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 :早期教育的简称

更新时间:2023-06-28 10:58

“早教”(Early education)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指的是在儿童学前发展的早期教育(一般通常是在0~6岁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懵懂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一般0~3岁的儿童被称为早教的黄金时期,其更多的是与家人之间的亲子互动,培养儿童的情感,精神的发育。而3岁~6岁则是交于老师,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人格、身体,智力等。

西方的早期教育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欧洲典型的奴隶制国家的教育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及政治紧密关联。早前教育的目的旨在教育儿童将来要做个好农夫或好战士。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垄断了西方的教育,由于宗教性质的精神控制垄断学前教育变成了一种”恶性论”的儿童观。即盲目服从教会,接受洗礼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全方面进行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出人文主义的观点,批判中世纪的恶性论儿童观,反对体罚,关注儿童的兴趣,旨在开发儿童的天性,启发儿童的个人潜质为后现代的学前教育模式基础打下基石。

东方早期的教育概念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主要培养孩童的生存技能。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了有关胎教的主张,比如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关于早期教育的一部代表作。另外,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著的《童蒙须知》,也是关于早期教育概念的一部重要著作。元明清时代以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为首主要教以道德教育的概念。而民国时期由于中国与西方的战事频发,东式教育渐渐被西式教育取缔。“早教”这一概念在20世纪由跨国公司玛丽亚·蒙台梭利教育”创立引入中国。

早教发展到现代,已经有了不同的模式和课程,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肢体训练、音乐、艺术、感官、数学等。通过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对儿童成长的发展产生积极,推波助澜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的认知和智力发育方面进行提高,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来提前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在这之外,也可以更早的培养儿童的交流能力、情商技巧以及自理能力,帮助他们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加有效深入的沟通,对身体和情绪产生积极健康的正面影响。

起源与发展

中国

先秦时期

中原地区是东方国家最早有早期教育概念的国家,在中国原始社会的早期教育主要围绕着生产劳作而进行,而中国古代早期教育的理念是向儿童传授“稼墙”、农器的制作、渔业、放牧等生存这类的相关内容。时间发展到中国的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已经开始呈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作的区别,并形成对立。文化的蔓延开始出现“国学”“乡学”“私塾”等早期的教育机构。而中国的西周时期皇帝周文王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专门创立了“儒子室”和太学,这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教育机构。

秦汉至清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权更迭变换频繁的时期。在政治上动乱不断却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自由解放的时代。官学一下兴起一下荒废,更多的百姓开始注重起教育方面。在唐宋时期的中国,政治相对稳定,教育走向了社会化发展。元明清时期的中国推行了“科举制”,这一时期教育理念以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为首,主张“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从小培养孩童的道德知道“礼义廉耻和孝顺”。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教育理念发展迅速,西式教育机构和理念被迅速引入至中国,因为当时的战争导致西方文化发展也开始迅速渗透东方形成交汇。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逐渐被西方新式的教育方式所替代,早期教育开始在各地迅速发展兴起涌现。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的知识培养。”也说明了早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早教机构传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但现代的早教机构服务早已完善,早期教育的产品和机构也种类繁多。中国最早的一家教育机构是由20世纪蒙台梭利教育跨国公司所创立的第一所幼儿园。现代早教机构的理念也多用于“蒙氏教育理念”。自中国“二胎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婴儿潮”。早期教育机构成为了重点关注和受益的行业之一,迄今为止在中国各地都已有不同类型的早教机构和早教服务,而早期教育也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

西方国家

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

西方国家的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开端。在公元前七世纪(前601年-前699年)前后,形成了两股不同的教育理念: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而雅典教育理念的发展也直接的影响到近代欧美教育,形成欧洲教育的基础。

斯巴达教育理念:当时欧洲典型的奴隶制度下,斯巴达国家的教育目的性是为了培养英勇的战士来保证自己国家土地的拥有权和对奴隶平民的统治。儿童一出生就要被上交于斯巴达的国家,拥有权也掌握在其国家统治者手中。为了保证儿童的体质健康,婴儿一出生就要接受严格的检查,然后由父母养育到七岁的年龄后上交到国家专门的机构中接受军事训练。

雅典的教育理念:古雅典的欧洲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是第一个在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认为孩童在七岁以前是塑造性格的最佳时期,此时受到的教育越早越好,并提倡将孩童时期分为两个黄金段,0岁~3岁的孩童交由国家进行统一教育,而三岁后的儿童送往国家设立的教育场进行知识、人格、体制各个方面的塑造。公元前八世纪(前700年-前799年),雅典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制的民主政体社会国家。由于雅典处于希腊巴尔干半岛南端沿海,所以工商发展的极为迅速。为了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雅典国家重点教育理念培养商人进行贸易和有着辩论才能的政治家。雅典的儿童出生后也要经过身体严格的检查,在七岁后男孩被送进文法学校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而女孩则继续留在家中向母亲学习。

中世纪时期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开始掌握西方国家统治和权力,为了掌握后期西方国家的统治,学前教育成为了教会重点的关注对象。开始推行“原罪论”实行“禁欲主义”。“原罪论”要求儿童一切盲目服从信仰教会权威和天主,禁止儿童游戏娱乐嬉笑打闹,并认为那是在亵渎上帝。同时盛行体罚制服,摧残儿童的肉体,折磨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基督教学前教育还有个仪式便是接受“洗礼”。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兴起反对封建思想文化运动的热潮,实行“人文主义”的精神,与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形成对立。15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教育家蒙田的文学著作《蒙田随笔》中专门阐述了儿童的教育问题,他认为教育要在顺延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实施,加重教师的作用,正确培养儿童的道德教育观即反对溺爱和娇生惯养。

近现代时期

随着近代科技发展,教育机构逐渐完善走向成熟。西方国家也开始兴起了早期教育机构,其中最早的则是1802年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英国苏格兰的纽兰纳克成立的名为“性格学成学院”。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因不满当时法国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写出其代表作之一《爱弥儿》,在其著作中痛批宗教封建教育制度摧残儿童的身心,提出“性善论”。并且在书中重新塑造了一套培养孩童早期教育理念。此著作一出立刻轰动了当时的法国和西方世界。教会和政府不允许有人挑战其权威性,下令各处焚烧其书并且追捕卢梭,卢梭被迫逃亡瑞士。近代教育界的发展也离不开卢梭这部著作的影响。

现代西方国家的早教机构和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现代早教机构已普遍面向社会化为家庭提供各种服务,儿童参与到各个社区的儿童中心参与相关活动,同时家长也可以参加关于各种儿童早期教育相关的论坛和培训,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提高自己培养儿童的能力。

概念

0岁~3岁的早教概念

早期教育一般广泛意义指儿童上小学前的时间段,即0岁~6岁之间,而狭义指的是0岁~3岁的年龄段。0岁~3岁是儿童学习的黄金时期,与幼儿期的早教不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接触这个世界懵懂无知,具有较强的学习力。此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属于家庭式教育,由父母培养自己与孩童之间的亲子关系,而教育的时间也是随时在进行着,通过游戏、玩具等操作来教会孩子最基础的语言能力,行为认知能力、运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现代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就曾表述过,认为人体大脑智力发育的影响和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丰富的环境可以给大脑产生刺激。而儿童期则是最好的时间段,可以提高孩童的智力发育。

3岁~6岁的幼儿概念

3岁~6岁时期的儿童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引导性,基本上都送往教育机构(幼儿园)进行统一教导。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英国英格兰的纺织厂建立起了第一个教育机构“性格形成学院”,这个教育机构也是第一个最接近现代化标准的公共多功能教育学校。而教育机构的作用是进行相关的智力、性格、社会能力、沟通交流、体能训练等多方面发展的塑造。这个时期的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和一些生活技巧,更注重品格的教育,兴趣的培养让孩子更早的适应社会环境以及开发自己的天赋,同时也教导父母如何正确培养管理儿童,增进亲子间的沟通。

理论

游戏理论

关于早教,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提出了游戏理论,他相信儿童通过游戏学习的理念。

福禄贝尔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他认为游戏是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成人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的体力和智力,利用儿童与同伴的共同游戏,培养公民意识和意志品质,进行道德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法

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根据她对课堂上幼儿的观察,开发了一种注重独立性的教育方法,即“蒙氏教育”。蒙特梭利教学法基本上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

她主张家长与教师顺应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去接触、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教师需居于协助引导的地位,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经历对个体思维和心理过程发展的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他们所接触到的社会互动和语言的产物。

利维·维谷斯基认为,长大成人的过程本身只会产生一种非常基础的、对世界的“原始”理解,但儿童的学习过程会涉及一个广泛的最近发展区,其中包含儿童通过与他人互动学习到的内容。接触到他人思想的过程中,能促进儿童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时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以支撑并拓展儿童的现有经验。这些精神架构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认知支架,儿童通过它来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来自内部:儿童通过经验和随后的反思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知识。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他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体验式学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科尔布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即儿童需要通过体验事物来学习。

科尔布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他用学习循环模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验。孩子们观察新的情况,思考这种情况,理解这种情况的意义,然后在周围的世界中检验这个意义。

影响

儿童影响

生理

早期教育在生理上为婴幼儿提供舒适温馨的物质环境、温暖和谐的心理环境,儿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愉悦,身心放松。并且为儿童提供健康、科学的饮食,重视营养搭配,合理膳食,有益于儿童的生理发展,使得儿童健康成长。同时通过丰富的动作训练和游戏引导儿童爬、翻身、坐、站、跑、走来促进儿童的运动细胞,增强儿童的抵抗力,培养儿童的身体调节能力和平衡感知能力。

心理

早期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良好情感认知能力,掌握自己的情感,避免儿童形成不良的畸形心理。儿童在接受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不止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更多的能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为建立日后人际关系处理打下基础,便于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在面对各种情感困难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提高社交能力。早期接受早教的儿童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关系,性格更加开朗自信。

智力

儿童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人的大脑和各项技能发展最为迅速,早期经验使大脑初步成型,并逐步构建起神经结构,而大脑内的神经结构不仅仅只是按照遗传学路径发展,更是在外界的多种刺激之下塑造而成,也就是说环境的丰富程度可以刺激大脑的形成,而早期教育则是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早教通过各种游戏、阅读、音乐等吧不同的方面来刺激儿童的大脑皮层,促进神经元的发展,从而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且而早期教育可以开发和启蒙婴幼儿的智力,促进各项感觉器官的灵敏性,通过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刺激大脑皮层,调动了儿童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儿童的潜能。

家庭影响

早期教育不止对儿童影响巨大,孩子也促进了家庭的稳固,和提高了家长的能力。家长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有关儿童饮食起居,护理、营养健康等多方面知识内容,同时能够了解到儿童成长的生活作息和习惯养成,帮助家长拥有一个良好的育儿观点。另外一些亲子活动、亲子游戏等也帮助孩子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

社会影响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而社会更多的需要健康、聪明、品质优良且具有拓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多方面人才,这些最好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而早期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解决各种问题,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对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间接提高了整体的社会素质。儿童潜能的开发和早期教育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早期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反之,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儿童会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儿童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能够增强国民素质,提高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实施途径

上行下效

幼儿期是人性格的雏形时期,是培养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重点之一。家长和老师掌握好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通过儿童能够理解的各种活动内容和方式进行道德教化,培养儿童从小尊老爱幼,坚韧乐观等优良品德,避免儿童产生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家长是孩子第一个启蒙老师,家长的做法和习惯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孩子们的性格和习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努力,相互协调,家庭中的家长需要树立好一个榜样再辅之教师的教育,形成儿童正确的习惯和品德。

循循善诱

在幼儿期的儿童是好性格形成的最好塑造期,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循循善诱,正面积极的措施方法来指点引领儿童前进的“道路”。对儿童切记不要采用粗暴的训责,使儿童形成胆小的性格;也不要过度溺爱儿童,迁纵儿童导致儿童失去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养成儿童不良的性格。

教育形式

早期教育的形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趣味性的、有动手探索机会的、有助于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的等等。只要是有利于孩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开朗乐观的性格、不怕困难的意志,都可作为早期教育的实施形式。只要是可以整合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社区活动等多种手段,多种教育资源,使儿童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主动积极的与人沟通,大胆与人进行互动,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就是早期教育的形式。通常早期教育实施的形式包括游戏、绘画、阅读、爱的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在开展早期教育时,应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游戏方面,鼓励婴儿大胆探索,再比如爱的教育,要让婴儿在爱中成长,从而让儿童有一颗人善良的心去爱别人,重要的是要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早期教育。

典型内容

艺术绘画

绘画的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丰富的色彩和不同的图案,为儿童创造出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儿童坡道潜能让儿童的大脑有一个平衡性发展。同时家长在陪同儿童绘画时也可以增进其亲子关系。

数字

数字早教可以提高儿童思维抽象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调理能力得到一个提升,而能力和短期记忆力也会得到附带提高,数字也属于语言读写和交流领域,对以后的数学也有益处,儿童通过对不同数字的学习提高语言能力的发展。

音乐

音乐对接受早期教育儿童起到促进右脑发展作用,从而增加儿童大脑的功能,对儿童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一个正面的积极作用。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听力是优先于视力的,当儿童还在婴儿时期,视力还很弱,则需要听觉感官来感受情绪的变换和环境变换。音乐在提高儿童记忆力这块也有着相应的优势,音乐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仍然创造出了闻名的“第九交响曲”,说明早期音乐教育的培养对人在幼年时是有必要的,也可以从小陶冶儿童的情操。

政策

20世纪以来,中国颁布了多项关于支持、鼓励、规范早教行业的相关政策,以促进早教行业发展。

2010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制定、新华社受权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2010年1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及,将“把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201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鼓励地方政府通过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