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孝 :西夏第五位皇帝

更新时间:2023-04-02 17:58

李仁孝(1124-1193),又名拓跋孝仁,西夏第五位皇帝,大德五年(1139年)至乾二十四年(1193年)在位。他的父亲夏崇宗李乾顺是西夏第四位皇帝,他的生母为汉人曹氏。

元德六年(1124年)李仁孝出生于西夏兴庆府。大德五年(1139年)6月夏崇宗李乾顺驾崩,李仁孝继位,改年号为大庆,其母曹氏与任氏(夏崇宗所立的皇后)并列为皇太后,另外,曹氏又被尊为国母。李仁孝即位前,宋、夏已中断聘使往来近二十年,人庆元年(1144)李仁孝派使者赴宋,恢复两国外交往来。人庆二年(1145),李仁孝模仿中原制度设立太学。执政期间制定《新法》。人庆三年(1146),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建立孔子庙。另外,李仁孝也使用科举来选拔官员,天盛十三年(1161年)正月又设立翰林学士院,撰写党项族历史。他又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 西夏天盛(1147—1169)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乾祐元年(1170年)得到金朝的帮助,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夏仁宗病逝,享年70岁,谥号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号寿陵,后其子李纯佑即位。

仁孝执政后与金的保持友好关系,与南宋往来,为西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李仁孝还崇信佛教,组织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留下了数十部校经。夏仁宗共在位55年,被称为西夏的中兴之主,受到官民的爱戴。李仁孝在位期间是西夏德鼎盛时期,不仅使西夏的儒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还重视吏治,为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人物生平

即位之初

元德六年(1124年)九月李仁孝出生于西夏兴庆府,生母曹氏为汉人,深得李乾顺的妃子辽成安公主的喜爱。成安公主向李乾顺请求取名为“仁孝”。大德五年(1139年)六月,李乾顺驾崩后李仁孝时年16岁继位,尊生母曹氏为国母,与庶母任氏并立为太后。次年改元大庆,二月,立党项族之女罔氏为皇后。

李仁孝继位之初,大庆二年(1140年)安成公主因为李仁孝依附金朝导致辽朝灭亡,便绝食而死。跟随安成公主而来的萧合达将军也趁李仁孝刚刚登机,根基不稳,割据了夏州并与联络阴山与河东区的契丹部族,拥立辽朝皇室后裔,恢复辽国。李仁孝命令静州督统任得敬率军攻打已经占据盐州(今盐池县)的萧合达,平定叛乱之后,任得敬被升为翔庆军都统军,封为四平公。大庆二年(1141年)六月,李仁孝又诛杀了图谋叛投金朝的慕、慕溶兄弟。同年八月,群臣为李仁孝上尊号“制义去邪” 。

平乱救灾

大庆三年(1142年),西夏发生严重灾荒,一升米卖到了一百钱,第二年,兴庆府又发生强震,粮食也因此绝收,朝廷赈灾的银子也被一些官员贪污。于是,灾民便起义反抗。李仁孝听从御史大夫苏执义的建议,对遭受地震、地裂灾害严重的兴庆府、夏州地区人民,采取免租的政策以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并下令官府帮助修复塌毁的房舍。同年八月,李仁孝听取苏执义的意见实行赈法,对饥荒严重的地区,下令诸州官吏视察,按灾荒轻重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赈济抚恤的范围广泛。面对起义的蕃部,李仁孝派任得敬平叛起义,而任得敬采取了武力与收买相结合的办法,逐渐平息起义,仅仅浪、富儿两个族的部民,顽强抵抗持续两个月仍然不屈服,任得敬对此蕃部寨民乘夜偷袭,蕃部起义失败,首领哆讹最终被杀。

推崇儒学

仁孝在平定内乱巩固政权后,便开始注重教育推动儒学发展,西夏人庆元年(1144年),李仁孝遣使赴宋朝贺天申节,与宋朝重新建交,并被宋朝的儒家文化吸引。这年六月,李仁孝在各州各郡县均立学校,同时在皇宫内建立小学,安排教授上课,规定宗室子孙年龄七岁至十五岁时均可入学。李仁孝以及皇后罔氏时常亲自去训示教导。人庆二年(1145年)李仁孝尊尚“大汉太学”,建立“太学”,亲自释奠。人庆三年(1146年),李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设立孔子庙,人庆四年(1147),李仁孝,策试举人,开始建立唱名西夏仁孝采取科举取士,后期不断完善了科举制。人庆五年(1148年)建立内学,选择有名气的学者主持。增补修改律法,完成后赐名为《鼎新》。

诛杀任得敬

李仁孝即位之后,国家并不稳定,他的臣下多次作乱,任得敬因平定内乱有功而得到仁孝得重用,就任夏国丞相二十多年,而任得敬有取代夏国的想法,在任期间诬陷杀害皇亲贵族和大臣,西夏天盛八年(1156年)四月,李仁孝封任得敬为国相又晋封为楚王。任得敬因此独揽大权在朝中安插亲信,暗自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将自家的几个兄弟都安排在朝中并担任着重要的职位:任得仁为南院宣徽使,任得聪为殿前太尉,任得荣为兴庆府尹,侄任纯忠为枢密副承旨。天盛十二年(1160年),任得敬上疏表达自己对李仁孝推崇儒学的不满,认为大兴儒学并不适应夏国的发展。

西夏天盛二十一年(1169年),仁太后去世,她的父亲任得敬失去靠山。西夏乾祐元年(1170年)五月,任得敬胁迫李仁孝分国而治。李仁孝因无力制止便将夏国西南路和灵州、罗庞岭(凉州境内)一带地方划为楚王的封疆。但是划分疆土之事必须要征得金朝的同意,于是李仁孝便将此事告知金朝,完颜雍听闻此事咨询宰相,宰相李石建议是不必介入此事,但是金世宗却认为哪有君主无故分割国土给他人,于是下诏书给仁孝建议其固守疆土并将所有的贡物悉数退了回去。而任得敬听闻分割疆土一事被金朝否定,于是投靠宋朝,派人带帛书与南宋联络之时,宋朝的密使被夏兵查获,李仁孝得到了任得敬叛国的铁证,便设计杀死任得敬,并在金朝的支持和帮助下诛杀其亲党。

人物逝世

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二十日,李仁孝去世。在位五十五年,享年七十岁,他在西夏皇帝中在位最久,寿命最长。谥圣德皇帝,庙号仁宗。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加强地方控制

夏仁宗仁孝统治时期是西夏的极盛时期,“典章文物灿然成一代宏规” 。 西夏在“五等司官署制” 的基础上,通过派出机构经略司加强对地方特别是部落豪酋的控制,从而形成了以经略司一监军司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另外,还有负责地方赋税事务征管的转运司系统。这一时期主要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经略司、府、军、郡、县、监军司、城、寨、堡等。李仁孝执政期间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重文轻武

李仁孝上位之初便多次受到亲信萧合达以及任得敬等人叛变,这一系列的事件导致他对武将的信任逐步减弱,因此后续采取了与宋朝相类似的重文轻武的政策。人庆三年(1147年)以后,李仁孝设科取士,正式采用了中原的科举制度,立唱名法,又设立童子科,通过科举策试,选拔一批官僚人才。此举进一步推动西夏的儒学教育推。 并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规定了西夏官衙司署和州县的品第。天盛十三年(1161年)正月,李仁孝在朝中设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人为学士。

修订法典

李仁孝执政期间曾专门组织人员对法典进行编,天盛年间(1149年—1169年),新修法典定名《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共20卷,把维护君权、父权制、夫权作为根本任务,开篇首列谋逆、失孝德礼、背叛、恶毒、不道、大不恭、不孝顺、不睦、失义、内乱等“十恶”罪,完全和唐宋立法指导思想一致。其内容包括刑法、诉讼、民事、婚姻、经济、行政等。《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西夏法制的集大成者。用西夏文刻印后颁布实施。这是西夏一代最完整的法典,并用西夏文雕版印制颁布实施。成为西夏与唐宋法律文化交流所孕育的典范,是历史上首部以少数民族颁行的律典,且体例的完备与新颖性在中华法典名列前茅。

文化方面

校经活动

李仁孝曾组织人力对翻译过的佛教经典进行较大规模的校对和翻译,校对的活动自李纯佑、神宗时期一直持续到元代。仁孝期间校经活动大约开始于天盛元年(1149年),现存最早的校译本是《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以及《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这两部于天盛元年(1149年)施印的。仁孝的校对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照藏文、梵语文言文对照翻译为西夏文,另一层是对照旧版译本改定佛经。仁宗时期藏传佛教已是西夏佛教的主流,据调查仁宗时期校勘施印的最多。现存的西夏时期佛教经典中属仁孝时期的校经有《悲华经》《佛说宝雨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数十部。史载,西夏乾祐二十年(1189年),仁孝派人请来宗律、净戒、玄密国师等,在大度民寺举行盛大法会,一次施散西夏文和汉文佛经达十五万卷。

文化教育

仁孝即位后,进一步推进汉学教育,建立小学、大汉太学等。天盛十三年(1161年)五月,命王佥等掌管国史,纂修李氏实录。天盛十六年(1164年)八月,仁孝追封西夏建国前主持创制西夏文字的野利仁荣为广惠王,以表彰他对西夏文化的功绩。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3月颁布命令"尊孔子为文宣皇帝",下令各州郡都建立庙宇进行祭祀,其庙宇的规格之大媲美皇帝的宫殿。李仁孝执政时期,西夏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大量的文学与学术著作问世,印刷与出版事业十分发达。已发现的仁孝时期的雕版印刷书籍,有诗歌集《月月娱诗》,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学术著作《圣立义海》,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本《番汉合时掌中珠》,韵书《文海宝韵》等。

音乐发展

西夏时期汉乐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仁孝执政时期,一方面因人员迁徙以及社交活动开展,使得汉乐流入西夏并紧跟随时代更迭,另一方面又因西夏对汉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跟随疆域的变化使得汉乐也不断的更新。

经济方面

土地政策

仁孝时期,土地私有制已完全确立。仁孝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规定了小农土地的所有权,使得农民可以依法占有土地,并减免农业税以安定农民并鼓励其发展农业促进生产。

规范币制

因与宋朝的贸易往来,西夏地区主要使用的货币为宋钱。西夏在元昊及其后继者主持下进行铸行西夏货币,天盛十年(1158年)5月,仁孝设立“通济监”铸钱,并任命监察御史梁惟忠掌监务,所铸有韩文版“天盛永宝”铁钱等。

提倡节约

西夏天盛十五年 ( 1163 年) 五月,仁孝下诏“大禁奢侈”,而那些接受贿赂的官吏,则亲笔写信批评教育。晋王李察哥为前朝大臣,常常倚仗着他的功绩在朝中作威作福,年龄七十岁了依然妻妾成群,任意抢夺民宅。仁孝对此无可奈何等到察哥死亡后,仁孝立即下令将那些被抢夺的民宅归还原主。而当时担任国相的任得敬的弟弟殿前太尉任得聪、兴庆府尹任得恭二人,也仗着其兄弟任得敬的权势力,接受贿赂,后被人举报后,仁孝便将两人的官职罢免了,而仁孝对鲠直廉洁的官吏则多方重用和保护。

外交方面

仁孝在位时期,正值辽亡金兴。仁孝执政分析形势后,改变了李乾顺“和宋防金”的政策,而改为“附金和宋”的政策,不仅保持与金的友好关系,与南宋也时常往来。仁孝对外采取附金和宋之策,与金朝聘使往来十分频繁。人庆元年(1144年)5月,仁孝遣使进贡珠玉、金带、纱布及马匹等物赴宋。从新延续了与宋中断近二十年的聘使往来。仁孝与金国交好,并与其进行贸易往来,其夏国主要的贸易对象也是金国,因此金国也响应夏国的要求在兰州等地方开设榷场以及开放铁禁。夏仁宗李仁孝在位期间对外基本没有发生战争,只是偶尔有些摩擦。对西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重要争议

宋史》中记载:“仁孝,崇宗长子也。”但李仁孝并不是崇宗的长子。元德六年(1124年),李仁孝出生。然而根据《辽史》记载,早在1108年,也就是17年前,崇宗的第一任皇后(辽朝的成安公主)耶律南仙生下一子,名为李仁爱,并被立为世子。

此外,《西夏书事》中记载,李仁爱因为辽国灭亡于元德七年(1125年)九月忧愤早逝,年17岁。皇后耶律南仙也在当月绝食而死。

《宋史》记载李仁孝是长子有两种可能,一是《宋史》本来的记载无误,只是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出现了传抄的错误;二是西夏在被元朝灭亡后,史籍散失,有些甚至流落民间,李仁孝恰好出生于李仁爱死去的前一年,在哥哥死后,年仅1岁的他被立为太子,而李仁孝是西夏在位最长和寿命最长的皇帝,执政54年,活了70岁,他早逝的太子哥哥李仁爱遂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不被人所注意了。

人物评价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锡厚白滨在《辽金西夏史》评价:“李仁孝在位期间以儒治国,模仿宋制建立太学,举行校勘佛经等活动使得西夏的儒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治国方面重视吏治,提倡节约为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且仁孝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的政策,从金朝得到疆土,仁孝时期是西夏疆域领土的极盛时期。”

宋史研究中心教授梁松涛:“纵观西夏中后期的历史,能够举贤任能、广建学校、大力推行礼乐教化的帝王当推仁宗仁孝。”

古代史学者孙伯君:“仁宗时期的校经实践存在受到藏传佛教影响的宗教背景。”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寿陵

西夏陵园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南端,西夏陵的选址缘起于佛教信仰,定位于山形地势,西夏陵有帝陵形制的坟墓 9 座,分两行,从南向北排列。七号陵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七号陵原编号为二号陵,1975 年由李范文先 生根据出土的西夏文碑额残块,拼合、复原、破译 了碑额全文,首次解开了该陵陵主之谜。根据碑额,“西夏”是西夏的国号,“护城圣德至懿皇帝”为西夏第 5 代皇帝仁宗嵬名仁孝的谥号, “寿陵”是他的陵号。

释义

[a]古代奠祭先圣先师在学校设置酒食的一种典礼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