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百灵 :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3:45

百灵学名:Mirafra javanica),又称霍氏灌丛百灵,是一种体型小、头部较大、嘴短、类似麻雀的鸟类。

外形特征

歌百灵雌雄羽色相似。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上体暗棕褐色具黑褐色纵纹。翅褐色具棕色羽缘,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暗褐色,棕色羽缘尤为宽阔和显著,特别是在飞翔时棕色更明显。眉纹和眼先棕白色颊和耳覆羽棕色具褐色端斑;尾短、暗褐色,最外侧尾羽主要为皮黄白色,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外侧皮黄白色,中央尾羽具棕色羽缘。颏、喉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淡皮黄色或淡棕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羽轴纹。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脚肉褐色或淡粉红色。

大小量度:体长130-140毫米;嘴峰12-13毫米;翅70-77毫米;尾39-48毫米;跗20-21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平坦的草地、农田、牧场、旷野等低地,也出现于林缘疏林草地和干的水稻田。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小群。性活泼,常不停地在地面奔跑跳跃,有时从地上冲起直向空中,待到一定高度后,展开双翅,颤抖着翅膀停悬于空中,或前后飘忽不定。极善呜叫,边飞边呜,鸣声清脆婉转。在空中飞鸣一阵后又突然急降直下,行为和云雀很相似,但飞翔能力和呜叫均较云雀弱,飞翔高度和距离均不及云雀。

主要以草叶、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蚂蚁、蚊、象鼻虫等昆虫,尤其在繁殖季节,昆虫在食物中占有的比例较大。

分布范围

现存(留鸟):澳大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柬埔寨喀麦隆乍得、中国、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老挝马里毛里塔尼亚、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 泰国、东帝汶、多哥、乌干达、越南和也门。

现存(非繁殖地):冈比亚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地上草丛中,也有在稻田和沟边草丛中营巢的。巢较隐蔽,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细根构成。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或绿色或灰色、被有较多的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8-20.7毫米×13.9-15.3毫米,平均19.7毫米×14.6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歌百灵在中国仅见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少数地方,数量极为稀少,是罕见物种。

历史和分类

霍氏灌丛百灵于1821年由美国博物学家托马斯·霍斯菲尔德从爪哇岛上收集的标本正式描述。他将这种百灵科归入Mirafra属,并创造了Mirafra javanica的二名法。霍氏灌丛百灵是较大且相当多样化的百灵科家族Alaudidae中的100种百灵之一。这个家族主要分布在旧大陆,种类广泛分布在欧洲、非洲、亚洲和印度次大陆,但霍氏灌丛百灵是唯一一种自然分布在瓦拉斯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的物种。线性分类通常将它们放在鸣禽鸟类的开始位置,而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杂交,它们被放置在总科Passeroidea中。然而,基于序列数据的最新研究一致表明它们是Sylvioidea超科的一部分。与形态和生态上完全不同的单型属Panurus(Panuridae)一起,它们形成了Sylvioidea超科的姐妹支。

亚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The IUCN Red List.2024-02-0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2-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