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更新时间:2023-08-15 18:55

世界遗产(英语:WorldHeritage;法语:Patrimoinemondial)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决议通过的自然或文化遗址,其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兼具两者的复合遗产。世界遗产具有普遍性,属于世界各国人民,无论它们位于何处领土。

世界遗产始于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1975年12月17日生效的《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努力鼓励在世界各地确认、保护和保存被认为对人类具有突出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缔约国大会在教科文组织大会届会期间举行会议。在届会期间,大会确定适用于所有缔约国的世界遗产基金捐款的统一百分比,并选举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世界遗产由各个缔约国推选后,经过多轮筛选程序,最终由21名成员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定每年入选、推迟入选或淘汰世界遗产名单。

截至2024年1月15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195个,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199处,分布在168个国家,其中包括933个文化遗产,227个自然遗产,39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56个濒危遗产,还有3处遗产因为得到较好保护已经除名。2023年新增42项遗产,包括33处文化遗产和9处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太平洋地区。其中,欧洲和北美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分布最多的地区,共有世界文化遗产485处,世界自然遗产69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11处,共计565处遗产。非洲共有世界文化遗产56处,世界自然遗产42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5处,共计103处遗产。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05处,世界自然遗产72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12处,共计289处遗产。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概念与分类

世界遗产(英语:WorldHeritage;法语:Patrimoinemondial)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世界遗产委员会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决议通过的自然或文化遗址,其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兼具两者的复合遗产。世界遗产具有普遍性,属于世界各国人民,无论它们位于何处领土。

文化遗产

在《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

自然遗产

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二条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只有同时部分满足或完全满足《公约》第 1 条和第 2 条于文化和自然遗 产定义的遗产才能认为是“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发展历程

起源

1959年,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坝将淹没包含古埃及文明宝藏阿布辛贝神庙的山谷,在埃及和苏丹政府的呼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场国际保护运动。在被淹地区的考古研究得到了加速。阿布辛贝和菲莱神庙被拆除,移至干燥的地面并重新组装。该活动耗资约8000万美元,其中一半由约50个国家捐赠,显示了团结一致和各国在保护优秀文化遗址方面的共同责任的重要性。它的成功导致了其他保护运动,例如拯救威尼斯及其泻湖(意大利)和摩恩佐达罗(巴基斯坦)的考古遗址,以及修复博罗博杜尔神庙大院(印度尼西亚)。

1965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白宫会议上,呼吁建立一个“世界遗产信托基金”,以促进国际合作,以保护“世界上极好的自然和风景区以及历史遗迹,造福全世界公民的现在和未来”。196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为其成员制定了类似的建议。

建立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将遗产视为文化和自然的遗产,提醒人们注意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以及保持两者之间平衡的根本必要性。因此,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帮助下,开始起草一项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草案。

根据 1972 年《世界遗产公约》,如果委员会认为该遗产的状况符合存在已确定的风险或存在确定潜在的风险两种情况之一中的至少一项标准,则委员会可将《公约》第 1 条和第 2 条所定义的世界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1975年,《世界遗产公约》在首批20个缔约国批准后正式生效。《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制定是为了提请人们注意需要特别国际考虑和优先援助的遗产。世界遗产基金的设立是为了通过强制性和自愿性捐,协助缔约国确定、保护和宣传世界遗产地。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将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送选标准,并起草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其中规定了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进行监测和报告的原则。厄瓜多尔科隆群岛成为12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中的第一个。

发展

1992年,在《公约》实施的头20年中,有377个遗产地被列入名录,世界遗产中心的建立是为了监督《公约》的日常管理。增加了一类新的遗产地,使《公约》成为第一份承认和保护文化景观的法律文书。1994年,委员会通过了《平衡、有代表性和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全球战略》,旨在解决《名录》中不同地区与所代表的古迹类型和时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该战略标志着从对遗产的宏大愿景向更加以人为本、多功能和全球性的世界遗产愿景迈进。通过了《奈良真实性文件》,承认了每种文化背景下遗产价值的具体性质。自 1994 年以来,由于大湖地区战争和内战的影响,刚果的所有五个世界遗产地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教科文组织与一些国际保护非政府组织共同发起了一项国际保护运动,以保护山地大猩猩北部白犀牛㺢㹢狓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2002年,在《公约》通过30周年之际,委员会通过了《布达佩斯世界遗产宣言》,邀请所有利益关方通过四个关键战略目标 (“4C”)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信誉、保护、能力建设和传播。“世界遗产伙伴倡议”(WorldHeritage Partners Initiative,简称“PACT”)旨在鼓励公私合作,并建立一个框架,使广泛的机构和个人能够为世界各地的世界遗产地保护做出贡献。2003年12月伊朗巴姆市发生地震,为挽救这座满目疮的城市的文化遗产,巴姆的古城堡和周围的文化景观同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和2004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其战略目标中增加了第五个“C”一-社区,强调了当地社区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4年,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是第1000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这个三角洲包括永久性沼泽地和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平原,是世界上一些最濒危的大型哺乳动物物种的家园,如猎豹、白犀牛、黑犀非洲野犬和狮子。2017年7月2日至12日,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办,这是波兰首次举办世遗大会。包括中原地区可可西里、鼓浪屿在内多的各国申遗项目,将在大会上审议,并将在7月7日至9日揭晓。2018年5月6日至8日在波兰华沙举行的“重建国际会议:世界遗产恢复的挑战”上制定了《关于恢复和重建文化遗产的华沙建议书》。这些是武装冲突或自然灾害造成的灾害后世界遗产恢复和重建的普遍准则,特别是历史城市地区。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它滨海湿地组成,同时具备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至此中国自然遗产总数位列世界第一。

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市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泉州市: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202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开战了为期一年的活动,包括活动、会议、讲习班、展览和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庆祝《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2023年9月18日,9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5届扩大会议上,突尼斯杰尔巴岛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杰尔巴岛是1997年以来突尼斯遗址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最后一个,此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杰姆罗马圆形剧场、迦太基考古遗址、突尼斯古城、苏塞、凯鲁万、科克瓦尼墓地考古遗址,以及达卡考古遗址。

使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使命是鼓励各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确保其自然和文化遗产得到保护;鼓励《公约》缔约国提名其国家领土内的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励缔约国制定管理计划并建立关于其世界遗产地保护状况的报告制度;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专业培训,帮助缔约国保护世界遗产;为面临紧急危险的世界遗产地提供紧急援助;支持缔约国开展保护世界遗产的公众意识活动;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其文化和自然遗产;鼓励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标志

在1978年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届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采用了由米歇尔·奥利芙设计的遗产标志。该标志表现了文化与自然遗产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代表大自然的圆形与人类创造的形状形紧密相连。标志是圆形的,代表世界的形状,同时也是保护的象征。标志象征《公约》,代表缔约国将遵守《公约》,同时明了列入《世界遗产名》中的遗产。它与大众对《公约》的了解相互关联,是对《公约》可信度和威望的认可。委员会决定,根据具体的使用、技术水平和艺术考虑,该艺术家提交的标志可采用任何颜色或尺寸。标志上必须带有“world heritage(英语“世界遗产”). Patrimoine Mondial”(法语“世界遗产”)的字样。各国在使用该标志时,可用本国的语言来代替“Patrimonio Mundial”(西班牙语)字样。自 1978 年采用该标志以来,委员会一直在推动使用该标志来标示受《公约》的保护的遗产以及列入《世界遗产名彔》的遗产。

按照委员会在布达佩斯在2002年召开的第 26 届大会)上的要求,世界遗产标识根据 1883 年通过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 6 款的定,于 2003 年 5 月 21 日被《巴黎公约》成员国正式确认为受保护的标志。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以依靠《巴黎公约》成员国防止世界遗产的标志被误用或滥用。

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决定世界遗产标识的使用,同时负责制定如何使用标志的政策制定。2007 年 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审议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兲名称、缩略语、标志及网域名称使用挃南》。委员会鼓励在仸何适当的情冴下,将世界遗产的标志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延伸部分加以使用。世界遗产标志也可以不同斱式单独使用,需符合现行《操作指南》和《使用表》的要求。

评定标准

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地必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并至少符合以下十条中的一条的选择标准。委员会定期修订这些标准,以反映世界遗产概念本身的演变。

(一)代表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二)在一段时间内或在世界文化区域内,展示人类价值观在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方面的重要交流;(三)对一种文化传统或一种正在存在或已经消失的文明作独特或至少是例外的见证;(四)成为一类建筑、建筑或技术组合或景观的杰出典范,说明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五)成为传统人类住区、土地利用或海洋利用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特别是当环境在不可逆转的变化的影响下变得脆弱时;(六)与事件或活的传统、思想或信仰、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艺术和文学作品直接或有形地联系在一起。(委员会认为,这一标准最好应与其他标准一并使用);(七)包含最高级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特殊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区域;(八)代表地球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例子,包括生命的记录、地貌发展过程中正在进行的重要地质过程,或重要的地貌或地貌特征;(九)成为代表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和发展中正在进行的重大生态和生物过程的杰出范例;(十)包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最重要和最重要的自然生境,包括那些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受威胁物种的环境。

评定流程

列入预备名录

《预备名录》是缔约国认为其境内符合申报世界遗产条件的遗产的详细目录,缔约国应在《预备名录》中列出该国未来几年内要申报的,认为具有潜在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或自然遗产的详细信息。如果缔约国提交申报的遗产未曾列入该国的《预备名录》,委员会将不子考虑。缔约国呈报《预备名录》至秘书处的时间应提前遗产申报至少一年。缔约国应将已签名的完整《预备名录》原件递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收到缔约国提交的《预备名录》后,世界遗产中心将检查文件是否符合要求,如认为不符合,会将文件退回缔约国。如果所有信息均已提供,秘书处会将《预备名录》登记并转呈相关咨询机构。每年都要向委员会递交所有《预备名录》的概要。秘书处与相关缔约国协商后,更新其记录,将《预备名录》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已否决列入的申报删除。

正式申报

正式申报世界遗产的材料之前,最好先开展初步的筹备工作,确认该项遗产有潜力证明自已拥有兼具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突出普遍价值。全年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交申报,但只有在二月一日 或之前递交到秘书处且“完整”的申报才会被世界遗产委员审核,决定是否次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委员会只审查已包含在缔约国《预备名录》上的遗产。缔约国应提交经签署的申报材料至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秘书处会保留和申报一起提交的所有相关资料。

收到各缔约国递交的申报文件后,秘书处将回执确认收到,核查材料是否完整,然后进行登记。秘书处将向相关咨询机构转交完整的申报文件,由咨询机构进行评估。秘书处也会将申报文本的电子版上传到世界遗产中心官网,以供委员会的各成员国参考。经咨询机构提请,秘书处将向缔约国索要补充信息。

秘书处在每届委员会会议时拟定并递交一份所有接收到的申报遗产名单,包括接收的日期,申报文件“完整”与否的陈述,以及被认为“完整”的日期。申报周期从递交之日起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做出决定之日结束。从每年二月缔约国递交申报材料次年六月委员会做出决定,通常历时一年半。咨询机构将评估各缔约国申报的遗产是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否符合完整性或真实性的条件,以及是否能达到保护和管理的要求。如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或者在必要情况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开展主题研究,将申报的世界遗产置于地区、全球或主题背景中进行评估。

咨询机构应在每年 1 月 31 日以前向各缔约国递送一份简短的中期报告。报告应简要阐述遗产的现状,以及其他与评估相关的议题,并且以《公约》规定的两种工作语言的任一种详列缔约国需要补交的信息。该报告也将附送至世界遗产中心,以供遗产委员会主席参考。相关缔约国应邀在委员会大会开幕至少 14 天前致信大会主席,同时抄送咨询机构,详细说明他们在咨询机构关于申报的评估意见中发现的事实性错误。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意见分三类:

a)建议无保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

b) 建议不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

c)建议补报或重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一项遗产是否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或是要求补报或重报。

变更

如某缔约国要求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边界进行细微调整,则必须准备相关材料,并于2月1日"以前通过秘书处向委员会递交申请。在征询相关咨询机构的意见之后,委员会或批准该申请。如某缔约国提出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边界进行重大修改,该缔约国应将其视为新申报并提交申请。新的申报材料应于 2月1日"以前递交,并接受周期为一年半的评估。该规定同时适用于对遗产边界的扩大和缩小。

监测

每当出现异常情况或开展可能影响遗产的突出普遍性价值及其保护状况的活动时,缔约国须向委员会递交具体报告和影响调查。反应性监测也涉及已列入或待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同时,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彻底删除某些遗产之前也须进行反应性监测。实施反应性监测程序时,委员会特别关注的是如何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从《世界遗产名录》中删除任何遗产。因此,只要情况允许,委员会愿意向缔约国提供相关的技术合作。委员会建议缔约国与委员会指定的咨询机构合作,这些咨询机构受命代表委员会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展进行监督和汇报。

除名

如果《世界遗产名录》内遗产严重受损,或缔约国没有在限定的时间内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此遗产所在缔约国应该把这种情况通知秘书处。如果秘书处从缔约国之外的第三方得到了这种信息,秘书处会与相关缔约国磋商,尽量核实信息来源与内容的可靠性,并且听取缔约国的意见。秘书处将要求相关咨询机构提交对所收到信息的意见。委员会将审查所有可用信息,做出处理决定。委员会与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投票同意,该决定方能通过。在未就此事宜与缔约国协商之前,委员会不应做出把遗产除名的决定。应将委员会的决定传达给缔约国,同时尽快将决定公布于世,如果委员会的决定变更了目前的《世界遗产名录》,变更内容将体现在下期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

组织管理

世界遗产缔约国

缔约国是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国家。因此,他们同意确定并提名其国家领土上的遗产,以考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缔约国在提名一项财产时,应详细说明如何保护某项财产,并提出维护该财产的管理计划。还希望缔约国保护列入名录的遗产的世界遗产价值,并鼓励缔约国定期报告其状况。截至2023年8月18日,《公约》缔约国已有195个。

世界遗产大会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第 8 条第 1 款(或《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事规则》第 49 条),《公约》缔约国大会在教科文组织大会届会期间举行会议。在届会期间,大会确定适用于所有缔约国的世界遗产基金捐款的统一百分比(《世界遗产公约》第 16 条第 1 款),并选举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参考资料:

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由大会选出的 21 个《公约》缔约国的代表组成。委员会在第一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事规则》。委员会负责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世界遗产基金的用途,并根据缔约国的要求分配财政援助。它对财产是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最终决定权。它审查了关于列入名录的遗产保护状况的报告,并要求缔约国在遗产管理不当时采取行动。委员会还决定是否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或删除遗产。

分区分布

截至2024年1月15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195个,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199处,分布在168个国家,其中包括933个文化遗产,227个自然遗产,48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56个濒危遗产还有3处遗产因为得到较好保护已经除名。2023年新增42项遗产,包括33处文化遗产和9处自然遗产。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太平洋地区。

欧洲和北美地区

截至2024年1月,欧洲和北美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分布最多的地区,共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50个,世界文化遗产485处,世界自然遗产69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11处,共计565处遗产,占世界总遗产的47.12%。其中,勒·柯布西埃的建筑作品分布于七个国家(阿根廷比利时法国德国印度日本瑞士),位于欧洲、亚洲和太平洋以及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它被统计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世界遗产。

因受战火威胁,乌克兰的“基辅:圣•索菲娅教堂和佩乔尔斯克修道院”和“里沃夫历史中心”两项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连同之前的“敖德萨历史中心”共有三项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自 2000 年以来,由于气温升高,世界遗产冰川一直在加速退缩。在50个世界遗产冰川化遗址中,有三分之一的冰川注定到2050年将消失,这包括欧洲的标志性景点,如多洛米蒂山意大利)、比利牛斯山脉-佩尔杜山(法国、西班牙)。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截至2024年1月,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分布第二多的地区,共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36个,世界文化遗产205处,世界自然遗产72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12处,共计289处遗产,占世界总遗产的24.1%。其中,伊朗赫卡尼亚森林位于伊朗和阿塞拜疆之间,它被计算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世界遗产;蒙古国俄罗斯共有乌布苏盆地达斡尔族景观被这两两处遗产是位于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跨区域遗产,它也被计算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世界遗产。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珊瑚礁,如大堡礁澳大利亚)(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受到毁灭性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珊瑚礁影响的首次全球科学评估显示,到 2040 年,所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珊瑚礁每年至少可能面临两次严重白化事件。

位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中原地区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遵循世界遗产保护发展的理念精神与工作框架,是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数量、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9月,中国拥有57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共18项,总面积达7.0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9月,中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世界遗产。目前尚没有世界遗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有4个,包括(不含台湾省)。这些遗产有效保护了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森林、湖泊,最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同时还保护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并平均每年为当地带来超过140亿元的旅游收入。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截至2024年1月,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分布第三多的地区,共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28个,世界文化遗产103处,世界自然遗产38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8处,共计149处遗产,占世界总遗产的12.43%。由于环境和社会风险,计划中的基础设施开发项目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世界遗产构成了重大威胁,近百个遗产地受到拟建或已建成的道路(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的影响。

非洲

截至2024年1月,非洲是世界自然遗产分布第四多的地区,共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36个,世界文化遗产56处,世界自然遗产42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5处,共计103处遗产,占世界总遗产的8.59%。

非洲世界文化遗产融合了亚欧大陆文化特征,非洲在2023年新增5处遗产,并迈过100 处世界遗产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乌干达和当地社区在教科文组织的努力重建修复下,“布干达国王的卡苏比陵” 被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但列入“濒危”的数量也是最多;截至2021年,全世界共有52处濒危世界遗产,其中有15处位于非洲地区,占比约29%;这也意味着超15%的非洲地区世界遗产处于“濒危”状态。大规模旅游对自然景点的压力也在增加。每年,世界自然遗产地接待了超过1亿游客,在30多个地点报告了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例如世界上最大的落水层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此外有50多个世界遗产地报告了正在进行或计划中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潜在影响,例如坦桑尼亚的塞卢斯禁猎区,这里是极度濒危的黑犀的家园。

阿拉伯国家

截至2024年1月,阿拉伯国家是世界自然遗产分布最少的地区,阿拉伯国家共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18个,世界文化遗产84处,世界自然遗产6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处,共计93处遗产,占世界总遗产的7.76%。

相关议题

世界遗产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遗产面临的最重大威胁之一,可能影响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包括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它们在地方层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建设缔约国和其他利益攸关方的能力,以有效和可持续地管理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200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自然保护联盟)和广泛的专家工作组一道,编写了一份关于“预测和管理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的报告,以及一份“协助《公约》缔约国实施适当管理对策的战略”。随后汇编了关于气候变化和世界遗产的案例研究。这一进程导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于 2007 年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的政策文件。

2014 年,教科文组织根据制定的方法指南,支持拉丁美洲和非洲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在适应世界自然遗产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建设。4个自然保护区(2个在印度,2个在肯尼亚)作为试点地点参与了指南的编写工作。这些活动得到了荷兰信托基金、佛兰德斯信托基金和比利时政府的财政支持。教科文组织还支持特定的世界遗产地开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活动,包括秘鲁印度尼西亚

缔约国大会第 23 GA 11 号决议注意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四届扩大会议批准的《世界遗产气候行动政策文件》,并决定成立一个由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协助的不限成员名额缔约国工作组, 其任务是制定政策文件的更新和最终版本,供 2023 年大会第二十四届会议审议。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四届延长会议通过第 44 COM 7C 号决定,要求世界遗产中心召集一个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专家小组,其专家来自特设工作组、世界遗产中心、咨询机构以及气候科学和遗产领域的其他合格专家。会议于 2022 年 3 月 30 日至 4 月 1 日在线举行,由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咨询机构的协助下组织。

世界遗产与物种多样性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使命是通过全民最充分和最广泛地实施《世界遗产公约》,追求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任务包括监测遗产地的保护状况,向缔约国提供技术援助,对参与遗产保护的利益攸关方进行能力建设,以及实施实地项目,以加强对世界遗产的有效和公平的保护和管理,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

自 2002 年以来,中部非洲世界遗产森林倡议 (CAWHFI) 的活动使中部非洲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的养护、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受益 匪浅。该倡议旨在加强对刚果盆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的管理,同时促进其与该地区各种生态景观的融合。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还为保护W-Arly-Pendjari建筑群(贝宁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加兰巴国家公园刚果)的大象长颈鹿等标志性濒危物种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除其他活动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还支持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马拉维)的社区倡议,为保护该湖非凡的鱼类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在自然灾害和武装冲突等紧急情况下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作出了重大努力。 快速反应机制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际动植物组织运营的RRF已为超过25个地点的威胁和紧急情况提供了及时的资源,为保护超过300,000公里做出了贡献。在马诺沃-贡达圣弗洛里斯国家公园中非),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使野生动物在经历了几年的内乱后逐渐恢复。

世界遗产与灾害风险

遗产在促进复原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减少脆弱性,以及通过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或提供可再生自然资源,为受影响地区恢复阶段的可持续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宝贵资产。因此,在发生灾害时保护遗产至关重要。尽管如此,许多世界遗产地没有任何既定的管理政策、计划或程序,即减少与灾害相关的风险。 此外,现有的国家和地方备灾和救灾机制通常没有将遗产专门知识纳入其业务范围。因此,数以百计的遗产地面临严重的潜在危害,而世界各地的社区没有充分利用其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潜力来降低灾害风险。

因此,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开始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咨询机构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将对遗产的考虑纳入减少灾害风险的政策和计划,并加强对世界遗产地灾害风险的准备。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制定《减少世界遗产灾害风险战略》、组织技术讲习班和出版参考资料,以及提供国际援助机制。

2007 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三十一届会议提出并批准了《世界遗产减少风险战略》。其优先行动(如下所列)是围绕《兵库行动框架》确定的五个主要目标制定的,该框架是联合国在构想时(2005-2015年)关于减灾主题的主要政策。该战略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第 5 条以及《布达佩斯宣言》确定的战略目标,应对威胁世界遗产地完整性和/或真实性的灾害风险。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首次强调了遗产通过向当地社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减少灾难性事件的影响方面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

世界遗产与商业开发

由于环境和社会风险,采掘业(采矿、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和开采)对世界遗产构成重大威胁,根据保护状况信息系统,有近百个遗产地受到拟议或已实施的采矿、石油、天然气或采石活动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大坝的建设,有50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报告了正在进行或计划中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潜在影响。随着公众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提高,许多公司已经认识到有必要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将其作为有害活动的禁区,并采取了表明这一承诺的政策。

任何对世界遗产产生负面影响的企业部门运营都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可能会通过可能的声誉损害、诉讼、赔偿要求、股东撤资和融资渠道减少来影响公司的财务回报。所有这些都导致将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国际名称更好地纳入公司政策和尽职调查流程,作为企业部门衡量和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企业部门,包括来自不同行业的公营和私营公司以及金融机构,都承诺保护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避免在遗产地、其缓冲区或更广泛的环境中开展或资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会损害遗产地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OUV)。

世界遗产与土著居民

许多文化和自然世界遗产地是土著人民的家园。正如教科文组织关于与土著人民接触的政策所承认的那样,世界遗产地通常位于土著人民管理的土地上,这些土地利用、知识以及文化和精神价值和习俗与遗产有关。受《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UNDRIP)的启发,教科文组织的政策包括土著人民对其传统土地和领土的权利,并承认传统管理制度是新管理方法的一部分。报告将土著人民描述为世界生物、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很大一部分的管理者,以及遗址养护和保护活动的伙伴。

1994年启动的《平衡、有代表性和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全球战略》是朝着承认土著人民迈出的又一重要步骤。2000 年 11 月,在约翰·凯恩斯(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4 届会议上讨论了建立世界遗产土著人民专家理事会 (WHIPCOE) 的建议。它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好评,并提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和教科文组织的政策,《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承认土著人民在识别、管理、保护和展示世界遗产方面的作用。本着这种精神,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一届会议(克拉科夫,2017 年)所指出的那样,国际土著人民世界遗产论坛作为一个反思平台,让土著人民参与世界遗产的识别、保护和管理。

世界遗产与宗教

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和圣地,代表着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中,约有20%与某种宗教或精神联系。根据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的说法,活的宗教遗产具有区别于其他形式的遗产的特征。根据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圣地“确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保护区”,并且“对保护当代和子孙后代的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宗教和神圣的财产捕捉了一系列文化和自然多样性,每个财产都可以独特地展示特定地方的精神。

2010 年11月2日至5日,在联合国大会宣布的“2010年国际文化和睦年”的背景下,在乌克兰总统和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在基辅(乌克兰)举行了一次关于宗教团体在世界遗产管理中的作用的国际研讨会。在《世界遗产公约》的历史上,有关保护宗教和神圣遗产的问题首次在国际一级得到讨论,宗教当局也积极参与其中。在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第一次关于宗教遗产的重大国际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反映在所有利益攸关方之间开展适当对话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实现保护世界遗产的共同目标。在 2010 年 11 月 5 日研讨会闭幕式上,与会者一致通过了以下关于在《世界遗产公约》框架内保护宗教财产的声明。

世界遗产与战争冲突

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马里尼泊尔叙利亚也门等国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后,冲突后和灾后重建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全球还有更多的遗产面临风险。制定文化遗产框架和指导是应对重建的多方面挑战的关键。

2020 年 8 月 4 日黎巴嫩贝鲁特发生毁灭性的两起爆炸事件后,教科文组织正在动员黎巴嫩和国外的主要组织和专家,努力协调紧急和长期措施,以保护该市严重受损的教育系统和文化遗产。该方法以 2011 年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HUL)为基础。2018 年 9 月,教科文组织与伊拉克政府合作发起了“重振摩苏尔精神”倡议。这是教科文组织近期开展的最重要的重建运动之一,重点关注重建中的人文层面。在廷巴克图,教科文组织开展了重建被毁坏的陵墓、修复清真寺和私人图书馆以及保护古代手稿的项目。

世界遗产的数量不平衡性

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认识到自然生态景观和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截至2021年8月,《世界遗产名录》中非洲地区的世界遗产共有98处,占名录总数的8.49%。其中包含54处文化遗产、39处自然遗产以及5处混合遗产。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世界遗产全球战略。以此来衡量比较1991年、2011年和2021年《世界遗产名录》中世界遗产分布,就会发现非洲地区世界遗产在名录中所占比例持续降低,已从1991年的11.2%降低至8.49%。不同地区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依旧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非洲地区遗产的代表性依旧不足,虽然其文化遗产的数量于近20年得以增加。与此同时,当前非洲地区仍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数量最多的地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52处濒危世界遗产,其中有15处位于非洲地区,占比约29%;这也意味着超15%的非洲地区世界遗产处于“濒危”状态。

自2012年开始至今,非洲地区国家每年提出申报的世界遗产数量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4项、2013年的6项大幅缩减至2019年1项、2021年2项。申报项目的质量亦不令人满意。2021年度审议的2项申报项目,其实均未得到咨询机构推荐列入。这两处遗产地虽然最终通过了委员会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这显示出非洲地区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方面专业技术力量的薄弱状况。近年来在世界遗产中心的倡导下,非洲地区一些国家已有多个申报项目开展了与国际组织合作的“上游程序”,但限于上游程序针对项目数量有限,短期内仍无法有效解决非洲地区各国普遍存在的世界遗产申报困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