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教育学院 :1978年成立的高职教育学校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6

烟台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用型大专人才为主要目标,兼有中小学师资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隶属烟台市教育局。始建于1978年,原名烟台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更名烟台教育学院。1995年4月与烟台广播电视大学合并。1998年开始举办高职教育。

学校简介

1、学院全称及地址:烟台教育学院,位于烟台市中心区,现分环山路和迟家两个校区,今年9月迁入新校区(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米)。

2、基本情况:学院是1978年由烟台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主办,后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成人高等专科院校。学院始建于1978年,当时为烟台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更名为烟台教育学院,1995年与烟台广播电视大学合并,2005年经烟台市政府批准整体并入烟台职业学院。学院现有在校生3460人,专任教师206人,馆藏图书14万册,实验设备总值914万元。

3、办学特色:为适应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新型实用人才”的办学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实用技能、过硬的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学院坚持科学治教、规范管理,是首批通过山东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高职院校。学院紧紧围绕烟台市重点发展的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食品和黄金加工业四大 支柱产业及汽车、电脑、手机等企业集群,与多家大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教育。学院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专门设立省内、国内和境外三个就业科,各系都成立毕业生就业办公室, 20多名专职人员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承诺为毕业生提供终身推荐就业服务。由于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得力集团、成效显著,2004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院校。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重点大学联合举办“开放教育” ,在校生努力学习,取得本科学历的机会较多。

校区机构

目前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7.2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99万平方米。校内附设有:“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烟台市基地”、“烟台市师资培训中心”、“烟台市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办公室”、“烟台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生烟台办学点”等机构。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92人,其中教师201人,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93人(含“双肩挑”教师),占教 师总人数的46%。其中正教授12人。教师中硕士生7人,在读硕士生10人,参加过研究生课程进修的79人,这三类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7.8%。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4580人。

专业设置

学校设置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自动化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应用工程系、外语系、经贸系、政法系、中文系、教育系、艺术系、体育教研室11个教学系(室),22个专业。

教学设备

学校固定资产4200万元,有8个多媒体教室、9个微机室、18间钢琴房,各类实验室、实训室等55个,图书馆藏书16.44万册。百兆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教学、办公、交流平台;与省教育学院、省电大系统ATM宽带网相连接,具有双向视频、网上课堂、远程会议等功能,为学院信息化教学、现代化办学提供了坚实保障;教育技术中心“校园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连接两校区全部113个教室,有8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及学校教育专题节目全面向学生开放,加之以“演录播编辑系统”、“课件制作系统”、“微格教学系统”等几大系统的互联互通,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教学成果

学校始终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用人才为办学宗旨,二十余年较高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招生逐年稳步增长,毕业生就业率也逐年提高,近三年学生的平均就业率达到87%。学校先后被省、市各级领导部门授予“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烟台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20余项荣誉称号。

教学探索

为了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烟台一中接收原教育学院校区,目前学校分初中部、高中部两个大的校区,占地面积达180多亩。学校拥有各学科专用实验室、室内运动场、图书馆、信息化教学系统等现代化办学设施设备,建成了覆盖三校区的大型校园计算机网络,师生通过校园网便可快捷地获取教学课件、校内新闻,进行网络教学,收看网络电视。凭借着良好的现代化办学条件,一中人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现代化教育的时代浪潮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在多年的办学探索与实践中,该校自始至终贯彻一个理念,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当地经济,培养“用的上、留的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该校逐步形成了自己明确的高职办学定位:即,以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面向市场,紧贴岗位,服务社会,办出特色”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以德为本、理论适度、强化技能、重视实践”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严格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声誉,努力建设立足烟台市面向全省的具有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

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中,该校具体实施了“1+2”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职业技能+现代技术”,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并取得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证书。“1+2”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倡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配合“1+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该校同时推行学生毕业的“双证制”,即,“毕业证+技能证”。要求学生毕业时,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至少应拿到两个以上的技能证书。如,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拿到驾驶证书。

近两年,为适应各行业对岗位技能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适时将“双证制”调整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修订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考取与专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与劳动部门加强联系和合作,扩大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范围。为更好地为学生的择业准确定位,该校在省内率先引进了科技含量很高的“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起到科学性指导作用。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造价管理、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三个专业作为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试点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将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前将分别参加山东省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当的资质证书。如,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山东省工程造价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维修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操作员”等。

学校始终将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的宗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该校就开设什么专业。在对烟台市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需求做了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开设了一批热门专业,如工程造价管理、电子商务、广告装潢设计等,这些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都有多个职位可供择业,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工程造价、广告装潢设计等专业的专门人才在烟台就业市场上相对处于断层期,专科层次人才短缺,毕业生往往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

学校创办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烟台教育学院学报》,为教职工提供了教学和学术研究阵地。鉴于我校教师在同类院校中优势明显的科研水平,目前校内十几位教师承接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研究》、《因特网对学校教育影响的研究》、《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研究》等11项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

烟台教育学院正在按照新制定的“十五”发展规划,扩大办学规模,追求高质量、高层次发展,继续以高职办学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努力开创一流的专科院校。

学校现状

回眸历史,教育最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历史与教育的长河中穿梭,烟台一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上下求索,汲取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的命运变革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进程。从当年的“政治教育”到后来的功利教育,再到现如今的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中原地区的教育理念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融会贯通。自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了中华大地奋进的号角,这片土壤上的耕耘者高扬时代旋律,超越平庸,建功立业。任风云变幻,烟台一中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却亘古不变。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代代教育者身上延续着,他们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使学校迈出了特色强校、跨越式发展之路,办学实力快速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0年来,随着烟台市在改革开放中的迅猛发展,烟台一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沐浴着时代的春风,烟台一中的今昔变迁成为了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一个见证,烟台一中也谱写了一曲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之歌……

30年不懈改革教育 成就现代人文学校

1931年9月,东山脚下,黄海之滨,港城烟台诞生了一座以芝罘区命名的学校——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一中前身)。在“教育救国”响亮口号的感召下,学校历经风雨,在曲折道路上前进。

1931-2008——77年,光阴如箭。

作为山东省首批重点中学和规范化学校、省内最早的15所重点中学之一,烟台一中素来有“大气、古朴、严谨、务实”的口碑。凝重与鲜活、古典与现代巧妙合的独特校园风格,积淀着一中的历史与文化,凝聚着77年来一代又一代一中人不俗的匠心。山东大学教授、烟台一中校友张景芬谈起母校认为,烟台一中的个性与情操、品行与风范、精神与气质,堪称时代的典范。

上世纪70年代末的烟台一中,校门普普通通,远没有现在宏伟。进入大门是一条水泥路。如今,来到烟台一中,首先看到的是高高的校门,在一座座现代化的楼房前独显出凝重的文化氛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优化教学环境,加快了校舍改造和建设步伐,建设了有代表性的六边形教室建筑,新建了学生公寓、餐厅、体育馆,配套了先进、齐全的内部设施;实现了理化生实验仪器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了规范化的标准微机室、语音室,配齐了电化教学设施,还配备了居全市先进水平的教师办公自动化和交互式多媒体校园教学网络。2008年8月,一中率先在全市教育系统安装无尘自动水洗黑板,给教师、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绿色的课堂环境。

“30年的改革发展带来一个愈发朝气蓬勃的一中校园,让我们这些从教者引以为傲。”今年已64岁但仍坚持教育岗位的李崇贤老师不无感慨地说。自1971年起,她就在烟台一中任教,教龄37载。而她与学校的不解之缘,却是从1957年她在一中上学起,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那时一中高中部仅有4个班,一个班不到40人,现在,一中是一所拥有98个教学班、6200多名学生、480多名教职员工的现代化中学。“‘为师者快乐’,一中的沃土培养了我,虽然早就到了退休年龄,但我不舍得离开,我用有生之年回馈母校、回报社会,愿把毕生所学全部奉献给母校。”

在一中的会议室里,一幅“为人师表”的书法代表了一中72级全体同学的心声,更代表了全体教职员工不懈的努力追求。记者参观过一中收藏丰富历史资料的校史馆、荣誉室和陈列馆,还有校园里被誉为“师魂”的蔡志远老师的雕塑,丰富的校园历史文化资源也成为一中德育的特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来抓,通过出国轮训、国内远程教育培训、开设青年教师培训班、利用自身资源的校本培训等方式,重视师资培训、鼓励终身学习,采用各种方式,提高教育水平。据统计,全校在职教师480人,本科学历占82%,研究生学历有40多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国劳模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省优秀教师4人,省劳模1人,市优秀教师58人。近年来,学校先后十多次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烟台市明星学校”、“烟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德育序列教学 破题应试教育

自2004年高中新课改起,“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一直渗透在一中各科教学中。学校结合实际,将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以及学校的光荣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融为一体,开设了修身课。这门“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课,由李崇贤老师主讲,成为每一届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令学校始料未及的是收到了良好效果,也成为山东省教育界的特色,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学生的道德面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学生李岱深情地写道:“修身课是星期四上午的最后一节,正是阳光灿烂时……轻轻地放那束金色,在本上记下了一点一滴对于祖国的文化。忠、孝、恭、俭、让、义、礼、智、信……老师帮我们找回来的一样样美德在阳光下熠生辉,心灵在这洞彻一切的光芒下愈拭愈明。前行的路上,荆棘和泥泞依然,我却有了胆量,直面如晦的风雨。修身课上有永垂千古的智慧与贤德,溶在阳光中静静地倾注在天地间,流淌在这时间与空间的交界,也有义、有爱、有激扬的锐气,有亘古不变的人间至情。老师的话音常萦绕在阳光的舞蹈中铮铮有声……”

“用崇高来引领学生走向崇高”,这样的修身教育课在目前许多惜时如金的高中都难得一见,恐怕只有一中能够在每学期拿出20个专门课时来进行。自2004年开课以来,已有4000多学子爱上了这“第一堂课”。

追求有灵魂的教育,成就一中素质教育的高度。现如今,“修身课”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第一堂课”;此外,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课也着力打造“纯洁的人文一中”。一中整个德育序列教育,见证了“培养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的最优势的战略化教育。

差异化特色教育 培养多元化学生

“承认差异,培养有差异的学生,给他们一条出路,把差异变成优异。”近年来,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的特色英语教育、个性化优势教育收效明显,为几千名学生开辟了多批次、多渠道的升学新途径,使更多的学生走向了成功而不是被淘汰。这正在成为一中新课改背景下竭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因此铸就了一中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每年,一中至少有200多名学生通过美术、体育特长升上一本,考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流高校;多位同学进入奥赛班、科技创新班,并斩获了众多的荣誉。

“优秀的学习成绩取自于优秀的学习品质,这种品质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一中强调,教育改革要与大学教育接轨,改革高中作业和考试评价。用“人性化作业和学习态度评价”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为学精神。这一举措,迅速“赢得”了一中家长们的大力认可与好评,也践行了2500年前孔子“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更践行了一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承诺。

“一个成功的教育,不在于你给了孩子多少钙片、蛋白粉,要给他意志、能力,给他奋斗向上的精神营养。如今经济发展了,物质的追求远远大于精神追求,学生的成长,要克服功利教育,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求升学,更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他精神支持。”学校坚持从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培养学生,注重全面育人。先后开发了《岁月回眸》、《千秋功业》两本校本德育教材。

在这种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一中近几年来,高考、统考和学科奥赛成绩均列市区前茅,各学科奥赛、英语、科技创新、美术、体育教学特色鲜明;学校设立了“尹永政教育奖励基金会”、“台湾校友联谊会奖学金”、“莱福士奖学金”等,鼓励和培养优秀学生成长成才。每年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的优秀学子占本科上线学生数的60%以上。2008年本科上线总数761人,创造了市区中学高考史上的最好水平;许新、高华鑫分别夺得山东省理科、烟台市文科状元。26名学生通过奥赛保送和小语种单招,提前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再次蝉联全市高中第一名。

接轨国际化教育 引领烟台教育方向

做一所人文学校,一中更注重教育的国际化,这也是学校发展的大趋势。“教育国际化,对素质教育是极大促进”。国外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对国内教育的鞭策与促进,国际化的教育让为师者也有开阔的视野,站在一个新高度上,适应教育发展的方向。

正因为此,学校不仅成为全国“研究性学习”、“创新写作”、“英语教学”实验学校、全国“创造性学习示范学校”、“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优秀实验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首批“国防生生源基地”;更成为了“美国INTER电脑创新思维培养实验学校”,还与澳大利亚瑞士、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10余所著名学校和国内一些优秀中学结为姊妹学校,进行师生互访、学习,加强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未来教育再发展,烟台一中校长隋丰俊引用艾青《我爱这土地》诗中的话语表达着他的见解。“这也是我和所有一中人对烟台一中的情结。正是这份情意鼓励着我们每天踏实做事、每天规划未来。我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高喊着:我拿什么来献给我的教师和学生们呢? 我拿什么来献给我的芝罘区父老呢?我拿什么来献给我的祖国呢?过去的30年,我沐浴党的恩情,从接受大学教育到从事育人工作,我心中一直涌动着感恩与回报的情感!那么,为烟台一中未来的30年、50年……我们将怎么样奠基呢?一句话:固根厚本,博长立新。坚守一中传统之根,博采国际先进教育之长,创造一种文化新境界。一、提高全体一中人的幸福指数,使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愉快地工作、愉快地学习。二、发展全体一中人。为全体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使其成为专业优秀人才;为全体学生创造成才的机会,使其成为国家栋梁,社会名优。三、构建文化校园,成就博雅教育,使每一个一中人人格高尚、情怀人文,勇于担当。四、面向世界,跨国交流,使一中教育国际化。”

30年风和景明,30年百花吐艳,30年硕果累累。改革开放30年来,烟台一中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发展,印证了祖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见证了亘古未有的时代进步。烟台一中,正在为早日建成全省、全国甚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学校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