川本地纯正土猪血统的珍贵,也是中国48个优良地方猪种之一。

传统村落

截至2022年,邛崃市共有2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花楸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平乐古镇西北方向,距平乐古镇16千米,村内幅员面积12平方千米,全村绿化率达80%以上。村内十里竹海长廊、唐朝梵文摩崖石刻岩鹰寺、千亩御茶园、御茶坊、清代古民居群以及自然形成的官田溶洞等。

禹王社区位于平乐古镇,刘启时期(前150年)已形成集镇,古称“平落”,辖区总面积3.2平方千米,社区内有古街、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等“九古”景观;独特的水文化、火文化、路文化、铁文化、茶文化等八大文化。

风景名胜

综述

邛崃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天府旅游名县”,连续3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截至2023年10月,邛崃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

重要景点

平乐古镇景区

平乐古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成都市西南93千米、邛崃市西南18千米处,面积99平方千米,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85%。平乐古称“平落”,先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及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主要景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金华山、千年古榕树群、花楸山等。

天台山景区

邛崃天台山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邛崃市天台山镇,景区面积192平方千米,因主峰玉霄峰状若登天之台得名,属向斜山地,丹霞地貌与岩溶地貌混杂,年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94.40%,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永乐寺、长虹瀑布、响水滩瀑布等。

中国酒村

中国酒村邛酒文化风情旅游村落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成都邛崃市临邛古城南麓,处天台山旅游环线,距天台山景区35千米,距平乐古镇14千米,距邛崃市区3千米,面积3500亩,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有天下第一宫、大梁烧坊、九朝会等景点,是田园休闲乡村旅游景区。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重要荣誉

2012年12月,邛崃获评中原地区白酒原酒之乡。

2019年10月,邛崃市获评世界美酒特色产区。

2020年,邛崃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21年9月,邛崃市获评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10月,邛崃市入选2021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排名第25名。

2022年4月,邛崃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11月,邛崃市获2021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新时代十年成都市制造业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23年1月,邛崃市入选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2月,邛崃市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称号。4月,邛崃市获评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8月,邛崃被命名为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