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1年建于山东省的开发区

更新时间:2023-09-25 12:24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设立,2013年11月20日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杜店街道、沙河街道、里则镇。截至2020年11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为160898人。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滨州市新市区的西部,与滨州市行政文化中心仅一路之隔,规划面积49.6平方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区内拥有渤海活塞、魏桥纺织、宏桥股份、芬兰奥斯龙等7家上市公司,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的中信集团魏桥创业、浪潮集团、月星集团以及芬兰奥斯龙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区投资兴业,形成了铝材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纺织家纺、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六大主导产业。

2023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为172.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5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58亿元,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10亿元,同比增长11.1%。先后获“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全省重点服务业园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最具投资价值十佳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发展雏形阶段

1992年,根据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试行)》,全区掀起扩大开放的高潮,利用外资项目明显增多。根据省发展外向经济“划区布点”的总体要求,全区把开发区建设列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同年11月,滨州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成立滨州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受滨州市政府委托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编30人。1994年7月,开发区管委会上交行署管理。1996年2月,交回滨州市政府管理。

滨州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在规划上,本着吻合市区总体规划、突出新区特点、合理规划、高起点发展的原则,对开发区地域进行具体规划,在滨州市的规划范围是:西起渤海二路,东至朝阳河,南起黄河大堤,北至黄河八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起步区为1平方公里,西起渤海二路,东至东外环路,南起黄河三路,北至黄河六路。为吸引投资、加快建设,滨州开放开发综合试验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万元,硬化路面6.5万平方米,长4.8公里。同时,对起步区内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做了配套建设,协同电业部门建成110千伏的东郊变电站。由于隶属关系的频繁更迭,工作衔接出现较多问题,影响了滨州综合开放开发试验区的启动和发展。

创建探索阶段

直至2001年,滨州市撤地设市,滨州经济开发区才正式启动。2001年4月,滨州经济开发区建立,成为滨州市委、市政府实施“追赶战略”和“工业兴市战略”的重点开发区。是年,滨城区杜店镇由滨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代管。

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但有近4平方公里的采油区不能利用,严重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在滨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修订。总体规划于2002年10月通过专家评审,并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核批。新规划控制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44.6平方公里,东起渤海十八路,西至城市西环(西沙河),南起南大外环,北至城市北环。设置了轻纺、机械、电子、食品等几大工业园区。新编制的规划,突出了市政府提出的“大规划、大空间、大环境、大绿化、大水面、大景点”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思想,充分体现了“渤海之滨、黄河文化、生态园区、环区水系、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的现代规划理念,为开发区各项建设和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经济开发区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推介,并结合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洽谈和招商,至2002年底,已入区和基本确定入区的项目达到20多个。

快速发展阶段

2004年,经济开发区坚持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项目跟踪服务制,全力推进项目升级。至2004年底,累计立项入区项目达166个,计划总投资286亿元。2005年3月26日,滨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市直部门向开发区授权会议,14个市直部门向开发区授予了相应的市级管理权限,对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同年10月31日,原滨城区里则办事处整建制交由滨州经济开发区代管;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杜店镇,以原杜店镇的行政区域设立杜店和沙河2个街道办事处。

2006年,开发区大力实施“北延、南展、西扩、中部突破”战略,突出配套延伸,加速项目升级,汽车制造及零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兴产业、特色家纺、现代服务、果蔬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链集聚壮大。2010年9月4日,经《大众日报》和山东省浙江商会、山东省福建商会等7大异地商会联合评选,通过自我申报、地市推荐、专家评议、商会评议等环节,滨州经济开发区成为首批入选“山东最佳投资园区”的32个园区之一。

提质创先阶段

2013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滨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2015年4月10日,开发区管委会与北京大学三宽家长教育课题组、三宽家长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启“蒲公英•家校共育暨家长教育服务工程”合作示范区建设。

2017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2亿元,在全区农村实施以集中供暖、气代煤为主的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同年,开发区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亚太年会。2018年,开发区率先打造全国首个“eID+智慧城市”,在全国发放首张eID市民卡,构建“互联网+”便民服务新模式。依托京东集团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中心加快“智慧开发区”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上云”“产业上云”“民生上云”和“政务上云”步伐,推动“互联网+”向“云+”迈进。

2019年1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中国开发区协会表彰为2018年度先进集体;同年,滨州市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双进”工程,即“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2020年进一步升级为“三进”工程,以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工程为统领,在政策体系、引进机制、平台打造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滨创新创业,助力“十强”产业发展。

2022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设立第十四批商标业务受理窗口的公告》,批准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滨州受理窗口等13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5月11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电子信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2023年5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科技厅、商务厅联合批准同意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主要功能区划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形成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城片区,包括涵盖服务、生活、生产的科创研发、绿色工业、现代物流、商务办公、总部经济、信息集散、电子商务、居住生活、旅游休闲、公共服务10大功能。总体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一带、四轴、三区”的用地布局结构。一心是指集科技研发、创意产业、大数据、总部经济于一体的科创中心;一带是贯穿整个片区的南北向秦皇河生态景观带;四轴分别为沿渤海二十一路、渤海二十四路、长江五路、长江八路军的功能拓展轴;三区即一个高端产业区、两个居住生活区。

政治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为16089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658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4317人,增长38.01%,年平均增长率为3.27%。

截至2020年11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家庭户54581户,集体户2958户,家庭户人口为151367人,集体户人口为953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5人减少0.38人。

截至2020年11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2018人,占50.98%;女性人口为78880人,占49.0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98。

截至2020年11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3939人,占21.09%;15-59岁人口为99927人,占62.11%;60岁及以上人口为27032人,占16.8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260人,占11.9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5.8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3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4.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4.25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11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13471人,占70.5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7427人,占29.4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7038人,乡村人口减少12721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2.11个百分点。

经济

综述

2021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GDP同比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7%;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2%;进出口同比增长98.9%;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46%。

2022年前三季度,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GDP同比增长3.4%。1至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2%;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9%;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2.9%;进出口总额增长20.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7%。

2023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为172.0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5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58亿元,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10亿元,同比增长11.1%。

第一产业

2022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林牧渔总产值8.5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3.02亿元,林业产值0.23亿元,牧业产值2.0亿元,渔业产值0.9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亿元,分别增长3.9%、9.5%、16.4%、2.5%、2.9%。

第二产业

2022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3%,其中,制造业同比下降3.6%,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7.1%,为全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速为-10.9%,股份制企业下降2.1%,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长6.9%,私营企业下降11.9%。22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达45.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76.6亿元,下降4.7%;利润总额15.5亿元,下降73.1%。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26家,比上年增加6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2亿元,比上年增长78.3%,其中,实现建筑工程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安装工程产值0.8亿元;其他工程产值2.1亿元。

2023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下降7.8%。实现工业营业收入383.37亿元,同比下降10.7%,较1-11月收窄0.1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利润23.67亿元,增长212.9%,列全市第二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三位。实现进出口总额45.1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出口额19.4亿元,同比下降34.4%。

第三产业

2022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3.70亿元,比上年增长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实现利润增长18.2%,利润率为16.9%。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30.1%、17.2%。

2023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较1-3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1-12月,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7%,较1-11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

产业生态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高端铝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家纺等传统产业。高端铝精深加工产业主要包括宏诺新材料、宏展铝业、创丰科技、华建科技、联信新材料、泰义金属等企业,构建起了上游原铝供应、中游铝材和铝合金生产、下游铝材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形成了成熟的“铝水不落地”模式,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汽车零部件产业包括渤海活塞、盟威戴卡、奥斯龙明士克等企业,初步形成了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业的集聚区,被列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纺织家纺产业主要包括滨魏纺织工业园、东方地毯、华纺股份、罗兰丝汇时尚家纺等企业,是全国纺织协会家纺服装协会命名的中国家纺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世界领先科技“蜂胶疫苗”发明企业—绿都生物,世界首创纯植物萃取类脂疫苗佐剂发明企业—沃华生物,农业农村部定点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华宏生物,国际一线医美品牌的全球供应商—安华生物等龙头企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后,依托传统产业优势,梳理确定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

重点项目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3+1”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了黄河科技产业园、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黄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黄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黄河智慧制造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7个专业化园区,建成标准厂房面积达105万平米,已有总投资超300亿元的180余个项目落户。不断加快招商引资,2021年新签约、立项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额127.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648万美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2个,过10亿元项目2个。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先后从深圳市引进了总投资超40亿元的23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涵盖手机整机制造、智能穿戴、蓝牙电子产品、航空零部件精加工等门类,引进了一条产业链。同时,积极加快总投资130亿元的3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完成投资67.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8%。其中,投资54亿元的中骏世界城城市综合体部分主体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城市新地标;投资10.9亿元的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大数据中心已安装运行6000台服务器,成为京东集团在全国的第五大大数据中心。

科创资源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已纳入全省区域发展重大布局的“渤海科创城”,突出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魏桥创业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初步构建起“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科创体系。高能级科创平台锻造新动能。全力服务保障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渤海公共实训基地等科技项目建设。2021年,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八大中心全面投入使用,165家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和商务服务机构签约入驻;魏桥国科研究院5个研究中心、10个联合实验室和7家科技公司、47个科技项目全面启动,渤海科技大学北区19万平米设施已投用,联合培养168名硕博士。高质量科创成果引领新发展。积极推进魏桥创业国科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光刻胶领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铝基复合材料已试生产,激光选通成像项目即将启动产线组装,创新动能加速释放。高效益科创企业汇聚新引擎。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为企业落实各类科技项目财政资金1761万元。总投资13.58亿元的华建铝业年产3万吨高性能特种铝型材项目、安华生物微整形注射制剂项目、渤海活塞国六高效汽车活塞智能制造项目等25个技改项目加快推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49%,列全市第1位。

重点企业

截至2023年12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高端铝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家纺等传统产业。高端铝精深加工产业主要包括宏诺新材料、宏展铝业、创丰科技、华建科技、联信新材料、泰义金属等企业,构建起了上游原铝供应、中游铝材和铝合金生产、下游铝材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形成了成熟的“铝水不落地”模式,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汽车零部件产业包括渤海活塞、盟威戴卡、奥斯龙明士克等企业,初步形成了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业的集聚区,被列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纺织家纺产业主要包括滨魏纺织工业园、东方地毯、华纺股份、罗兰丝汇时尚家纺等企业,是全国纺织协会家纺服装协会命名的中国家纺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世界领先科技“蜂胶疫苗”发明企业—绿都生物,世界首创纯植物萃取类脂疫苗佐剂发明企业—沃华生物,农业农村部定点生产兽用生物制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华宏生物,国际一线医美品牌的全球供应商—安华生物等龙头企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0年11月,滨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23750人;拥有高中(含中等专业学校)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82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6240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1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4659人提高为14761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2186人提高为14806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7158人下降为34954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633人下降为21854人。

2012年至2022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17.2亿元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新建“六校四园”(滨州实验中学、开发区二中、中海中学、中海小学、南海小学、古井小学、实验幼儿园、中海幼儿园、里则中心幼儿园、古井幼儿园),扩建“三校”(定吕小学、里则实验小学、树人学校),改建“两校”(张集小学、西海小学),新增校舍建筑面积达46.44万平方米,学校、幼儿园全部实现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开发区教育系统共获得集体荣誉国家级110项、省市级858项,师生个人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3520项。创建省级示范园9处、省级一类园15处。先后承办全省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全省校园消防安全整治工作现场会。滨州实验中学进一步完善“126”课堂教学体系,创建为山东省首批高中省级数学学科基地。滨州科技职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助力“双型”城市建设。

医疗事业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内设有杜店、里则、沙河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4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滨州市中心医院正式签署医联体协议。滨州市中心医院安排5名专家到杜店、里则两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定期2天坐诊,对两中心进行医疗帮扶。同时,制定对开发区医务工作者免费培训计划,并为两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投放远程心电诊断系统。2016年底,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与滨州市中心医院签订建设开发区人民医院合作协议,2019年初正式奠基开工。2018年,区财政投入67.86万元高标准建成杜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并在全市率先购置使用了预防接种电子签核系统。2019年,再次投资60万元,建成第2处杜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阳小区预防接种门诊。截至2019年,全区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97168份,健康档案建档率75%。纳入健康管理的老年人12073人;联合滨州市中心医院,共同成立了4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

环保民生

截至2022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了37项道路、绿化工程,建成雨水管网317公里,污水管网115公里,打造路畅景美、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交通路网。大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城市面貌全面提升。探索实行了党建“三包三联”行动,全区14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帮包企业、服务人才,对魏桥创业国科、公共实训基地等省市重点项目,成立服务专班,实行全过程顶格服务,创新“项目立项、要素协调、问题会办、进度督查”全链条服务机制,打造“定制+精准化”的“项目管家”帮办代办新模式,累计办理各类手续800余项。积极开展市场主体扩量增效专项行动,截至去年12月底,新增注册企业2285户,实有企业总数达9921户,同比增长29.92%,增幅均列滨州市第二位。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企业过好日子”理念,兑现了科技创新奖补和专利奖励资金413万元、高层次人才奖励2400万元、招商引资政策奖补资金9982万元。

文化事业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全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以品牌建设指引发展路径,以阵地建设搭建传播载体,以精品创作满足文化需求,以机制创新作为根本保障,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建设活动。 在廉洁文化建设中,开发区极为注重黄河生态、黄河人文的提炼与总结。 2020年12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濯心励志”廉政教育展厅建成使用。展厅汲取黄河人文精神,展现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铭记历史与身上的“黄河魂”,擦亮廉洁文化的“满天星”的设计意图,成为全区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纪法教育的新课堂和主阵地。 

交通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铁交通优势不断凸显。秦滨、长深、滨德、荣乌等高速穿区、临区而过。滨港铁路北接滨州港、南连胶济铁路,中间与黄大铁路、德龙烟国铁集团干线铁路贯通。京沪高铁二通道作为中国国家基础设施重大战略正在加速推进,建成后,渤海上海市缩减到3.5小时,到北京1小时,成为通达长三角、京津冀的优良投资宝地。河海联运呈现生机活力。北海辖区内的滨州港是一类开放口岸,已对国际船舶开放。天然内河航道套尔河,河港港区1000吨到10000吨各类泊位和配套设施齐全,生产原料可直达化园区厂区边界,河海联运优势显著。滨州港海港港区有3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2个3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投入运营,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达到验收条件,5万吨级航道和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及后方罐区等工程开工建设。

荣誉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获“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全省重点服务业园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最具投资价值十佳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风景名胜

西纸坊·黄河古村

西纸坊·黄河古村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国家级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西纸坊村,距滨州市区约10公里。古村以田园、湿地为基础,集特色高台民宿和柴烧古窑,展现浓郁的鲁北乡村魅力和黄河古渡风情;还有传统工坊、亲子乐园、花田及黄河绿道,是一处碧水环绕又深具黄河文化底蕴的旅游度假区。西纸坊设有16座鲁北精品民宿,共50房间。民宿区配套有主题特色餐饮,2个主题酒吧满足游客饮食休闲需求。7座千年古窑和12个传统手工作坊让游客亲身体验手工艺制作和学习中华陶艺。此外还有空中防腐木栈道、油菜花田、七彩花海等。儿童游乐区28个游乐设施及球幕电影,还有丛林CS对战等项目。

秦皇河湿地公园

秦皇河湿地公园位于开发区东部,北起黄河5路,南至长江11路,全长7.8公里,设计宽度226米,规划绿地面积85.9公顷,水体面积27.7公顷,总规划面积为113.6公顷,分为河畔居城、郊野公园、沙洲湿地三大景观区。其中,沙洲湿地景区位于长江八路至长江十一路段,主要通过湿地的净化功能,将公园上游黄河再次沉沙净化。依托该区域现状自然地形、保留原生树种,形成大量的生态岛景观。同时,该景区还设计了富有新意的游览体验项目,如沙雕、制陶、烧砖等,集中展示黄河流域的沙土文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