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 :中国传统弹弦乐器

更新时间:2023-08-12 09:24

柳琴,又称为“柳叶琴”“柳月琴”,因形制像柳叶而得名,此外在民间还有“土琵琶”“金刚腿”等称谓,是中国汉族传统的拨奏弦鸣乐器。

柳琴与柳琴戏同起源于临沂市,自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中的一种。它原为苏北、鲁南一带柳琴戏、江苏淮海戏、安徽泗州戏和浙江绍兴乱弹等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山东省、江苏、安徽省三省交界地带,后流行于全国各地,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后发展为独奏乐器。

柳琴整体为硬木质,通常背板用红木制,面板用桐木。其主要由琴头、琴轴、面板、音窗、山口、琴品、琴码、微调、琴托等部件构成。传统柳琴有二至三根弦,设七个品,音域为一个半八度。改革后的柳琴有三弦琴彝族月琴两种,三弦柳琴比四弦柳琴少一根低音弦。它音色明亮清脆、音域宽广,穿透力较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有独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演奏技巧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多作为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从2006年开始,以柳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名录。

历史与发展

起源

关于柳琴的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据老艺人们师承关系的追溯推算,均证实柳琴的产生与“拉魂腔” (苏北鲁南一带地方戏曲的前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人们认为,柳琴与柳琴戏同起源于山东临沂,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目前柳琴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来自于《苏氏家谱》,书中记载了清代爱新觉罗·旻宁末年或咸丰初年,山东藤县艺人王清在苏道一的指导下,参考仿照传统琵琶的样式,创制出柳琴;其二是,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山东炎城木工吴永成,与本地拉魂腔艺人合作创制出“柳月琴”,他的儿子吴增福继承了柳琴的制作技艺,并不断的进行改良,后来成为了制琴高手,被人们称为“盖山东省”;还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来源于清朝乾隆撰修的《沂州府志》,是由“拉魂腔”的祖师临沂艺人武大郎武松兄弟在逃荒时,模仿制作了类似琵琶的乐器,用于弹唱乞讨,最早的柳琴就诞生了。这也就是最初民间流传的二弦七品柳琴的原型。随着拉魂腔的发展,柳琴由自弹自唱,演化为拉魂腔系统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并流传于山东、江苏省、安徽、河南省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柳琴以其特有的高音个性、灵活自由的伴奏方式,较好地融入在拉魂腔的戏曲音乐中,从而突出 了高音声腔热烈奔放的风格特点,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这也为柳琴的应用、沿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制作一把三弦(两高音弦同音)十品柳琴,然而未能流传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柳琴随着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1953年以柳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柳琴戏在全国进行戏曲会演。从而扩大了柳琴的影响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0世纪50年代,王惠然先生与徐州民族乐器厂孟宪洪合作,在1958年制成了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相比传统柳琴,它在外形上将琴体缩小(近似小琵琶),全长65厘米。音域有三个八度,它的音质、音色也得到了提升,同时随着拉魂腔从农村乡镇走向大中城市,以及专职演奏人员的出现,柳琴伴奏逐渐定谱定腔。从而在民族乐队和各大乐团广为采用,并形成了以柳琴为主奏的较正规的乐队建制。该时期的柳琴音乐旋律明快、流畅。大量采用典型民族音调,乐曲结构、演奏技法雷同稍多,这种“主题先行”的创作趋向,使得音乐发展逻辑落人俗套、流于一般, 致使音乐审美价值有所削弱。柳琴音乐的类似状况到 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有所改观。

1960年,王惠然先生为三弦琴二十四品柳琴创作了中国柳琴发展史上第一首柳琴独奏曲《银湖金波》,结束了柳琴二百年来只用于戏曲伴奏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王惠然先生在三弦二十四品柳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低音弦,五个高音品,于1970年试制成功了四弦二十九品柳琴。四弦柳琴扩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它的高音高亢清脆,中音柔和甘美,低音浑厚粗犷,显著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能力。改革后的柳琴在排列上采用十二平均律,可任意移调,方便各种和弦演奏,成为音色优美明亮的四弦高音柳琴,填补了我国弹拨乐器高音区的空白,使中国民族弹拨乐更具立体化、交响化。1970年,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四弦柳琴独奏曲《幸福渠》问世。四弦高音柳琴的改革成功,使其登上了独奏、协奏舞台。王惠然先生改制的三弦琴二十四品柳琴、四胡二十九品柳琴不仅成全了民族管弦乐队的需要,也从主观上为柳琴的普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同时,随着乐队中使用的乐器不断向高低两个音域扩展,如低音声部采用了大提琴革胡 等乐器作为替代,高音声部在弹拨乐组中则加盟进柳琴,使得整个管弦乐队的音响获得了部分改观,客观上促进了柳琴乐器的进一步发展。柳琴广泛用于合奏、重奏、歌剧、舞剧、影视等各类中西、电声乐队,使它在中国音乐中的作用和地位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得到专家们的赞誉。

繁荣时期

随着柳琴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以及柳琴曲目与技巧的不断丰富,柳琴这种高音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乐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学习柳琴的人也越来越多。

1988年,彝族月琴高音柳琴被称为“民俗音乐的珍珠”,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乐改项目的最高奖项——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音乐家们在近几十年中尝试了几种柳琴的制作,成功的改革丰富了柳琴音乐艺术,拓展了柳琴发展空间,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柳琴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1975年,大连市歌舞团林吉良、于智昭试制成功了五弦中音柳琴。它的音色洪亮,履带有琵琶味。它不仅有很好的独奏效果,而且在乐队合奏中也起到了链接柳琴和枇杷声部的桥梁作用。1980年前后,山东艺术学院的柳琴演奏硕士生导师常立玉教授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成功在四弦柳琴的基础上研制了七弦柳琴。它的琴体略大,又适当缩减了琴体的厚度。七弦柳琴保留了四弦柳琴的特点,也使其低音音色上更加丰富。1992年,香港中乐团的柳琴首席演奏家阮仕春制作了双共鸣箱柳琴系列(高、中、次中三种规格),并获得了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双共鸣箱柳琴各音区发声都比较平均,使音色更具有美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柳琴独奏出现了结构复杂、意境深的大作品,如《剑器》《江月琴声》等。同时,柳琴音乐也改编、移植了一些国内外精油的代表作品,在补充、增加曲目数量的同时,也提高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如《无穷动》《野蜂飞舞》等。这些改编或移植曲,已经成为柳琴技巧性演奏的代表之作。

如今,柳琴不仅是民乐独奏中的重要角色,也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民族乐队中,有时它还处于领奏地位,能很好地调节音色的变化,同时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也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它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在音色上也能相得益彰。

构造与种类

构造

柳琴的构造主要由琴头、琴轴、面板、音窗、山口、琴品、琴码、微调、琴托等部件构成。柳琴的声音是靠琴箱外的四根琴弦震动来完成的。

以上资料来源于

种类

柳琴的种类繁多,按柳琴的形制可以分为二弦柳琴、三弦琴柳琴、四胡柳琴、双共鸣箱柳琴、六弦柳琴、七弦柳琴、电声柳琴、机械轴柳琴、半导体柳琴等类型。按柳琴的工艺可以分为镶贝柳琴、雕花柳琴、嵌银丝柳琴等类型。

演奏特点

演奏方法

柳琴持琴姿势首先要掌握自然、放松,稳定、大 方、协调、美观的原则,第二要掌握好支架的支撑力点、平衡点。琴的重力要集中在支架上,即琴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不用左手琴也基本上能立稳),用左手拇指轻扶于琴颈上,以可以自如的上下移动换把为准则。演奏柳琴时,演奏者端坐,将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手腕靠在柳琴的徵调上,柳琴是以手腕为支点,进行弹挑。

柳琴的演奏关键在于如何用力。弹奏者用力的大小对于音色和音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最适当的力量来完成各种技术、技巧是掌握正确演奏方法的重要原则。具体要求是: 第一,右手持拨片与用力的方法:右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 拇指自然状态下的小关节微凸、用第一关节指肚正面于食指 第一关节正侧面捏住拨片,切忌拇指凹陷,拨片触弦(经过 弦)的一刹那的力点主要是靠拇指与食指捏拨片的合力来控制的。要掌握臂力、腕力、指力的协调统一,松紧有度。手腕一定要放松、灵活并富有弹性。第二,左手按弦与用力的方法:左手呈半握拳自然状态,要掌握手指大关节发力的原则,体会握拳的感觉,按弦的指力要恰到好处,重点掌握四个手指独立用力的方法,重视加强指力与灵活性及四指均衡力度的基本功训练。

演奏特色

柳琴是一件很有特色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透明、嚎亮,性格热情、奔放,音域较宽、技巧多样,表现力相当丰富。柳琴善于演奏欢快、活泼的旋律,也柳琴能够表现抒情、忧伤的情绪。柳琴采用拨片演奏的方式,柳琴的右手技法最基本的就是弹(演奏记号为“\”)和挑(演奏记号为“/”)两个动作,其他技巧均由弹、挑变化而来。技法有弹、挑、双弹、双挑、长轮、各种小轮、扫、拂、拍、琶音、码下音、弹面板等。柳琴左手技巧是最能表现韵味,技法有按、打、带、吟、推拉、纹、煞、泛音、上下沥音等。此外,还有外轮内弹、右轮左带、拍打面板、人工泛音、弦根音等演奏技巧,为演奏各种乐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力。它有独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在器乐合奏中,处于领奏地位时,能很好地调节音色变化其音响效果独特,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柳琴还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柳琴与笙结合还可以得到一种十分特殊而感人的音乐效果。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时别有风味。柳琴也经常作为独奏乐器使用,演奏技法、技巧成熟,曲目丰富。

音乐特点

音域

改革后的柳琴有三弦琴彝族月琴两种,三弦柳琴比四弦柳琴少一根低音弦,24品三弦柳琴各弦定音为d1-g1-d2,音域d1-d4;四弦柳琴张四弦,品增至二十四个,依半音排列,定弦:g-d1-d1-d2,音域:g~g4。柳琴的整个音域叫宽广可分为四个音区,各个音区音色也各有不同:从g到g为低音区,这个音区的音力稍大,能发出饱满、圆润且富有弹性的声音;中音区从a1到g2,这个音区的音色柔美、甘甜;从a2到c4为高音区,这个音区能发出透明、响亮,是柳琴最特别的音区;最高音区的音力较弱,发音比较尖锐,一般偶尔在独奏的华彩段中用到。

音色

柳琴作为伴奏乐器,其音色清脆,使唱腔更加柔美、圆润,在戏曲中起托腔保调的作用。为了使伴奏变化流畅,演奏者可在骨干音上加花变奏,使音乐充满活力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柳琴戏《五六五》《八大板》,泗州戏《云灯》都有这个特点。柳琴音色高亢洪亮,很适合表现北方乡土气息浓郁的音乐风格,如《春到沂河》,乐曲吸收了《沂蒙山小调》的主题音调和柳琴戏 、山东琴书的音调,在慢板段中融合了柳琴推拉颤滑等多种表现手法,突出了乐曲的齐鲁风味 。柳琴音色柔美细腻恬静 ,也很善于表现江南音乐。如王惠然先生的《春情》,高华信 、沈传薪先生的《春绿江南》 以及高华信 、徐景新先生的《南海金 波》,周仲康先生的《青山绿水》等。柳琴音乐欢快 、刚劲 ,其音质特色也很适合表现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音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柳琴丰富的艺术表达能力。

柳琴在民族乐队中,柳琴的一弦发音清脆明亮,演奏方便,最为常用,二、三、四弦的各个音较为柔和,余音较长,接近琵琶。 柳琴在高音旋律中亮而脆、渗透力强、欢快、活泼,是其它弹拨乐器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柳琴在乐曲达到高潮时要在要求下运用最响亮的音区和最丰满的和声学效果来表现乐曲,而在整个乐曲需要弱奏时,柳琴这件明亮而有个性的乐器也要适时地收敛音响,以达到与整个乐队的协调与统一。柳琴在乐曲中可做旋律乐器,也可做和声乐器,还可做节奏乐器,与其他弹拨乐器的旋律相互呼应,相映成趣。

代表人物

王惠然

王惠然(1936-2023.2.6),男,祖籍镇海骆驼,出生于上海。他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柳琴专业委员会首届会长,中国琵琶研究会理事。他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柳琴、琵琶演奏家,一级作曲家,还是著名的乐器改革家。多年来,王惠然在演奏技术、教材建设、人才培养、专业音乐学院柳琴学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成为引领中国柳琴艺术发展的第一人,被称为“柳琴之父”。代表作有《银湖金波》《彝族舞曲》(曾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大奖)、《春到沂河》(柳琴大齐奏)、《民族魂》(柳琴协奏)、《江月琴声》(柳琴协奏)、《嵩山印象》等。

孟宪洪

孟宪洪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 先后师承王惠然、闵季骞老师。 他不仅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柳琴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乐器改革制作协会常务理事、民族乐器制作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也是全国柳琴标准的主要起草人,荣获中国民族乐器(柳琴)制作终身成就奖。孟宪洪长期从事乐器制作、改革及音乐演出、创作和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民族乐器的改制,发明了柳琴支架与柳琴微调。1976年编写了《柳琴教程》,有力的推动了柳琴移速的全面发展。

王红艺

王红艺是有“柳琴之父”之称王惠然的女儿,她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柳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柳琴学会副会长。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柳琴,获奖无数。她参与编撰《中国民族乐器手册》,发表《谈柳琴曲\u003c春到沂河\u003e及其演奏》等论文,并出版个人专辑激光唱片《中国柳琴》《江月琴声》《柳琴与交响乐》《全国柳琴考级曲集》VCD。她教学中注重培养开发学生诠释音乐的能力。首创“点指人工泛音” “弦轴音”等柳琴新技法。出访了欧洲、亚洲等二十余个国家。多次与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等乐团合作演出,出访了欧洲、亚洲等二十余个国家,为柳琴交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及德国汉堡等著名音乐殿堂演出柳琴协奏,均获得极高赞誉。

中国权威音乐杂志《人民音乐》评论其演奏“既有江南女子含蓄的表露,又有北方女性粗犷豪放的直抒胸臆,兼具了委婉与豪放的特点,是技巧、生活、内容的完美融合。

主要音乐作品

代表音乐

以上资料来源于

作品赏析

《剑器》

柳琴乐曲现代作品中徐昌俊创作的《剑器》最具代表性 。“剑器”是唐代一种流行的武舞,柔情的女子身穿戎装 ,立刻变得飒爽英姿 。诗人杜甫以生动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公孙大娘昔日精湛的舞蹈艺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剑器”沉寂无闻了。只有李十二娘继承其舞技而流传芬芳 ,这其间蕴蓄着诗人的无限悲叹 ,表现了诗人对国势日衰的深沉哀思。杜甫从多年漂泊的生活中,深切地体察到唐王朝已今非昔比,发出了“不知其所往”的喟叹,增强了五十年治乱的苍凉之感 ,也反衬出该作品的悲壮之美。 此曲以完美而恰如其分的表现方式给听众 一种美的享和心灵的震颤,是柳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此曲在柳琴技术演奏上充分运用了高难度的八度大跳、快速度的换把。快速度的扫弦,把柳琴高难度的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剑器》无论在曲式还是在调性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演奏技巧上如左手拨弦 、不协和音轮,扫轮、划弦、八度大跳及右手上快速度的扫轮的运用十分切题 ,演奏中对以上技巧的控制运用应十分娴熟 、得体,以做到得心应手。 此曲是柳琴曲目的经典技术性作品 ,也是柳琴演奏者进入高级阶段的训练曲目之一,它充分发挥了 柳琴这件乐器的性能与演奏技法,营造了一首情感变化丰富 、跌宕起伏 、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色彩画面 ,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颖别致 、风格独特的诗境和语言特色。在这首作品中,柳琴明亮清丽和铿锵有力的音色得到了完美结合和充分的发挥 ,在柳琴特殊音色的映衬下 ,乐曲显得更为生动 、传神。

《江月琴声》

《江月琴声》是由中国著名民俗音乐作曲家、柳琴大师王惠然1989年在研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有感而创作。《琵琶行》道出了对琵琶女精湛的音乐与技艺和她可怜的过去,并揭示那时封闭、保守年代的权贵朽败、贤士泯没等不公局面。白居易满怀极大的政治热情,却遭到奸臣污蔑、陷害,致使他沦 落为江州司马,想到自己的不幸境遇同时也阐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真切哀怜。此曲大量运用柳琴的独特技法与魅力,巧妙与诗句融合一体,从而乐曲呈现出心情与思绪跟随旋律的跌宕起伏而变化,仿佛置身于那个封建社会权贵腐败、人才埋没等不合理局面的时代背景。《江月琴声》作为柳琴协奏曲中的代表,获得国内外颇多赞誉,全曲具有独到、透彻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民族气派。

本曲共分为四个部分:江月、衷诉、乱世、远去。全曲演奏的核心为“情”字,丰富的情感变化再通过与技巧的融合,更加体现了百转千回、跌宕起伏情感交融。在演奏时,柳琴作为民族管弦乐团的高音区成员,声音尖锐、清脆、 明亮、机敏,大部分乐曲的旋律部分或华彩部分都在一弦完成演奏,同时二、三弦又有优美的音色,四弦扎实、质朴、有力。四根弦同时弹奏又分为琶音和扫拂,前一种表现温婉感, 而后一种则表现出刚毅感,呈现出刚柔并进、融会贯通的音色变化效果。这样更能传达出作曲者和诗人想表达的思想、心声与乐曲的完美与统一。

传承与困境

传承

柳琴的乐器改革是—个有效的铺垫,它从主观上为柳琴的普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953年,流传于安徽的拉魂腔,柳琴以其特有的高音个性、灵活自由的伴奏方式,为柳琴的应用、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有效的铺垫。柳琴的乐器改革,它从主观上为柳琴的普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970年随着四弦柳琴的改革成功,柳琴独奏曲《幸福渠》《春到沂河》在全国广为流传以 后,柳琴开始在海内外逐渐普及。柳琴是在继承民族音乐特色基础上吸收当代音乐精华发展起来的新兴乐器,兼容含蓄而特色愈显,使柳琴在世界音乐的交流与碰撞中显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和包容力。随着乐曲创作的逐渐成熟,也提高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随着柳琴的普及及它在乐队中独特的作用,近几年已有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柳琴专业。这些新秀的涌现对提高柳琴人才的素质、档次。 吸引更多青少年学弹柳琴起到 了程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王惠然于1977年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柳琴演奏法》,极大地推动了柳琴艺术的普及发展。各种柳琴专辑盒带,为柳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音响资料,具有很高的教学欣赏价值。

困境

柳琴跟大家常见的其他乐器比起来, 仍然属于小众乐器,学习的人数也少于琵琶古筝二胡的人数。一方面,想要柳琴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柳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柳琴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师资严重匮乏成为阻碍和制约柳琴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柳琴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其教材体系相对匮乏。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是很不严谨,很不规范的。另一个柳琴发展的尴尬境地是柳琴专业的应用实际上仅限于歌舞团的民乐队中,而且一般的民乐队里最多也只能用1至2把柳琴,柳琴专业的大学生极少以自己专业身份被单位所聘用。另一方面,柳琴的普及工作落后时代发展,其社会地位、知名度、价值、 魅力、潜力和实用性也就没有被人们广泛地认识和接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