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山歌 :一种流行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的传统音乐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7

木洞山歌是一种流行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的传统音乐,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朝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可分为传统山歌和新兴山歌。传统山歌根据题材与内容,主要分为禾籁、盘歌和神歌三种形式,重要歌类还有劳动号子、民俗歌、舞歌、儿调等。新兴木洞山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歌手们创作而成。而木洞山歌的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禾籁曲调曲目丰富,主要有高腔禾籁、矮腔禾籁、平腔禾籁、花禾籁和连八句等多种样式。

木洞山歌富有地域特色,在木洞镇民众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为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木洞山歌代表作品有《山歌好唱口难开》《走进深山雨要来》《木洞新气象》《赶场》等。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木洞山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千百年前的重庆市歌舞,是巴渝歌舞三次分流演变的产物,距今已有 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下里巴人”两首古代巴人歌谣在楚国流传,其中在楚宗王的《对楚王问》中,就载有以木洞山歌为主体的“巴人歌谣”。古代巴人能歌善舞,商周巴人的歌谣已经在周边传播开来,以歌舞著称于世。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巴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与华夏文化相互交融。

汉朝初,在吸收巴子讴歌,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将巴人的歌舞命名为“巴渝舞”,引入宫中。此时,巴人歌舞分为“民间巴渝舞”和“宫廷巴渝舞”。这是古代巴人歌舞的第一次分流。三国时代的曹丕年间,曹丕为歌颂曹操的武功,作《俞儿歌舞》,其篇目为《矛俞新福歌》《弩俞新福歌》《安台新福歌》《行辞新福歌》。黄初三年(222年),舞名改为《昭武舞》。晋朝初年,为了宣扬司马氏之武德,将此舞更名为《宣武舞》,并令傅玄创新制作《宣武舞歌》,其四篇篇目为《帷圣皇篇·矛俞第一》《短兵篇·剑俞第二》《军镇篇·号俞第三》《穷武篇·安台行乱第四》。成宁元年(275年),司马炎下诏在庙乐中停止《宣武舞》。东晋时恢复,名为《蒲八渝》(即《萧巴渝》)。南北朝南梁,又以《巴渝舞》称之。杨坚时,因其来自民间被停止使用。据《新唐书礼乐》记载,《巴渝舞》于唐朝退出宫廷音乐的历史舞台。

唐代中叶,以刘禹锡为代表的诗人依照民间竹枝歌曲调填写竹枝词,使得重庆市歌舞第二次分流,民间竹枝歌和文人竹枝词是这次分流的主要标志。“竹枝歌”是巴渝地区年轻男女在竹林劳作时对唱的歌谣。而“竹枝歌”又称“竹枝”、“竹枝调”, 即古代木洞民歌,有一种说法是瑞安鼓词中有“竹枝”两字而名“竹枝歌”,另一种说法是人们歌唱时手拿竹枝。其发源地在今万州区忠县奉节县、通州等地, 它是巴渝地区乡土气息浓郁、地区特色鲜明清唱民俗音乐的代表。直到清代还可以见到人们对唱竹枝歌的身影。同时竹枝歌经过发展演变为木洞山歌中的啰儿调。

明末清初,重庆市歌舞开始第三次分流,民间歌曲的内部分为众多支派,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舞歌等种类。清代乾隆曾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曾在他主修的《巴志县》里提到:“六月芒种,是月也,薅头秧,旬以后薅二秧,去莠,农歌四闻。”说明木洞人民在劳作时,一直有唱山歌的习惯,直至清末演化形成了木洞山歌。在新中国解放前的旧社会,木洞山歌只能在田里山间、坡上地头,农民在劳动中或工余后唱唱,作为一种自娱自乐、自寻乐趣的一种形式。新中国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对山歌的发掘和继承,把它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普及、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歌手们利用串联手法对传统山歌进行整理、依曲填词创作而成了新兴木洞山歌。1978年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音乐受到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冲击,木洞山歌逐渐被边缘化。

基本特征

表现形式

木洞山歌歌词多属即兴创作,即兴演唱,无伴奏音乐,但有较为固定的腔调和唱法。

音乐特征

音阶调式

木洞山歌的音阶调式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五声”性音阶为主的调式,即“宫、商、角、徵、羽”构成的五声性音阶,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可以作为主音单独存在。并且木洞山歌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清角或变音等附加音形成的六声、七声音阶,可作为辅助音出现在木洞山歌的弱拍或尾音滑音上。二是尾转式的调式,即在民俗音乐即将结束的时候,调式突然转变,从而增强音乐发展的戏剧性效果。

旋律特征

木洞山歌的旋律特征,一是抛物线状的旋律,从中音区开始行进,逐渐上升到高音区,到达高音后开始降落到歌曲的中音区或低音区,形成完整的抛物线。二是前后重复的旋律,但因具体的重复手法不同,可通过间奏(衬腔)反复变化,扩充内容,增强曲调气势。

节奏节拍

木洞山歌的节奏节拍有规整性节拍和自由性节拍。规整性节拍,即节拍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其又分为单拍子节拍以及复拍子节拍,单拍子节拍的每个小节呈现的是两拍子或三拍子,只有一个强拍,如2/4、3/4等。复拍子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节拍组成的一种节拍形式,例如4/4、6/8、6/4等,可以同时存在多个强拍。而自由性节拍,表现为自由性散板节拍的运用,没有特定音符音阶的划分,强弱拍拍数及乐理位置的要求,是即兴的节拍。

音乐体裁

木洞山歌可分为传统山歌和新兴山歌。传统山歌根据题材与内容,主要分为禾籁、盘歌和神歌三种形式,重要歌类还有新兴木洞山歌、劳动号子、民俗歌、舞歌、啰儿调。

传统木洞山歌

禾籁

禾籁,又被称为庄稼歌、合来、薅秧歌、打禾籁等,只在木洞及其周边地区流传,是重庆市农民在薅秧时振奋精神、缓解疲劳、提高劳动效率所传唱的一种山歌,“打”指演唱的意思,“禾”是指庄稼的幼苗, “籁”原意是指古代用竹子做的管乐器萧,也指穴里发出的声或音泛指声音。“打禾籁”即劳动人民为使禾苗茁壮成长将秧田的禾本科杂草除去时,所唱的山歌被称为禾籁。

在演唱的过程中,由薅秧队中的禾籁头或锣鼓师傅进行领唱,其他的薅秧者进行帮腔或合唱。结束后还可能要再吹一曲唢呐来助长势气。根据演唱的形式,一般分为高腔禾籁、平腔禾籁、矮腔禾籁、花禾籁等。高腔禾籁瑞安鼓词内容丰富、涉及各类题材、节奏舒展自由、曲调高亢嘹亮、拖腔优美悠长、随意性较强。唱法与川剧演唱的边音相似,多用假声。而高腔禾籁还包括依呀禾籁、也禾籁、锣鼓腔、依依腔、呀呀腔、四平腔、噢腔、呜哦腔、悠呵腔等样式。

而平腔禾籁是适合单人独唱的曲,无人帮腔,又称“干山歌”。有的接近高腔禾籁,是由高腔禾籁演变而成的,节奏较为自由,曲调嘹亮、高亢;有的又像矮腔禾籁,节奏较为轻快活泼、规整,旋律起伏不大,有《山东情歌山西妹》等。矮腔禾籁,一般是在薅秧劳动时所唱的,所以又称“薅秧禾籁”,曲调丰富,旋律风格跟随言语的字音转变, 例如《劲头大得很》等。

禾籁结束的尾子有的为对花的盘歌,这种禾籁被称为花禾籁,能展示歌手的技术和嗓音,是在赛歌和薅秧时必唱的山歌,它将高腔禾籁与矮腔禾籁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曲式发生变化,曲词和曲调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曲词容量也得到拓展,例如《大田薅秧行对行》等。

盘歌

盘歌是一种对歌的专用曲调,在打谷场上、薅秧劳动、儿童放牧、打柴和赛歌活动中所必唱的歌种,它是一种对歌的形式,有起兴的歌头子和专门的曲调。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是劳动人民传授知识、经验的手段。演唱的形式一般为一人进行演唱众人附和,也有二人对唱以及自盘自答。在瑞安鼓词方面,它不仅拥有着传统意义上的唱词,还有即兴编词现唱, 在当地的各种赛歌活动占据极高地位,例如《什么红来红满天》等。

神歌

神歌,“神”指的是不分场合、对象的开玩笑,具有重庆市的特色,是巴渝的方言。木洞镇地区的神歌常常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反过来唱,而有些曲调是从高腔或矮腔演变而来的,如“倒头歌”“扯流歌”等。

其他形式

木洞山歌的其它重要歌类还有在劳动过程中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劳动号子;在民间礼俗和祀典仪式中演唱的民俗歌;各种小调以及伴随玩龙灯、舞狮子、打连萧、赛龙舟等边舞边唱的舞歌;还有在曲词体式和曲调特征与唐朝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颇为相似的啰儿调,其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区的“嫡传”等。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包括船工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作坊号子、农事号子、劳动歌。船工号子包括川江号子、盐船号子、过河号子、渔船号子等,其中川江号子较为丰富,包括上水号子、下水号子、靠船和开船号子等。上水号子包括撑篙号子、扳挠号子、拉纤号子、斑鸠号子等,下水号子包括起船号子、近摊号子、上滩号子。工程号子包括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打桩号子、拉滚号子等,其中以石工号子丰富,包括大山号子、三声号子、大锤号子、抬石号子等。船运号子包括抬工号子、装卸号子、板车号子、报路号子、龙杆号子等,其中以抬工号子丰富,包括上坡号子、下坡号子、半边号子等。作坊号子包括榨油号子、榨菜号子等,其中以榨油号子丰富,包括打头油号子、抽老尖号子、抽二老尖号子、打干榨号子等。农事号子包括打谷号子、放牧号子、车水号子、打麻号子等。劳动歌包括采茶歌、跑堂调、安客调、矿工歌、淘金歌(淘金调)等。

小调

小调包括吟诵调、谣曲、时调、叙事歌、启智歌。吟诵调包括明声朗诵(唱诗调)、摇篮歌、儿歌等。谣曲包括妇女苦情歌、丘二歌等,其中以妇女苦情歌最为丰富,它包括寡妇歌、小丈夫歌、童养媳歌、劝夫歌、过婚嫂歌等。时调中以相思调最为丰富,它包括十想部歌、十二月相思歌、四季相思歌、捎书带信歌等,除相思调外,还有孟姜女调、放风筝调、小放牛调、五更调、信物调、相送调、牙床调、怀胎调、劝酒调等。叙事歌包括历史歌、风物歌、人物歌等。启智歌包括数字歌、铜钱歌、耗儿歌、无尾目歌、螃蟹歌等。

啰儿调

啰儿调包括四字头啰儿、尾子啰儿、串啰儿等。其曲词体式和曲调特征与牌代以来重庆市民间流传的竹枝歌颇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区的“嫡传”。

风俗歌

风俗歌包括节令歌、婚嫁歌、丧事歌、修房歌、香火歌、酒歌。节令歌包括春官歌外、冬九九歌、夏九九歌、嫁松毛虫属歌,其中以春官歌为丰富,包括送财神歌、贺年迎春歌、说烟说茶歌、说花赞花歌等。

婚嫁歌中坐堂哭嫁歌和洞房送客歌较多。坐堂哭嫁歌中,包括起紫歌、贺嫁歌、哭嫁歌、伴嫁歌、送嫁歌、骂媒歌,哭嫁歌中又包括哭爹妈歌、哭姐妹歌、哭兄嫂歌、哭女伴歌、哭自身歌、苦命歌等,洞房送客歌中,包括迎宾词、敬烟敬茶歌、说菜说席歌、对酒歌、对诗歌、送客词等。婚嫁歌中还有说媒订亲歌、开脸上梳歌、置办嫁妆歌、踩斗丢歌、迎亲上轿歌、回车马歌、周堂喊礼歌、揭盖头歌、交杯酒歌、说席敬客歌、铺床安家具歌、回门探亲歌等。

丧事歌包括开灵守灵歌、报丧奔丧歌、孝堂哭丧歌、说花文歌、祭文出丧歌、上山下葬歌、哭夫哭妻歌、清明上坟歌等,其中以开灵守灵歌最为丰富。包括丧歌、孝歌、挽歌、亡人赞歌、冥界传说歌等。修房歌包括采石安基歌、安板筑墙歌、套梁上梁歌、点梁抛粑歌、安窗安门歌、安圈扫圈歌等。寿礼歌包括祝寿词、红蛋酒歌、百岁酒歌、生期酒词、满句酒词等。香火歌包括佛偈子、烧香歌、孝歌等。酒歌包括划拳调、杆杆酒歌,咂酒歌又包括泥和尚歌、泥蜂舞歌等。

舞歌

舞歌包括龙灯贺词调、彩船调、车车灯、狮舞锣鼓词、龙舟调、旱龙船调、腰鼓调等。

新兴木洞山歌

新兴木洞山歌也称表演歌,主要是为了进行山歌表演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山歌登上舞台,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歌手们利用串联手法对传统山歌进行整理以及依曲填词,由此形成了表演歌,即新兴木洞山歌。表演歌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将内容相关的几首单支山歌结合起来进行联唱,或者以唱为主以朗诵为辅而结合的山歌联唱以及根据曲调的需要直接进行相联。二是以独唱为主。三是山歌剧。

代表作品

木洞山歌可分为传统山歌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木洞山歌。传统山歌根据题材与内容,主要分为禾籁、盘歌和神歌三种形式,重要歌类还有劳动号子、民俗歌、舞歌、儿调等。

传统山歌

传统木洞山歌主要分为禾籁、盘歌和神歌三类,在禾籁中,矮腔禾籁代表作品有《唱歌要从心上来》《山歌不唱不开怀》等,高腔禾籁代表作品有《人民江山万万年》《山歌不唱闷沉沉》等,平腔禾籁代表作品有《山歌好唱口好开》《太阳出来辣焦焦》等,花禾籁代表作品有《吹吹打打迎新娘》《莫绞田中唱歌郎》等。盘歌代表作品有《什么出来高又高》《什么吃根不吃草》《大家都来唱盘歌》等。神歌代表作品有《扯谎歌》《倒头歌》等。

新兴山歌

新兴山歌包括独唱为主的《歌唱木洞好地方》《家乡大变样》《喜鹊闹枝头》《铁树开花水倒流》《合作花开朵朵鲜》等;以联唱为主的《木洞新气象》,由七哥八个调、 划喲调、庆庆调传统山歌曲调填词而成的《城市新貌》;塑造人物形象、加进对话以及道白的山歌剧的《材木专员陈应福》《多样的小队活动》《护林育山》《抽水灌田》。

文化价值

木洞山歌是农民在劳动中或工余后为解除疲劳和抒发心情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木洞山歌反映着木洞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题材大多为有赞美家乡的叙事性故事、歌颂人民英雄和民族历史、更有介绍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民风民俗的内容,揭示了从古至今木洞人们的生活面貌,它承载着木洞人民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

木洞镇山歌歌词中,包括赞美家乡的叙事性故事、歌颂人民英雄和民族历史、介绍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民风民俗的内容,承载着木洞人民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传承了先辈的精神财富、教化社会的作用。同时木洞山歌来自民间,以重庆市的方言为载体,蕴含浓郁乡土风味,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

传承与保护

流传现状

木洞山歌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谢世,传承链出现断裂,山歌演唱活动难以开展。学校制定的乡本教材里没有涉及到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介绍,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几乎凭着老师的记忆口传心授,山歌曲谱复杂,涉及的音乐知识广泛。学生普遍不了解音乐知识,严重阻碍了山歌的教学进程,使得传承教学活动开展困难。

传承人物

潘中民,男,汉族,1937年生于重庆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洞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系该家族传承第四代,主要擅长薅秧禾籁和石工号子。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次参加、组织山歌演出、比赛,并屡获奖项,被称为“木洞山歌王”“巴山猴”“潘山歌”。20世纪90年代初被重庆市文化局授予“民间歌手”称号,曾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还为多部电影、电视剧配唱背景音乐。

喻良华,男,生于1943年10月,巴南木洞人,学习山歌六十余载,退休后潜心专研木洞山歌,编写音乐课本,是木洞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四次上央视,多次上重庆卫视、巴南电视台等做演出或访谈节目,2012年应邀在央视网频道做访谈节目,并应邀参加台湾南投25届灯会,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等众多奖项。在业余时间进行招徒授艺,培养了3名市级,4名区级传承人以及大量会唱木洞山歌的人才。

保护措施

1990年10月,木洞镇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山歌之乡”,同时在1991年重庆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间歌手中,木洞山歌歌手占37名。1999年11月木洞被确定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政府开会制定一系列相关保护文件,并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进行规划对木洞山歌传承与保护机制的建立。目前木洞已编写了30余万字的《木洞山歌》专著,于2005年12月公开出版。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木洞山歌艺术团”,培养山歌传承人。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木洞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9年1月开展巴南区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免费开放系列活动,其中“河街剧场周周演”“2019 年双河口镇迎新春文艺汇演”等文艺演出,均有木洞山歌等非遗文化的演出。此外,文化馆还设有木洞山歌寒假班、木洞山歌常规班等兴趣班,由专业老师进行教学。

参考资料

木洞山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8

..2023-05-12

..2023-05-13

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2023-06-17

..2023-05-12

..2023-06-14

..2023-05-0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