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 :明朝的第七任皇帝

更新时间:2022-08-26 14:53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1457年),男,汉族,明朝第七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次子,生母为贤妃吴氏,明朱祁镇朱祁镇之弟,明宪宗朱见深之叔。

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三(另说八月十三日),朱祁钰出生;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朱瞻基驾崩,英宗朱祁镇即位,朱祁钰被封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为稳定朝政,朱祁钰被拥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在位期间,代宗朱祁钰善用兵部尚书于谦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之后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英宗朱祁镇复辟,朱祁钰被废为郕王,同年病逝,时年30岁,死后被朱祁镇赐谥号曰“戾”,仅以亲王的礼仪下葬,且并未葬入明十三陵。

明宪宗成化时期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庙号李豫,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明清史书多称其为景帝。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少年封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宣宗朱瞻基驾崩,朱祁钰其兄朱祁镇继承皇位,史称明英宗。新皇继位,大封群臣。二月初九,英宗朱祁镇册封朱祁钰为郕王,大办加冠礼,但未让其去外地就藩,允许居住在京城,史书上记载为“奉藩京师”。

保卫之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遭遇惨败,被瓦剌俘虏,成为人质。为稳定朝局,皇太后孙氏立即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同时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起先,瓦剌首领绰罗斯·也先挟制英宗率军围困北京城,想以英宗为砝码,趁机要挟北京军民投降;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主战派的支持之下,郕王朱祁钰针对当时的危急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稳定政局的同时也平定人心。

稳定内部 临危即位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钰下令将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祸源宦官王振全家抄斩,重挫当朝宦官的气焰,平定国民人心。八月二十八日,为免主少国疑,众朝臣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名号联名上书奏明皇太后,希望郕王朱祁钰承继大统,管理国家;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史称明代宗,次年改元景泰,遥尊明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册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即位之后,朱祁钰立即任命于谦为提督各营军马,调集各地部队、武器、装备、物资,并且日夜操练军队,迅速提高明军战斗力,准备与瓦剌开战。

奋力作战 大获全胜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一日,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长驱进入北京城区,并在西直门外列阵,朱祁钰下令命于谦为统帅率军迎战,明京师保卫战正式打响。在朱祁钰和于谦的统筹调度之下,北京军民同仇敌忾,打败了瓦剌的进攻,使瓦剌军队损失惨重;十月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同德胜门外的瓦剌军交战,因明军埋伏的火枪手突袭进攻,瓦剌军受到重创,瓦剌也先只得下令退兵;十月十七日,也先率军队退出紫荆,京师解围,并于十月二十日派使者进京议和。至此,明朝的京师保卫战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登位举措

富国强兵

代宗朱祁钰即位之初,便注意克服英宗时期的各种弊政,励精图治。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钰提出富国强兵的治国要求,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政治改良

景泰年间的政治改革主要基于克服前朝积弊,实行新政。因为太监在明代朝堂容易借助于皇权,干预朝政,所以朱祁钰接受英宗朝宦官乱政的教训,对宫中的宦官的管理极为严格,对他们下了禁约,使他们的行动受限,不敢肆意妄为。同时,朱祁钰逐步限制锦衣卫的活动,景泰三年(1453年)三月,朱祁钰出台规定:“今后关系谋逆、反叛,妖言惑众,窥伺朝廷等罪情,有勾结王府、外夷,窝藏奸盗,买卖官吏收财等情形,事情严重者,才可以如实上奏,御史复查真实之后,才可以审问。其他情形,只允许受害人告发,不得要狭复仇,诬害良善。法司审理不可受第三方干预,致有冤狂。违法重情,罪不可恕。”朱祁钰对锦衣卫活动的规定、限制,使之难于随意罗织罪名,陷害良善,使其循规蹈矩地履行职责。

英宗统治时期吏治败坏,官吏多含贪淫之志,所以朱祁钰重视澄清吏治,认为“国家以民生为重,君臣以政理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对此,其决定今后如若郡守、御史有空缺,由吏部公选推举,布政使、按察使有空缺,由三品以上官员保举;官员处理如果有不公的地方,六科十三道可以共同上奏弹劾;官员如果扰乱民众的生活,就裁决罢官。景泰七年(1456年)八月,朱祁钰下令裁撤冗官,防止官吏队伍的扩大,减少明朝廷的无谓开支。

经济发展

朱祁钰在位期间,注意克服经济制度中的积弊,劝课农桑,保护小农经济,安定民生,发展生产。马政是明代百姓的沉重负担,依马之官经常乘机敲诈勒索百姓,朱祁钰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以克服。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二月颁绍天下,严禁典牧之官科敛害民,并废止了每年印马匹派遣侯、伯、内官的成例,每年印俵马匹仅派御史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养马之家所受的科敛之,同时还废除了自太祖朱元璋时设立的粮长制,使马政渐趋合理。

朱祁钰还十分注意保护小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多次勒令兼并之家将田产还给原主。之前,明朝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大量田土被官员私自占取,对此,朱祁钰下令归还所占田倾给百姓,这一举措施和规定,有效地维护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使民生安定、生产发展。此外,朱祁钰还多次令地方官吏劝课农桑,鼓励除士、工、商外, 人人都要及时耕种,鼓励垦荒、鼓励因地制宜,适量种植桑、枣、漆、柿等作物,并以农桑考核各级官吏。

而对受涝灾比较严重的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域,朱祁钰给予免减地方税,买入救灾,协助流民渡过危难的措施,并以自身言传身教,减免皇宫支出,倾力发展经济。

军事改革

京军是明朝廷极为重要的作战力量,分为五军、神机、三千三大营,平时五都督府掌管着其军政、兵部负责调动、战时则临时选将统兵作战。这使得调兵时效率低下,不同军队规矩不同,首领互相不认识,对于突发状况很难应对。在瓦刺不断骚扰的情况下,朱祁钰听取于谦建议,让军队采用团营的训练方式,贯彻兵将相识的主张,这是兵团制的诞生萌芽。

景泰二年(1452年)五月,在“富国强兵”的要求下,朱祁钰命于谦召集兵部、五军都督府、总兵官等人讨论“军马如何可以战无不胜”的问题,提出了实行团营制的主张,进行了影响较大的京营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团营,选拔三大营精兵十万;第二,总结与瓦刺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安营及作战的方法;第三,进行实战性训练; 第四,规定各级军官伴的数量,限制私役军士的发生。这次的军事改革加强了明军的实战性训练,合理的作战方法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力。

重整边防

保卫战后,瓦剌军队虽被明军击退,但仍企图进攻明廷,但因保卫战,明朝精锐军队数量锐减。为了彻底消除瓦剌对于明朝江山的觊觎,以防入侵者再次接近北京京城,代宗朱祁钰对明代边防进行了积极的治理:边防军队短时间内无法有效地抵挡外族的进攻,所以朱祁钰重新组建戍军,善用于谦等人改革边防军事,实行团营制,将选拔出来的10万精兵组成5分团营,后增加到10个,并且改革了团营的指挥机构,每个团营由一个战地将领统率,整个戍军由一名从将领中选出的战地统帅控制,加强了对戍军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市蓟州三地军屯复垦,以核丁法为准每年两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联合核查团营人数,防止边防官吏吃空饷,还命兵部武库司设立“准样图”,统一了武器制造和发放的标准。

通过这些措施,之前被毁的国家防线实现了重铸,成为大明王朝抵御蒙古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特别是军事重镇宣府与大同,代宗朱祁钰坚定地任用昌平伯杨洪与右都督郭登,追讨瓦剌军。在明廷的支持下,杨洪与郭登大破瓦剌军数千骑,甚至成为了蒙古入侵者的噩梦。

寰宇通志

《寰宇通志》是朱祁钰在位期间修著的明代官修地方总志。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代宗朱祁钰秉承成祖遗意,命王重等29名进士“分行各布政司及南北直隶府州县,采录事迹,以备修纂”,又下令命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带领高谷王文萧镃商辂等四人主持编纂;历时三年,该书于景泰七年(1456)五月完成,赐名《寰宇通志》。《寰宇通志》全书共119卷,约200万字,先列二京,次列十三布政司,最终是外夷,保存了许多的丰富资料,其由李豫朱祁钰亲自作序,颁行天下。两年后,《大明一统志》颁行,《寰宇通志》遭到毁版,后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

帝位之争

朱祁镇回朝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俘虏了英宗朱祁镇,企图利用他作为筹码威胁明廷,郕王朱祁钰的突然称帝使其失去了意义;景泰元年(1450年),在军事上屡屡受挫和瓦剌内部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绰罗斯·也先:“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欲释放英宗朱祁镇回朝。

明廷大臣对于此并无意见,但是作为当朝皇帝的朱祁钰明白英宗回朝后必然对其皇位构成威胁,所以对此事多方加以阻拦。也先派遣阿剌知院前来贡马向明朝表示自己的讲和之意,朝廷重臣一齐奏请朱祁钰派使臣前往迎英宗,朱祁钰并不同意;后经于谦相劝,才升任礼科给事中李实礼部侍郎,命其率领随从,带敕书前往瓦剌迎回英宗朱祁镇。

由于也先求和心切,加之明朝使臣的努力,经过一番的交涉,朱祁镇朱祁镇在经历了被瓦剌囚禁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二日回归北京。

软禁英宗

在英宗即将到达北京之时,明廷大臣与朱祁钰在迎归仪式和安置英宗问题上又出现了严重分歧。众多大臣从道德伦理和国家声誉考虑,认为迎归仪式应该要以皇帝之仪,而朱祁钰则认为礼部尚书胡濙组织礼官讨论的迎回礼太过大张旗鼓,认为有产生政变的危险,极力主张简化仪式,淡化影响。

最后,百官妥协,迎归仪式非常简单,只在英宗朱祁镇抵达居庸关时,派遣翰林院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等在居庸关外,将朱祁镇引入,回宫之路上无人注意,百官在东安门外迎候,甚至未获得朝见英宗的机会。随后,代宗朱祁钰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之后,朱祁镇朱祁镇乘驾进入南宫市,开始了冠太上皇之名的7年软禁生活,朱祁钰为防备英宗与旧臣联系,下令命靖远伯王骥守备南宫,对英宗朱祁镇的一举一动都派人严加监视,同时还接受太监高平的建议,将南宫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

废侄立子

随着英宗被软禁、帝位的逐渐巩固,李豫朱祁钰希望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朝堂上下都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拒不接受。在初步试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之后,代宗朱祁钰试图用贿赂朝臣,甚至是武力威慑来说服朝臣,最终换来众人的默认。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初二,代宗朱祁钰废朱祁镇儿子、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将其贬为沂王,命其出宫,前往沂王府邸住居;与此同时,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但太子不久便夭折了。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闻之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朱祁钰闻讯大怒,下令将钟同下狱杖死;当时作为中宫的孝渊汪皇后也认为废太子不可取,以此忤逆了代宗朱祁钰的心意,便立即被废黜,随后朱祁钰改立杭氏为皇后。

继承之争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代宗朱祁钰的独子朱见济夭折于东宫。自从太子夭折后,代宗朱祁钰的精神和身体的状态急剧下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代宗朱祁钰甚至整整三天都没有视朝,在这种情况下,满朝官员开始考虑皇帝身后的继承之事。在这个问题上,朝廷文武大臣们大体上分成三派:一派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朱见深是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镇的庶长子,土木堡之变后被立为皇太子,于景泰三年(1452年)降为沂王;另一派以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王文为首,主张迎立襄世子朱祁镛为继承人,朱祁的父亲襄王朱瞻墡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嫡亲叔父,宣宗朱瞻基的嫡亲弟弟,在宗室之中血缘关系最近,这派官员认为:一旦代宗朱祁钰无嗣驾崩后,可以援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条文迎朱祁镛继位;最后一派以总兵官、太子太师、武清侯石亨,靖远伯王骥,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为首,主张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为了早日稳定朝局,于谦和胡濙等人一起写奏本再次请求复立沂王朱见深,但是此时因为代宗朱祁钰重用于谦而心怀不满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及王振余党太监曹吉祥则趁机勾结,谋划了一场迎立太上皇复辟的宫廷政变。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6年)正月十六日半夜,隶属石亨一党的徐有贞称自己夜观天文现象,见紫微星移位,认定当晚就是英宗复位的最佳时机,由此,石亨等人密谋以“边境有警,须增兵入卫”为由,率领一千多京营兵,经长安门进入皇城;进入皇城后,徐有贞将皇城大门反锁,并将钥匙抛到沟渠中。随后,石亨等人率兵直驱南宫市,用巨木砸开了南宫大门,匆忙将朱祁镇朱祁镇扶上轿舆,路上巡逻与守门的卫士因英宗的存在都不敢阻拦,如此一行人顺利地进入了东华门,直奔平时皇帝上朝的皇极殿

就在英宗到达奉天殿不久,百官们陆续来齐、准备上朝,却发现坐在大殿中央的不是代宗朱祁钰,而是被软禁了七年的太上皇英宗朱祁镇,都惊讶不已;此时徐有贞走出宫门,大声地向朝堂上的大臣们宣布:“太上皇复辟矣”,并命大家前去恭贺,百官虽震骇,但不敢有异议,只好列班朝贺。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徐有贞、石亨、张軏、曹吉祥等一班拥有再造之功的人皆加官进爵;正月二十一日,英宗下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次日,于谦等人被英宗以谋逆罪名处死;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英宗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二月十九日,郕王朱祁钰薨逝。

身后之事

被赋恶谥

早在英宗复位时,他就下诏怒斥郕王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在其死后更是追谥朱祁钰为“戾王”。谥号是古人对于去世之人一生的评价与总结,而英宗给朱祁钰的谥号却是“戾”,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评价,《谥法》云:"不悔前过曰戾",这说英宗认为朱祁钰一生不守仁义道德,不配与皇族并列。

朱祁钰死后,其生前所营造之陵寝昌平寿宫英宗也下令拆毁,命其转葬于金山(一说西山),与殇诸公主坟相属;英宗并赐红帛若干,令朱祁钰妃嫔唐氏等殉葬,诸妃中仅一汪妃因曾被朱祁钰所废而幸存。并且,英宗也不允许代宗入葬明皇陵,因此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被埋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正名之路

在英宗朱祁镇复位后的八年里,朱祁钰是整个大明王朝不能提及的禁忌,但其实许多明朝后世大臣都主张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驾崩,其子朱见深朱见深继位,改年号"成化";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二月,宪宗朱见深下诏恢复郕王朱祁钰帝号,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改"郕王墓"为"景泰陵"。

这次平反是不太彻底的,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只有七个字,而通常明朝皇帝的谥号都是十七个字。如朱祁镇的"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厚熜的"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等;其次,朱祁钰的庙号——明代宗是追尊,是一直到两百年后的南明时期,由明安宗弘光帝追封的。且因为庙号追封的太晚,使得朱祁钰失去了入太庙的资格。

人物争议

母妃身世

朱祁钰的生母为宣庙贤妃吴氏,后称为“吴贤妃”。关于吴氏的身世,流传较广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吴氏是丹徒区人,入宫当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宣宗朱瞻基的侍女,宣德三年(1428年),因为生下皇子,当年就被册封为贤妃;代宗朱祁钰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第二种,《罪惟录》则指出,吴氏本是江苏镇江人,汉王朱高煦的宫人。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对叔父汉王朱高煦派兵,生擒了朱高煦父子,汉王府的女眷全部被充入后宫为奴,后吴氏被宣宗朱瞻基看中,成为皇妃,但因其罪奴的身份与礼法不合,恐遭大臣们的反对,所以,宣宗朱瞻基安排她住在宦官陈符家中。宣德三年(1428年),吴氏生下朱祁钰,但母子仍然长期隐藏宫外,直至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病重,死前才正式承认了她们,封吴氏为贤妃;正统元年(1436年),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吴氏进封太妃。

离奇崩逝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十七日,离英宗朱祁镇复辟刚刚过去一个月,代宗朱祁钰薨于西宫,享年三十岁。其实,关于代宗朱祁钰的死因,史学界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病死,从《英宗实录》记载看来,“朱祁钰之疾,日渐沉重,终于不治身亡。”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癸亥,代宗朱祁钰就已经“因疾不起,遂罢朝贺”,也证实了当时朱祁钰的身子已经很不好了,石亨到病榻前探视时,见皇帝的病十分严重,便立即退出与太监曹吉祥谋变。从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直至朱祁钰去世,《英宗实录》一共记载了多达20条有关朱祁钰身体疾病的记录,以渲染其病情之沉重,认为朱祁钰的病情不断在恶化,最终因病不治身亡。而李贤《天顺日录》、杨瑄《复辟录》、尹守衡《明史窃》中仅记朱祁钰“薨”,但并未交代“薨”。参看《英宗实录》,只能得出朱祁钰最后是因为有疾而终的结论;而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资治通纪》及薛应旗《宪章录》中亦未记录朱祁钰的死因,但记载了贵妃唐氏殉葬的事宜。

而第二种,是被害论。从史料看,仅有两处明确记载了朱祁钰被害:一为陆釴在《病逸漫记》中写到:“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另一则为查继佐在《罪惟录》中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简单来说,就是英宗朱祁镇派心腹太监前去看望当时病入膏肓的朱祁钰,太监趁机用布条勒死了代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爱新觉罗·弘历为景泰陵立碑题辞,在题辞中也说代宗“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

历史评价

虽然即位突然、在位时间并不长,但是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的国家治理、善用官员的能力还是被许多人加以肯定的。《明史》夸赞他道:“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认为他在位期间用贤举能,将社会之乱治理得当;在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时期都任官、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的名臣彭时评价其道:“景泰数年中,敬礼大臣,宽恤民下,赏罚亦无甚失。”将其作为一个在其手下做事的大臣的极致用人之赞美说出;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则是用最简洁、最极致的称赞其为:“英主。”

并且,许多历史评论家、史学界都认为当时明朝能够守住边防,都得益于朱祁钰的英明领导。清朝诗人、散文家袁枚就曾表示:“宣宗以社稷人民付正统,正统不能守;付景泰,景泰能守之。”将英宗和代宗做对比,突出了对代宗朱祁钰守住明朝江山的敬佩之情;中国明史研究专家崔瑞德(英)和牟复礼(美)也评价道:“景泰时期,即明景帝统治时期(1450年—1457年),普遍地被人们判定为恢复了稳定、由干练的大臣们卓有成效地治理、进行合理的改革以及为北京和北方边境制定正确的防御政策的时期。传统的历史学家也判定,与前十年邪恶无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国事搞得一团糟的情况相比,景泰政府要受到赞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更是非常直接地评价道:“景帝是个好皇帝,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但是也有人对朱祁钰的皇帝生涯做出了消极负面的评价,英宗宠臣,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的李贤就评价朱祁钰:“景泰淫荡载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鼓舞;景泰时不孝于亲,不敬其兄,不睦其室,至而朝廷之上怨恨忧郁之气充满,是以六七年间水旱灾伤遍天下。天变于上,气乖于下,一年甚一年。” 认为朱祁钰荒淫无度,治国无方,以致臣民激愤、百姓艰苦。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汉族,明朝第五代皇帝,仁宗朱高炽长子;宣德十年(1435年)崩逝,终年三十六岁,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母亲

孝翼皇太后吴氏(1397年—1462年),丹徒人,宣宗朱瞻基贤妃,生代宗朱祁钰;天顺五年(1462年)十二月十六日去世,享年六十五岁,附葬景陵。

兄弟姊妹

哥哥

朱祁镇朱祁镇(1427年—1464年),汉族,明朝第六位皇帝,宣宗朱瞻基长子;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葬于明明十三陵之裕陵。

姊妹

顺德公主朱氏(1420年—1478年),明宣宗朱瞻基之女,母为胡善祥胡善祥;正统八年(1443年)正月十七日逝,时年二十四岁。

后妃

皇后

贞惠景皇后汪氏(1427年—1506年),代宗朱祁钰的第一任皇后;正德元年十二月(1506年)薨逝,终年80岁,葬于金山景泰陵。

肃孝皇后杭氏(?—1456年),明代宗朱祁钰的第二任皇后,正统十三年(1448年),生代宗朱祁钰独子朱见济;景泰七年(1456年)崩逝。

嫔妃

贵妃唐氏,景泰七年(1456年)封"皇贵妃",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贵妃,最后被逼殉葬。

贤妃李氏,谥号“恭靖贤妃”,生平不详。

子侄

儿子

朱见济(1448年—1453年),代宗朱祁钰独子;正统十三年(1448年)出生,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被立为太子,次年十一月夭折。

女儿

固安公主(1449年—1491年),生母为孝渊汪皇后景泰元年(1449年)封为固安公主。

另一女封号不详,年龄小于固安公主,终身未嫁。

侄子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位皇帝,朱祁镇朱祁镇长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病逝,终年四十一岁,庙号为宪宗,葬于明十三陵之明茂陵

影视作品

存世追思

未葬皇陵

景泰陵,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为代宗朱祁钰的陵墓。该陵墓为朱祁钰去世后,英宗朱祁镇以亲王礼为其建造的陵墓,后经多次修缮,并未达到帝王陵规格,陵碑比明十三陵任何一个陵的碑都小得多,清代灭亡后逐渐荒废。2001年,景泰陵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在夺门之变后夺回皇位,朱祁钰被废为郕王,软禁于西苑,不久后去世,享年30岁。代宗朱祁钰原本于景泰七年(1455年)在十三陵陵区内为自己营建了寿陵。但朱祁钰去世后,朱祁镇将其先前所营建的寿陵摧毁,并将朱祁钰以亲王礼葬于金山口。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朱见深重新承认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并谥为“恭定景皇帝”,朱祁钰的王墓也被扩建为皇陵,加盖了享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内官房等建筑。在嘉靖时期(1522年—1566年),景泰陵的整体陵体都被改建,绿琉璃瓦也被换成了只有皇陵才有的黄色,整座墓葬至此基本符合皇陵规制,但规模偏小。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景泰陵前立起一座碑,并在碑外建有碑亭此外,清政府还曾在景泰陵周围树立起8座转木桩,用以“破坏景泰陵的风水”。清朝灭亡后,该陵逐渐变得残破不堪,很多建筑都已无存。

陵墓风貌

景泰陵并不在十三陵之中,而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在通往香山的公路边,深藏在一片苍郁的密林中,现在,它外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及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干休所。景泰陵的马路南边,玉泉山高耸,是最佳的观看山上两座古塔的地点,景泰陵现存碑亭、恩殿、宝城各一座。碑亭为黄瓦歇山顶,其中的石碑为乾隆年间所立,正面有清高宗乾隆皇帝所题《明景帝陵诗》,碑亭北侧为黄瓦硬山顶的祾恩殿,面阔三间,祾恩殿后为宝城。宝城内除葬有朱祁钰外,还葬有于景泰七年(1456年)被废的皇后汪氏。2001年6月25日,景泰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拨款对景泰陵进行了修缮,但在修缮后出现了不少问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