沘江 :澜沧江上游的支流

更新时间:2024-09-20 11:41

江是澜沧江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境内的青岩石山,流经兰坪、云龙县两县的7个乡镇,全长169.5公里,流域面积2447.4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共14万人。其中,云龙区境内长度为123公里,流域面积占1888.4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近10万人。

沘江上游兰坪县境内分布着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区,是云南省省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长期大规模无序群采,污染治理和监管措施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沘江污染程度日益加重,最终导致沘江干流丧失了生产和生活用水功能,严重影响到沿岸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沘江流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人文

地处滇西,靠近边境,发展落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龙县两县都曾是全国贫困县。过去有种说法叫,“守着旧金山讨饭吃”。

位于沘江上游的兰坪县,主要居住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等14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边疆民族、高寒山区、贫困落后、资源富集”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与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相比,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可能更有名气。

自然资源

近年来,兰坪县共发现大小矿床(点)220个,涉及锌、铅、铜、铁等40多个品种,现已探明储量的有银矿9339.6吨、铜矿80万吨、锶矿534.1万吨、铁矿59万吨、钻矿1536吨、岩盐矿6970万吨等。

地质部门经过多年勘探,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凤凰山上发现了亚洲最大的锌矿,铅锌金属储量达1500多万吨,占全国铅锌总储量的16%,铅锌合计品位达9.44%,且集中在6.9平方公里的矿区范围内。规模巨大,品位较高,储量集中,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据专家粗略估计,全县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1000亿元以上,人均可达50万元。

从1985年开始,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口号的影响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个体老板纷纷涌入矿山,开始了大规模的群采,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一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群采热点矿区。

据当地人描述,采矿热闹时,几乎是家家参与,人人挖矿。记者2006年在兰坪县金顶镇曾经亲眼目睹了上百人在沘江挽着裤脚、拿着簸箕、就着河水筛选低品位矿石的景象,十分壮观。当地年长点儿的人告诉记者,这只是当年在山上挖矿的一个缩影。

据兰坪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当地群众乱采滥挖矿石的现象较为普遍,“当时,上山挖了石头下山就能卖钱,沿途都有矿石的收购点,上山的沿途搭满了‘窝窝棚’。老人用衣服兜,小孩用篮子提,背着孩子的妇女也拿着锄头上山。”

在走访中了解到,2003年以前,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矿石都是作为原始资源出售。在凤凰山脚下的金顶镇,靠着采矿、卖矿起家的人不在少数,当地白族民居建得颇为讲究。

锌矿开采是兰坪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兰坪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61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名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位;但农民人均收入

环境污染

沘江水资源丰富,在兰坪、云龙县两县主要用来灌溉农田和乡镇人畜饮水。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大规模采矿,在给两县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沘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沿岸居民最直观的感受是“水变浑浊了,水流小了”。“当年,吃不饱,饿的时候就烧上火下河摸鱼,等锅里的水开了,鱼也摸到了,现煮现吃。可惜啊,现在河里很难见到鱼了,即使有鱼也不敢吃,怕有毒。”在沘江河边,一位老农户指着河流感慨地说。

眼前的江水已不再清澈,水中没有了鱼群、青苔和水草,只剩下一堆堆碎石渣。曾经蜿蜒百里的沘江水数年间变成了一股废渣中的浑水。居住在沘江两岸的群众,不仅不敢到水里游泳、洗衣,就连农田灌溉也不敢再用沘江之水了。

据统计,在云南省的大小江河中,水体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沘江。其水质已成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铅、锌、镉、、汞等重金属。由于多种金属超标,沘江的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用来浇灌,已基本丧失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功能。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环保局统计,矿山开采中的矿洞涌水及地表径流废水每年排到沘江中约有300万∼500万吨,因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产生的采矿废弃物,携带到沘江河床上的约有40万吨。

因为临近水源,沘江河流域内有选冶企业20多家,大部分工矿企业的工艺落后,生产粗放,高投入,高消耗,环境意识淡薄,污染严重。矿产资源的采选所带来的污染是沘江的主要污染源。

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是沘江污染的一个隐患。兰坪县城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83万∼2.19万吨,金顶镇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31万吨,且呈增长趋势。而县城仅有一处简易的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处理率约为70%,而金顶镇的生活垃圾则全部倾倒于沘江河边。

据了解,兰坪县城和金顶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16万吨,多年来生活污水全部未经处理直排沘江河。目前,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

沘江污染后,两岸的农田灌溉受到极大影响,一些农田由于沘江水浇灌而引发土壤污染。沘江污染物中砷等重金属元素也威胁着沿江群众的身体健康。

沘江连接了两个曾经的贫困县。两县如今立足于矿产开发,经济面貌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沘江的水污染也没能让任何一方幸免。

由于水体金属超标,下游云龙县长新乡市诺邓镇的饮用水工程和供水管网已无法使用,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不得不另寻新的水源。同时,由于主要的农业灌溉用水被污染,当地群众频频上访。

云龙县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15年中,下游云龙县因沘江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引发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大小牲畜致死、各种有关疾病频发和古桥、沟渠、水轮泵站、人畜饮水、电站等基础设施被毁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7亿多元。

环境治理

(1)早期反复治理不见成效

多年来两地政府反复治理,投入资金11215.6万元,但因污染跨两个区域,问题特殊,水质没有根本性改善。当地官员用了4个字来形容:复杂艰难。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沘江河流域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由于兰坪县和云龙县的行政归属不同,沘江的污染还引发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之间的环境纠纷。云龙县人大代表多次在县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议案,要求治理沘江污染问题。多年来两地政府反复治理,但因为污染跨两个区域,治理过程中涉及面广,问题特殊,治标不治本,水质没有根本性的改善。对此,当地官员用了4个字来形容:复杂艰难。

兰坪县环保局赵斌挺担任局长已经6年多,他告诉记者,局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治理沘江,“根据多年的经验,必须全面统筹规划,两县齐心合力。”

2002年,原云南省环保局成立了现场调查组,会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环保局对沘江河流域兰坪段沘江两岸20家有色金属选冶企业的22条生产线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检查,对重点污染源和沘江河水质进行了监测,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当时,关闭了沘江河沿岸15家环境污染严重的矿业企业,限期治理了3家企业,疏浚河道、改直、开挖新河道482米。

2003年,云南省政府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对兰坪矿区实行了集中规划、统一开发的政策,结束了十多年来群采的混乱局面,企业治污设施逐步完善。

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治理成果。但由于重金属的多年累积,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水质依然是劣Ⅴ类,属重金属重度超标。

为了加快沘江河治理进程,2006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委托云南省经济研究院和省林勘院完成了《沘江河流域(兰坪段)综合治理规划》并通过了云南省发改委评审。但由于沘江流域不属于国家重点治理流域,资金难以落实,整体规划迟迟没有启动。

资料显示,自2003年以来,沘江河流域(兰坪段)的治理就累计投入资金11215.6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1490.6万元,相关企业投入9725万元。

(2)但为何成效不明显?

赵斌挺介绍说,沘江河流域(兰坪段)的治理工作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客观自然原因,但最突出的是4个方面:

一是沘江河流域(兰坪段)存在环境背景值铅、锌、镉等重金属超标,导致河流底质污染,河流底质污染又通过灌溉导致两岸田地的土壤污染,这给系统治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域内人口数量较快增长,现有设施的承载能力无法满足城镇生活废弃物处理的需求,生活污染已称为沘江河流域(兰坪段)新的污染源;

三是过去凤凰山群采时期的固体废物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频繁、面大、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矿区地表径流面源污染严重,短期内彻底治理的难度非常大;

四是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县级财政预算无力按年度安排专项治理资金,难以维持沘江治理的连续性、系统性。

2008年以来,随着全国展开的重金属污染调查,沘江的污染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云南省省委、省政府以至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辗转4年、几经修改的《沘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顺利通过了评审。整体的规划拿在手里,赵斌挺对沘江的治理显得很有信心。

2009年3月20日,辗转4年、几经修改的《沘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顺利通过了评审,得到云南省政府的同意批复。

(3)沘江水污染治理打开了新的局面。

2009年4月28日,针对长期以来的沘江流域内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云南省环保厅首次对沘江河流域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实施流域限批。凡是直接或者间接向沘江及其支流排放含铅、锌等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和投资规模,云南省省各级环保部门将一律停止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沘江流域内源、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现有合法企业污染减排项目,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外。

此次流域限批将持续到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并经云南省环保厅组织验收合格后给予解除。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这项限批还没有解除。

《规划》指出:沘江的重金属污染历史是伴随着锌矿开采而出现的,重金属的形态直接影响到其环境效应,底泥是重金属的“库”;而禁止酸性废水排放,疏挖底泥,降低耗氧物质排放等是控制沘江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手段。

对此,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环保局在2009年展开了沘江的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打响了沘江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整体的规划拿在手里,赵斌挺对沘江的治理显得很有信心。

《规划》中沘江污染治理工程投资18.1亿元,分2009年∼2011年和2012年∼2015年两期建设。一期主要目标是切断主要污染源,治理历史遗留工业污染源,基本解决受到沘江干流水污染影响的生活用水问题。二期主要目标是沘江干流水质基本稳定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解决受沘江干流污染影响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本区域和上下游之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为期两年的一期规划治理中,要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监管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环保局首抓行政执法,将日常监督“主动查”、联合相关部门“协同查”、依照法律“突击查”、执法大队“全天查”、平时工作“暗中查”等查处活动延伸工作触及线。环境监察人员天天跑现场,跑企业。仅1年时间,兰坪县就关闭了24家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的选冶企业,坚决淘汰历史形成的3个高耗能、“三废”排放不达标的选冶企业,并责令11个选冶企业限期整改。

在水质监测方面,兰坪县人民政府投资500万元建设了环境监测站,对沘江河流域(兰坪段)的水质实行定点、定时监测。从2009年1月起,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环保局的支持下,监测开始实行同时取样、一月一监测的工作制度。

同时,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环保局大力展开河道清淤工作。重点开展南大沟治理、土地整治、河堤整治、小流域治理、清淤工程以及凤凰山矿区综合治理等工程,累计完成疏浚河道14.5千米,打涝河道内废物13万立方米,修筑固河堤2.7千米,河道改直1千米,新增土地面积270亩。

数据不只这些。先后在矿区建成了16个拦渣坝、4个排土场、5条截洪沟、4个拦矿坝、4个谷坊坝和4个固床坝,兰坪县改变了以往采矿废物乱堆乱放的现象,有效拦截了矿山采矿废土石、废物向沘江河床的无序输运。

经过资源整合,沘江流域内只剩下一家企业:金鼎锌业公司。

政府的努力看在眼里,企业也不再袖手旁观。

2008年,金鼎锌业公司节能改造项目投资480万元,减排项目投资103.7万元。冶炼厂废水达到“零”排放;4个选厂COD排放浓度均约60mg/L,削减60%,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Ⅱ类一级排放标准;其余污染因子均达标排放。金鼎锌业公司为完成“十一五”目标和沘江河流域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金鼎锌业公司投入资金410万元开展矿区绿化恢复工程。据了解,现已恢复植被330亩,新建蓄水池两个,接通绿化水管3000米,下一步计划在凤凰山矿区8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完成1700亩绿化植树任务。

今年的沘江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沘江河水中铅、锌、镉、砷等重金属含量均有了大幅下降,沘江河水质已恢复至Ⅳ类标准。

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志强欣喜地对记者说:“通过历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这一场历史遗留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沘江治理,我们有理由看到新的希望。”

(4)环境整治内容

目前的沘江已经无法灌溉农田,更做不了生活用水供沘江流域的民众使用。当地人告诉记者:三四年前,用沘江水灌溉种出的大米送去检验都是不合格的,至今江里的鱼都不能吃(重金属超标),也没有人敢去游泳。在本地人心里,沘江现在就是一条死河,在汛期时,甚至还会成为冲毁农田、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环境的罪魁祸首。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澜沧江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受污染的水一直汇入澜沧江这条国际河流,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此,云龙县专门成立了沘江流域(云龙段)水污染规划治理办公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云南省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沘江污染治理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县城污染源控制工程

调研组和记者团着重对县城污染源控制工程进行了调研和采访。云龙县目前正在建设总投资2496万元的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县城规划区外建设日处理量40吨,填埋库容40万立方米的填埋场,并已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同时正在建设的还有总投资4834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地处沘江边,地势复杂,施工过程较为艰巨,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按照建设进度,云龙县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能够确保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同时,云龙县实施了沘江河道治理工程,总长度为7.138公里,总投资2798万元,将在九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该工程完工后,将增强沘江沿岸的整个防洪功能,对沿岸的农田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对河岸的生态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沿江面山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造林2.18万亩,荒山造林1.24万亩,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109.4万亩;完成沘江沿岸中低产田改造2.17万亩

云龙县太极图景区,蜿蜒壮阔的沘江让人深深震撼,沿着沘江逆流而上,可以看到每个弯道上都有一道略高的台阶,这是整个沘江治理工程当中至关重要的滚水坝工程。

云龙县水务局工程师彭杨辉介绍说:“滚水坝工程是沘江治理的工程性措施之一,在太极图景区共有两段。它的作用就是保证河床不被上下冲刷左右切割,起到对河床稳固的作用,保证河床能够比较平顺,使水流往下。滚水坝工程建好后,不仅在防洪上起到很大作用,还使太极图景区更和谐了。”

根据《云南省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规划期内将要落实7大工程,规划项目39个,分两个阶段实施。如今,第一阶段工程已完工,到2015年间实施第二阶段的工程,主要是河道清淤和河岸防护工程等,估计静态总投资近18.1亿元,其中,云龙县境内需要投资9.789亿元,到2015年全部建成。经过努力,云龙县投入309.1万元,指导飞龙电解锌厂完善建设内容,修复水毁工程等,抓好了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同时,加快推进城镇污染源控制工程建设,投资2496万元完成了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投资4834万元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正在抓紧总投资5111.5万元的配套管网四期工程建设,项目计划2015年全面完成。

云龙县环保局副局长段君桦告诉记者:“沘江内含有一些重金属砂石,在河流清淤的过程中把这些砂石再利用,进行覆土绿化修复,目前,已在太极游道建了4个清淤点,总共治理河滩地或提供河滩地大约39.5亩。

在沘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云龙县积极实施内源污染治理工程,投资301万元完成了县城下坪村835米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投资1.3436亿元的沘江河道治理工程;新建了诺邓、宝丰县、长新等乡镇防洪护岸1581米,完成投资556万元;结合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完成了沘江云龙县诺邓镇段5211米河道治理工程,完成投资2465万元。同时,云龙县实施了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扎实做好饮用水源保护与水源替代项目工作,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和沘江水质监测监察,扎实推进沘江流域云龙段重金属河道清淤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等。通过工程性措施和生物性措施双管齐下,云龙县县境内沘江内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5)环保成果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把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摆在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采取多种手段常抓不懈,全省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沘江水环境质量正在逐渐好转。

■把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摆上重要位置

云南是处于大江大河上游的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任重道远。

面对挑战,云南省委、省政府以改善水质为目标,努力从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完善污染防治规划,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宣传力度6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始终坚持把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摆在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手段常抓不懈。

在不久前召开的云南省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情况通报会上,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志强介绍,通过10余年的努力,云南取得了全省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实效,曾饱受工业污染之害的沘江,在采取有力措施整治后,水环境质量正逐渐好转。

■实施七大工程,沘江水质有望改善

沘江为澜沧江一级支流,位于云南怒江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总长170多公里。

沘江流域水污染具有历史、自然、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沘江流域内的兰坪凤凰山特大铅锌矿床是亚洲第一的铅锌矿床,是云南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兰坪矿业的开发,沘江源头及上游两岸的采选和冶炼厂迅速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科学开采规划和生态保护方案,长期的无序开采导致矿区地质结构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沘江水质日益恶化,到90年代中后期污染更加严重,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铅、锌、镉和砷,水环境功能受到较大影响,已基本丧失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功能,给沿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

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沘江污染治理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分管副省长先后多次就沘江污染作出重要批示,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沘江治理具体措施,提出了“必须出实招治本,必须两年内见成效,必须立足当前长治久安”的要求。省政府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对兰坪矿区实行了集中规划、统一开发的政策,结束了10多年来群采的混乱状况,企业污染治理设施逐步完善,基本做到了达标排放。

今年1月,云南省组织对沘江流域27家选冶企业开展了联合执法检查,并先后下发了8个文件,要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分别对沘江流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龙县境内的相关违法企业进行停产整治、限期治理,并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关闭了沘江沿岸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此外,为了严格控制沘江流域污染,今年4月底,云南对沘江流域实施“流域限批”,直至沘江流域水质达标。

为科学治理沘江流域水污染,坚持污染源治理与加快解决受污染影响生产生活水源同步实施。云南省编制出台了《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沘江兰坪段以综合治理为主,云龙段以坚持人畜饮用水源保护优先,分两个阶段实施七大工程39个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18.10亿元,实现沘江干流水质满足相应地表水环境质量要求的目标。目前,“规划”已全面启动实施。

经污染综合整治,沘江水环境质量呈好转趋势。沘江金鸡桥、石门两个省控常规监测断面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5月水质类别均为Ⅲ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各项污染物浓度都明显下降,沘江水质有望得到改善。

旅游景点

1.云龙县沘江古桥梁群

云龙保存的桥梁从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桥到现代化的钢桁桥,其种类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样,完全可以组成一座桥梁的博物馆,素有“云龙古桥冠全滇”之称,堪称“古桥梁艺术博物馆”。2013年,沘江古桥梁群被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龙的桥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这四大桥型是一切桥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桥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来的。其中除浮桥是在沘江枯水季节临时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桥梁。这些各种类型的桥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桥梁群,如今还保存有各种类型的古桥近百座,有较大价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桥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艺复杂的桥梁,可以组成一部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云龙众多的古桥梁中,有些堪称“桥梁活化石”,如溜索,藤桥。溜索古称为悬索桥,它是一切吊桥的雏形,现已基本不用。藤桥古称“笮”桥。在唐人的《元和郡国郡县志》中记载有:“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渭之笮,其大笮、定笮皆是近水置藤桥处”。藤桥一般长度约20至30多米不等,这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的桥梁,如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仍跨越在云龙县的江河之上,保存完好,继续为两岸的群众提供通行条件。

铁链吊桥是随着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从藤桥、竹篾桥中繁衍出来的更能增大跨度,更坚固的桥梁。云龙多铁链吊桥,在清代早期就已在澜沧江上建造了大跨度的铁链吊桥,名为“飞龙桥”。现在的铁链吊桥主要都修建于清代,长度从30多米到60多米,主要有安澜索桥、青云桥、惠民桥、中州桥等。

而在云龙的古桥梁中最有特色的是梁桥,这种从独木桥、堆土梁堤发展起来的古桥,在发展的过程中种类越来越多,有木柱木梁桥,石柱石墩木梁桥,石墩石梁桥等,其中最有民族风格的是伸臂梁桥,伸臂梁桥是因河面较宽,水流湍急不能在中间架设桥墩时,从两头桥墩层层架叠木枋,依次向河心延伸,就像伸出的手臂,用这个巨大的手臂来撑起整座桥梁。在桥上覆盖屋顶,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座水上的长廊,也称为“廊桥”,因其具有挡风避雨的功能,又称为“风雨桥”。白族修建的伸臂梁桥都要在桥内雕梁画栋,浓墨重彩,使桥显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所以又称为“大花桥”。云龙沘江上的伸臂式木梁桥通京桥,全长40米,净跨达29米,是云南省境内同类桥梁中跨径最大的桥梁。其他还有梁桥彩凤桥、五里桥、永镇桥、阳春桥、义风桥、炼场坪桥、小岭桥、检槽桥、街子房桥等。

石拱桥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些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石拱桥,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现在的石拱桥多数建于清代,主要有永利桥、双龙桥、关帝圣君桥、水雅坪桥、安居桥等。

2.青云桥

青云桥为铁链吊桥,是云南省云龙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中的一座古桥,位于云龙县城诺邓镇石门社区西南角的沘江上。青云桥以前是连接县城与下坪、金麦等地的必经通行桥,下坪、金麦等地的群众及车辆、牲畜到县城,必须经过此桥梁才能到达,具有十分重要的通行价值。现在由于在蟠龙寺北侧新建了钢混大桥,下坪群众多数从新桥上通过,金麦等村的车、人畜等也从青云桥南三百米处新修的大桥上通行。青云桥逐步成为观赏和旅游者步行的桥梁,淡化了通行的功能,但其价值不得不提。

青云桥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出资倡建,至今已有192年的历史。道光三年,杨名飏母丧回乡,见沘江水暴涨,人们为“采薪以供课”谋生, “性命不遑恤也”,不避危险,仍乘筏过江,随时被江水淹没之危险,乃恻然“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资倡建。桥建成后,取名“青云桥”,为“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桥建成后,改善了两岸人民的通行条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在人们依旧可以在此桥梁上通行, 192年的历史,真可谓是功德无量!

由于其价值较高,早在1987年,云龙县人民政府就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又与沘江上众多的古桥梁一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

青云桥架设在云龙县城石门的沘江两岸山壁之间。桥长36米,宽2.8米,桥底有5根铁链,上覆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作为扶手。桥的东西两端建有桥亭,东桥亭为石券门,原石门通往宝丰、大栗树、旧州乃至保山市之盐马古道。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 匾额一方,笔力雄劲有力,南面墙内嵌有杨名飏撰写的 《新建青云桥碑记》 ;西桥亭建在悬崖之上,为两层,上层塑有观音佛像,下层为往来通道,石壁上刻有斗大隶书“衮雪”二字,西桥亭上方石壁上刻有由杨名飏题写的“碧嶂回澜”四字摩崖,属行楷体,笔力遒劲有力。

青云桥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摩崖石刻上,现保存完好的有“碧嶂回澜”“衮雪”“石门关” 《青云桥碑记》 等众多摩崖石刻,位于桥东岸原来有好几块建桥碑记,可惜在“文革”期

间被毁,只留下一块 《青云桥碑记》 ,记录了建桥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的记录。

“衮雪”是三国时魏王曹操屯兵汉中市褒谷南口石门关时,题刻于石崖上的题记,道光年间被杨名飏拓印带回老家后翻刻,为何“衮”字会缺少三点水,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曹操在陕西汉中褒谷南口石门挥笔写下“衮雪”二字后,众臣皆不解其意,不得要领,曹操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洋洋得意地指着“卷起千堆雪”的滚滚激流说: “这不是水吗? ”文武百官才如梦初醒,赞叹不已。

“碧嶂回澜”被杨名飏题为“石门八景”之一,诗云: “飞雪重重落,天花乱坠看。中流撑砥柱,倒影漾危栏。一折波千丈,双清月满盘。慈航今普渡,奕叶庆安澜”。

杨名飏所题 《新建青云桥碑记》 记载:“人才之炳蔚,产物之繁昌区,谓必归美于风水,是通都大邑县皆不贫贱,而山僻壤,无富贵时矣。夫岂其然,论地理惟决之于天理,入其乡而礼让成风,勤俭成俗,知必有阀阅之家,素封之室,出乎其中也。石门关峻岭嵯峨,激湍澎湃,堪舆家以为沘江东北水口之一大都会也。先大夫有志成梁其间而未逮,癸未岁,余以母丧自秦回籍,适当秋水时至,见夫乘槎竞渡者,屡濒于危,而莫之避。询之,则:‘采薪以供课,性命不遑恤也。’乃恻然念先人成梁之意,大且远矣。非仅培植风水之说也。使此梁而成,竟无胥溺之灾,即酿祥和善气,咸遂急公之愿,即成共顺谆风,岂非盛世一仁寿之域哉。即以是为培植风水,抑亦地理之转移于天理者也。程子云:‘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余愧乏舟材,无济于人,窃会先人之意,而谋诸井里父老,曰:‘有系于人命,有关于国课,即有裨于风脉,是一举而三善备者,宜共成之。’于是鸠工材,四阅月而告竣,颜之曰:‘青云’,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 之义,望我乡之应运而兴者,他日得路,本济乡人之意,以济国人,以济天下人,则天理之推施,岂不更大且远,而地理之转移,斯为信而有徵矣。爱新觉罗·旻宁四年岁次甲申孟夏邑人杨名飏撰。”东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 《石门关》 匾额一方,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知事蔡学禹所题。

云龙县是滇西古县之一,据史书记载,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比苏县,境内西部置巂唐县,属益州郡。宋称“云龙赕”,明为“云龙州”,治所在旧州,后“因盐设治”,明崇祯二年(1629年)迁往宝丰县, 1926年迁石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云龙地域广阔,山川秀丽,民族众多,今后将围绕“白族原生态文化”保护规划,主要以桥梁文、盐井文化、吹吹腔文化为主体,结合盐文化、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古桥梁建筑、山地白族民居建筑、摩崖石刻、洞经古乐、吹吹腔艺术、耳子歌、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形成一个民风民俗区域,而青云桥所处的位置位于县城西南角的沘江上,刚好位于这些文化的中心地带,非常适合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3.天然太极图

云龙天然太极图位于云龙县城北面一公里处,地处东边的满崇山与西边的鹅脖子山脉之间。沘江在两山脉交错地段迂迥环流构成巧夺天工奇伟绝景的大写“S”,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案天然景观。在“天然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图案,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图形。“太极”是我国古代解说宇宙现象的图,是一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云龙神奇的“太极”景观夺天地造化之神韵,汲天地万物之灵气,云走蜿蜒,鬼斧神工,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叹为观止。这是横断山脉地质发展中形成的奇异地貌,但由于在云龙历史文化发展中,因这个“天然太极图”东北面有诺邓村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南面有石门虎头山道教建筑群,西面有高山湖泊长白山天池,常常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去解读和欣赏深奥莫测的“天文”。所以云龙人民赋予它很多的故事与传说。

传说之一:诺邓后面满崇山余脉就在庄坪坝子,有道人观风水时指出坝子前的河流如帝王所佩的玉带,断言这里要出一些“草寇、草王”会给地方带来灾祸,须将其与主山断开方可保平安。于是人们都来挖山,却总是今天挖断明天山体又复原了,怎么挖都挖不断。有一天黄昏有个人收工回家走到半路又返回工地寻找遗落的旱烟袋,忽听到地下有人声:“他们已挖到我的脚趾了!”这人马上跑回村子叫大伙连夜挖山,天亮时山体终于被挖通了,地下涌出一股红色的泥水来,这时庄坪村中有一家同胞孪生的五个红、黄、蓝、黑、白形体怪异的兄弟也同时死去,这地方从此太平了。那山体断开后就形成了圆形的太极图案,而诺邓河从中间淌入沘江,被称作“太极锁水”。

另一传说是:大理洱海龙王的三太子因被父亲所责而出走,来到这个圆圆的坝子后,觉得这里很像一个海子,于是就在此安家,但一到雨水季节,上游洪水带来很多泥沙杂物,龙太子觉得很不干净,就搬迁到西面山顶上的一个坝子里,那坝子就形成了暑海———即现在的天池。至今在庄坪坝子中还有个土堆,传说下面就是三太子住过的“龙洞”。

如果说云龙的“千年白族古村诺邓村”、“桥梁博物馆”、“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是云龙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那神奇的“太极图”便是大自然对云龙人民乃至人类的恩赐。诺邓已经出名了,神奇的“太极图”也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来云龙你不能不看“千年白族古村诺邓”,尝一尝“舌尖上的诺邓火腿”,可也别忘了去欣赏一下神秘的“太极”奇观。看太极奇观,令人豁然开朗,胸襟坦荡,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淡泊明志。

闲暇假日,带着你的亲朋好友,来云龙寻找你“乡愁”的味道吧。在往天池景区的路上设有最佳观赏位置的“观极台”,在那里你可以一睹“太极图”的神奇面貌,还可以远眺“千年白族古村诺邓”;看完后再到太极图内“走太极”,感受传统古老道教的神秘禅意文化。

新闻报道

和段琪调研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2日 07:16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云南日报

19日至21日,副省长和段琪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实地调研沘江水质监测、河道治理、沿河企业综合整治、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尾矿库建设等情况,并召开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调研座谈会,分析研究沘江水污染防治工作。

和段琪指出,大理州、怒江州及云龙县、兰坪县高度重视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力度大,加快项目实施,资金投入力度大,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成效明显,沘江水质呈总体好转趋势。

和段琪说,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州及云龙县、兰坪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对不高,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效治理重金属污染,实现保护与开发有效结合,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和段琪强调,沘江流域水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治理任务艰巨。加快治理工作,要齐心协力、携手并肩,做到“四个必须强化”:必须强化《云南省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任务的实施;必须强化流域州、县政府的责任;必须强化企业合作治理的机制;必须强化省级部门的服务。

(云南日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