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综合征 :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5

绝经综合征(menopause syndrome),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据统计,在占中国总人口约11%的40~59岁妇女中,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绝经相关症状或疾病。世界更年期医学会将每年的10月18日定为“世界更年期关怀日”,以期望提高大众对更年期女性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绝经综合征多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及雌激素减少导致,医源性疾病、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肿瘤放疗毁坏卵巢功能,亦可导致绝经综合征。绝经综合征的近期症状包括月经紊乱、潮热、失眠等,远期症状包括泌尿生殖器绝经后综合征、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病变等。

根据病人年龄、病史、症状、妇科学检查及超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诊断较易确定。为便于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在临床及研究工作中采用了评分的方法对绝经综合征进行量化,如Kupperman及Greene症状评分标准。

对绝经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激素补充治疗、非激素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可对绝经过渡期妇女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选用适量镇静药以助睡眠,如睡前服用艾司唑仑2.5mg;激素补充治疗可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时选用,主要药物为雌激素(戊酸雌二醇、尼尔雌醇、17β-雌二醇经皮贴膜等),辅以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微粒化孕酮等);非激素药物治疗可使用盐酸帕罗西汀、氨基酸螯合钙胶囊、维生素D等。

定义

绝经综合征(menopause 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绝经(menopause)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自然绝经指卵巢卵泡生理性耗竭所致的绝经;人工绝经指两侧卵巢经手术切除或放射线照射等所致的绝经,人工绝经者更易发生绝经综合征。

病因

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及雌激素减少,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变化首先发生在卵巢,从而发生生理和代谢的变化,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及一系列的病症,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由于雌激素分泌下降,下丘脑酪氨酸羟化酶儿茶酚胺合成限速酶)活性增加,去甲盐酸肾上腺素转化率增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调,加上脑内5-羟色胺(5-FHT)的下降,导致脑内β-内啡肽异常,产生精神神经症状及血促性腺激素变化。因雌激素缺乏时,甲状腺滤泡的肽类激素下降,降钙素分泌减少,维生素D代谢减少,加之胃肠道吸收降低,成骨细胞活动减弱,骨基质形成不足,钙、磷不能沉积,对骨及造血系统有很大的影响,最后引起骨质疏松症而发生肢体无菌性疼痛。

卵巢摘除或围绝经期雌激素急性缺乏时,可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血压升高、持久性头痛、肥胖、脑充血、动脉硬化等。雌激素可参与体内物质代谢,首先作用于脂代谢和糖代谢,能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雌激素减少,可出现生殖器萎缩、糖原分泌减少、女性外生殖器弹性降低、阴道干涩与狭窄、交配困难及阴道炎症状;亦可使水钠吸收增加和醛固酮分泌减少引起夜尿量增多及不明原因的水肿;还可使体内微量元素、糖、脂肪及有关酶代谢异常,使机体的平衡发生变化,致机体一系列的征候群。

医源性疾病,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肿瘤放疗毁坏了其功能,亦可导致绝经综合征。

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的内分泌变化

妇女一生中卵细胞的储备功能在胎儿期已成定局,出生后不再增加。经历绝经过渡期与绝经,卵巢储备功能也经历下降至衰竭的过程,内分泌出现一系列改变。

促性腺激素

绝经过渡期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升高,呈波动型,与卵巢分泌的抑制素水平有关。FSH对抑制素的负反馈抑制较促黄体生成素(LH)敏感。绝经后FSH增高10~20倍(\u003e301U/L),LH约增加3倍,于绝经后1~3年达最高值,以后稍有下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弓状核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于绝经后水平升高。与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FSH、LH释放一致,呈脉冲式释放。

雌激素

绝经过渡期雌激素水平呈波动状态,当FSH升高对卵泡过度刺激时可使雌二醇(E2)分泌过多,导致早期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卵泡期水平。当卵泡生长发育停止时,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卵巢不再分泌雌激素,循环中雌二醇(10~20pg/ml)多来自雌酮的外周转化;雌酮(30~70pg/ml)主要来自雄烯二酮的外周转化。转化的部位主要在肌肉和脂肪,肝、肾、脑等组织也可促使转化。

黄体酮

绝经过渡期卵巢尚有排卵功能,但黄体功能不全,孕酮分泌减少;绝经后卵巢停止分泌孕酮。

雄激素

绝经后雄激素来源于卵巢间质细胞肾上腺,总体雄激素水平下降。其中雄烯二酮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量约为绝经前的1/2。卵巢主要产生睾丸素,由于升高的LH对卵巢间质细胞的刺激增加,使睾酮水平较绝经前无明显下降。

抑制素

绝经期妇女血抑制素浓度下降,较雌二醇下降早且明显。抑制素有反馈抑制垂体合成分泌FSH作用,并抑制GnRH对自身受体的升调节,使抑制素水平与FSH水平呈负相关。绝经后卵巢分泌的抑制素极低,FSH升高。

抗米勒管激素

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由小窦状卵泡分泌,其水平与卵巢储备功能有关,血清AMH水平大约在末次月经前5年开始降低,在绝经后妇女中不能被检测到。大多数研究表明,其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相对稳定,然而在不同情况下其浓度存在个体差异,AMH是绝经时间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用AMH与年龄结合预测绝经比单纯用年龄预测绝经能提供更有力的信息。

催乳素

绝经后催乳素水平变化不大,有人认为FSH、LH 升高会使催乳素下降。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素(PTH)由甲状旁腺分泌,雌激素与其相拮抗,并共同参与体内血钙平衡的调节,雌激素水平下降,甲状旁腺激素升高。

降钙素

降钙素(CT)由甲状腺滤泡细胞分泌,受雌激素刺激分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绝经后减少。

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GH)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β-内啡肽

绝经后明显降低。

流行病学

多数国家调查表明,妇女自然绝经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随着人类期望寿命的延长,妇女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将在绝经后期度过。据统计,在占中国总人口约11%的40~59岁的妇女中,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绝经相关症状或疾病。

绝经的年龄由遗传决定,有一定可变性,与产次、营养状况、一般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有关。中国北京女性绝经年龄为48.4±3.8岁,范围40~60岁,马来西亚妇女绝经年龄大约45岁,泰国妇女绝经年龄大约49.5岁,菲律宾妇女在47~48岁。高海拔地区的国家(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中妇女绝经年龄要早1~1.5岁。

临床表现

近期症状

月经紊乱

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的常见症状,由于稀发排卵或无排卵,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增多或减少。此期症状的出现取决于卵巢功能状态的波动性变化。

血管舒缩症状

主要表现为潮热,为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所致,是雌激素降低的特征性症状。其特点是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及胸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症状轻者每日发作数次,严重者十余次或更多,夜间或应激状态易促发。该症状可持续1~2年,有时长达5年或更长。潮热严重时可影响妇女的工作、生活和睡眠,是绝经后期妇女需要性激素治疗的主要原因。

自主神经失调症状

常出现如心悸病、眩晕、头痛、失眠、耳鸣等自主神经失调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妇女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情绪波动大,如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不能自我控制等情绪症状。记忆力减退也较常见。

远期症状

泌尿生殖器绝经后综合征

超过50%的绝经期女性会出现泌尿生殖器绝经后综合征(genitourinary 综合征 of menopause,GSM),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出现阴道干燥、交配困难及反复阴道感染,排尿困难尿痛、尿急等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

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增加,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而出现骨质疏松。50岁以上妇女半数以上会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最常发生在椎体。

阿尔兹海默症

绝经后期妇女比老年男性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的风险高,可能与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心血管病变

绝经后妇女糖脂代谢异常增加,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较绝经前明显增加,可能与雌激素低下有关。

检查诊断

辅助检查

阴道细胞学涂片

显示以底、中层细胞为主。

血激素测定

盆腔超声检查

盆腔超声检查可展示子宫和卵巢全貌,卵巢体积缩小、窦卵泡数减少、子宫变小、内膜变薄,内膜一般不超过5mm。超声也可协助排除妇科学的器质性疾病。

诊断

根据病人年龄、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超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诊断较易确定。为便于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在临床及研究工作中采用了评分的方法对绝经综合征进行量化,Kupperman及Greene症状评分标准是广泛用于评价更年期症状严重程度的方法,血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常用于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大多数绝经相关症状及体征是非特异性的,在临床中应注意与下述器质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相鉴别,或明确是否同时合并有器质性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家族有高血压史,多年来以高血压为主症,病程缓慢,发作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晚期常合并心、脑、肾损害。

心绞痛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每因劳累过度、情绪激动或饱餐等诱发胸骨后疼痛,甚至放射至左上肢,持续约1~5分钟,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症状得以缓解和控制。

围绝经期精神病

进入围绝经期首次出现忧郁症、妄想症(如嫉妒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等)和神经官能症。

子宫内膜癌

子宫黏膜下肌瘤好发于30~50岁之间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者。二者均可见不规则阴道出血。前者通过妇科学检查和B超可行鉴别,后者通过诊刮病检可与围绝经期月经失调鉴别。

尿道及膀胱炎

虽有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失禁,但尿常规化验可见免疫细胞,尿培养有致病菌,经抗感染治疗能迅速缓解和消除症状。

增生性关节炎

脊柱、髋、膝等关节酸痛和发僵,且随年龄增长而加重。X线检査示关节有骨质增生,或有骨刺,或关节间隙变窄等。

治疗

治疗目标

应能缓解近期症状,并能早期发现、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症、动脉硬化等老年性疾病。

一般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使绝经过渡期妇女了解绝经过渡期的生理过程,并以乐观的心态相适应。必要时选用适量镇静药以助睡眠,如睡前服用艾司唑仑2.5mg。谷维素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口服20mg,每日3次。鼓励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坚持身体锻炼,健康饮食,增加日晒时间,摄入足量蛋白质及含钙丰富食物,预防骨质疏松。

激素补充治疗

激素补充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时选用。激素补充治疗是针对绝经相关健康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医疗措施,可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适应证

绝经相关症状

潮热盗汗、睡眠障碍、疲倦、情绪障碍如易激动、烦躁、焦虑、紧张或情绪低落等。

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的问题

阴道干涩、疼痛、排尿困难、性交痛、反复发作的阴道炎、反复尿路感染、夜尿多、尿频和尿急。

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

有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如低骨量)及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

禁忌证

已知或可疑妊娠、原因不明的阴道流血、已知或可疑患有乳腺癌、已知或可疑患有性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最近6个月内患有活动性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肝及肾功能障碍、血卟啉病、耳硬化症、脑膜瘤(禁用孕激素)等。

慎用情况

慎用情况并非禁忌证,但在应用前和应用过程中,应该咨询相关专业的医师,共同确定应用的时机和方式,并采取比常规随诊更为严密的措施,监测病情的进展。慎用情况包括: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史、尚未控制的糖尿病及严重高血压、有血栓形成倾向、胆囊疾病、癫痫、偏头痛、哮喘、高催乳素血症红斑狼疮、乳腺良性疾病、乳腺癌家族史,及已完全缓解的部分性激素依赖性妇科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上皮性癌等。

制剂及剂量选择

主要药物为雌激素,辅以孕激素。单用雌激素治疗仅适用于子宫已切除者,单用孕激素适用于绝经过渡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剂量和用药方案应个体化,以最小剂量且有效为佳。

雌激素制剂

应用雌激素原则上应选择天然制剂。常用雌激素有:①戊酸雌二醇(estradiol valerate):每日口服0.5~2mg;②结合雌激素(conjugated estrogen):每日口服0.3~0.625mg;③17β-雌二醇经皮贴膜:有每周更换两次和每周更换一次剂型;④尼尔雌醇(nylestriol):为合成长效雌三醇衍生物。每2周服1~2mg。

组织选择性雌激素活性调节剂

替勃龙(tibolone),根据靶组织不同,其在体内的3种代谢物分别表现出雌激素、孕激素及弱雄激素活性。每日口服1.25~2.5mg。

孕激素制剂

常用醋酸甲羟黄体酮(medroxyprogesterone 乙酸盐,MPA),每日口服2~6mg。倾向于选用天然孕激素制剂,如微粒化孕酮(micronized progesterone),每日口服100~300mg。

用药途径及方案

口服

主要优点是血药浓度稳定,但对肝脏有一定损害,还可刺激产生肾素底物及凝血因子。用药方案有:①单用雌激素:适用于已切除子宫的妇女;②雌、孕激素联合:适用于有完整子宫的妇女,包括序贯用药和联合用药:前者模拟生理周期,在用雌激素的基础上,每后半月加用孕激素10~14日。两种用药又分周期性和连续性,前者每周期停用激素5~7日,有周期性出血,也称为预期计划性出血,适用于年龄较轻、绝经早期或愿意有月经样定期出血的妇女;后者连续性用药,避免周期性出血,适用于年龄较长或不愿意有月经样出血的绝经后期妇女。

胃肠道外途径

能缓解潮热,防止骨质疏松症,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对血脂影响较小。①经阴道给药:常用药物有雌三醇(E3)栓和E2阴道环(estring)及结合雌激素霜。主要用于治疗下泌尿生殖道局部低雌激素症状。②经皮肤给药:包括皮肤贴膜及涂胶,主要药物为17β-雌二醇,每周使用1~2次。可使雌激素水平恒定,方法简便。

用药剂量与时间

选择最小剂量和与治疗目的相一致的最短时期,在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并出现相关症状时即可开始应用。需定期评估,明确受益大于风险方可继续应用。停止雌激素治疗时,一般主张应缓慢减量或间歇用药,逐步停药,防止症状复发。

副作用及危险性

子宫出血

性激素补充治疗时的子宫异常出血,多为突破性出血,必须高度重视,查明原因,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性激素副作用

①雌激素:剂量过大可引起乳房胀、白带多、头痛、水肿、色素沉着等,应酌情减量,或改用雌三醇;②孕激素:副作用包括抑郁、易怒、乳房痛和水肿,患者常不易耐受;③雄激素:有发生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危险,大量应用出现体重增加、多毛及痤疮,口服时影响肝功能。

子宫内膜癌

长期单用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危险性增加,所以对有子宫者,已不再单用雌激素。联合应用雌孕激素,不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

卵巢癌

长期应用激素补充治疗,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可能轻度增加。

乳腺癌

应用天然或接近天然的雌孕激素可使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减小,但乳腺癌患者仍是激素补充治疗的禁忌证。

心血管疾病及血栓性疾病

绝经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负面影响,激素补充治疗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益,但一般不主张激素补充治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没有证据证明天然雌孕激素会增加血栓风险,但对于有血栓疾病者尽量选择经皮给药。

糖尿病

激素补充治疗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明显降低糖尿病风险。

非激素类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盐酸帕罗西汀20mg,每日1次早晨口服,可有效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及精神神经症状。

钙剂

氨基酸螯合钙胶囊每日口服1粒(含1g),可减缓骨质丢失。

维生素D

适用于围绝经期妇女缺少户外活动者,每日口服400~500U,与钙剂合用有利于钙的吸收完全。

就诊科室

历史

1994年,WHO召开有关绝经研究进展工作会议, 提出废除“更年期”这一术语,推荐采用“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一词,即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个阶段。1998年以前多数学者认为,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血管疾病(CHD)是绝经后妇女选用HRT的重要指征,且应尽早、长期应用。但2002年7月妇女健康倡议书(WHI)以及1998年心脏与雌、孕激素替代治疗研究(Heart and Estrogen/Progestin Replacement Study,HERS)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HRT不应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WHI中期报告显示雌、孕激素联合组心肌缺血相对危险增加29%,脑卒中风险增加41%,乳腺癌风险增加26%;单用雌激素组不增加乳腺癌、冠心病的发生率,降低了骨折的风险,与雌孕激素联合治疗组相似,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2006年,中华医学会绝经学组与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继2003年公布经讨论发表的HRT临床应用指南后,再次对指南进行了讨论和修订,强调性激素治疗(HT)是针对与绝经相关健康问题的是针对与绝经相关健康问题的必要措施;使用HT必须有明确的适应证,并排除禁忌证;必须低剂量、个体化;尽量从绝经早期开始用药;没有必要限制 HT的期限,应用HT应至少于每年进行1次个体化危险/受益评估,应根据评估情况决疗程的长短,并决定是否继续或长期应用;应定期监测。此外,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还通过了激素治疗适应证:①绝经相关症状(A级推荐);②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的问题(A级推荐);③有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含低骨量)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A级推荐)。

公共卫生

围绝经期妇女需要获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但在大多数国家,对更年期相关信息和服务的认识和利用率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常常不会在家庭、社区、工作场所或卫生保健机构中讨论更年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绝经过渡期间和绝经后在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支持应是卫生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增进对更年期的了解,世卫组织倡导将与更年期症状管理有关的诊断、治疗和咨询纳入全民健康覆盖;就更年期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对妇女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提高认识;促进将更年期和治疗方案培训纳入卫生工作者的职前课程。

世界更年期医学会将每年的10月18日定为“世界更年期关怀日”,以期望提高大众对更年期女性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进展

2023年,彭雅婧等学者对谷维素注射液5d和10d肌内注射治疗绝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谷维素注射液肌内注射5d和10d均能改善绝经综合征患者绝经相关症状,提升睡眠质量和总体生活质量,且总体效果接近。

2023年,杜彩凤等学者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分析,结合模式识别寻找女性进入围绝经期以及罹患绝经综合征疾病的特异性血清代谢标志物,研究发现与围绝经期健康女性比较,绝经综合征患者β-氨基酸氧化三甲胺(TMAO)上调,谷氨酸丙酮酸、N-乙酰糖蛋白和胆碱下调趋势显著,且谷氨酸、丙酮酸、N-乙酰糖蛋白和胆碱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参考资料

潮热.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06-21

绝经.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06-10

ICD-10.WHO.2024-06-10

ICD-11.WHO.2024-06-10

世界更年期关怀日|女性朋友无需“一忍再忍”.光明网.2024-06-21

Menopause.WHO.2024-06-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