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

更新时间:2023-05-22 20:10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作曲家”,与巴赫、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起被并称为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1833年5月17日,勃拉姆斯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师从钢琴家奥托·科泽尔和汉堡著名音乐大师爱德华·马科斯仁。迫于生计,13岁便开始在各个娱乐场所演奏,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150多首沙龙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1852年,勃拉姆斯和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雷门伊一起进行了一场巡回演出。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在他的引荐下,勃拉姆斯拜访了著名音乐家罗伯特·舒曼,受到了舒曼的赏识和支持。此后,勃拉姆斯在音乐舞台上担任合唱指挥,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d小调钢琴协奏曲》于1859年在汉诺威莱比锡市首演。

1862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担任维也纳乐友协会艺术总监。亲自指挥了《胜利之歌合唱与乐队》《女中音狂想曲》《命运之歌》及《德意志安魂曲》这些历史性的声乐演出。另外,他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也先后在汉斯·里希特的指挥下首演。

1886年,勃拉姆斯被授予维也纳音乐联盟的终身名誉会长职位。1889年3月7日,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出席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交响音乐会并演奏了《e小调第四交响曲》;1897年4月3日,因肝癌逝世。

勃拉姆斯的作品是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其中,《C大调第一交响曲》被指挥大师汉斯·吉多·冯·彪罗誉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另外,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历代小提琴大师争相演奏的传世之作。他还创作了《匈牙利舞曲》《学院典礼序曲》《悲剧序曲》《摇篮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重协奏曲》《女中音狂想曲》《小夜曲》《海顿主题变奏曲》等众多世界名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勃拉姆斯于1833年5月7日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里,其父亲是汉堡市剧院的低音提琴手,勃拉姆斯自幼随其父学习乐器,这使他很早就展示出自己的音乐夭赋。七岁开始他随着钢琴家奥托·科泽尔和汉堡著名音乐大师爱德华·马科斯仁学习钢琴和作曲。

因家庭贫困,勃拉姆斯的少年时期经常在酒吧、舞厅歌剧院里充当钢琴手,在这一时期,他编写了150余首沙龙音乐小品,包括各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改编曲。

初露锋芒

1852年,勃拉姆斯作为钢琴家和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雷门伊一起开展了一场巡回演出。受雷米伊的影响,勃拉姆斯喜爱上了匈牙利王国、吉普赛等民俗音乐,后来,他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匈牙利舞曲》便是根据吉普赛音乐和匈牙利音乐风格所谱写的。

巡回演出期间,他结识了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二人此后成了朋友,并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共同举行过多场音乐会。此后,在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引荐下,勃拉姆斯拜访了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夫妇。在舒曼家中,他演奏了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随即,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他向世人宣布勃拉姆斯将是未来的音乐天才,并称赞他是“一个以理想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时代的人物”,这篇文章鼓舞了勃拉姆斯,同时也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创作高峰

随着影响力不断的扩大,勃拉姆斯逐渐成为了欧洲音乐领袖之一。欧洲的古典音乐家们渐渐分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是以勃拉姆斯为首的“保守派”,另一边是以弗朗茨·李斯特奥托·瓦格纳为首的“激进派”。双方因音乐理念的分歧而产生争论,在谁有资格继承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衣钵、谁能代表音乐的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发生激烈碰撞,1860年,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等人在《柏林回声》杂志上发表宣言,公开评判以李斯特、瓦格纳为首的“激进派”。

19世纪50年代末期,勃拉姆斯重回汉堡市开始在一个女子合唱团中担任指挥。在这一时期,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d小调钢琴协奏曲》于1859年在莱比锡市首演,他的其他管弦乐作品还有《D大调第一号小夜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1862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担任维也纳乐友协会艺术总监并改组了管弦乐团。他创作并亲自指挥了《胜利之歌合唱与乐队》《女中音狂想曲》《命运之歌》及《德意志安魂曲》这些著名的大型声乐演出。其中,《德意志安魂曲》是勃拉姆斯用以纪念去世的母亲而创作的,该作品在1870年左右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1873年,他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海顿主题变奏曲》由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演出并广受好评。其另一部管弦乐作品《学院节日序曲》是勃拉姆斯为了答谢布雷斯劳大学授了他名誉博士学位而创作的。此外,他还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和汉堡荣誉公民的称号。

1875年,《c小调钢琴四重奏》历时20年终于创作完成。紧接着,1876年,43岁的勃拉姆斯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该作品继承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传统,历时21年的修改创作,被指挥大师汉斯·吉多·冯·彪罗誉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此后,交响乐在欧洲复兴,《第一交响曲》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于是,他相继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

晚年生涯

勃拉姆斯的一生从未间断过音乐的创作,1886年,勃拉姆斯被授予维也纳音乐联盟的终身名誉会长职位。1889年3月7日,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出席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交响音乐会并演奏了《小调第四交响曲》;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室内乐,包括《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五重奏》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以及一些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和管风琴作品。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肝癌逝世,维也纳市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被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

英国作曲家休伯特·帕里为他写了一首交响音乐《为勃拉姆斯所作的挽歌》,这部作品直到1918年帕里本人逝世后的纪念音乐会上才公之于众。

创作风格

勃拉姆斯创作的音乐体裁包括交响曲、室内乐、协奏曲和艺术歌曲,浪漫主义管弦乐手法、短气息自然音色的运用、细分的声部以及细腻的音色都构成了他个人独特的管弦乐法特征。在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喜欢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如《我的爱情常青》《徒然小夜曲》《旷野孤寂》《萨福颂歌》等作品都是用的这一方式;他的作品具有内在的抒情风格,在表现内容方面偏重于对痛苦、孤寂和死亡的描写,着重于刻画个人内心世界,他所创作的《旷野孤寂》便是体现其内在抒情风格的最典型作品之一。而且他的歌曲创作还与民族民俗音乐紧密相联,如他所创作的《儿童民歌集》《德国民歌》以及七册《德意志民歌》都是在搜集了大量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创作而来。另外,其多样的旋律技法和调式调性的灵活运用都是其艺术歌曲的独特风格。

勃拉姆斯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在音乐旋律与和声学色彩上,其作品节奏丰富多变,爱情、大自然和死亡都是勃拉姆斯所钟爱的主题,他的作品风格质朴且富有深刻的哲理性,作品着重于抒发个人情感,充满了含蓄、怀念、隐忍等情怀。勃拉姆斯早期的作品受到民歌的影响,明朗、欢快、乐观,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摇篮曲》《五月之夜》《铁匠》《永恒的爱》等。中期的作品主要以抒情歌曲为主,内容大多朴实、平和,情感更加丰富细腻,如《永恒的爱》《徒然小夜曲》《萨福颂歌》等都是出自这一时期。而晚年的勃拉姆斯因孤独、忧郁等情绪,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偏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偏爱写关于死亡的歌曲,如《旷野孤寂》《死亡,好比寒冷的黑夜》《墓地》以及《四首严肃的歌》。

人物成就和影响

勃拉姆斯的作品是继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其中,《C大调第一交响曲》被指挥大师汉斯·吉多·冯·彪罗誉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另外,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历代小提琴大师争相演奏的传世之作。因勃拉姆斯写出了一大批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音乐杰作,著名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Bach)、路德维希·凡·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并称为古典音乐“3B”。

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巧妙地将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激情融合在一起,在西方音乐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勃拉姆斯的一生创作了大量流传于世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四部交响曲、《学院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和钢琴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以及《匈牙利舞曲》《摇篮曲》《四首严肃歌曲》等。在勃拉姆斯众多体裁的作品中,艺术歌曲的创作成绩尤为突出,如《摇篮曲》《德意志安魂曲》《四首严肃歌曲》《五月之夜》《小夜曲》等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艺术歌曲作品。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是世界音乐艺术的瑰宝,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热爱民族文化,对民俗音乐的研究和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另外,他的创作风格和他所留下的这些艺术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影响,在欧洲乃至国际音乐史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人物评价

勃拉姆斯是一位伟大的改革者。(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评)

勃拉姆斯刺激了交响乐的创作,打破了费利克斯·巴托尔迪罗伯特·舒曼之后的沉默乐坛,他是独一无二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末章像一口黑井,凝视越久,反射的星光就越耀眼。(音乐美学家、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评)

他在音乐形式方面保持着古典风格,同时又传递出浪漫的音乐信息。现代人内心很复杂,而勃拉姆斯能够同时表现乐观和悲观的情绪,现代人欣赏勃拉姆斯音乐会很有体会。(指挥家萨拉斯特评)

他坐在钢琴旁向我们展示奇妙的意境,出神入化的天才演奏把钢琴变成了一个众声汇合的、时而悲声呜咽时而响亮欢腾的管弦乐队,如果他把魔杖指向合唱队或管弦乐队,借助群体的力量,一定会在我们面前展示出精神世界更加神奇的奥秘。(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评)

勃拉姆斯是一位在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身后出生的德国音乐天才。他所创作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等音乐作品享誉欧洲,甚至被许多人认为已经超越了贝多芬。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独自固守古典主义的余晖,又在严谨精致的音乐中不时流露几欲喷薄而出的热烈情感,他有着德国人的内敛深沉,骨子里却是个纯粹忧郁的诗人。(人民日报李颖评)

勃拉姆斯的大量的作品都是受到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贝多芬的影响,他历经21年完成创作的《C大调第一交响曲》从结构和调性上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子,而它的第四乐章第一主题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旋律相似,被视为勃拉姆斯对贝多芬的致敬。该作品被指挥家冯·彪罗爵士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澎湃新闻吴靖评)

人物轶事

完美主义者

勃拉姆斯是音乐史上最严苛的作曲家之一,他销毁了所有的创作草稿,在长达40多年的作曲生涯中仅保留了122部作品。他对待作品精益求精,他的《第一交响曲》创作历时21年完成,《c小调钢琴四重奏》也是经历了20年的反复修改后才终于创作完成。还有写于1854年的《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在36年以后又重新进行了一次修改。

勃拉姆斯式的爱情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在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引荐下斯拜访了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夫妇。在舒曼家中,他演奏了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随即,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高度赞扬了勃拉姆斯的音乐天赋,正是这篇文章鼓舞了勃拉姆斯,同时也奠定了他音乐家的地位。

不久以后,43岁的舒曼自杀投入了莱茵河,被救以后舒曼被送入了精神病院,而他的妻子克拉拉正怀着他们的第八个孩子,在这一艰难时期,勃拉姆斯曾作为舒曼的义子与克拉拉在同一个家庭中照顾并支持着克拉拉,在这期间,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敬慕之情逐渐升华为爱情。

此后,勃拉姆斯将这份感情默默的倾注于音乐创作之中。他曾与女歌手阿嘉特·冯·西贝尔德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二人交换了订婚戒指,但最后勃拉姆斯未作任何解释就解除了婚约。1896年,77岁的克拉拉给勃拉姆斯手写了生日祝福寄给他,13天后,63岁的勃拉姆斯接到了克拉拉去世的电报。他辗转奔波了两天两夜,才赶到克拉拉的墓地。

11个月后,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在逝世前,他为克拉拉创作了《四首严肃的歌》,这成为了勃拉姆斯的封笔之作。四首歌分别是《因为它走向人间》《我转身看见》《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

后世纪念

勃拉姆斯博物馆

 1969年,汉堡勃拉姆斯协会成立;1971年,由汉堡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协会在勃拉姆斯的出生地附近建立了勃拉姆斯博物馆。展出有音乐、文件、音乐会节目、布拉姆西亚纳、勃拉姆斯的照片和半身像,馆内有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的完整CD记录以及一个小型参考图书馆。

勃拉姆斯纪念碑

勃拉姆斯纪念碑纪念碑位于维也纳卡尔广场上,靠近金色大厅音乐会场地,他的两部交响曲曾在那里首演。该纪念碑由维也纳雕塑家鲁道夫·威尔设计雕刻,并于1908年正式揭幕,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第一天有数千人参观祭奠。大理石纪念碑上有一个坐着沉思的勃拉姆斯,石基座上,神话中的尤特佩拿着她的里拉琴,她是代表着音乐和抒情诗的缪斯女神。

勃拉姆斯研究所

勃拉姆斯研究所隶属于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是一个国际卓越和文献中心。1991年,该研究所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勃拉姆斯私人收藏(霍夫曼收藏)作为其附属研究所;2002年,研究所搬到了吕贝克耶路撒冷堡的勃拉姆斯别墅。勃拉姆斯研究院致力于勃拉姆斯及其音乐的研究,收藏了包含有关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及其环境的珍贵音乐手稿、信件和照片。

相关影视作品

相关出版物

相关音乐活动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国际比赛”是奥地利为了纪念勃拉姆斯而开设的一项面向世界音乐家国际比赛,从2001年开始至今,每年一届,截至2023年,比赛地点为奥地利克恩顿州波尔查赫和韦尔特湖畔维尔登。除此之外还有“勃拉姆斯国际青少年音乐节”以及“约翰·勃拉姆斯国际合唱比赛暨音乐节”等众多国际音乐活动和纪念勃拉姆斯的音乐会。

音乐作品

管弦乐

*以上数据来源于:

室内乐

*以上数据来源于:

声乐类

*以上数据来源于:

琴键类

*以上数据来源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