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井庙 :位于上海的南宋道教城隍庙

更新时间:2023-09-25 14:57

淡井庙,是上海市的一座道教观宇。

基本介绍

简述

上海过去有句俗谚:“先有淡井庙,后有上海城”。由此可见,淡井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淡井庙原是一座道教观宇,庙址在今永嘉路12弄内,即今瑞金宾馆的南邻。

淡井庙始建于南宋末年,当时上海尚未设县,地处华亭县淡井村。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上海设镇,淡井庙是华亭县城隍神设在上海镇内的一座行宫。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华亭县升格改为松江府,原来的华亭县城隍也相应晋升为松江府城隍,于是淡井庙又改称为松江府城隍行宫。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市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由于上海刚立县,县城的规模并不大,因而县内并未修建自己的上海城隍庙,城内居民祭拜城隍神是到淡井庙去祭拜松江府城隍神。

据传,华亭市城隍庙内供奉的城隍神是汉代刘邦的大将纪信。由此,淡井庙内供奉的城隍神亦是汉代刘邦的大将纪信。

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年),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市,转徙上海市。当时占据苏州市张士诚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朱元璋亦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洪武初年(1368年),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即下手渝:“……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1370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主考官。病卒后,葬于上海长寿里。上海绅民奉祀其为城隍神。据此推论,淡井庙内供奉的城隍神在1373年后应改为秦裕伯了。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上海县知县张守约把坐落在县中心方浜北岸祀奉汉代大将军霍光庙的行祠金山神庙改建为上海城隍庙祀奉秦裕伯。淡井庙便算上海城隍在城厢外的行宫,后人称淡井庙为老城隍。

康雍年间,淡井庙由道观而为佛寺。长期来为剃度派传承,后传曹洞宗。庙门原有“宋建淡井庙”石匾。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主持正声重建前殿。1914年后,淡井庙所在的地区被辟为法租界,庙前开辟马路,弄堂房屋遂应运而生。淡井庙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住宅区,庙中的香火又兴盛起来。1932年,主持慧德重建后殿未竣。1937年,由黄金荣杜月笙等助成。1939年,翻建加高前殿;后主持谷声又续建。后殿为宫殿式木结构两层楼房。中有天井,两旁圆形拱门左右上刻“珠林”、“金地”,庙内有自求堂。庙后园内原有秦知柔墓,久已废;有1株古银杏为秦知柔墓前旧物,解放前已枯,20世纪60年代除去。

至解放初,淡井庙占地4.67亩。1958年,华侨胶木工场、淡井庙小学开办于淡井庙。“文化大革命”中,淡井庙除大佛像等由上海市佛教协会收管外,殿房全部改建。前殿改为上海华侨电子电器厂压机车间;后殿为区淮海少年之家;楼上住居民。1997年初,庙址被全部拆除。这座上海最早的城隍庙从此消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