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苏联元帅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9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俄语: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英文名:Vasily Ivanovich Chuikov),1900年2月12日出生于前沙俄图拉省奥谢特尔河谷,1982年3月18日逝世,享年82岁。他是苏联第62集团军司令,是红军的巷战之王。

1912年因家境贫寒辍学;1918年参加了苏联红军;1919年加入俄共(布),毕业于莫斯科军事教官训练班、伏龙芝军事学院;1922年进入工农红军军事学院深造。苏联内战初期任副连长,很快升任副团长、团长。1925年8月,因成绩优异留在东方系中国部继续深造,期间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国情;1926年和1927年两次来到中国,在中国担任军事顾问;1938年,从步兵第五军少将军长升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战后,崔可夫历任驻德苏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并兼任苏联驻德军管局总指挥和对德管制委员会主席。1955年,崔可夫获元帅军衔;1962年苏共二十二大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著有《崔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在中国的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等。

崔可夫戎马一生,获得众多荣誉。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因其表现优异,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他曾受到约瑟夫·斯大林17次通令嘉奖,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0年2月12日出生在谢列布里亚内普鲁德村。

1912年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过早辍学,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前往首都圣彼得堡谋生。在喀山大街的彼得·萨韦利耶夫工厂,干上了一份专门为沙皇军官制作刺马针的苦工。期间,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看到了许多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和传单,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

军旅生涯

1917年在喀琅施塔得水雷手中队当见习水兵。

1918年春进入红军莫斯科军事教官训练班,成为第一期学员。在训练班,崔可夫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军事素质有极大的提高。在军事训练班,参加了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战斗,平定了莫斯科“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反革命叛乱。从军事训练班毕业后,参加了国内战争,在南方面军任副连长。

1918年11月和1919年5月先后在东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第2集团军第28师第40团任副团长、团长。

1919年春天,他率部参加了粉碎高尔察克匪军的战斗,并于5月初击退了高尔察克的进攻。5月4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在粉碎高尔察克匪帮后,崔可夫被调往西方面军任团长,参加了对波兰白匪军的战斗。由于作战英勇,崔可夫在这一时期荣获两枚红旗勋章

1922年8月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五期的学员。在三年的时间里,崔可夫得以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使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丰富的实战经验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1925年8月如期毕业,由于学业优异,被学院决定留在东方系的中国部继续作为期一年的深造。东方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一代的军事外交官,对学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崔可夫在东方系中国部学习期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中国的汉语,并经常去纳里曼诺夫东方大学,与中国留学生一起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

1926年秋,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原地区。在首次的中国之旅中,他先后到过中国的哈尔滨市长春市、旅顺、大连市天津市、北京。

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

1929年回国后任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部处长。

1932年9月任首长进修班主任。

1936年进入工农中国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速成班学习。毕业后,于同年12月任机械化旅旅长。

1938年4月任步兵第5军军长。

1938年7日起先后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军级集群司令员、第4集团军司令员,并指挥集团军参加了解放西白俄罗斯的进军。

1939—1940年冬季战争时期,担任第9集团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了战斗。

1940年12月任驻中国武官和军事总顾问,直到1942年3月奉召回国。

1941年6月法西斯主义德国入侵苏联,此时,崔可夫正在中国,他密切注意着苏德战争的形势发展。随着德军一路东进,攻陷明斯克、占领基辅、夺取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城下,圣彼得堡陷入重围,崔可夫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的心已飞回了祖国,渴望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

1942年3月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莫斯科。5月被任命为配置在图拉地区的预备队第1集团军副司令员。7月初,最高统帅部命令将崔可夫中将指挥的预备队第1集团军改称第64集团军,并将该集团军部署在顿河地区,其主要任务是在顿河或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某一地域接敌。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于1942年7月17日开始,崔可夫所率第64集团军被部署在顿河大弯曲部。7月25日参加了苏德战争中的第一次战斗。8月初第64集团军被编入东南方面军,展开层层阻击战,阻滞德军接近斯大林格勒。

崔可夫在指挥部队进行远接近地防御战中,多次遇到险情,他所乘坐的飞机因负伤被迫在草原上降落,他所在的指挥掩蔽部差一点被德军空投的炸弹命中。崔可夫置危险于不顾,仍然镇静地指挥部队。至1942年9月12日,第64集团军的部队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下,经过英勇抵抗之后,撤退到距斯大林格勒战役2—10公里的防线上。德军突击集团从东北地区和西南两面直接攻向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城区争夺战开始了。

在战役进行的关键时刻,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召见了崔可夫。1942年9月12日在方面军司令部,方面军司令员安德烈·叶廖缅科上将和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宣布,任命崔可夫为第62集团军司令员,接替认为这个集团军守不住斯大林格勒的洛帕京将军。从9月至战争结束(仅1943年10—11月间断),崔可夫一直任第62集团军(1943年4月16日改称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直打到柏林

崔可夫接到任命后,立即赶赴第62集团军司令部,对部队进行了整顿,集团军司令部留在右岸斯大林格勒城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向左岸或岛上撤退。

9月12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第6集团军不惜任何代价,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德军不顾重大伤亡,每天从早到晚连续冲击,市区争夺战达到白热化程度,市内的街道和广场都变成了激烈的战场。崔可夫指挥部队进行了英勇抵抗。苏联红军利用建筑物组成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顽强的阻击敌人。为了鼓舞士气、坚守城市,即使在德军已突进到距指挥部1—3公里,指挥部队作战已很困难的情况下,崔可夫仍坚守岗位,拒绝把指挥部撤过伏尔加河

整个10月份,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处在激烈的战斗之中。10月中旬,阿道夫·希特勒向德军部队下达命令,除了斯大林格勒方向以外,在整个苏德战争战线上转入战略防御。德军继续调兵遣将,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猛攻。11月11日德军发动了最后一次猛攻,第6集团军被分割成三部分,但崔可夫指挥部队仍然坚守在阵地上,凭借这三块阵地牵制进攻的德军。

在崔可夫率领第62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的同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利用这一段时间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悄悄集结了大量部队,并制定了围歼斯大林格勒地域敌军集团的作战计划。

1942年11月18日率部守住了重要的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防御阶段结束。苏军开始了围歼德军集团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攻开始后,崔可夫率部协同友军参加了围歼进攻的斯大林格勒的德第6集团军的战斗。

1943年1月26日由西向东进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集团军与由东向西进攻的第62集团军在马马耶夫高地会师。德第6集团军被分成南北两个集群。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参加了围歼北部集群的战斗。至2月初,德军全部停止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被俘。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以后,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被调入西南方面军编成内。并于1943年3月底,从斯大林恪勒附近换防到北顿涅茨河的库皮杨斯克和斯瓦托沃地域,在这个地区进行休整、补充兵员和军事装备。4月16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把第62集团军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此后,这支血战斯大林格勒的光荣部队就一直使用近卫第8集团军的番号,一路西进,直到柏林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经过休整以后,崔可夫率领近卫第8集团军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以及在西南方向实施的战略反攻,先后进行了伊久姆—巴尔文科沃、顿巴斯、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等战役,以及强渡北顿涅茨河第聂伯河、夜袭扎波罗热和解放敖德萨的作战。

1943年3月19日荣苏联英雄称号。

近卫第8集团军于6月初,结束了解放乌克兰地区的战斗,根据大本营的决定,该部队被编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并被部署在主要突击方向,即解放白俄罗斯的作战方向上。对苏联红军来说,解放白俄罗斯对于迅速进入波兰、攻占东普鲁士开辟通往德国的进攻捷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德军也试图不惜任何代价,固守白俄罗斯。但此时的德军已是力不从心。战役开始,苏军便不断突破敌军的防线(参见白俄罗斯战役),并于7月初,解放了明斯克,围歼了明斯克以东的德军集团(参见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

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

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崔可夫率部参加了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他指挥集团军接连强渡西布格河和维斯瓦河,攻占了马格努谢夫登陆场。使苏联红军进入到波兰领土对德对战。至8月底,苏军在多别列、苏瓦乌基、华沙以东近郊、维斯瓦河以东,暂时转入防御。随后,崔可夫晋升为上将军衔。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接着,崔可夫率近卫第8集团军参加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945年1月12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起进攻。1月14日崔可夫所在的白俄罗斯第l方面军也发起进攻。崔可夫率部从马格努谢夫登陆场发起突击,德军的防御很快被突破。苏军士气高涨,以每昼夜前进25公里的高速度向德军纵深挺进,先是解放了罗兹,并于1月25日强渡瓦尔塔河,突破了德军在波兹南的防线,合围了德军6万人。崔可夫亲自指挥了攻克波兹南的战斗。尽管德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2月23日苏联红军终于占领了这座城市。于此同时,近卫第8集团军的另一支部队协同友军坚决向西挺进,并于1月28日攻抵德国边界。2月3日又前出到奥得河。崔可夫命令近卫第4军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占领了科斯钦南郊基茨、曼什诺夫、拉特什托起克等地。在2、3月间,苏军又进行了多次局部战斗,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苏军在奥得河左岸的登陆场。这里距离法西斯主义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多公里了。

柏林会战

苏军进抵奥得河后,柏林战役的准备工作便迅速展开,大量的兵员和装备补充到部队。苏联红军进行柏林战役的目标是:在宽大的正面上,尽可能同时实施数个强大的突击,合围并分割柏林集团,将其各个歼灭。苏联最高统帅部为了打好这最后一役,动用了3个方面军,即苏联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以及由苏联元帅伊万·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

崔可夫所在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在格利岑、科斯钦、勒布斯地带内作战,并以科斯钦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在宽约70公里的正面突破敌人的防御,粉碎敌柏林集团,柏林会战。崔可夫率领的近卫第8集团军具体承担的任务,是在霍尔塔夫铁路车站和萨克多夫村地段突破敌人防御,并向塞洛、加尔策伊、沙尔勒滕堡方向突击。

当时,在柏林方向上,苏联红军以193个师250万兵力对德军的85个师100万人。苏军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技术装备上部占有压倒优势。但在近卫第8集团军进攻地带内,敌军在第一梯队部署了3个师的兵力,并拥有大量加强炮兵;在第二梯队也有3个师。特别是部队要攻克的塞洛高地,山坡陡峭,德军在此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支撑点。所以,崔可夫部担负的任务仍然是很艰巨的。

4月15日晨5时,柏林时间晨3时,苏军发动全线进攻。4000门火炮持续进行齐射轰击,数百台探照灯同时打开照向敌军阵地,使敌人目眩。崔可夫指挥部队迅速渡过豪普特运河,并开始强攻塞洛高地。由于德军在此投入了重兵,苏联红军的进攻遇到顽强的抵抗。崔可夫根据情况迅速变更了兵力部署,集中了优势火力,于1943年4月16日再一次发动强攻,就在这一天,崔可夫第二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17日苏军终于占领了塞洛高地。接着,他们顶住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反扑,继续向前突进。到1943年4月20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连续突破敌人4道防线,德军已无力再发动反击,而只能收缩兵力防御柏林了。

1943年4月21日崔可夫指挥部队抵达柏林市郊。根据方面军的命令,部队向柏林东南郊和南郊移动,以便从南面对柏林进行合围并实施总攻。4月24日近卫第8集团军的部队在强渡施普雷河和达米河后,与乌克兰第l方面军的部队在舍纳威德机场地域内会师。德军柏林集团被分割成柏林集团和法兰克福—古本集团两个部分。4月25日苏联红军美国军队易北河托尔高地域胜利会师。至此,整个柏林会战进入了最后决战阶段。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光荣地承担起攻克柏林的任务。崔可夫率领的近卫第8集团军根据命令,将部队直向柏林,发起了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

崔可夫在指挥部队作战时,采取了灵活的作战战术。他把部队全部改编为排、连、营为单位的强击群的特别行动队,并配备各种口径的火炮、坦克,士兵采用跳跃式的进攻,进行巷战。崔可夫还特别强调要充分相信各分队指挥员的才智,充分发挥每一个战士的主动战斗精神。而他率领的指挥部则主要担负了组织搜集情报,协调各突击队之间的战斗行动,监督弹药和给养的补充情况,以及确定昼夜间统一的信号标志等方面的工作。正是由于采用了正确的作战战术很快深入刊柏林市中心政府办公的各个街区。1945年4月30日两名苏联红军士兵将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屋顶。4月30日晚,德军陆军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前往崔可夫的指挥部,商谈停火事宜。崔可夫从他口中得知阿道夫·希特勒已于当天自杀的消息。此次谈判未能取得进展。5月1日晨,崔可夫来到处于德军射程范围的动物园东北角,准备与德军代表谈判德军投降问题。在等候的时候,崔可夫遭到德军中死硬分子的枪击,大腿和膝关节被击中,他的传令兵拼死将他救了出来。

1945年5月2日德军完全停止了抵抗,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将军率残部投降。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派出了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代表,在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德军正式投降。

1945—1949年任苏军驻德军队集群副总司令,第一副总司令。

1949—1953年任总司令。

1949年3—11月兼任苏联驻德军管局总指挥。11月起兼任苏联对德管制会主席。

1952—1961年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

1953年5月任基辅军区司令员。

1955年3月11日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街。

1960年4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1961年起为中央委员、苏联第二——十届最高苏维埃代表。7月兼任苏联民防司令。在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成为其得力的军事助手。崔可夫大力倡导质量建军,使苏联陆军装备大量先进的飞弹和核弹,并使苏联陆军完全实现了摩托化;他还使苏联的民防工程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古巴飞弹危机”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采取退却策略,引起苏联军方高层强硬派的不满;崔可夫积极协助赫鲁晓夫在苏联红军高层进行了有效的疏导工作。

1966年6月任苏联民防司令。

1972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崔可夫撰写出版了《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卫军西进》《在乌克兰的战斗》《本世纪之战》。崔可夫还撰写了《在战火中锤炼青春》和《在华使命》两部回忆录。他还出版《集体英雄主义的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经验与教训》《战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绩》。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父亲:伊万·崔可夫;母亲:伊丽莎白·费奥多罗芙娜。

健康状况

1982年3月18日去世,享年82岁。

获得荣誉

崔可夫被俄罗斯军事历史学会评为俄罗斯(苏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位军事领导人之一。崔可夫一生共获2次“苏联英雄”称号,列宁勋章9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3枚,红星勋章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奖章多枚,荣誉武器1件。

个人作品

著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