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峰寺 :灵谷峰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20:03

在距金溪县县城以西30公里的金溪、临川区两县交界之处,可见一山巍然耸立抚河之滨,群峰环抱如嶂,这便是历史名山灵谷峰。灵谷峰寺则坐落在海拔320.6米的灵谷峰巅上。

正文

太平寰宇记》载:灵谷峰坐落于临川之东南三十里,山中有石灵像,是以为名。南北朝时,临川内史、我国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见灵谷峰自然景色优美,便加以人工修,开辟了十大胜景:洗墨池、瀑布泉、棋坪石、漉酒泉市、南北井、文印峰、退心石、驻云亭、石门关、古牛石。灵谷峰因石灵而得名,逢灵运而生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为其三舅吴藩的《灵谷诗集》作序云:“吾州之东南有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

灵谷峰寺原为道观,名隐真观,始建于东晋末年。为当时金溪县临川区东乡区三县香火最盛之地。尤其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点影日”,人们或“点影”求子,或祈求平安,或登临览胜,从四面八方接踵上山,鼓乐相伴,灯火连绵,通宵达旦,十分壮观。唐宋以来不少名家诗人如王羲之戴叔伦颜真卿晏殊晏几道曾巩、王安石、陆九渊陆游汤显祖等都曾游览过并留下了千古遗墨。赵祯明道二年(公元1032年),13岁的王安石因祖父王用之病故,随父王益回乡守孝,曾寄读观中三年,为隐真观内的“斗姥宫”题写了门匾。

历尽沧桑的隐真观,曾几度兴废。至民国初年,殿宇倾颓,景象凄凉。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谢发源、车林祥、聂晴谷等善男捐资将其修葺一新,并请来峨嵋高僧慧空住持,致使道佛相融,香火空前。仅观内寄宿善男信女,多时竟达百人。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六月,日寇纵火焚观,使隐真观仅存后殿。抗战胜利后,隐真观再度修复。“文化大革命”中,隐真观被彻底拆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临川籍台胞郑其庭为首倡议重建隐真观并主持重建重任,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重建工程于1997年秋竣工。重建后的隐真观改名为灵谷峰寺,并将王安石手迹“灵谷峰”三字刻成石匾,镶嵌在前殿山门正中。竣工典礼之日,众多信徒、游客上山庆贺,盛况空前。

新寺为钢筋水泥结构,琉璃瓦顶,造型雄浑,气势恢宏。前殿为道堂,中间塑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座神像,上面悬挂“灵谷大仙”大匾。东西两侧塑有炎帝、玉皇大帝黄帝关羽包拯岳飞六尊神像。后殿为佛堂,帷帐低垂,肃穆庄严。释迦牟尼、阿弥陀、药王三尊大佛居中,十八罗汉分立两旁。前后殿中间为儒教堂,塑有孔子孟子文天祥三位大儒像。寺中还有一座两层建筑,上层为观音堂,下层为斗姥宫,均保持了古迹原貌。寺中十数幅楹联,多为临川诗社成员所撰,内涵丰富,意识深远。这些楹联以字体论,行、草、隶、篆、楷,五体齐全。其书法多出自名家之手,或飘逸俊秀,或凝重端庄,或气势雄浑,展现出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来此观光、朝拜者终年不绝。

为适应游客和信徒需要,新寺两侧还新建了膳房、斋堂、客室等生活用房,增设了小卖部,架设了高压电线。新的工程正在筹划中。其工程主要是在主峰山凹处建一水库,设游艇,建空中索道,供游人游玩,还要在半坡建一饭店或避暑山庄,同时还要修复南北朝时的十大胜景,使旅游设施日臻完善,成为江南名胜。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