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翕章 :石油储运工程专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00:45

梁章,石油储运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油气管道、油库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主持设计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大庆市秦皇岛市威远县成都市等大型输油管线和我国第一条大口径穿越长江的巴蜀输气管道。组织设计并建设新中国第一批原油库、成品油库、航空港油库、海军油库、火车接转油库等大批输油系统,同时开展了全国土壤腐蚀性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人物经历

1914年5月18日 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南海区。1926-1929年 在北京育英中学初中学习。1929-1932年 在北京天津市汇文中学高中学习。1932-1936年 在北京台湾辅仁大学学习。1936-1939年 在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当工务员。1940-1941年 任重庆建国机器厂厂长。1942-1945年 任重庆甘肃油矿局助理工程师、甘肃油矿局油品配制厂厂长。1945-1947年 赴美国学习石油储运及石油管道。1948-1949年 任上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室工程师,上海高桥石油东厂主任兼工程队队长。1950-1953年 任石油管理总局技术处工程师、设计处工程师。1953-1956年 任石油部设计局施工室主任,总建筑师。1956年6月-1960年 任石油部北京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1960-1963年 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副总工程师。1964-1969年 任石油部基建司副总工程师。1969-1973年 在“五七干校”劳动。1973-1975年 在沈阳八三管道设计研究所工作。1976-1978年 在廊坊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工作。1978-1980年 任国务院管道建设办公室副总工程师。1980-1988年 任石油天然气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1988年9月 退休。1992年 经中央组织部、统战部审查因其护厂有功改为离休。

学习经历

梁翕章,1914年5月18日生于北京市,祖籍南海区。几位兄长都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

初期工作

1936年梁翕章从台湾辅仁大学毕业,到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工作。第二年发生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市的事件。他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种种暴行,胸中充满了民族仇恨。1938年春,他所在的工厂开始辗转内迁,先是汉口,后到重庆市。1940年刚刚开工不久的工厂被日本侵略军的炸弹击中,工厂被毁,职工全部遣散。失业后的梁翕章先是在进步人士沙千里所创办的建国机器厂当厂长,1942年来到甘肃油矿局,实现他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的志向,从此,他与石油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国学习

1942年梁翕章奉命到湘南、广西西江沿岸为玉门油矿局收购所需物资。返回途中遭翻车之祸,身受重伤。1945年甘肃油矿局委派他赴美国进修石油储运工程专业。在美国三年时间里,他对管道建设、输油工艺、施工条件以及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为他以后从事石油储运工作打下了基础。

回国建设

1947年底,梁翕章学成回国,被派往上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任工程室工程师,第二年任上海石油公司高桥东厂主任兼工程队长。当时正值上海战役前夕,按照地下党组织的要求及公司指示,由他负责组织护厂,使地处浦东战区前沿的高桥东厂和两万多吨油品免遭国民革命军的破坏,为解放军南下提供了物资保证。这段经历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歪曲,使他蒙受不白之冤达20年之久。1978年、1979年在石油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和石油部机关干部大会上,先后两次平反。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统战部对他这一段历史给予了正确评价,充分肯定了他的爱国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梁翕章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他参加了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的第一期政治学习班,半年的学习使他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当时国家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对石油的需要量一天天增加。1953年他奉命到西北负责从玉门到兰州炼油厂800km输油管道的踏勘、选线和测量工作,同时肩负兰州炼油厂选址及测量任务。紧接着他又参与组织设计了我国第一项原油储运系统工程——玉门及新疆至上海市的原油东运工程。同时他组织设计,配合施工,在北京、汉口、大连市湛江市广州市等地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原油库、成品油库、航空港油库、海军油库、火车接运站库,并为铁路、港口的各类型油库建设积累了经验。1958年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条原油管道——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输油管道建设工作。1960年他参加了大庆市油田会战,负责大庆原油外运的管道选线工作。1961年又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了我国第一条大口径输气管道——巴渝管道,成功地穿越了长江“天堑”,完成了从江9号气井向重庆钢铁厂的供气任务,并为以后的油气管道穿江工程积累了经验。1963年四川省石油会战开始,作为基建指挥部总工程师的梁翕章参加了四川境内几条主要输气管道的建设工作。在威远县成都市的管道工程建设中,他再次组织了选线、设计、施工、气体试压、穿江等各项工作,并与四川设计院的同行们一起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石油管道建设史上第一次清管试验。“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他从四川返回北京市,参加了北京至河南省的石油管道踏勘工作。1969年到江汉石油干校,1973年到沈阳“八三”工程设计研究所做技术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梁翕章调到石油规划设计总院工作。这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石油学会第一届储运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腐蚀与防护委员会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等社会工作,当时年近古稀的梁翕章工作热情不减,他主持研究了引进先进管道技术的工作,宣传、推广密闭输油工艺、清管技术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担任国家科委重点项目——“全国土壤腐蚀网站试验”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其成果为国家的基本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他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展我国成品油管道”课题组副组长,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成品油管道规划》,并多次深入边疆、沙漠,组织新疆原油外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调研比较

1983年,梁翕章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SPE会议,有机会参观过去进修时看过的老管道并了解美国现代管道技术,加深了对原油和成品油输送管道管理现代化的认识。回国后他进行多方调研和比较,向上级提出了“引进先进的管道管理设备和技术,改建铁岭市大连市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议,并由他负责组织这一工程的技术引进。通过15年运营收到明显效果,成为国内原油管道工程的样板,后来许多管道工程都借鉴它的经验和做法,提高了石油管道建设的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心系未来

1988年6月,74岁的梁翕章退休。退休后,他专门从事写作,总结数十年参加管道建设的经验,翻译国外有关的技术资料。他常说:“我现在的任务不是搞高精尖,而是要在那些普遍的、大量的、影响管道发展水平的问题上下功夫,给后人留下点精神财富。”他编写的著作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受到石油管道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梁翕章还是全国政协第三至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持大型输油(气)管道建设

建设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全国的石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输油管道一条也没有。随着玉门、克拉玛依市四川省大庆市等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石油需求量的一天天增加,再加上当时铁路运输能力极其有限,因此,修建输送石油管道的任务就提到了国家的重要日程。

施工过程

1953年,曾经在美国专门进修、实习三年石油储运工程的梁翕章承担了从玉门至兰州市800km输油管道的踏堪、选线和测量工作。当时条件异常艰苦,他和同事们靠两只脚和一双手,在根本没有路的戈壁滩和荒山野岭,测走向、量标高、测地温,晓行夜宿,就这样,在大西北的甘肃走廊一步一步地测,一干就是两年,终于沿长城的走向,选定了一条最为合理的线路。同时,也培养出了石油设计工作第一批勘测队伍。

1958年和1961年,梁翕章又先后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兴建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道——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输油管道和我国第一条大口径输气管道——重庆市(即四川省的綦江9号气井至重庆)输气管道,这在当时无资料、无经验、无专业施工队伍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巴渝输气管道工程需要穿过500m宽的长江“天堑”,困难就更大。面对激流滚滚的长江,他昼思夜想,“钢管的焊口能不能经受得住水流的冲击?”、“输气后江水的漂浮力会不会把管道悬空?”、“管道在高低不平的江底如何固定?”……这一连串的问题容不得他们多想,要赶在汛期到来之前穿过江去。不到一个月就要完成全部准备工作,时间非常紧迫。他们用了20天时间就将穿越所需的管道焊接好。过江那天,他们历尽辛苦,用拖船和拖拉机将管道拖过江去。但当管线全部接通,用天然气试压时,从江中喷出10m高的水柱,判断为过江管道断裂了。第一次穿越失败了。

面对失败,梁翕章和其他工程负责人一起反复研究管道断裂的原因,集思广益,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由于江底激流的冲力,使在江底不稳定的管道发生震动,当振动的幅度超过管材自身的强度就会发生断裂。这在理论上虽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在当时的施工中从未遇到过。为了减小和防止管道的震动,有人提出在江底挖出一条沟,把管道放进去,但在满是鹅卵石的江底挖沟困难是很大的。梁翕章和大家一起结合四川省老百姓搞水利工程的做法,想出了一个“土”办法——把大块的卵石装进用粗铅丝编成的笼子里,四川水利上称为“石龙”。先将过江管道拖过江,然后用水上吊车将石龙吊起放入水中,由在水中的潜水员协作将石龙摆放在管道的两侧,上面也覆盖几条石龙,他们用这个办法第二次穿越获得成功。这条过江管道一直用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仍在正常运行。实践证明,在当时不具备大型施工机具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有效办法。1963年,梁翕章又参加了四川省境内几条主要输气管道的建设,遇有穿江工程,都采用这一方法完成。他还在威远县成都市输气管道工程中成功地进行了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史上第一次清管试验,并从此在全国油气管道推广开来,有效地提高了管道的输送效率,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承担修建油库的艰巨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于经济建设大规模地展开,社会上各行各业用油量大幅度增加,但当时各地储油设施极其缺乏,国家决定大量修建各种类型的储油库。1956年至1959年期间,梁翕章承担了这项任务。他和工程设计人员先后设计并参加修建了商业部北京市、汉口市的成品油库;国家储备局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的原油和成品油库;铁道部二连市和牡丹江市接转苏联原油的铁路接运油库;交通部大连港、湛江港的原油和成品油库;海军用的洞库,以及改建抚顺二厂的原油储运系统等,为储油库的建设摸索、积累了经验。

50年代,可供建储油罐的钢材极少,当时除了汽油罐用钢材外,其他储油罐只能用非金属储罐,且形式多样,有半地下砖砌原油罐,有圆柱形半地下混凝土罐和圆柱形地上预应力混凝土罐等。采用半地下储油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平衡墙体内外受力的条件,有外面覆土就可以加大储油深度,增加储油量,同时也带来由灌底抽油的问题。为此只能将泵房建在半地下,这给油库带来很多操作中的困难。但无论哪种非金属储罐都有渗漏问题。为解决非金属罐的防渗,梁翕章进行了长期研究工作,最后采用了中国特产的生漆掺合黏胶剂涂在混凝土罐内壁,基本解决了储存汽油的问题。

商业油库必须用钢质油罐,但是,我国当时没有足够的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梁翕章他们学习国外经验,设计推广了最省钢材的人字型罐顶的无力矩油罐。所有这一套比较落后的石油储存设备一直延用到80年代。

长期坚持开展土壤腐蚀试验

土壤对埋地管道的腐蚀是很严重的。因此,管道寿命的长短与土壤腐蚀性的大小有着直接关系。1958年石油部组成了“全国土壤腐蚀试验网站”科研小组并指派梁翕章具体负责。到1961年,他们在全国不同土壤区设了19个网站,共埋设金属、非金属各类涂层的试件4350件。截至1966年,每年都按埋设时间长短分组取样进行化验分析。此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止,直到1981年才得以恢复,并由国家科委牵头继续进行,更名为全国防腐保温中心站,梁翕章仍是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们对原来的网点和已埋设十多年的试件进行了全面复查,获取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原在宝钢、葛洲坝附近埋设的试件为这两项大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全国管道和油库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5年开发塔里木油田时,由石油学会与防腐保温中心站联合组织人员到塔里木油区推广防腐新技术。在塔里木油田领导的支持下,由石油学会负责与中心站协作开展对塔里木油区进行土壤腐蚀性综合评价的科研工作。由梁翕章负责组织与推动这项工作。梁翕章有意识培养一位在美国学防腐专业回国的博士生担任项目负责人,让他参加所有的腐蚀会议,全面了解管道、油田存在的问题以及土壤网站、数据的利用问题,引导这位年轻人把模糊数学应用到土壤腐蚀性的识别技术上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应用到塔里木盆地油区。他们在塔里木选择了100处埋下试片,一年后取样分析,作出对2万km2范围的土壤综合评价,并在天山南沿沙漠区发现最强的土壤腐蚀区。这种土壤评价的方法已在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推广,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为多年土壤腐蚀试验网站的数据利用提供了途径。

心系管道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梁翕章先后参加了我国主要油气管道和储油库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他在不畏艰难拼命工作的同时,看到了我们与国外技术水平的差距,也看到了国内有关管道和油库技术资料(尤其是中文资料)的奇缺。他想:“自己在国外专门学习过油气储运工程,又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填补这个技术资料的空白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继续发展我国管道事业所需要的。”早在50年代,他就针对当时管道建设的需要,撰写了《论石油储运技术》,并且翻译了《石油储运手册》,成为当时石油技术人员学习的主要教材和工具书。进入80年代以来,年逾花甲的梁翕章在繁忙的业务工作和社会工作之余,又开始撰写、编辑和翻译有关管道建设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著作。1980年他翻译了《到瓦尔迪兹800里》一书,同时,结合新疆原油外输,翻译、编写了《美国休斯敦地区石油工业与管道建设》;1982年负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的“管道运输部分”,并组织十多个单位共同编制了“全国成品油管道规划”。1988年他退休后,又开始编写《世界著名管道工程》和《英汉大辞典·油气储运分册》,以进一步普及管道建设方面的知识。为了推进我国成品油管道运输技术的发展,1996年他开始研究世界成品油管道运输技术发展史,撰写《成品油管道概论》。进入1999年,在石油管道建设战线上呕心沥血、辛勤工作60多年,已经85岁高龄的梁翕章,还为石油干部管理学院编写了《管道工程管理》英文教材,并亲自为基层石油管道技术人员讲课,学员们无不为之感动。他在讲课当中始终贯穿着对石油管道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对年轻石油科技人员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把我国的石油管道技术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主要论著

1. 梁翕章。论石油储运技术。石油局,1952

2. 梁翕章。石油储运手册。北京市石油工业出版社,1956

3. 梁翕章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运输卷·管道运输。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 梁翕章主编。英汉石油大辞典·油气储运分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 梁翕章。世界著名管道工程(6)。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