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信 :秦汉时期刘邦麾下将领

更新时间:2023-05-21 14:17

纪信(公元前252农历十月十五-公元前204年),汉朝安汉县(今四川省西充县)人,是刘知远刘邦麾下将领。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邀出席项羽安排的鸿门宴,刺客图谋刺杀刘邦,纪信与夏侯婴靳强一同帮助刘邦回到上。此后,刘邦被封为汉王,纪信一直随他转战。公元前204年,刘邦在荥阳城被围困,纪信假扮刘邦出城,向项羽诈降,被俘。项羽见纪信忠心,有意招降,但纪信断然拒绝,被项羽用火刑处决。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怀念纪信为保全汉室舍身替死的功绩,将其出生地命名为“安汉县”,在其治所建立了“忠佑庙”。

纪信的牺牲为汉朝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汉族得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后人为纪念纪信在南充西山风景区建立了开汉楼和纪信雕塑;河南郑州有纪公墓,甘肃天水建有纪公祠。截止2017年,全中国有10多处纪信的衣冠冢和遗物冢,20多座关于纪信的祠堂、庙宇,30余处供奉纪信的城隍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纪信,出生于公元前252年农历十月十五,纪信是春秋时纪侯之后裔,以国为姓。纪信的故里有多种说法。据《天水通史人物卷》记载,纪信是成纪人,据《南充市志》记载,纪信是汉朝安汉县(今四川省西充县)人,纪信在青年时期跟随沛公刘邦起兵作战表现英勇,初升为部曲长。

鸿门赴宴

公元前206年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咸阳市,采纳了樊哙、张良等人的建议,封闭了秦朝府库,并将军队撤到了灞上。与此同时,根据部下的建议,他派兵守卫函谷关。然而,十二月,项羽率领40万大军攻破函谷关,驻扎在鸿门宴和项王营遗址,准备消灭刘邦。当时,刘邦军队只有10万,陷入了军事上的劣势。为避免与项羽正面交锋,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前往鸿门向项羽求和。

项羽转怒为喜,邀请刘邦参加宴会。然而,在宴会上,项庄欲刺杀刘邦。这一危急时刻,张良让樊哙入座保护刘邦,随后张良敦促刘邦趁机离开。刘邦离席,张良更着急地劝说刘邦快速返回灞上。在这关键时刻,纪信与樊哙夏侯婴靳强四人合力保护刘邦,迅速带领他通过小路逃回灞上,避开了危险,使刘邦从危险中脱身,扭转了局势。随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并屯兵于汉中市。之后,刘邦北上平定了三秦,而纪信一直随刘邦参与了他的转战。

荥阳之战

根据司马迁撰写的《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班固撰写的《汉书·高帝纪》和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等古籍记载,纪信参与了荥阳之战。公元前204年夏季,刘邦遭到项羽的围困于荥阳城。在汉王请求和平的情况下,项羽不予接受。范增曾力劝项羽不要错失杀死刘邦的良机。至五月,荥阳城内粮草储备已经所剩无几,情势十分危急。当时的将军纪信提出了一计策。

纪信建议刘邦戴上王冠、穿上王服,乘坐王车,从东门出城,假装降服楚军。在此之际,刘邦将会微服从西门逃离,带领夏侯婴樊哙等将领快速前往成皋。纪信提议让御史大夫周苛和魏纣等人模拟守卫荥阳,他愿意以一己之命替全军逃脱,以重振汉室大业。刘邦采纳了这一计策,由陈平书写了降书传达给项羽,声称刘邦将在傍晚时分从东门出城投降楚军。当晚,纪信乘坐王车从东门驶出城去向楚营。在午夜时分,城内妇女相继离城,吸引了楚兵的注意,然而刘邦却乘机率领张良、陈平等数十骑从西门逃离。当纪信的车队到达时,楚兵误以为汉王刘邦前来投降,高呼万岁。但当项羽亲自出营审视时发现不是刘邦后,怒火中烧,命令士兵将纪信投入油鼎,活活烧死。

祭祀追封

西汉建立后,刘知远刘邦怀念纪信为保全汉室舍身替死的功绩,将其出生地命名为“安汉县”,在其治所建立了“忠佑庙”,并在荥阳广武山筑起将军墓。在西充化风山也建起了“将军庙”,后人尊称其为“将军神宇”。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将纪信家乡从南充县分出,新置西充县

自汉朝以后,历代都有对纪信的追赠。唐大周长安二年(702)书法家卢藏用撰文并书丹为纪信立碑。宋朝封纪信为“忠佑安汉公”,宋景德年间,赵恒封纪信为“太尉”,扩大纪信庙。宋代南充市太守杨济感纪信之忠义,在城里建造开汉楼。杨济在修建开汉楼的同时,还书刻“忠义之邦”四字于南充城西金泉山的石壁上。自此,南充市便被称为“忠义之邦”。

元朝封为“辅德显忠康济王”。明朝封纪信为“忠烈侯”。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封纪信为灵佑侯、郑州市城隍爷,建庙于郑州向东1.5公里处。明正统年间,朱祁镇朱祁镇诏封纪信为“荥泽侯”。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世宗朱厚熜经过古荥村,命令礼部撰文、立碑,祭祀纪信。在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西充县知县马腾云在木角乡黄桷垭上(现常林镇将军碑社区)树立了“汉将军纪信故里”碑。

后人为了表彰纪信的忠烈,在郑州纪信墓南侧修建庙宇,墓地树碑勒石、赋诗、题词。截止2016年,有唐朝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信的碑刻30余块。

人物影响

纪信荥阳之战的行为展现出了对天下、对家国的牵挂和忠诚。纪信以其智谋和勇气,为刘邦献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烈士。他的牺牲不仅为汉朝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汉族得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纪信用生命捍卫了生命,用自己的担当诠释了忠诚。为了纪念纪信将军的英勇行径,刘邦分出纪信的家乡,建立了“安汉县”,开启了南充市长达2200多年的建城史。尽管纪信逝世已有2000多年,但在西充县纪公庙仍有无数人前来祭奠和表达敬意。

人物争议

关于纪信的出生时间和原籍,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因此存在各种不同的说法。宋代的《纪信将军碑》记载他是四川西充人;而清代的《甘肃通志》提到他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另一方面,《山西通志》则说他是赵城镇(今山西洪洞)人;还有《湖光通志》称他来自湖南州(今澧县)。这些记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关于他的出生地点史学界至今仍无定论。

关于纪信墓的确切位置和建造者,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仍然无法确定。《述征赋》一文由东汉时期的蔡邕提及:“过汉祖之所隘兮,吊纪信于荥阳市。” 这一史料暗示纪信的墓可能在荥阳市城外。另外,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信冢在城(荥阳县故城)西北三里”,暗示纪信墓可能位于荥阳故城西门外,距离城市西北三里。虽然存在这些历史记载,但对于纪信墓的确切位置和建造者,至今尚未有定论。

关于纪信、纪成、纪通三人的关系,存在争议。三国曹魏张晏在注解《全本史记》时,曾声称纪通是纪信之子。但《功臣表》记载,纪通之父名叫纪成,平定三秦有功,而纪信则是被项羽烧杀的,后代情况不见直接记载,因此纪通是纪成之子而不是纪信之子。

轶事典故

历史首位城隍神

古代为了抵御外敌入侵、防止绿林匪徒袭扰,许多人口稠密、商旅兴盛的地方开始兴建周围环绕的高墙,最早的城就此形成。为了保障城门安全,人们在城外开挖壕沟并注水成池,称为“城池”,若无水则称为“城隍”。这一术语最早源自《周易风水》的文言文:“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同时,《两都赋·序》也有记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以备制度。”这些文献表明了古代城市防御工程的发展。

中国先民信仰神灵,将“城隍”视为守护城市安宁的护佑神祇,类似于现代的城防司令。最初的城隍原型来自水庸神,水庸神是指农田中的沟渠神。据《礼记·郊特牲第十一》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之也。”水庸神最初居于年终祭典的八位神灵之一。

后来,水庸神经历了转变和演变,升华为城隍爷。历史记载显示,最早受封为城隍的是汉朝的纪信。根据《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的记载:“相传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出围,而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城建庙立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为了加强京师治安,刘恒刘启时期朝廷颁布诏书,将纪信封为城隍神。

相关文化

影视形象

川剧

文学作品

以上信息来源:

后世纪念

纪信的纪念景点遍布全国多个城市,南充市在西山风景区建立了开汉楼和纪信雕塑;河南郑州有纪公墓,甘肃天水建有纪公祠;福建仙游、湖北大冶以及四川成都、绵阳市旺苍县等地都有纪念活动。截止2017年,全中国有10多处纪信的衣冠冢和遗物冢,20多座关于纪信的祠堂、庙宇,30余处供奉纪信的城隍庙

南充

南充被誉为“忠义之邦”,古代的“西充县八景”,为首的就是为纪念纪信而修建的将军神宇。2003年,为了纪念纪信将军,高坪区和西充县分别建立了安汉广场和纪信广场,同时修建了安汉大道。在历史变迁中,杨济修建的开汉楼已经不复存在,但顺庆区在2004年于西山风景区重新修建了开汉楼。新的开汉楼楼柱上雕刻着对联:“重楼耸碧霄上连四海风云下待八方宾客安汉辉丹册前炳千秋忠义后垂万世声名”以及“纪信鸿门宴和项王营遗址护驾大灭楚威忠义英杰传万世将军荥阳市任患实开汉业楼阁美名誉千秋”。

记公庙

纪公庙最早建于公元前198年,由朝廷拨款修建。此举是刘知远刘邦为了表彰并纪念纪信在安汉之战中所作的贡献,为人们祭祀的场所。在此之前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纪信的出生地设立了安汉县,“安汉”一词即为“安定汉室”的意思。纪公庙在隋唐时期重建,后来经历了毁损。清康熙帝元年(公元1662年)重新建造了后殿,咸丰年间又陆续建成中殿、前殿和戏楼。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纪公庙几乎完全被摧毁。约在2023年前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并得到乡民的捐款,修复了残存的中殿,使得现在所见到的纪公庙成为了一个“微缩版”。2018年农历十月十五,为纪念纪信诞辰2270周年,纪念活动在纪公庙举行。纪氏族人纷至沓来,进行焚香祷告、磕头谢恩等仪式,寻求内心的归属。自此之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纪公庙都举行着纪念活动。

将军碑

将军碑位于西充县常林镇将军碑社区,竖立在一座小山包之上,背靠一棵参天古树。由于年代久远,碑文字迹风化剥落,已难以辨认完整内容,仅残留“汉将军纪信”、“西充县知县马”、“公元一九八三年八月,西充县文化馆就原碑修”、“明万历四年岁在丙”等部分字样。据《西充县志》所载,该碑高约九尺余,宽约三尺有余,厚约一尺,碑座为四尺见方。石碑正面刻有“汉将军纪信故里”,上款为“明万历四年岁在丙子仲秋月谷旦立”,下款为“西充县知县马腾云敬书”。

根据当地居民吉世涛的介绍,该碑最初建于汉朝,在明朝时期,因碑身破损,西充县知县马腾云在原址重新立碑,并在碑后种植了一棵树。然而,后来因历史原因,碑被推倒,背靠的大树也被截断。当地居民将石碑移到村里的一处洗衣菜地。直至1983年,西充县文化馆在原址重新立碑,并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在1983年重立碑时,为了重现原貌,他参与了在碑后种植一棵黄葛树。传闻明朝时期,将军碑前修有拜台、台阶,路过此地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会前来祭拜,甚至修路也会避让。

纪信墓及碑刻

位于郑州市西北26公里的古荥镇纪公庙村,纪信墓及碑刻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门面朝东,现存地面圆冢高达9米,周长约120米。在墓地内有两个小方亭形的四阿顶式单层汉阙。1980年初,郑州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墓室由300多块空心砖组成,分为两个主室和耳室。尽管墓室历经多次盗掘,但仍有铜器、铁器、玉器、陶器、车马饰等300余件文物被发掘出土,现存于市博物馆收藏。

在墓冢北面,存在着东西并列的五座碑楼,分成两组:东边的一组有两个碑楼,每座楼内嵌一通碑;西边的一组则有三个碑楼,每座楼内并列三通碑。此外,墓冢西北角还有横排镶嵌着12块题记。这11通碑文跨越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其中珍贵的是唐朝大周和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卢藏用所撰写的“汉忠烈纪公碑”。这块碑文上刻有题记和12首赞颂纪信的诗词。其中,最早的是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2年)纥石所题的“西汉纪将军庙”,还有民国30年(公元1941年)顾培基撰写的“汉纪将军赞”、内政部长周钟岳所书的“重修纪公庙碑记”等。1941年5月,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人来到纪信墓祭拜,于右任挥毫题诗:广武山前野草春,将军殉国此焚身,刘兴项仆成陈迹,独有忠臣庙貌新。

汉忠烈纪公碑

汉忠烈纪公碑,碑高3.02米,宽1.09米,碑身与碑首为一体,碑首上雕刻着六条蟠龙,额额名为“汉忠烈纪公碑”。碑身采用篆书与汉隶体隶书相结合的方式篆刻,共有23行文字,总计901字。碑文详细记录了纪信为拯救刘邦而遭遇项羽火焚的经过。这块唐朝碑文刻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当时的荥阳市县令孔祖舜请得礼部侍郎卢藏用撰写文案。其中,碑文详细叙述了纪信因救援刘邦而遭遇火焚的故事。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汉忠烈纪公碑位列其中。

天水城隍庙

纪信祠,又称天水城隍庙,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的十字路口。根据《秦州志》记载,该庙建立年代不详,明朝初期改建为纪信祠,至今成为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门口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木结构牌坊,高十余米,内有木刻八仙等人物雕像。庙门使用青砖砌成,上雕刻着图案和花卉,朱红门头上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廊房夹着十几米长的甬道,庭院内有500多年的古槐和苍翠挺拔的古柏、竹篁玉兰。纪信祠由厢、楼、阁、台等古建筑构成,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有乐楼、长廊、正殿、寝宫等组成,被俗称为“一眼望三堂”。乐楼为单檐歇山顶木结构,东西两侧有看台、仓帝、药王、马神等配殿及厢房,总计二十一座。乐楼上悬挂着民国七年吴攀桂撰写的“福佑梓桑”大字,气势非凡。长廊上有清人撰写的多幅匾额。庙内原有城隍塑像、十王、黑白无常等雕像,代表着当时人们祈求公正与平安的愿望。纪信祠历经明、清、民国几个朝代,多次修缮,作为省级文物得到保护。近年来,得益于政府拨款和群众捐助,经历了修,基本恢复了原貌,向游人展示着昔日的风采。 

郑州城隍庙

据记载,朱元璋在追封纪信为“忠烈侯”和“忠烈将军”的同时,也将他封为多地的城隍,包括郑州市天水市等地。纪信因此成为城隍的代表人物,被视为城隍信仰的开创者。500多年来,郑州城隍庙香火不断,人们常前来朝拜纪信。

卢雍碑刻

这块石刻位于岳池县秦溪镇灵泉寺的悬壁上,名为“忠义之邦赞”碑,碑高约2.5米,宽约1.5米,为岩壁整石开凿,字体较大,为隶书,刻迹较深,所刻内容如下:顺庆区名忠义之邦,重纪信之节。监察御史孙吴卢雍为之赞,道经灵泉,僧摩崖请题。按察司事刘成德曰:盍书是赞,以历风教从之。巴子旧封,南充市故地,屹为巨邦,号称忠义。维昔纪信,委质高祖,荥阳市围困,乃请诳楚。脱王之厄,甘焚其身,岂不爱身,义重君臣。炎汉开基,信功维元,当时不录,帝亦少恩。大节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杰。忠义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慕。贤士辈出,民俗淳美。将军之风,使人兴起。我秉宪节,周爰咨询,爰作赞词,以示邦人。意思大概为:顺庆素以忠义之邦著称,崇尚纪信的气节。(明)监察御史、江苏吴县人卢雍为纪信题写赞文。卢雍当时路过灵泉寺石窟,寺僧请其题词,刻在山崖石壁上。有按察司佥事刘成德提议说:“何不题写纪信忠义这样的赞文,形成风气来教化世人呢?”

明代古石碑

2007年,临汾市文物局在洪洞县赵城镇北街发现了一通明代嘉靖的古石碑。该石碑高1.6米,宽0.73米,厚0.23米,尽管经历了五个世纪的风雨侵蚀,但大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辨。碑额题为“名宦乡贤行略”。碑文分两栏,上栏首列造父,其后从右至左依次为:简子、豫让蔺相如樊哙、纪信、马遂宗泽、徐毅、庄钦祖共十人。碑文中年代,从“大明嘉”后缺损,应为嘉靖年间。立碑者为县署教谕强自省。根据《赵城县志・学校》记载:“中为大成殿,殿左右为东西两庑,前为戟门,门外为名宦乡贤二祠,明嘉靖间教谕强自省建。”据推测,此碑应为建设名宦祠乡贤祠而立。强自省于公元1534年从赵城县教谕调任芮城县知县,因此此碑应在1533年之前立,距今约有470年。碑文还记载了强自省建设名宦乡贤两祠的原由:“祀名宦乡贤为赵邑缺典,余甚歉然。乃考得数人实行请祀于都台许公……故口书以口事刻之石。”碑文名宦一栏中造父下的小字为:“周臣,以善御有功封於此邑。”名宦之下乡贤一栏,还有凌文质等8人。

人物评价

纪信,他是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大义的英雄人物,在刘邦命悬一线的危难之际,大义凛然舍身救主,不惜烈火焚身,演绎了中华民族千古绝唱的忠义之歌。——(南充新闻网评)

纪信,南充西充县人,因“保刘安汉”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西充人立碑建庙以纪念。纪信的忠义精神,经两千多年的血脉延承,演化为一种文化——忠义文化。——(南充新闻网评)

在纪信的同辈中,他不如张良、陈平之显赫,也不如韩信樊哙之威名,甚至在刘邦后来的“功臣表”中,也没有纪信的位置。——(河南日报评)

纪信不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他是把君臣间的忠贞节义看得比死都重要。建立汉朝开创基业,纪信居功至伟,可是,当时并未被人所记载。但纪信精忠节义的气节仍熠生辉。一个国家中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豪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评)

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遂使捐躯重太丘,隆准单骑从此脱,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明代诗人李棠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