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 :美国纽约自由岛上的雕塑

更新时间:2023-04-12 22:27

自由女神像(英语名:Statue of Liberty;法语名:Statue de la liberté)又名自由照耀世界(英语名: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法语名:La 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港自由岛(原名贝德罗岛,Bedloe's Island)的新古典主义巨型塑像,是法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的一件礼物。

自由女神像是由法国法学教授和政治家爱德华·勒内·德·拉布莱(法语原名:Édouard René Lefèbvre de Laboulaye)于1865年提议建造,由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法语原名: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设计,由巴托尔迪与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法文原名:Alexandre Gustave Eiffel)等人于1884年5月21日在法国合作主持建成雕像整体。并最终于1886年10月28日在美国人建造的底座上正式落成。纽约为此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纸带游行,落成仪式由时任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英语原名:Stephen Grover Cleveland)主持。

自由女神像起初由美国灯塔委员会负责管理,1901年管理权移交战争部,1933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始负责塑像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百年来,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停止对公众开放过,但最后都重新开放。而出于安全方面考量,火炬周围的阳台自1916年起则不再面向公众开放。1984年,法美两国设计师主持对塑像进行了一次彻底性的翻修。1986年7月6日,为庆祝塑像落成100周年并重新开放。美国里根总统主持了重新落成仪式 。

从地面到火炬最高点通高92.99米,其中塑像高46.05米,底座加地基高46.94米,雕像为铜、钢铁材质,地基及底座主要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塑像人物以罗马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为原型,身着长袍,头戴释放七道光芒的王冠,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执匾册上用罗马数字写有美国独立宣言签署日期:“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脚着断裂锁链。

1924年,自由女神像被指定为美国国家纪念碑。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Ⅰ)(Ⅵ),自由女神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307)的世界文化遗产。

建造历程

提议建造

一般认为关于建造该塑像的提议诞生于1865年6月的一个晚上,当时法国法学教授和政治家爱德华·勒内·德·拉布莱与同好在聚餐后谈论法美友谊时指出:要以赠礼的方式来庆祝美国独立一百周年。关于具体的赠礼内容及方式,他说到:“如果要在美国建立一座纪念碑来纪念其独立,我认为只有在我们两个国家共同建造的情况下才是最合适的。”但通过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份2000年报告来看,这说法来自1885年的一份集资宣传单,而建造塑像的设想很可能直到1870年才得以提出。此外,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的回忆也从侧面佐证:“……拉布莱说那番话时并没有打算正式做出提议,但还是让我受到了启发……”

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提议,是因为拉布莱作为美国历史、宪法、政体研究的首席法国专家及拥护者,其对美国内战中北军的胜利成果表达着敬意并且期盼着真正的民主能降临至法国:“随着1865年北军在内战中取胜并且废除了奴隶制,拉布莱对和平和民主的愿望在美国成为了现实。为了向这些成就致敬,他提议以法国的名义建造一件礼物送给美国。拉布莱希望通过呼吁人们关注美国这段时间取得的成就,让法国人受到启发,对抗专制的君主制,走上自己的民主道路”

前期考察工作

普法战争结束后,拉布莱宴请宾客并重提为美国送礼的相关事宜,其中巴托尔迪表现活跃并赢得宾客们的赞许,他们最终一致认为:应该按照拉布莱的提议建造一个具有巴托尔迪风格的巨型纪念碑,因为法国此时正在着手建立新政权,而这离不开美国人的支持。因此增进法美两国友谊意义重大。

在拉布莱的建议下,巴托尔迪计划前往美国进行考察,1871年6月,巴托尔迪带着拉布莱签名的介绍信横渡大西洋。到达纽约港后,巴托尔迪觉得贝德罗岛正是放置塑像的理想位置,并对所有到达纽约的船只都需经过该岛感到震惊。巴托尔迪会见了纽约各界名流,还拜访了时任美国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英语原名:Ulysses S. Grant),后者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由贝德罗岛作为塑像的选址不会有太大困难。巴托尔迪在此期间还造访了自己朋友的儿子、美国艺术家约翰·拉法基(英语原名:John La Farge)位于罗得岛州的工作室,他绘制的第一幅塑像草图之后也就由拉法基收藏。但由于该提议仅仅还停留在想法阶段,因此他决定先回国与拉布莱一同开展初步工作并等待最佳时机。

募资修建

1875 年,此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权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战后经济也逐渐恢复,巴托尔迪完成了女神像的微缩模型后,认为此时已经时机成熟,便就资金问题与拉布莱进行商讨,后者则全权包揽此事。作为法国议会终身参议员的拉布莱在法美两国政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便将两国的同僚密友们组织起来,专门为自由女神像一事成立了法美联合会。他提议联合会中的法国人负责为雕像筹款,而美国人则负责筹资建造基座,作为联合会主席,拉布莱则负责统筹。与该项计划一同宣布的还有该雕像的名称:“自由照耀世界”。

法国部分

在筹款方面,拉布莱安排了多种活动呼吁权贵人士捐款,例如发行相关彩票和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登刊广告,虽然募款工作的重心最初集中于法国上层阶级,但法美联盟也得到了法国社会的广泛支持,法国有181个市镇的学童和市民参与了捐款。拉布莱的政治盟友,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特遣队的后代都支持他的号召。1878年后,法国市面上也开始有塑像模型出售;市民还可以买票进入加吉特,戈捷公司的车间参观;法国政府也授权发行了彩票,这些都为募资提供了帮助,截至1879年末,巴托尔迪已经筹得了约25万太平洋法郎

在建造方面,巴托尔迪决定雕像的建造应先从制造举起火炬的右臂和头部开始,工作地点定在加吉特,戈捷公司的车间。1876年5月,巴托尔迪作为法国代表团的一员前往美国参加百年博览会,完工制成的自由女神像的右手臂在博览会的最后几天里被送到现场,博览会结束后,这条臂膀被运至纽约,在麦迪逊广场展览了数年之后再运回法国与塑像的其它部分组装。

1877年返回巴黎后,巴托尔迪在欧仁·埃马纽埃尔·维奥莱-勒-杜克(法语原名: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等建筑家的协助下主持完成了塑像头部的修建工作,并让其在1878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维奥莱-勒-杜克却在1879年9月17日病逝,在此之前,其没能向巴托尔迪说明铜制蒙皮固定到砖制墩头上的具体方法。一年后,巴托尔迪获得了创新设计师兼建筑商古斯塔夫·埃菲尔的帮助。后者与手下的结构工程师莫里斯·克什兰(法语原名:Maurice Koechlin)商议后决定放弃墩头工艺,改用铁桁架塔的方式,该方式优势在于巴托尔迪不必再按原计划那样先在选址处建造骨架,而可以在法国完成大部分工作后,再将自由女神像拆解运输到贝德罗岛上重新组装起来,铁桁架塔的部件则是在附近的巴黎郊区勒瓦卢瓦-佩雷的艾菲尔工厂制造。

为了防止应力凝聚使蒙皮开裂,埃菲尔没有使用完全固定的结构。其设计还是最早的幕墙设计之一。所谓幕墙设计,即外墙不承重,由内部骨架支撑,其考虑到塑像在纽约港会受到风力影响,埃菲尔花了一年的时间为女神设计了一副“骨架”。使其足以抵御纽约最剧烈的暴风。这副“骨架”其实是一座高约 29 米的电缆塔,四边各有一根约 38 厘米粗的铁柱支撑。之后,再在电缆塔外面上蒙上铜皮。此外埃菲尔还在铜、铁之间放置了一层石棉垫,以避免铜、铁两种金属在纽约港湿润而腥咸的空气中互相接触造成电化学腐蚀。另外,金属受热时会出现膨胀,他用末段为金属网的金属框架来铆接蒙皮,而每一处铆接部分都需要单独打造。

塑像内部还设计有两座螺旋楼梯,游者可以登上自由女神像头上的王冠。另外,火炬周围还有一个平台环绕,但是手臂的粗细只允许搭设一组12米长的梯子。塑像建造的有些工作是外包给承包商完成的。至1882年,塑像已经完成到了腰部。

1884年7月4日,美国驻法国大使列维·莫顿(英语原名:Levi P. Morton)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完工仪式,德·雷赛布宣布法国政府已经同意承担将塑像运至纽约的费用。

美国部分

在筹款方面,法美联盟美国委员会遇到了很大困难。一方面美国受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国民经济持续下滑,募捐得到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美国民众对于法国送礼却还要美国支付修建底座的费用感到不满,又认为美国的公共工程应该有美国人自己承担,且更倾向于为美国历史中的人物立像而非一个罗马神话的女神,因此配合程度普遍较低。

为自由女神像募款的工作于1882年大规模展开,委员会组织了大量的筹款活动,美国诗人艾玛·拉扎勒斯(英语原名:Emma Lazarus)甚至为女神像写了一首十四行诗《新巨人》来进行宣传。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筹款工作的进展还是滞后。而由于项目岌岌可危,包括波士顿费城在内的其他多个城市团体组织表示只要将塑像迁至他们的城市树立,就愿意承担全部费用。

纽约报纸发行商约瑟夫·“乔”·普利策(英文原名:Joseph "Joe" Pulitzer)得知自由女神像底座项目的停工消息后,便决定立即出手挽救该项目。1885年3月16日,普利策在自己的报纸《世界报》上为自由女神基座筹款。他承诺不论年龄性别,不论捐款多少,只要捐款,他都会在报纸上公示捐款人的姓名,有时还刊发捐款人的来信。普利策的做法改变了纽约市民对于自由女神像的态度。经过连续5个月的捐款最终从12万捐款人那里筹集了10.2万美元,自由女神像底座项目因此得以重启。

在建造方面,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塑像的底座位置定在伍德堡中,这里是贝德罗岛上一处已经停止使用的军事基地,于1807至1811年建成。1881年,纽约委员会委任理查德·亨特(英语原名:Richard Morris Hunt)设计底座。亨特在几个月内就递交了一份具体方案,他预计的施工时间大概需要9个月。他提议的底座有35米高,委员会考虑到财政方面的困难而将之缩减至27米。其底座设计中使用了多种古典主义建筑元素,其中包括多立克柱式入口和其它用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塑像本身的建筑细节,亨特原本设想以坚实的花岗石建造底座,但是最终迫于财政压力修改了设计,只用花岗石作为墙面,内中浇筑6.1米厚的混凝土。

挪威移民土木工程师约阿希姆·戈程·吉阿夫(英语原名:Joachim Goschen Giaver)负责自由女神像结构框架的设计工作。他的工作包括起初的设计和计算、详细的制作和施工图纸以及对实际施工的监督。在完成塑像工程框架的过程中,他参考了居斯塔夫·埃菲尔的图纸和草图。

1885年6月17日,法国汽船“伊泽尔号”(Isère)带着自由女神像安然抵达纽约港。纽约市民表现出对塑像新的热情,有多达20万人和数以百计的船只在码头排队欢迎“伊泽尔号”以及装有拆解塑像的板条箱。

而直到1886年4月底座的修建工作正式完成,自由女神像的组装工作随即开始,蒙皮全部装好后,纽约中央公园布鲁克林区展望公园的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负责监管贝德罗岛上的清理工作,准备迎接即将举行的落成仪式。

落成日概况

1886年10月28日早上纽约市举行了盛大游行,参与和观看的人数估计在数十万到近百万之间。克利夫兰总统领导了这次游行,然后站在观礼台上观看来自全美各地的乐队演出和游行队伍。游行队伍经过纽约证券交易所时,交易员从窗户向外抛洒纸带,为纽约增加了纸带游行的新传统。

下午12点45分又开始了一场海上游行,克利夫兰总统登上游艇前往贝德罗岛准备主持落成仪式。克利夫兰总统上台演说,称这座塑像的“光亮必将刺穿无知和人类压迫的黑暗,直至自由照亮世界”,站在讲台附近观看的巴托尔迪也获得了上台演讲的邀请,但是他谢绝了。落成仪式只邀请了参与修建的工程师与设计师及其家人和两国政要及其家人,普通民众未能参与。且由于天气情况不佳,原计划的烟花汇演一直推迟到11月1日才举行。

管理保护

美国灯塔委员会及军方管理时期

1887年美国灯塔委员会开始负责自由女神像的管理,承诺会安装设备增强火炬的照明能力,但在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后,塑像到了夜间仍然几乎看不到。1893年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对此提出了多种建议,但仍收效甚微。不过他还是成功改善了塑像内部的照明系系统,由于灯塔委员会无法有效改善火炬的照明能力,1901年,时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英文原名:Theodore Roosevelt)即下令将其管理权转交战争部。

1900年初,铜制蒙皮的氧化现象明显起来,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逐渐覆盖其表面。至1906年,整座塑像都已被铜绿覆盖。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研究了铜绿带来的影响后发现,这一氧化层实际上能保护蒙皮免受侵蚀,因此只有塑像的内部进行了重新粉刷工作,此外还安装了电梯,游客可以搭乘这架电梯从地基上升到底座顶部。

1916年7月30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破坏分子在泽西市布莱克汤姆半岛引发了一场爆炸,数个装载有计划送往英国和法国支援其战事的炸药和其他爆炸物的车皮一同被卷入爆炸中然后迸发出更为强烈的爆炸,爆炸点距贝德罗岛很近,自由女神像也因此受到了轻度破坏,其高举火炬的右臂首当其冲,雕像也因此关闭了10天。对塑像和岛上其它建筑物的修复成本约为10万美元通向火炬的通道从此因出于公众安全方面考量予以封闭,之后再也没有开放。

收到一定数额的捐赠后,关于自由女神像的照明工作得以重启,美国艺术家兼工程师的格曾·博格勒姆(英语原名:Gutzon Borglum)重新设计了火炬,把原来的大部分铜用彩色玻璃代替。1916年12月2日,时任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文原名:Thomas Woodrow Wilson)按下开关打开了电灯,这次终于成功照亮了塑像

192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柯立芝(英语原名:John Calvin Coolidge)根据《联邦文物法》的授权宣布自由女神像成为国家纪念区。5年后,一位男子在自由女神像上跃下自杀,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发生在此处的自杀事件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早期

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语原名: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下令将塑像管理权移交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1937年,国家公园管理局获得了贝德罗岛其余部分的管辖权。整座塑像从1938年5月起停止向公众开放,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在此期间进行修缮工作,其拆除了大量原有建筑,并把岛最东面的环境重新编排,还在塑像内部开展修复工程,将底座中生锈的铸铁台阶改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新台阶替换,塑像内的上部楼梯也进行了更换。底座还安排了铜装护套,防止受到已经渗入底座的雨水损伤。1938年12月塑像恢复开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女神像继续向游客开放,只是因战时灯火管制而没有在夜间提供照明。只有在1943年12月31日曾短暂点亮,同时还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的1944年6月6日用灯光闪出摩尔斯电码信号代表胜利(Victory)的“V”。

1944至1945年,塑像安装了更强烈的新照明灯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部分的胜利纪念日开始恢复在日落后提供照明。不过此后的照明在每个晚上仍然只持续几个小时,一直到1957年后才会每天通宵长明。1946年,塑像内部游客能够到达的地方涂上了一种特别塑料,用于防止游客的涂鸦破坏。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贝德罗岛正式更名为自由岛,这道法案中还提议在岛上建立美国移民博物馆,其支持者为项目争取了联邦政府的批准,直到1965年才得以执行。

1971年12月26日,15位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占据了自由女神像,把美国国旗倒挂在王冠上,用于抗议由美国挑起的越南战争,一直到12月28日联邦法院下令后才离开。此外还多次有示威者占据塑像,其立场包括波多黎各独立、反对堕胎、反对美国干预格林纳达等。

1976年,自由女神像于美国建国两百周年庆典即将来临之际安装了强劲的新照明系统。

自由女神像的修缮与重新落成

1986年是自由女神像落成100周年,在此之前,法国和美国的工程师对其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检查,工程师经过仔细研究后认为,塑像右臂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失当。强风吹袭时塑像的摇曳幅度也越来越大,有结构失效的巨大风险;此外,头部的位置与中心偏离了0.61米,头上的尖芒因在风中产生的位移而在右臂上刺出了一个洞。铁桁结构已经受到严重腐蚀,还有约2%的外部板材需要更换。

1982年5月,总统隆纳•威尔森•雷根(英语原名:Ronald Wilson Reagan)宣布组建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岛百年委员会,由其负责筹集完成修复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委员会组成自由女神像——埃利斯岛基金会公司,筹集到超过3.5亿美元的捐款。

1984年,塑像开始向公众关闭进入翻修阶段。工人采用液氮来除去经过数十年后已经浸入铜制蒙皮内部的油漆层,而对于剩下的还有两层煤焦油,工人采用碳酸氢钠粉末进行爆破祛除。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曾使用含有石棉的物质来防止电化学腐蚀,经过之后的检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效果,且给修复工作产生了阻碍,因此塑像内部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有“登月服”之称的防护用具,并且配备自给式呼吸系统进行作业。而为了修补铜制蒙皮上较大的孔洞,则选择增加新的铜皮。火炬自1916年改建后就存在漏水的情况,因此使用了巴托尔迪火炬的准确翻版替换。工程期间还曾考虑更换手臂和肩膀,但国家公园管理局坚持只对其加以修复。对于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整个铁桁架塔都被予以更换。蒙皮旁边的低碳耐腐蚀不锈钢栏杆则使用了合金来增加弹性,令其在塑像出现小型晃动时可以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为了防止手臂和头上的尖芒接触,尖芒的角度则做了少许调整。照明系统也再度更换,之后的夜间照明改用金属卤化物灯。游客如要进入底座,原本需要通过20世纪60年代所建的一个不起眼入口,翻新后,这里更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青铜制门框出的宽敞入口。底座安装了现代化的电梯,让残疾人也可以进入底座的观景区。塑像内还装配了应急电梯,可以一直到达塑像肩膀部位高度。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自由女神像列为世界遗产。该组织在“意义声明”中称,这座塑像是“人类精神的杰作”,“鼓励思考、辩论和抗争,成为自由、和平、人权、废除奴隶制,以及民主和机遇强而有力的象征。”

1986年7月3日至6日是美国的“自由周末”,为庆祝塑像落成100周年并重新开放。里根总统主持了重新落成仪式,法国总统弗朗索瓦·马里·阿德里安·莫里斯·密特朗(法语原名:François Marie Adrien Maurice Mitterrand)也有出席。塑像于7月5日重新向公众开放。里根在重新落成仪式上表示:“我们是自由火焰的守护者,我们把它高高举起,让全世界都能看到。”

2001年以来关闭与开放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自由女神和自由岛都立即停止向公众开放。出于国民安全的考虑,美国国家公园委员会只决定让自由岛于2001年末重新开放,让底座于2004年6月重新开放,但一直不开放塑像部分。乔治·沃克·布什(英语原名:George Walker Bush)担任总统期间,国家公园管理局始终坚持这一立场。

2009年5月17日,时任总统的巴拉克·奥巴马(英语原名:Barack Hussein Obama)手下的内政部长肯·萨拉查宣布,作为献给美国人民的“特殊礼物”,自由女神像将于7月4日起重新向公众开放,但是每日能够登上王冠的游客数量将受到限制。

2011年10月29日是自由女神像落成125周年,包括底座和地基在内的整座塑像再度关闭,以便安装新的电梯和楼梯,并增加包括厕所在内的其它设施,塑像于2012年10月28日再度向公众开放。

2021年10月29日,因飓风桑迪的影响再度关闭。虽然这场风暴并没有对塑像造成损伤,但还是摧毁了自由岛和埃利斯岛上的部分基础设施,用来将游客运到岛上的游轮码头严重受损。2012年11月8日,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一位发言人宣布,两岛都会继续因维修工作不限期关闭。自由岛上因缺乏电力而安装了发电机,用来临时为夜间照亮塑像的泛光灯供电。

2013年7月4日,塑像和自由岛恢复开放。2013年10月,由于联邦政府停摆关闭,自由岛也像全美其它多个以公众资金资助的博物馆、公园、纪念碑、建筑项目和建筑物一样关闭了一段时间。

形制布局

形制信息

上述数据参考来源:

景区环境布局

自由女神像坐落在上纽约湾的自由岛,位于埃利斯岛以南。两岛均于1800年由纽约州转让给美国联邦政府。根据1834年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海湾中心划分州界议题上达成的协议,这两个岛虽然在地理上更靠近新泽西州一侧,但仍属纽约州领地。

自由女神像上及其附近有多块牌匾和献辞石板。塑像前方手指下方的铜片上有一块牌匾,其上标明:“这是一尊代表自由的巨型塑像,由巴托尔迪设计,巴黎的加吉特,戈捷公司建造。”还有一块同样刻有巴托尔迪名字的介绍石板上宣布,这座塑像是法兰西共和国人民送来的礼物,纪念“两国在实现美国独立上结成的联盟并证明他们持久的友谊”。纽约委员会也放置了一块石板,纪念当年为建造底座进行的筹款。此外,共济会还在基石中放置有一块牌匾。

1903年,艾玛·拉扎勒斯的朋友制作了一块纪念这位诗人的铜制牌匾,其上还刻有诗作《新巨人》全文。这块牌匾起初80多年里一直装在底座中,直到1986年翻修后再移至地基中的自由女神像博物馆。与牌匾一同放置的还有艾玛·拉撒路纪念委员会1977年赠送的一块石板,其上也是纪念这位诗人生平的内容。

自由岛的最西侧矗立有一组塑像,纪念与自由女神像关系密切的人。其中两位是美国人(普利策和拉扎勒斯),三位是法国人(巴托尔迪、拉布莱和埃菲尔),这些塑像是马里兰州雕塑家菲利普·拉特纳(英语原名:Phillip Ratner)的作品。

设计与内涵

构思设计

关于自由女神像的构思设计,起初,由于拿破仑三世的专制统治,巴托尔迪并没有立即采取实际行动。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他联系了当时埃及的统治者伊斯梅尔帕夏(阿拉伯语原名:إسماعيل باشا‎),提议在苏伊士运河位于塞德港的北面入口处建造一个古埃及女性法拉欣或农夫形象穿着长袍、高举火炬的巨型灯塔,取名“埃及之光普照亚洲”,他为此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设计了草图并制作了模型,虽然该项目最终于1869年由于埃及方面财政紧张被取消,但是为巴托尔迪关于礼物雕塑提供了一定的设计构思准备,并让该项目的蓝图作为后来自由女神像的底稿。

在第一次美国之行后,巴托尔迪和拉布莱对于美国的自由精神的表达做过讨论,备选方案是两位女性形象。其中之一是人格化的哥伦比亚,其对美国的代表程度相当于不列颠尼亚对英国的代表性和玛丽安娜法国的代表性。另外一个方案则是代表自由的罗马神话女神。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个代表自由的人物当时铸在大多数美国硬币上,也曾被做成雕像,用于呼吁“黑人也应有自由”,1863年美国国会大厦的楼顶上的象征自由的女神像就是当时美国一个雕塑家托马斯·克劳福德的作品。最终在多因素的影响下,还是选择了自由女神作为雕像创作的形象原型。

巴托尔迪和拉布莱的设计构思也受到了法国艺术家欧仁·德拉克罗瓦(法语原名:Eugène Delacroix)1830年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自由女神形象的影响。而该画作的创作目的之一是纪念“法国1830年革命”,但是拉布莱对这场革命持消极态度,因此巴托尔迪最终创造的人物不会像画中人物那样半裸身体而是身着长袍,与此同时,巴托尔迪认为雕像作为送给美国的礼物,也应该兼顾和平意味的表达,因此削减了暴力的因素,最终让人物手持代表进步的火炬而非像画中人物那样手持武器。另外不同于欧仁·德拉克罗瓦画作中的人物总是配戴的伞状帽,巴托尔迪别出心裁地为雕像设计好了王冠,王冠的光环上有7道尖芒,分别代表了太阳、四大洋和七大洲,并且结合火炬还表达了“自由照亮全世界”的涵义。

19世纪巴黎人热衷于为自己塑像,因此身为雕塑家的巴托尔迪备受欢迎。在他设计创作自由女神像之前,就已经在他位于巴黎的工作室里塑造了成百上千的雕像。此次自由女神像的面部设计则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其母亲夏洛特(Charlotte)的面相。

巴托尔迪花了四年时间对设计进行了多项修改。例如巴托尔迪起初不确定让自由女神的左手拿着什么样的物品,他最终选择的是楔石形状的平板。虽然巴托尔迪对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更为青睐,但是他在拉布莱的建议下最终铭刻在平板上的字样是“JULY IV MDCCLXXVI”(意为“1776年7月4日”),即美国独立宣言通过的日期,从而更为呼应“自由”的主题。最终制作出高约1.2米的模型。

艺术内涵

关于雕像的艺术内涵,可以从巴托尔迪曾在论述雕像的建造理论中得以一窥:

这一理论明显被用在了自由女神像的修建之中,修建完成的雕塑身穿着罗马女神中常见的礼服或斗篷,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挽楔形石板。其轮廓强烈而简明,并且兼顾所放置港口的戏剧性布局,让乘客在进入纽约港的过程中仅随着船只向曼哈顿前进就能看到雕塑角度上的不断变化。神像的边缘是大胆的古典风格,造型上也相对简洁,不过分注重细节,塑像因此显得既庞大又庄重。显示出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

如果仅从艺术价值来看,自由女神像称不上是那个时代的杰作,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的理论可谓一把“双刃剑”,其赋予了雕像庞大庄重的整体风格,但也让女性形象手持火炬的动作显得较为僵硬,且由于右手持火炬而整体动作幅度不大,给人一种重心不稳的视觉印象。此外,女神的脸部塑造也不够精彩,造型上略显概念化,也没有太强调女性的特征。但是,美国自建国至今不足三百年,历史不够悠久,从国民组成上来看,大多为其他地区移民,因此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渐次发展而来的特殊文化传统,缺乏由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而产生的凝聚力。然而这些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移民却怀有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秩序的遵守,这些社会理念让他们得以凝聚成一体,随之,一个以古希腊民主政体为雏形,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的国家体制得以建立并发展起来。以此来对照自由女神像,其高举的火炬象征着“自由照亮世界”与右手上写着美国独立宣言》签订日期的楔形石板以及其脚下断裂的锁链一起昭示了美国的“自由精神”,王冠的光环上有7道尖芒,分别代表了四大洋和七大洲,表示着美国的国民组成来自于世界各地,象征着美国的开放与包容,因此在内涵表达上,自由女神像在美国人民心中占据了图腾式的地位。此外,从地理位置来看,自由女神像屹立在岛上,岸边的观赏距离大约是三百米左右,正好形成了最适合观赏纪念雕塑的视角,外来者进入美国的第一个画面是自由女神像在丛林般的大厦背景下。随着距离的接近,观者可以直观感受自由女神像对他们的“精神召唤”。

相关文化

作为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在美国的硬币和邮票上多有出现,例如其被刻印在纪念1986年塑像百年华诞的纪念币和2001年美国50州25美分纪念币系列的纽约纪念币上。1997年,美国的白金之鹰金币选择采用自由女神的形象,而且总统1美元硬币的反面也采用了自由女神像的图案。2010年发行的“永久邮票”上也印有自由女神像。

许多区域性机构都曾采用自由女神像作为重要标志。1986至2000年间,纽约州发放的车牌上就有这座塑像。WNBA球队纽约自由人的徽标上既有自由女神像的图像,又采用了其名称,只有其上的火炬换成了篮球。美国国家冰球联盟的纽约游骑兵队从1997年开始把塑像的头像放在第三球衣上。全美大学体育协会1996年男篮四强赛在新泽西州博根县东卢瑟福的梅多兰兹体育综合中心进行,中心的标志上就采用了塑像的图案。自由党还用这座塑像的图案作为其党徽。

自由女神像也活跃于流行文化中。例如在音乐中有托比·凯斯(Toby Keith)的歌曲《红、白、蓝的礼遇》(Courtesy of the Red, White and Blue (The Angry American),又名《愤怒的美国人》)、死肯尼迪(Dead Kennedys)乐队专辑《民主就寝时间》(Bedtime for Democracy)封面上都有自由女神像的身影。1968年电影《人猿星球》的片尾出现了自由女神像半埋在沙子里的镜头,这也是塑像在电影中最有名的其中一次出场。1996年的科幻电影《独立日》中,自由女神像被外星武器的攻击打倒,2008年电影《科洛弗档案》中,塑像的头都被拧了下来。在杰克·芬利以时间旅行为题材的小说《一次又一次》(Time and Again)中,19世纪80年代初在麦迪逊广场作为展品的塑像右臂对小说情节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