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船 :清代潮州府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

更新时间:2023-10-31 06:54

红头船,是指清代广东省特别是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开始规定:出海商船、渔船自船头起至鹿耳梁止,大桅上截一半,各自照省份油饰。广东位于南方,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故船头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所以民间称之为红头船。红头船文化属于潮汕地区的文化,是潮州传统文化之一。

广东远洋红头船,大都是在泰国(今泰国)建造的,这是一种高桅大型木帆船,以风帆为动力,正式名称为“行舶船”,以清代潮州府樟林港最多,此外还有南澳港、饶平林港、潮安庵埠港、潮阳龙津港和海门港、惠来神前港、陆丰甲子港以及近代汕头港等都是红头船港口,所以潮州府是红头船最重要的故乡、始发地,红头船精神也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

1971—1972年,在樟林港遗址附近的南洲和和洲河床,先后出土两艘双桅红头船。其中一艘长39米,5层。另一艘残长为28米,船舷旁刻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口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据考证,这两艘船系清代樟林古港远航船只。1980年4月5日和26日,新加坡邮政厅发行了一套“早期船只历史”的普通邮票,其中有一枚面值1分的图案是“广东省红头船”。泰国澄海樟(林)东(陇)区联谊会将红头船作为会徽的图案。为了纪念红头船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不朽的历史功勋,却克里王朝拉玛三世制作了1台红砂船模型存放在岩尼瓦。

简介

大多数潮籍华侨就是乘坐红头船到海外谋生,寻求发展。红头船曾经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各地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

当年潮汕人移居海外创业,出洋所乘红头船是一种高桅杆的大型木帆船,船头油漆成红色,并画上两颗大眼睛,浮在水面像一条大鱼。红头船可容数百人,载货几百吨,每年9、10月间,乘东北信风出发,遇上好风,四帆如飞,顺风一个半月即可抵达逻(泰国)。

于汕头东里镇的樟林古港旧址,是红头船的启航圣地,潮汕地区先民都从这里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侨居、经商,是清代潮汕通往海内外的“海上门户”。清朝康熙,朝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资造船出海,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从樟林港驶出。后来潮籍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打拼谋生。

潮汕自宋元以来,已开辟与南洋西洋之间商旅往来的海上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一系。清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汕头樟林港更加繁忙起来,到雍正时已是千云集,有“海上闹圩”、“通洋总汇”之称。

史料记载,从道光二年至咸丰八年(1822—1858)的36年间,旅居泰国(泰国)的华人从4万多人增至150多万人。其中五分之三即88万多人为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出洋的潮人。

名称典故

清朝雍正时代,南方海盗横行,潮州市、惠州尤为严重。当时的政府没有足够的水师对付海盗,只好采用坚壁清野的做法,通过对民船编甲互保的控制,切断民船渔船与海盗的联系,以达到防范海盗的目的。规定各省货船渔船在船体两端头尾部位和大桅上半截用漆油涂上不同颜色,并刊刻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等字,以便于进行审批,登记,发牌,稽查等船政管理。按规定,广东省的船的船头油以红色,桅杆亦油红一半,面写黑大字。故此称为“红头船”。

主要特征

第一特征

第一特征就在于它明显的颜色,不仅用朱砂油头,而且用白粉油腹,头部两侧还画上两颗圆圆的黑圈,再在船舷刻上黑字。在当时“咨会福建省浙江省江南(指江苏省)督.抚.提诸臣,各遵谕旨油饰标记”。因广东在南,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应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青,青丝之青,也就是指黑色);而江苏在其它三省之北,北方属水,用色为黑,“青油漆饰,白色钩字”;浙江即为西方的白色,“白油漆饰,绿色钩字”;福建则为东方的绿色,“绿油漆饰,红色钩字”(俗称为“绿头船”)。四省的船以四色作为区别。而红头船还特意在船头画上像鸡眼的黑圈,认为船头画上眼睛,才不会迷失航道。

第二特征

设置风帆,是红头船的第二特征。一般是双桅和单桅,远航船还有三桅。中桅高挂巨帆,上再叠帆,船头船尾每桅各有一帆。从而大大加强了风对船的推动力,船舶乘风前进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了。遇上好风,四帆齐张,船行如飞,远行于南洋诸岛在动力上是绝对无问题的。另外红头船的风帆本身也有它的特点,它是介于尖刀形和宽刀形之间的折衷形。

第三特征

红头船的第三特点是船体结构大,“体长二十余丈”,外加密封的椭圆形船尾和坚固的船尾甲板室,因此载重量大。在当时,每艘红头船可容数百人,载物重自数十吨至二百余吨不等。另外红头船设置了大铁锚,这就比早先的石锚.木锚更先进,也保证了船在停泊时的稳定性。

历史现状

雍正元年,规定广东省商船船头及大桅上部漆红色,故称红头船。广东潮汕民船船头漆为红色的因由是:广东潮汕地区位于南方,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故船头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红头船的由来就是如此。也有另外的一种说法是:红色的船头能够趋吉避凶,当时的潮汕地区是比较迷信的。

潮汕地区远洋红头船,大都是在泰国(今泰国)建造的。清代初期。对造船出海限制很严,手续非常麻烦,迁延时日。而且国内造船价格远比暹罗高。当时潮汕人(亦称潮州人)在暹罗造船方便条件较多。且是柚木骨架,柚木船板。这类木材,广东省地方不出产,在我国也少有。

红头船最初是以申请运入大米而营运的,但是这项生意,“获利甚微”,因此,洋船主们就改运那些有利可图的货物:从南洋运回来的有象犀、珠宝等奇珍异物,犀角、肉桂等贵重药材,暹绸、胡椒香料、番藤等物产,只象征性地运载点大米以备查询。南洋的高级木料,如柚木、桑枝、铁梨木等,也作为“压再物”而运进来。由潮州市运往南洋的潮产有陶瓷品、潮绣、雕刻、蒜头、麻皮、油菜籽等。还有从北方转来的人参、鹿茸、兽皮、丝绸等。这些货物,在南洋各地很受欢迎,获利很厚。几年间,船业就蓬勃发展起来了。

红头船除了由富商巨贾独资拥有外,也有合资经营的,由一人牵头,招人合股,集资造船,船首不支薪水。仅在全船贸易收入中抽佣金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他人员待遇按职别而定。基本上是资本和劳务的合营。经营洋船获利很厚。红头船的出航,是结伴而行的,这是因当时闽粤沿海常有海盗活动。

红头船——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也曾经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潮州樟林——红头船的故乡,这个响亮的名字,将永远在南洋各国和广大华侨心头回响。

1971年至1972年,在潮州樟林港遗址附近的南洲和和洲河床,先后出土两艘双桅红头船。其中一艘长39米,5层。另一艘残长为28米,船舷旁刻有“广东省潮洲府领口双桅一百四十五号蔡万利商船”。据考证,这两艘船系清代樟林古港远航船只。

1980年4月5日和26日,新加坡邮政厅发行了一套“早期船只历史”的普通邮票,其中有一枚面值1分的图案是“广东省红头船”。泰国澄海樟(林)东(陇)区联谊会将红头船作为会徽的图案。为了纪念红头船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不朽的历史功勋,却克里王朝拉玛三世制作了1台红砂船模型存放在岩尼瓦。红头船给当地百姓造福不浅,故有民俗音乐:“洋船到,猪母生,鸟仔豆,缠上棚。洋船沉。猪母眩,鸟仔豆,生枯蝇。”这首民谣反映了红头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道出了樟林先辈对海运事业的希望。

发现分家书

红头船是清代广东潮汕地区海上船只的俗称,而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却很稀见。近日,丁烁在微博公布了一组红头船分家书的照片,引起不小的关注,这是一份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的红头船“分家书”,商船曾经贸易往来于天津市、广东潮汕之间。专家称,“系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

丁烁,80后的媒体人。去年其著作《梦回潮汕》一书曾在加拿大“潮人节”首发。丁烁平时喜欢收藏。前不久他买下了几百张清代地契,回家后,发现里面藏着一份清嘉庆年间红头船船主家庭的“分家书”。

据他介绍,卖家也不知道有这么一张契约,这件契约确切来讲叫分关书、分约或者阄书,是家族分家产的约定,在这份分家书里,“生意”写成“生理”,“对半均分”写为“对畔均分”,都具有潮汕方言的特点,基本可以确定是潮汕族群的物件。

“红头船”是清代广东省航运远洋所用的帆船,因船头油刷朱红色而得名。清雍正年间,政府规定广东货船船头及大桅上部漆红色,故称红头船。漆为红色的因由是:广东位于南方,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故船头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

清朝雍正年间到1860年汕头市开埠前,潮汕地区商人凭借帆船,在亚洲季风地带开展远洋运销的红头船贸易,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潮汕地区与亚洲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潮汕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对于由此以降直至今日的潮汕地区暨海内外潮人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绳字辈”出现,锁定中国传统村落

这张泛黄的红头船契约宽43厘米,长48厘米,附有十多人的花押。契约讲的是,陈姓一家有三个兄弟,分别为绳课、绳岳、绳安。二哥陈绳岳结婚后还没孩子就去世了,大哥陈绳课的儿子陈会沛继承其二叔绳岳的遗产。绳课等三房子孙兢兢业业,继承父业。红头船盛发号和先利号是家族经营的商船,往来天津市和潮汕地区之间,做大豆等生意。但怕日久事繁有争议,母亲便在多名亲戚的见证下,把商船的股份和货物重新分配给三个房头。

得到“分家书”后,丁烁请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陈景熙澄海区文史专家陈孝彻对契约进行考证。他们经过一番查阅和考究,发现分家书的见证人有9位,他们都姓陈,且辈分中带有分关中屡屡出现的“绳”字辈分。从“绳”字联想到樟林古港新围天后宫中,釉陶龙凤窗上捐题铭文“沐恩信生陈世荣偕男绳帅仝喜捐”,并由此推测,该陈氏家族很可能就存在于樟林古港附近。

船主后人现身古村,有船号命名的巷子

于是,他们在澄海溪南《陈氏恪斋公世系》一书中找到线索,陈孝彻认为,“有可能契约的主人一家的后代还在澄海溪南镇银砂乡。”不久,果然传来喜讯,“我们找到了!”

银砂村的老房子鳞次栉比,古韵犹存,有关先辈航行红头船的故事仍在街坊中流传。如今,这里还保留着以红头船“开利”号命名的巷子“开利巷”,据说,“开利号”是陈姓家族后来拥有的另一艘商船。“开利巷”中一侧是船主陈其益的住宅,一连三座“儒林第”,另一侧是陈其益的货仓“糖房”。“开利巷”附近,尚有陈其益建的供奉其祖陈长许的“长祖家塾”(当地俗称“三山门”)。

他们在巷子里七弯八拐,在小巷深处找到82岁的陈姓老伯,而这位老人正是红头船船契约主人陈绳岳的第六代裔孙。他很激动地向记者展示着家藏的宝贝:一个青色的米缸,“这个米缸是我家先辈的遗物,是当年在红头船上用来装米的。”如今,老人依然用这个米缸装米并视为珍宝。而95岁的陈婆婆家藏有盐木轮子,据其所说,是“开利号”红头船上用来绞缆绳的工具。

专家:首次发现,价值和意义重大

近日在“南澳1号古船”与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陈景熙,学者陈孝彻,丁烁三人向大会递交的学术论文《红头船主“分关”考:红头船运营与家族制度维系》,在学术界引起不小反响。

陈景熙博士认为,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是红头船的全盛时期,红头船的实物和文献本身就很少,该契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存世的红头船契约,这份契约,也是红头船船主家族采用股份制运营模式的见证。

他介绍说,这件契约对研究红头船家族的经营模式有很高的资料价值。此契约表明,红头船船主家族在不可避免的分家析产的同时,确保了家族财产的相对集中,期望子孙受惠,恢宏世业,不仅以股份制的运营模式维持并发展红头船的运销业务,也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维系了家族制度。

精神传承

一提起澄海区,人们会自然地想起昔年的"红头船"。在清代中叶,汕头市开埠之前,这里被誉为"潮郡噤喉",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通洋总汇"。在澄海的樟林港,对外通商的红头船云集,粤东和闽南地区的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经商谋生,繁盛时间超过一个世纪。澄海是红头船的发祥地,对澄海人及澄藉侨胞来说,"红头船"既是苦涩的回味,又是美好的向往;既是万千赤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桥梁,又是海内外潮人团结的纽带。"红头船"所展示的"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

澄海区,位于粤东韩江下游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海岸线总长66.9公里,全区分设11个镇(街道),总面积345.23平方公里,人口71万,是广东省乃至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份之一。旅居海外华侨及台、港、澳同胞68万人,是广东省的著名侨乡。澄海藉华侨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类拨萃的有爱国华侨蚁光炎等,还有崛起于19世纪中叶、历经百余年而不衰、享誉潮汕地区和国外的华侨陈慈黉大家族,以及蜚声东南亚、创办多元化跨国集团企业"正大集团"的华侨谢易初大家族。多年来,他们远跋重洋四海创业,为旅居地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他们热爱祖籍故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无私奉献,把满腔的报国之志和思乡之情倾注在支援家乡建设大业上,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兴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澄海区人杰地灵,山川秀,人文蔚起,俊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和"文化之乡"之称。先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市)"和“全国文化先进市”。在澄海这块土地上,出现了著名学者黄际遇吴贯因杜国庠王鼎新,以及著名作家秦牧,著名美术教育家王远勃,雕塑家唐大禧版画家许钦松,著名戏剧家侯枫,现代文学家林山潮剧表演艺术家洪妙姚璇秋等。澄海有着文化积淀深厚、社会能人众多和市民知识层次较高的人文优势。此外,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以及众多的海外侨胞,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振兴澄海区经济的有利条件。

勤劳勇敢的澄海人,依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富民政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群策群力,发扬祖辈相传的"红头船"精神,拼搏奋进。他们绘制了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在世纪之交,新一代的"红头船"故乡子民,在区委区政府带领下,响亮地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努力把澄海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海滨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跨进新世纪之后,澄海区人民将充分发挥特有的区位优势、侨乡优势和人文优势,掀起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新高潮,秦响一曲曲动人的凯歌!

工业经济壮大

全区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企业体制改革紧紧跟上,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档次逐步提高。全区拥有工业企业近7000家,从业人数20多万人,已初步形成工艺玩具、塑料制品、毛织服装、轻工机械、食品加工、装饰建材等为主的轻型和外向为特点的工业新格局。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20年来,澄海区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侨引侨,以客引客,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近10亿美元,现有三资企业发展到501家;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25亿美元。

文明跃上新高

澄海区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花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活动,正在向建设文明富有的海滨新城市的目标迈进。"扬文明新风,建现代澄海"主题活动在城市广泛兴起。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创建"五好管理区"、创建"文明窗口"、"文明家庭"和"美在农家"的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帮百村、联千户、结万对"和"访贫问苦送温暖"、"情系老区献爱心"等活动盛况空前。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体育活动、健身运动龙腾虎跃;版画、灯谜、潮乐、古筝、文学、书法、动物舞蹈等文化艺术群芳斗艳;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事业有声有色,宣传效果不断增强。澄海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

澄海区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的稳定。为确保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区建立群防群治机制,公安干警坚持日夜巡逻伏哨,铸警魂,显警威。区公安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

澄海--"红头船"的发祥地,正以崭新的形象,弘扬"红头船"精神,同心同德,努力拼搏,奋勇前进。聪明、勇敢和善于开拓的澄海人民,必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创造出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农业如日中天

澄海素以水稻高产、"种田如绣花"名播遐迩。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澄海区农业并没有却步、没有萎缩,而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全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日趋完善,土地资源保护良好;扶贫工作长足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形成"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的网络;江海堤围建设不断加强。1989年,澄海区摘取了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年亩产超1000公斤的"吨谷县"桂冠,此后又连续12年保持"吨谷县"称号。全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不断上规模上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全区蔬菜、禽畜、水产、水果"四大基地"总收入30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2.7倍。涌现了樟林林、董坑草莓、柴井韭菜、上巷反季节蔬菜等一批"一村一品"的生产基地。新溪镇的新溪珍珠养殖场是世界首家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基地。

农村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发的新气象。

环境日新月异

全区交通、能源、通信、供水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较快,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完善。福州—昆明公路贯穿全境,镇镇村村铺设水泥路面,国道、省道、市道、村道交织成网。公路密度达到91.3/百平方公里,居全省先进水平。位于汕头市境内的汕头机场,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6条,毗邻的广梅汕铁路和广深、深圳—汕头高速公路先后通车,使你顿感"天涯若毗邻"。莱芜码头开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及国内沿海港口城市货运航班。城乡水电供应充足。拥有1座220千伏输变电站和5座110千伏输变电站以及装机容量7.5万千瓦的长海火力发电厂,年总供电能力达8.5亿千瓦时;自来水日供水量24万吨,保证了工农业用水和居民饮用水需要。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1万门,移动电话11.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9.97部。外砂海关及与之相配套的商品检验、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边防检查等和港澳货运车辆查验场,为货物进出口提供优质服务。1998年澄海投资环境已身于全国百佳县(市)的先进行列。

社区简介

红头船社区,是一个以红头船文化为主题的新兴潮汕地区论坛,旨在颂扬优秀的潮汕文化和纯朴的红头船精神,传承潮汕老一辈的吃苦奋斗精神,激励后人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加努力为伟大的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做贡献。红头船社区集论坛、资讯、交友、游戏、学习等内容,并不断追求创新思路,努力办出更好的网上社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