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着轮椅上北大 :2011年李春雷所著的书籍

更新时间:2024-09-20 13:19

《摇着轮椅上北大》是一部轰动全国的长篇报告文学。

本书主人公是河北省女孩郭晖,11岁时,因为一次轻微的挫伤,由于几家医院的错误治疗,她竟然成了高位截瘫,先后做了两次开胸大手术,死里逃生。所以,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她就辍学了,只能仰躺在床上,连翻身的能力也没有。但她没有放弃,她仰躺在床上,先后自学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而后又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学习了专科、本科课程。2002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计划内统招博士,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

作品简介

这是一个世上少有的凄美却又让人激奋的人生故事,但是,如何把这种凄美和激奋传递给全社会,进而感动中国呢?作家李春雷一反过去善于工业题材创作的豪放派风格,调动和运用了多元的艺术因子,在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上实现了一次大跨越。作家大胆和大量地借鉴了小说创作的手法,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在语言运用上,作家充分显示了其散文作家本身特有的风格,文笔舒缓、曼妙、温婉、一唱三叹。为了最大限度地便于读者阅读,作家又化用了新闻写作的形式,把一段段精彩的内容凝含成一节节精致的短篇,并用最精炼的语录式的语言把本节的内容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思想精微、内容生动的警句格言般的小标题。

经过这样处理之后,整本书由长篇变成了一个个冰糖葫芦般的精美短篇,处处是吸引人眼球的阅读点和兴趣点,最大限度地消释了读者的阅读疲劳,让人们能够在愉悦和享受中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比一般励志类图书更具可读性,比一般纪实类图书更具震撼性。更重要的是,它文笔精美,思维欢活,形式新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似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能给少男少女带来对生命、生活、学习的深层次思索和感悟;似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本)》,能给青年人带来对人生、理想、事业的高层次建构和引领……

也许正是由于以上诸原因,这本书于2007年问世后,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将其推荐为全国中小学课外读物,数百所中小学校将其列入课外必读书目,并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

如今,这本书仍然风靡全国校园,网上转载如潮,好评如潮。

作者简介

李春雷,男,1968年2月出生,河北省成安县人,先后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1989年参加工作,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邯郸文学》杂志社社长、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徐迟报告文学奖历史上惟一蝉联三届的获奖者。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赤岸》、《铁壁铜墙》、《山生》、《摇着轮椅上北大》等;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等。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郭沫若散文奖、首届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一等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五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三届)、第二届全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第一届全国“五一”文化奖等。

作品全文

其实,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天资普通,相貌普通,家境普通。如果没有那一次人生的变故,她或许能考上大学,或许不能,或许已经结婚,或许已经下岗……但正是因为那一次变故,她的生命核能被激发了,这个小学未毕业的弱女子,完全依靠自学,竟成了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人女博士!

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神话,但这首先是一个事实!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焦点访谈》节目专题报道了她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近日,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对她进行了专访——

摇着轮椅上北大

李春雷

她曾有一双弹跳如簧的腿啊。

在邯郸市实验小学读书的时候,郭晖喜欢跳舞、长跑,穿着漂亮的裙子,跑着,跳着,风的翅膀擦过耳翼和双腿,飘飘欲仙,像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她还是班里的卫生委员,教室在高高的四楼上,擦玻璃,她的双腿像猴子一样缠住窗框,身体探出窗外,摇摇欲坠,老师吓得脸变色了,她却在嬉嬉地笑……

一次体育课上比赛爬杆,她上不快,急得直哭。晚上,父亲在操场上教她,告诉她如何用力,10颗蒜瓣般精灵的脚趾认真聆听,心领神会,合力团抱,腿窝一用劲,“蹭”地就上去了,灵巧得像家里豢养的猫咪。

那时,她的梦想是当一个舞蹈演员。

一切的转折在1981年5月9日,她刚刚11岁,正读小学五年级。

那一天上午,亮丽的太阳,轻柔的春风,天地祥静。体育课上练习跳远,她不小心崴了脚,脚处隐隐作疼,豇豆大的一片猩红。

晚上睡觉的时候,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心疼得直唏嘘。城里的母亲大都如此宠爱孩子呢,就带她到医院去了。

后来的一生中,母亲是多么地后悔啊。如果不去医院,用不了几天,孩子的脚会自愈的。可这一去,便把惟一的女儿抛进了一个黑色的无底深渊。

第一家医院说是滑膜炎,连打了三四针封闭,红肿未见消退;第二家是中医院,建议用中药,喝顾随;第三家是本市的权威医院,白头发、戴眼镜的老权威粗粗看了看,说是风湿性关节炎,肌肉注射激素。一个多月,连打了17针,不仅未见好转,而且身体也虚胖起来,嘴边竟长出了毛茸茸的胡须。她吓得直哭,父母小心地试探着上前询问,可权威不容质疑,怫然变色,坚持说这是正常反应,应该继续用药,说着又开了10针激素。父母不寒而栗,夺门而逃。

另一家医院的切片化验结果终于出来了,是滑膜结核病

天啊,这鬼怪一样的东西是如何附身的呢?为什么偏偏染上了花季电视台的蓓蕾呢?

结核在过去曾是不治之症,但现在是新时代了,是可以治愈的,那就治疗吧。

北京的几家医院门槛太高,根本挂不上号。转而向南,她的老家在湖南长沙,通过熟人,终于住进了当地一家专业医院。

这时的她还能走路。医生乐观地说,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像以前那样跳起来的。

天真的小姑娘笑了,心底里的天鹅湖又开幕了。

她曾注射过几个月的激素,结核菌早已在体内扩散,可医生确定的治疗方针是保守疗法,连片子也没有拍。那时候,整个国家的医疗水平还是低下啊,拍片子是特权,要走后门的。

就这样,阴险的黑色毒菌在骨髓里暗燃着、繁衍着,筑起了一个个蜂窝般的病灶。只是可怜的她,她的家人,还有权威的医生们,都不知道。

又是几个月。腰椎隐隐作疼,再次要求拍片检查。医生笑笑说,没事,北方孩子不习惯南方潮湿,挺一挺就好了。

机会就这样生生地跑远了。

1982年10月的一天,突然发起了高烧,连续不退。

三天后的一个夜里,晕迷中的她突然问陪床的母亲:“妈,我的身子呢?我的腿呢?”

妈妈摸着她的双腿,惊奇地说:“不是在这里吗。”

“没有啊,我感觉不到呀!”郭晖用手狠命地拧着自己的腹部和双腿,竟一丝儿痛感也没有。想翻一下身,除了头颅和双臂外,浑身都不听指挥了。而且,大小便也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煞那间,她明白:自己已经彻底瘫痪了!

天塌了,地陷了,母女两人抱在一起,恸哭着,拼命地揪着自己的头发,一绺绺地扯下来。医生回家了,根本联系不上。南方的夜空里,流浪着母女两人无助的歇斯底里的嚎淘。

一夜之间,母亲满头白发,满脸皱褶,变成了呆若木鸡的祥林嫂。

医院赶紧拍片,这才发现,骨结核导致脊椎7至9椎严重畸型,压迫神经,其中部分脊椎已经损坏尽。医院无计可施,不得不劝他们另寻高明,去小行星2045手术。

留在该院,无异于等死,可长途跋涉去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又无异于送死。走投无路时,家人只得把她抬进了长沙市人民医院。

那是一次开胸手术啊。刀口是从腋下切开的,冰凉的手术刀下,自己的身体像拉链一样被划开了,她甚至清楚地听到了自己肌肉和骨胳分裂的声响,感到了温热的血液在汩汩涌出。她的梦呢?她的翅膀呢?她的羽毛呢?现在,不仅羽毛被拔掉了,连翅膀也被割除了。12岁的小姑娘,看着白白的天花板和医生们在灯下忙碌的身影,忍受着人生的大痛苦和大悲哀!

手术只是清除了结核病病灶,但高位截瘫是定而无疑了。

父母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女儿会永远这样下去的,他们是不会放弃的。

1985年1月,父母终于将她送到了位于北京通县的国内最著名的骨结核医院,进行了第二次开胸手术。

这次开胸是从背后切入的,骨肉如泥,任医生宰割吧。

术后的半年里,她的身体再一次被嵌进了固定的石膏里。每天吃利福平等杀菌药,输红霉素,每次五六个小时,剧痛如剐。她忍着,咬着牙忍着。对疼痛,她早已习惯了,她甚至渴望疼痛,疼痛是存在,疼痛是唤醒,疼痛是幸福,可大部分的身体连疼痛的感觉也没有啊,只要能站起来,不,能爬起来也行啊。她在疼痛中坚持着,坚持着……她总相信,忍到最后是希望。

但,希望的影子最终也没有光临。

郭晖的世界只有两平方米,以臂为半径,连近在咫尺的窗帘,她也没有能力去拉开或关闭。她只能仰躺在床上,不能侧身,不能翻身,更不能坐起来。想想看,一个脊椎失效的人,能干什么呢?

白天,家里只她一个人。父母都上班了,为了自己,家里已累债两万多元,而父母的月工资相加也不过200元。家里连一台电视机也没有,她只能就这样躺着,躺着……

“嘭,嘭……”有人敲门了,她不能去开。

忽然闻到一股臭味,原来自己大便了,她没有感觉。

一次,楼上人家装修,天花板和墙壁剧烈地震荡,她还小,以为是地震,吓得嗷嗷大

哭,想逃跑,身体却动弹不得。

家里养着一只雪白的猫咪,小猫咪在房间内进进出出,上上下下,无忧无虑地睡觉,自由自在地唱歌。我的生命还不如一只猫咪啊。

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她想到了自杀,可她连自杀的能力也没有啊。

父母觉出了她的心态变异,就把她安排到客厅里住。这样,家里来人可以说说话,大家围坐在一起,消除寂寞。还给她买回来一个收音机,没明没夜地陪她说话。

楼上有几个小伙伴,也不时地来看她。敲门后,她开不了门,她们就站在门外给她说话,唱歌,讲学校里的事儿。

她仰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脸上绽开一缕缕苦笑。

生命的信念,如同一盏油灯,飘飘忽忽地亮着……

既然生命不能就此死去,那为什么要让时间白歆惠流失呢?

于是,她决定开始自学,她又拿起了小学课本。

可是,她是一个连翻身的能力都没有的重残人啊。她不能坐起来,只能躺着看书,用双手举着书看。

就这样,无腿的她开始了一场令世人匪夷所思的攀登。

一起上路的还有她的父母。母亲日夜操劳,端水喂饭,梳头洗脸,她生了褥疮,后背溃烂,母亲时时扶她翻身。大小便失禁,被子、褥子需要天天清洗。家里积债如山,工资几乎全部用于还债,连一台洗衣机也买不起。母亲就是一台永不疲倦的洗衣机啊,洗白了黑夜,洗暖了寒冬,时间长了,手上的筋骨全变形了,其中九根手指竟变成了曲曲折折的树根状。

父亲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爱好音乐,拉得一手小提琴,可现在,乐器们全藏在了床下,被猫咪咬断了弦。他学会了打针,成了女儿的保健医,每天夜里帮她按摩和屈伸双腿,一次、两次,直至2000次……固执的父母总希望突然有一天,女儿猛地站起来,笑盈盈地说:“爸,妈,我好了,上学去了。”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跑出了门。

可这是一个怎样的幻想啊。

在母亲的搓衣声中,在父亲的按摩声中,郭晖仰躺着,用三年时间自学了全部初中、高中课程。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物理、化学等需要做试验才能弄通的原理和公式,她也全部揣摩透了。

胸中的世界慢慢大了起来,有了阳光,有了笑声。

她还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文学,古典诗词、外国名著,都读遍了。在艺术的氤中,她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无意中也觅获了通向未来的秘径……

要活下去,首先要坐起来。

可要坐起来,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啊。

胸部以下没有知觉,脊椎无法用力,只有靠臂力带动。可她现在是一个没见过阳光的枯黄的女孩啊,就像温室里一根残缺的豆芽。母亲在她后背下垫被子,一层、两层、三层……天天加高,每次垫高四分钟、五分钟、六分钟……日日增多。又买来两个哑铃,让她练习臂力。有时,父母两人一起动手,和她比赛掰手腕……

她已经习惯了仰视,刚坐起来的时候,眼光迷离而散乱,世界在她面前像一组组摇晃着的镜头。

这个过程整整适应了一年,她终于能坐起来了,世界在她眼里各就各位,又恢复了秩序。

好几年没有出门了,她要走出去!

父母为她买了一辆手摇车,时时推出去晒太阳。她苦苦的生命第一次嗅到了阳光的暖香,尝到了微风的甜润,世界真是美好啊。明艳艳、鲜酥酥、香喷喷的阳光,滋润着她枯黄的皮肤,悄悄地泛起了红晕。像一棵孱弱的含羞草舒展开了叶片,她融入到大自然中了,她的生命活力又焕发了。

有时候,她也能自己摇着车出去了。虽然蹒蹒跚跚,但那是她再次迈向社会的脚步啊……

一次,在学校操场散步时,遇到了父亲的同事张老师。张老师说,最近学校办了一个英语自学考试大专班,像她这种情况可以报名。

大专班的教室在五楼,郭晖怎么上去呢?只有借助父母的后背了。父母已经六十岁了,

多年的心力交,营养不良,瘦骨嶙峋,体重只有百多斤,还没有她重。每次都是替换着背上去,父亲背到二楼,再转到母亲背上,母亲背上三楼后,父亲又接过去。背进教室后,郭晖不能就坐,父母就用四张课桌把她的身体挤在中间。大小便时常失禁,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从前一天就开始不吃饭、不喝水,但女儿饿着渴着,母亲心痛啊,所以,总也没有完全给她停饭停水。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特制木凳,在门口等候。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去,把女儿背进厕所……

别的同学都是正规高中毕业,系统学过英语,只有她是小学程度。刚开始的时候,听不懂,跟不上,气得直想哭。

由于是成人自学考试,参加者都有稳定的工作,所以,上课的时候,这些健全人大都嘻嘻哈哈,心不在焉,窗外的诱惑太多了。只有她认认真真,字斟句酌,如春蚕食桑,全变成了腹中的经纬。

学校里有两个来自美国的外教:英格和劳荔。郭晖与她们交上了好朋友,没多长时间,口语水平大进,像流水一样,她已经融入蒙特利尔大学的海洋里了。

毕业考试的时候,全班30多名同学,只有郭晖一次性全部过关。

接着,她又报考自学本科。

两年后,在父母的背负下,再次顺利通过。

1996年初,山东省大学在本市开办英语研究生班,她想报名,可一打听,三年下来,费用三四万元,这对自己这个外债累累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啊。可父母总是感觉有愧于女儿啊,如果当初不是小题大做,带孩子去医院,那么女儿现在早已大学毕业了吧。咬咬牙,借了17000元,预交上了首期费用。

1998年7月,研究生课程全部考试完毕,第二外语——日语也考过了,就在准备申请硕士学位的时候,国家高教委出台最新规定。按照新规定,她三年后才有资格申请。

这时候,已在英语世界游曳几年的她已经强烈地喜爱上了英语诗歌翻译。她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天生的喜爱,接触英美诗歌原著后,再看看国人的译著,总感到缺少美感,那原本是一个美妙无比的世界啊。

她立志要在这个世界里走自己的路子了,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2002年6月下旬,当三年期限结束的时候,她赴山东大学进行学位答辩,论文题目就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

那是一次怎样的旅行啊。陪同的有父母、哥哥、轮椅和行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伙伴,那就是母亲的搓衣板。

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郭晖最害怕的就是外出考试。

她害怕的不是考试的成绩,而是考试的过程。每次考试,父母都要全程陪同,推着轮椅,因为无法乘坐出租,只有步行。到考点后,还要把自己背上楼。国家正规考试都是单人单桌,自己无法就坐,怎么办?还要把轮椅抬上来。

麻烦还远不止这些,轮椅上如何答题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父亲曾想过不少办法,但都不成功,轮椅上地方窄小,无法固定木板,极易滑落。后来突然发现,把母亲的搓衣板翻过来横放在轮椅的铁架上,竟然不大不小,不宽不窄,稳稳当当,恰是一张最稳固的课桌。

母女俩苦命相依,真是人世间少有的缘分啊。

郭晖双手摇动轮椅,静静地驰进了答辩现场,面对着以著名教授李玉陈为首的几位资深评委,心底忐忐忑忑。

“什么是诗?”答辩开始了。

“所有的文学都是诗”——好大胆的回答!

“假如给你一首汉语诗,让你用蒙特利尔大学格律译成英诗,你感到困难吗?”

“困难,但我能够译好。”

“茅盾先生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你去译,岂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最尖刻的问题出笼了。

她轻轻一笑:“茅盾先生是在阅读了美国诗人艾伦坡的组诗《乌鸦》之后说这番话的,我曾经翻译过这组诗,现在我想朗读其中两首。原诗每节6行,押door、your、more韵,我的译诗也是6行,押说、着、么韵,诸位老师请听:‘曾有一个无聊的夜晚,我思索得困顿、疲倦、翻过一个离奇怪诞、被人遗忘的传说……’”

母亲在门外等候。两个小时后,李玉陈教授出来了,问:“你是郭晖的奶奶吗?”

“不,我是她的母亲。”母亲嚅着,担心出了什么意外。

李教授尴尬地打量了一会儿,接着快步上前,握住她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培养了一个好女儿,这是我们十年来听到的最好的论文答辩……”

白花花的泪水簌簌而下,映照着白花花的银发,那是幸福的白玉兰啊!

一个月后,山东大学正式授予郭晖英语硕士学位。

2002年底,郭晖在网上查阅2003年度博士生招生情况,发现有四所大学所设专业与自己的方向相近。于是,她试探着向四位导师各写了一封信。

一个周后,只有北京市大学的沈弘教授回信了。这位从牛津大学留学归来的博导欢迎郭晖报考,并“坚持择优录取”,至于残疾情况,他只字未提,沈教授还把自己的E-mail告诉了她。

全国博士统招考试在三月份,即使从现在开始准备,也不足100天了。自己不仅要学好第二外语——法语,还要通读数十本专业书籍,而这些书,自己一本也没有。怎么办?

哥哥到北京各书店跑了一圈,但仍缺少30本。

只能从网上下载、打印了。

可上千万字的资料,要打印出来,谈何容易?

父母从学校借了一台针式打印机,自己购买了三个色带和20包打印纸。

连续三天两夜,可怜的打印机“吱吱”地响着,直累得头热脑胀,气喘吁吁,硬是把上万页纸全打印了出来……

郭晖一头扎进书海里,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不要以为郭晖聪明天赋,不,连她自己也承认,她只是一个普通智力的人。她的特点就是专心,专心持久,心无旁骛。她是一个重残人,相对于两次开胸手术的疼痛来说,学习对于她实在是太享受了。而且,她已经没有别的希望和出路,她把生命的所有光亮全部聚集到了一个焦点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一扇扇沉重的大门在她面前洞开了……

3月22日,郭晖在全家人的陪同下,赶到北京大学。

考试那一天,当郭晖父母再次把她背进考场时,由于监考人员不知道她是一位重残人,早已把她的考号贴在考桌上,可她根本无法端坐在桌后。怎么办?这时,母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搓衣板,放在轮椅上,转眼间,一个特殊的课桌组成了。但,这是违背考场纪律的啊,监考官马上请示考点主任,考点主任又立即请示招办领导,经紧急协商同意后,这才把桌上的考号揭下来,重新贴在搓衣板上。

郭晖突然看到,搓衣板似乎变成了一双瘦骨嶙峋、残缺变形的手,在招唤自己,要搀扶自己。她又似乎听到了父亲沉重的喘息声,看到了母亲汗水涔涔的面庞……她不敢再想别的了,她赶紧俯下身去,拿起了笔,走进了另一个温暖的世界,杰弗雷·乔叟莎士比亚乔治·拜伦、雪

莱、埃略特和琼生都在向自己微笑……

这真是一张天下绝无仅有的考桌啊!

考试结束后,郭晖才知道,与她一同报考的另几位考生都是国内知名大学英语专业的教授或副教授,其中一位是与北大齐名的一所大学里的硕士生导师,为了争取博导资格而报考的。而沈教授的招生名额只有一人。

她气馁了,后悔了,直骂自己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很快,分数出来了,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考了第一名,各门分数都超出第二名许多。她真是又高兴又悲哀啊。高兴的是自己多年的辛苦终于没有白废,悲哀的是这些名校里声名煌煌的教授们啊,你们身高位,贵为人师,怎么竟不如自己一个小学未毕业的小女子呢?

但麻烦同时也敲门了。

北大百年历史上从没招收过如此高度残疾的博士生,但从去年以来,国家明确规定:各大学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招残疾学生。面对这个从未有过的难题,北大犹豫了。

招生办的一位负责人试图劝退郭晖,却又不好明言,便试探着与她进行了几次网上对话。

“北大是老建筑,台级多,轮椅无法通行,你生活上能自理吗?”

“据我了解,北大不少建筑物有无障碍设施,只需对我进出的几处台级略加改造即可,再说,我妈妈可以陪读。”

“北大博士不好毕业,好多人都延期,你的身体和经济条件能承受吗?”

“北大是我儿时的向往,翻译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从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我要在这里实现我的梦想……”

“我们完全可以以体检不合格的理由不录取你。”

“据我所知,(体操运动员)桑兰也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去年被北大新闻学院(本科)录取了……”

……

这时,沈弘教授站了出来,向学校写信:“在国外,我从没有听说过因残疾而被大学拒收的先例……”

北大招生办经过多方权衡后,终于向郭晖伸出了欢迎的手。

那一天夜里,这位可敬的负责人向郭晖发出了最后一个E-mail:“我本人敬佩你,北大敬佩你,欢迎你来北大读书!”

那一天夜里,沈教授在网上向这位惟一的新弟子发来他全家的照片和电话号码。

那一天夜里,新月如灯,春风蹈舞。郭晖一夜无寐,泪水浩。

……

北大,真是一座宽容的学府啊。郭晖报到的时候,校领导已经指示破例为她单独分配一间宿舍,允许家人陪读。更让郭晖感动的是,第二天,她将经常出入的房间、楼道、厕所、教室等地方的台级被全部铲平,代之以适应轮椅行走的平缓通道……

我采访郭晖是在北大校园里进行的,我们一起在燕园吃饭、绕未名湖散步、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她用双手摇动着轮椅,来去自如,长发飘飘,像鱼儿在水里一样欢快,鸟儿在林里一样自由……

这是她的生命之舞啊。

社会感言

“现在的孩子们,最缺少的一课就是挫折教育。而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教材!”

——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

“这本书应该由国家领导人推荐给所有的孩子们读一读,这是我读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本书!”

——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

“我为有你这样的残疾人姐妹而骄傲!”

——张海迪向郭晖打电话祝贺生日时说

“面对郭晖,我感觉我们大部分健全人才是残疾人,精神毅志方面的残疾……”

——一位著名企业家见到郭晖后的感叹

精典网言

河北女孩郭晖,小时候因为一次轻伤竟然成了高位截瘫的人。辍学后,她完成了高中课程,又参加了国家自学考试,学习了专科、本科课程。2002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计划内统招博士,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女博士。有人说“她真牛啊,换了我,只有摇着轮椅找绳子的份儿了,找到绳子也够不着房梁。”

《有点羞愧》

今天看到《摇着轮椅上北大》的那个女孩,觉得肃然起敬,同时自己也觉得有点羞愧,

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励志故事,可是突然就有了这样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近段时间有点找不着北的状况让自己有了这样的感受,

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也会担心这,担心那,担心做努力又担心这样会需要很多的时间,以至于不经济,可对于很多处于困境的人来讲,任何时候开始的努力都不算晚,

突然觉得有时候自己的想法和担心也很可笑,是太在乎结果了么?

是什么让我们喜欢在担心浪费时间和精力中徘徊,而不愿意开始一点一滴地开始做呢,哪怕投资成本或者利润收回的时间会有点长?

那些非常精神的榜样,他们或者她们所蕴藏的非常可贵的意志和心态,真的很值得让我们细细体会,他(她)们都在大声地歌唱:亲爱的朋友们,就算不知道方向何方,也不要浪费青春,永无止境地学习前进吧!

《顽忍·定力·核能工厂》

——读《摇着轮椅上北大》札记

悉读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的励志著作《摇着轮椅上北大》,又一位青春励志人物走入我的视线,书中郭晖的形象在我眼前一点点地清晰,逐渐变得丰富而伟大。

郭晖在小学五年级时因一场意外摔伤及后来医生的一再误诊,变成了一位高位截瘫患者。父母举债带她跑遍各大医院,可希望总是如流星一样一划而过,一再打击着这个已一贫如洗的家庭。有人劝她父母“这姑娘莫不是害人精转世,干脆送到农村算了,眼不见为净,生死由天吧”,可郭晖父母此时在想:我们心甘情愿地伺候女儿,谁让咱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

父母的爱真是无私的,许许多多的父母在用共同的行动写就着这样一个答案!年纪轻轻的我婚后不久被疯狂逆行的红旗牌轿车在人行道上撞成高位截瘫,我那年过花甲的父母像从前部落人守护火种一样,一直日夜守护着我的一息生命之火。悲剧的发生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摊上了就只有去承受。令人胸痹心痛的是不只是要自己用一生承受,还有和她相关的亲人,还要累及关心她的友人、好心人。

郭晖是邯郸人,和我所在的邢台市仅咫尺之距,读她的事迹就像回顾自己亲人的辛酸经历,有时又像自己的噩梦重现。郭晖父母在尽最大力量支撑着破碎不堪的家,照顾女儿成了夫妻两人的工作和生活。可最初小郭晖和当时的我一样,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现实,从此只能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如一具僵尸,“孤独像坟场里悄悄长满的野藤,越长越繁密。”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女中医对她说,这样绝望的心态不利于治病,要树立起信心来,不如学习,寻找一个精神支柱。学习对于她来说谈何容易?必须双手举着课本,与艰难病痛并驾齐驱。可重新拾起课本学习的郭晖变得一发不可收,最终走进令健康人都艳羡不一的北大。“一个小学未毕业的残疾人,完全依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在这座名校的百年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郭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为世人创造了一个奇迹。”

奇迹!真的是奇迹!我和大家一样钦佩得五体投地,甚至更加热血沸腾。重度残疾人也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情,关键是怎么想和怎么做。

诚然,这“奇迹”的背后郭晖付出的努力是超乎人们想象的。谁能有平躺在床手举课本8年自学完小学至高中课程的顽强?谁能在忍受截瘫及并发症的种种煎熬下自考完专科、本科还去拿硕士学位的坚忍?谁能保持昂扬的情绪义无反顾同时再通学英语、日语法语?细算一下,自1991年报考英语专科到拿到硕士学位,这又是11年时间!难道郭晖就是一架学习的机器吗?天生记忆力超群?不,“她只是比别人做得更专心、更持久、更投入罢了。”她不厌其烦地看书做题、查阅字典、用学过的单词造句写日记,在学习中忘了自己是一个躺在床上的瘫痪病人。在这条学习的道路上,她就是一只“顽忍的小乌龟”,日夜兼程地往前爬行。也许她自己根本没有想到会走入北大学府,那是她灵魂的圣殿啊。

当我细细品砸书中的字眼、数字时,感到郭晖的付出终有所得,能成为北大博士生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今的郭晖在北大学府钻研英语文学翻译,为更加深入地探究,还在学习拉丁语、古希腊语。她的愿望就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

李春雷先生在书中写的一句话深深印入我的脑海:“干一件事要有定力,定力是一种最大的力量,是人身上的核能工厂。”合上书仔细回味,这一定是郭晖及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奥秘吧。

都是轮椅惹的祸

就在几天前,山人读了一本书:《摇着轮椅上北大》。

向来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宁可流血不可流泪流泪等于无能流泪是小女子的专利等等信条的山人,却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篇报告文学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郭晖的河北女孩。她小学时因误诊不得不高位截肢,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就是这样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连生存都是最大问题的女孩,凭着惊人的难以想象的意志和毅力,通过自学,学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在山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竟然考进中国最著名的北京市大学,攻读博士,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个残疾女博士。

她被誉为第二个张海迪,她的事迹,被作为青少年励志的教材。。。

山人真的为她感到庆幸:只有在北大,才能把楼道的阶梯改成坡道;只有沈弘教授,才能绝对的凭分数凭学识录取,而不讲什么人情,不走什么后门。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她精通四门外语,并多次参加有关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她硕士毕业论文,被老教授认为是其执教生涯中所见到的最优秀的论文。其中她考博士时,仅仅复习了三个月的她,竟然把北京一所大学的一位硕士生导师淘汰了。

所以,山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女儿。

女儿一口气读完了,同样唏嘘不已,感慨不已。学习也明显较以前更努力,更发愤了。

今天,却读到一则新闻:马上就要毕业的郭晖,理想的职业是教师,可是,没有一家学校愿意接纳她,原因很简单:她不是国民教育的大学毕业,而且她是残疾人,还坐着轮椅,不能站着讲课!山人不知大名鼎鼎的斯蒂芬·霍金是如何应聘就业的,也不知女王陛下政府对这样的人才有何优惠的扶持政策,但至少,国内的原因总令人从形式上恶心:你重文凭,她不是国民教育的大学毕业,但北大的博士生文凭你又不认,这是什么逻辑?再说从内容上就更让人不能容忍:不能站着讲课,就不能做老师吗?中国那一条法律或者制度有此规定?倒是有不少有关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和制度,还有专门的残联组织。。。

尽管山人坚信郭晖总有一天会找到工作,但愿不是在有关部门的干预或照顾下,但愿不是有关商业运做或炒做下,但愿不是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时才有人挺身而出。。。

时至今日,怨天尤人,已毫无意义;而不怨天尤人,又怨谁呢?

那么,就只能怨轮椅了,所有这一切,都是轮椅惹的祸。。。

《做生活的强者》

文/剑齿虎

近些日子我读了《摇着轮椅上北大》一书,里面主人公的一些故事和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深受启发。

一是人要经得起挫折。书中有句话“挫折是最好的大学”,的确不经历风雨,怎能有彩虹。只要有积极的心态,就一定能战胜挫折。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残疾的姐姐,名字叫郭晖,她凭着顽强的毅力不但考上了北大,还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照她,我想起自己平时常常为一点点小缺点,受家长、老师的批评后,我就感到难过、委缺,往往不但不肯改正,反而更加坚持缺点。看了这本书后,我改变了想法,失败乃成功之母,人生的路不可能是平平坦坦的,总有些坎坷不平,如果连这点挫折都接受不了,以后怎么融入社会中呢?所以我一定要改正。

二是做任何事都要努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钥匙。郭晖就是在黑暗和绝望中还不放弃努力,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宝藏,只有用勤奋做工具,才能挖掘出人生的宝藏。别人经常说我聪明,但我不够努力,以后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去打开我人生的宝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是要相信自己。别人可以不相信你,但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要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样才不至于在困难中迷失自我。郭晖在考北大时,她看到一些研究生和她一起考,但北大只能入取一个,郭晖气馁了、后悔了。但她经过父母的劝解后,就重新振作起来,终于成为了一名北大的学生。我在遇到困难时往往缺少自信心,爸爸妈妈多次劝告,我仍改不过来,我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自信心是战胜困难最有力的武器,所以我以后一定要满怀自信地去迎接任何困难。

郭晖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摇着轮椅上了北大。她这种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以后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学习,积极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又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读《郭晖——摇着轮椅上北大》有感

郭晖,一个山东女孩,比我大四岁,在她11岁的时候,由于医院的误诊,使她终生高位截瘫,仅有头、双臂可以活动。就这样一个可怜的命运弃儿,却凭着父母博大的爱心、自己永不放弃的执着,先后取得了自考大专、本科文凭、山东大学英语硕士学位,现正在北京大学读博士。

正如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她,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凭着自己的坚强,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会说,像她这样的人,还学什么,有哪个单位会要她,又有谁会娶她,她的价值在哪里?就这样度过余生算了,学什么呢?想做当代的张海迪,还是中国的海

仑·凯勒?

朋友,你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即使,她取得博士学位后,还没有单位要她,仍然没有人娶她。但是,她的经历,她的执着,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执着,永不放弃的执着,永远不向命运妥协,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她就是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的强者!一个时代的强者!

她会感动我们所有的人,不向逆境低头,不向命运屈服!

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台湾作家九把刀在一篇小说中写的话:

因为英雄无所畏惧

即使时不我予

英雄也能逆天而行。

即使当黑暗笼罩大地

一切都了无希望

所有人都慑服在有所

不为时,英雄已随时

准备好领导那些只能

被领导的人,强横地

与历史背道而弛。

郭晖,她就是时代的英雄。

郭晖如此,我们还有谁,一经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苍天那,大地那,我就怎么这么倒霉那!

郭晖,你就是我们的悬梁绳,你就是我们的刺股锥。你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不于当头棒喝,又或是灌顶醍醐。

我错了,我们都错了。

我们不会再错了。

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之舞!

《懒家伙》

自己真的是个懒家伙,以前在家时爸爸也总是叫我懒丫头。博客总是要人来不断提醒才极不情愿的更新一下,买的书也已经好几天没看过了,宁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装死人也不想书拿起来浏览那么一两页,只有昨天算是这两天唯一勤快的一晚,拿起了新买的新周刊来看,并且把它看完,对于这几天的我来说,这不得不算一个奇迹!当真如以前看时一样,不错的杂志。似乎这几天没什么如意的日子,生日正好和冬至在同一天,我不知道这是个怎样的开始,怎样的结束。该收到的祝福都收到了,可我最想得到的祝福却没有到,也许得到了也只是个虚无缥缈的梦境而已。人终究是生活在现实中还幸福、快乐些。生日刚刚离去的那个时刻,感觉鼻头隐隐发痒,嗓子隐隐发紧,以为是缺水的缘故,没有想到这又是一场感冒来临的前兆,第二天感冒就以排山倒海之势砸了下来,到了昨天晚上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一下班回去,就把自己象扔沙包一样扔在了床上,心里还暗暗夸自己聪明,幸亏早晨起来没叠被子,不然这个光景可是没有力气去铺床的。当下心里就决定这几天都不叠被了,让我也享受一下神仙般的生活,小人物就是小人物,这小小的不叠被对于我来说就如同神仙了。

躺在床上心里在盘算这一年要订几本杂志看,可屈指一数,这对于我来说委实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真的体会了在家时母亲常念叨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如今不向母亲伸手要钱,就得精打细算了。虽然我一贯秉持“不能花钱就不会赚钱”,现实却叫我惭愧地低头,我实在不知道自己如何赚钱。然后拿出钱包,摸了一下它的厚度,更加坚信,“面包会有的”是说给有钱人听的,“什么都没有”才是说给自己听的。

近些日子在听一个传记文学作品《摇着轮椅上北大》,写书的人写的好,叙述的人叙述的也好,真的挺感动人,越听也越觉得惭愧。人那,真是贱坯子,完好无损的人就晃晃悠悠,有些残缺的就勤勤恳恳,用许多比常人难上十倍的艰辛来弥补身体和心灵上的空缺,我亦如此。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