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峪村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1:43

发现古人类化石的桑峪村位于斋东堂北部,与灵水村毗邻相望。村子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大清河盆地之中,历史上面积较阔,有“九湖十八峪之说”。公元1271年或稍后一年建立。元末明初时桑峪村以成为当地普遍公认的地域名称,明朝确定桑峪村为乡级建制,明代初年已有660户人家。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桑峪村出现了天主教堂,因信仰不同开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和后桑峪。天主教堂就在后桑峪。天主教堂为北京地区建立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座教堂,是京西著名的教堂。

简介

教堂每年都有几次大型的活动,尤其是圣诞节之日,活动很隆重许多记者都在此活动中报道和录制当时的场景。1902年,“德露圣母山”建于教堂后面的小山上。高耸的白色塔尖在雄伟的大山烘托之下感人而壮观。

历史

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三遇村"坐落于山谷之中,因村中有三条沟壑相连,三沟之水相汇为一而得名。明朝后期,桑树茂密成林,郁郁葱葱,桑林包围全村,黑桑葚成熟时节,紫红的桑椹遍布村谷,食之不尽,久而久之"三遇村"演变成为"桑峪村"。

桑峪村以前曾有座台子,人称"成子台",传说是元代孛儿只斤·忽必烈专门养马的"马城"。又传说元代张贯老人带着三个儿子由山西省迁到此地,同时张家表兄弟杨奔带着哥四个也来此地生活,故有"三兄四弟"之说。由此种种说法证明,桑峪建村应在元代之前。

后来,蒙古族占据金朝的燕京,势力至华北地区,到建立元朝之前,仍沿袭金代的乡、村地方行政制度。人户多的村落名乡,设"里正"管理本乡事务;人户少的叫村,设"主首"管事。

元初,桑峪地区生活50多户居民。元朝至元七年(1271)或稍后一年桑峪社建立。元朝时期的"社"为地方村民互助组织,有别于乡、村行政区划。社长的任务为"劝导农桑","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劝勤农业,不致惰废"。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社的职能和地位却不可避免地取代乡村,乡村的重大事务,都由里正与社长共同磋商决定共同完成。元末明初时,"桑峪社"已成为当地普遍而公认的地域名称。明朝确定桑峪社为乡级建制,并实行里、甲编制,称为桑峪社一图至六图。按一图即一"里",编户110户计算,到明代初年,桑峪社已有660户。

随着西方宗教的东进,元统二年(1334),后桑峪出现了天主教堂。这也是桑峪村从此有了前后之分的源头。后来,村民因为信仰不同开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村和后桑峪村。1979年,两村合为一村,统称为桑峪村。但是人们似乎习惯了过去的称法,至今还以前后相称。

1928年民国时期,桑峪乡随斋堂全境属河北省宛平街道第四区,后又改称八区,区下设乡,有桑峪乡。新中国建立后,京西地区行政区划重新调整。1952年9月1日,桑峪随河北省宛平县划入北京市京西矿区。1958年5月,随京西矿区改为门头沟区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地质工作者在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的前桑峪村内的马栏台地的地层中发现的一根人类骨化石,经专家鉴定,确认该化石属晚更新世古人类化石,至今已有11万年。专家学者们将以此骨为标志的北京市地区古人类定名为"前桑峪人"。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早在11万年前,有一支"北京人"离开周口店镇,经西山峡谷溯永定河而上,向西迁移,进入清水河流域,在现在的桑峪村一带找到了新的家园,并定居了下来。

"前桑峪人"的发现,解析了"北京人"的历史踪迹,见证了桑峪一带曾经生活过的古人类与"北京人"一脉相传。因此,桑峪在11万年前的古老历史中,便有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桑峪地区由此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成为孕育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建筑

桑峪村原有十二条胡同,两个过街楼和一个村西边的"官大门",如今官大门已不复存在,十二条古老的胡同大多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过街楼和保存较好的几条村巷仍能展现当年桑峪村的村落建构的格局,诉说昔日的辉煌。

【过街楼】

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古建筑就是桑峪过街楼。桑峪过街楼为清代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后又几经修缮。过街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高6.5米,宽11.6米,进深7.5米。过街楼下辟有券洞,券洞高6米余,宽4.6米,券洞上方嵌石额,前额曰"紫芝",后额曰"凝瑞"。城台上置殿堂,面阔3间,进深一间。其顶部已改建成琉璃瓦顶。过街楼的作用是保障安全,装饰村口,供奉神像,保佑村庄。

【天主教堂】

早在元代的时候,天主教随蒙古大军传至北京。当时,西方天主教士,以行医为名,到桑峪一带传教,元统二年(1334)在后桑峪村修建了教堂,名为"耶稣圣心堂",就是我们看到的这座教堂。那个时候,信教者发展到100余人,属天主教北京总教区。明嘉靖十三年(1534)教堂进行重修,并扩建为五间,大门上方有匾,题额为"万有真源",下款为"嘉靖十三年修建"。

光绪二十一年(1896),教堂扩建到九间,青砖雕砌,结构精巧,建筑精良坚固,教堂内还悬着两口法国钟,南墙间辟有尖拱落地大窗。整个建筑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内的中式屏风门上有匾,上书"博爱为怀",下款为"光绪二十一年重建"。

后桑峪村的天主教堂,历经扩建,现已从元朝的两间教堂扩建为二层楼建筑,成为京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这座教堂是1988年重建的,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去往圣母山的路石砌甬道盘转曲折,意味着通往天堂之路的艰辛,在甬道上下方的起止点各立有一块圣训碑。路上沿途有十四个十字架,象征着耶稣十四难。

建于1902年的"露德圣母山"到了1993年4月,这个有些破败的圣母山得到重建。1999年再次重修。

【村中的古井】

若自来水供水出问题时,此井仍可供水

【桑峪古道】

仍然较完好地保存于村后的崇山峻岭中,从军响向北,经桑峪,走崖间岭,上古道,通书字岭、碣石、珠窝湖等地,多样的地形造就古道的弥深。据说,这条古道存在于明朝之前,两端连接着蒙古草原和北京城。这条干线促使桑峪村的蚕丝远销他乡,过路的军旅客商带来了斋堂川的商业繁华,出现了众多店铺,经营南来北往的商品。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